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

合集下载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108个要害穴,拉筋与经络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什么是奇经八脉呢?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在的干脉。

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

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推荐:经络走向与穴位的详细定位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基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的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按摩的手法:按摩的手法有揉、捏、推、拿、按等多种方法。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3. 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度疾病每天按摩1-2次,每次10-15分钟;重度疾病每天按摩3-4次,每次20-30分钟。

三、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应用:1. 失眠:可以选择“神门”、“心兪”、“太溪”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以脏为主;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阳脉营其腑":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⑴手太阴肺经┐内├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指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指外端肺内←⑿足厥阴肝经┘二经络的作用: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以治疗作用命名:、、、、、、;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国际通用穴名: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股骨大转子→横纹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横纹,相当14寸横纹→外踝尖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分部主治规律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着;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分经主治规律表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五输穴:是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ying、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荥: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合:指水流汇合入深,"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五输穴表五输穴主治特点: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十二原穴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督脉络发于,脾之大络出于,合称十五络穴;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的络穴治疗;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十五络穴表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十六郄穴表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十二背俞穴表十二募穴表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是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八脉交会穴表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按压右手部“列缺”时,使右手放松,一面吐气一面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压6秒钟。相反的,如果是左手,则使左手放松,用右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
委中是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也是一面吐气用力按压6秒钟。
以上,每天反复做30次。
[/B]
10.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
[/B]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
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B][/B][/B]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慢慢的吐气,用两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此处6秒钟。
在两脚的穴位各做3次。一天请做10次。
每月不间断的做此指压法一年,无论多高的血压,亦可有很显著的疗效。
8.治疗更年期障碍的穴位及指压法
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一面慢慢的吐气,用稍微会感觉到痛的力量以大拇指继续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 362 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 ),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 )向下入缺盆部联系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脸颊,至目外眦,转动听中(听宫 )。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 寸。

少泽穴 (小吉穴,少吉穴) 分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祥瑞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征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许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其实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征,因此关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祥瑞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转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转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别的输体表。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转规律:水湿之气不停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倒,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jīngmài)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jiànkāng)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cānyù))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选修课神器升级版不下后悔

【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选修课神器升级版不下后悔

临时用工协议甲方:乙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糸方式:甲乙双方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协议,共同遵守。

1、本协议期限为__ 年—月—日至______ 年—月—日。

2、乙方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

3、工作任务3.1、驾驶员应爱惜公司的车辆,平时要注意车辆的保养,经常检查车辆的主要机件。

3.2、出车前,要例行检查车辆的水、电、油及其他性能是否正常,发现不正常时,要立即加补或调整。

出车回来,要检查存油量,发现存油不足一格时,应立即加油,不得出车时才临时去加油。

3.3、驾驶员发现所驾车辆有故障时要立即检修。

不会检修的,应立即报告公司负责人,并提出具体的维修意见(包括维修项目和大致需要的经费等)。

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将车辆送厂维修。

3.4、出车在外或出车归来停放车辆,一定要注意选取停放地点和位置,不能在不准停车的路段或危险地段停车。

驾驶员离开车辆时,要锁好保险锁,防止车辆被盗。

不准私自用车及利用公司车辆谋取私利。

3.5、驾驶员对自己所开车辆的各种证件的有效性应经常检查,出车时一定保证证件齐全。

3.6、驾驶员酒后驾车或私自用车造成的一切违章或交通事故后果均由驾驶员本人承担。

3.7、驾驶员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应无条件服从,不准借故拖延或拒不出车。

对工作安排有意见的,可向上级领导反映。

3.8、驾驶员出车执行任务,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的,应及时设法通知管理人员,并说明原因。

3.9、驾驶员必须随身携带手机。

对公司领导或管理人员的呼叫,应立即应答。

情况特殊确实不能应答的,事后一定要说明原因。

3.10、驾驶员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将自己保管的车辆随便交给其他人驾驶;如公司领导批准同意将车交给其他驾驶员驾驶,当事驾驶员应负责检查借车人是否具有合法的驾驶资格(包括驾照有效期、车型及驾照真实性);需登记出借时间和出借人;严禁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驾驶或练习开车。

3.11、费用报销:驾驶员因公费用(停车费、过路费、加油)必须以正式有效凭证作为报销凭证,由驾驶员整理粘贴报销凭证后,按公司规定走流程,方可报销。

(完整版)针灸总结趣味记忆

(完整版)针灸总结趣味记忆

一,十二原穴(自编)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

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

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二,十五络穴(自编)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

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孙公。

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

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胆—光明,肾—大钟)--------------------------------三,八会穴(自编)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

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

-------------------------------------- 四,八脉交会穴(改写)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心包—内关—阴维—同上)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申脉阳跷络亦通。

(膀胱—申脉—阳跷—同上)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阳维外眦外关逢。

(三焦—外关—阳维—同上)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阴跷照海膈喉咙。

(肾—照海—阴跷—同上)--------------------------------------- 五,十六郄穴(自编)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

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

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

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

----------------------------六,五输穴(自编)【十二经按流注次序编写,穴位按井,荥,输,经,合顺序遍写】肺经少商鱼际先,太渊经渠尺泽牵。

大肠商阳和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见。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肺经主要病候歌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胃经主要病候歌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脾经主要病候歌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心经主要病候歌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小肠经主要病候歌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

膀胱经主要病候歌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

肾经主要病候歌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

心包经主要病候歌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

三焦经主要病候歌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一、巧记经络穴位数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 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是大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找错地方。

