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 面而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 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手三阴经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手 手 阳少 太 明阳 阳 大三 小 肠焦 肠 经经 经
第二章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附 十二经别
属 结
十二经筋
构 十二皮部
• 第一节 十二经脉 •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
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 也称为“正经”。
• 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 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针灸学术发展史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 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 现及灸法治疗。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分“素问、 灵枢”各九卷81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和经络、腧穴、针灸 方法以及针灸适应证、禁忌证等。
《难经》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八会穴、十二原穴、五 输穴、俞募穴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 对迎随补泻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论述 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 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 法、适应证 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疗。 故称“针灸专著”。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 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 人们对灸法的重视。
唐代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 的医学家和药学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 为“药王”。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六阴经 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 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足 阳少 明阳 胃胆 经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足 足 太厥 少 阴阴 阴 脾肝 肾 经经 经

足三阴经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
• 1. 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
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 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 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 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菌痢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 34﹒美尼尔氏综合症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症39﹒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 43﹒关节炎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1课时)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5课时)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2课时) 穴位的定位方法(2课时) 十四经常用穴位简介(24课时) 经外奇穴(2课时)
参考书目
1.《皇帝内经》 2.《中国针灸杂志》 3.《上海针灸杂志》 4.《世界针灸杂志》 5.《针灸临床杂志》
• 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 “经络”一词首先见于《内经》,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
如环无端。”
• 《灵枢·脉经》:“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理功能、病理变化, • 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
• 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
•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 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
•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 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 受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
•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 形成,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 候;
• 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 • 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 第一节 “针感”的观察 “针感”:对针刺、按压某个部位所产生的
酸、麻、重、胀等Leabharlann Baidu应,以及沿一定路线 扩散的现象。
• 第二节 穴位疗效的总结 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经常有规律地排列在 一条路线上。
• 第三节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阳性反应点。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
1﹒急性鼻窦炎 2﹒急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扁桃体炎5﹒急性气管炎 6﹒支气管气喘 7﹒急性结膜炎8﹒中心性视网膜炎9﹒近视(儿童) 10﹒单纯性白内障 11﹒牙痛 12﹒拔牙后疼痛13﹒牙龈炎 14﹒急慢性咽炎15﹒食道、贲门痉挛 16﹒恶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千金方》“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提 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专著有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另北 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 354个腧穴,全书刻在石碑上,供学习针灸 者拓印和阅读。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 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开创了直观教学和试 针法。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大作用。
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传到朝鲜日本等,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 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2. 经络学说的概念 •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 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 • 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