人体经络重要穴位及功效

人体经络重要穴位及功效

人体经络重要穴位及功效(上篇)(2010-01-28 08:24:01)转载▼标签:分类:经络按摩保健养生原穴脾经劳宫相表里健康一、手太阴肺经:肺属金,开窍于鼻,主体为皮,其华在毛,情志为悲,忧伤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胸走手,起于中府,始于少商。

在手内侧前。

主治咳嗽、心烦、手心热等症。

1、中府穴:腋横纹上三指。

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

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症。

2、天府穴:腋横纹下四指,或手臂平申,用鼻尖触手臂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一拇指宽的凹陷处。

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生水,是补肾的要穴。

降逆气、泻热,主治高血压、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哮喘、胸部胀痛,肘关节痉挛。

4、孔最穴:肘横纹下三指。

是肺经的郗穴,郗治急症(急性咳嗽、咽喉痛)。

主治鼻出血、痔疮、发汗。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凹陷处。

头项寻列缺。

主治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

6、经渠穴:腕横纹外侧铙骨边缘。

主治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

肺经的原穴,补气穴,脉之会穴。

主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8、鱼际穴:手掌鱼肚边缘。

主治热咳、心中烦热。

9、少商穴:大拇指指甲根边缘。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

针刺放血效果最佳。

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起于天池,始于中冲。

在手内侧正中线上。

刺激左侧效果更佳。

1、天泉穴:腋横纹下三指处。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

2、曲泽穴:肘横纹上。

调节心血的供应,治疗胸闷、憋气。

是针刺放血点。

3、郗门穴:腕横纹上5寸。

急救穴,治突然心绞痛。

用大拇指按住,然后转动手腕。

4、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

救命穴、心脏穴。

宁心安神、理气和胃、舒经活络。

治疗心理压力引起的失眠,可调节心律的快或慢。

5、大陵穴:腕横纹上。

治疗因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口臭。

6、劳宫穴:掌心凹陷处。

大补穴,可使心情放松,治心慌气短。

7、中冲穴:中指指甲根旁。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

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1课时)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5课时)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2课时) 穴位的定位方法(2课时) 十四经常用穴位简介(24课时) 经外奇穴(2课时)
参考书目
1.《皇帝内经》 2.《中国针灸杂志》 3.《上海针灸杂志》 4.《世界针灸杂志》 5.《针灸临床杂志》
• 2. 简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 3. 简述十二皮部的概念。 • 4. 简述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 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 会阴,称“一源三歧”。
针灸学术发展史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 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 现及灸法治疗。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分“素问、 灵枢”各九卷81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和经络、腧穴、针灸 方法以及针灸适应证、禁忌证等。
《难经》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八会穴、十二原穴、五 输穴、俞募穴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 对迎随补泻等。
1. 督脉循行路线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 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 任脉循行路线 任脉行于前正中线: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 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 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 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六阴经 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 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

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近年来各方面关切及学习董氏奇穴的很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但是由于董氏奇穴的流行。

也有一些颇为错误荒诞的怪穴散布在市面上,只能算是 x 氏奇穴,绝非董氏奇穴。

更有人将X氏奇穴当做对的,反把董氏奇穴当做错的,因此外面有很多人也就学了不少错误的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作为董氏嫡传弟子,愿意就一些问题来与各位探讨一下。

对于十四经穴方面,也有人提出一些问题,皆由杨维杰医师亲自答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研究及讨论 :内容大要:倒马针法、牵引针法、董氏奇穴之穴位不应复杂化、治疗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阴阳五行、同气相求、脏腑别通、针方相对、太极全息、易理卦象、天人合一与董氏奇穴、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对应体应、取象比类、绝针针法等。

2008年8月最新题目(第五回)2008年7月最新题目(第四回)2008年6月最新题目(第三回)2008年5月最新题目(第二回)2008年4月首次刊出(第一回)2008年8月最新题目(第五回)一、问 : 有人说倒马的「倒」同「导」,有牵引作用,是这样吗 ?答 : 这个说法很奇怪,如果把倒马当导马,那么这个「导」怕是会变成误导的导吧!倒马的倒应是倒,而非导。

倒马没有guiding的意思,否则我写的牵引针法不就变成画蛇添足了吗,倒马在老师原书之本字为「回」,即回转之意,而非导引之意。

在一针之旁加一针能有什么导引作用呢?其意义主要是在加强针感及倍数作用,绝非导引。

只因针法有导转回转之意,始称之微回马倒马。

会这样想,是因为未曾跟董老师亲自学习,未曾见过董老师第一本原著,也或许太天才,才会如此想,有想像力很好,但要根据历史及临床实际。

当年我写《针灸经纬》将倒马针法公诸于世,同时公开我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时,老师仍健在,甚为称讃,足见老认为倒马与牵引是不同的两种针法观念。

若真要说倒马有牵引作用,那么『扎针时,每下一针、甚至一个意念或动作本身不都有牵引的作用吗?又岂止是倒马才有牵引作用呢?现在教授倒马及写倒马的很多,错误的真不少,读书及学习真要十分小心。

经络趣闻

经络趣闻

第1章手太阴肺经经穴中府穴通畅肺腑无阻碍尺泽穴腹痛发热首选穴孔最穴久坐不痔的秘诀列缺穴“列缺”霹雳,阴霾消散经渠穴呼吸畅通的法宝太渊穴气血不足太渊相助鱼际穴失声莫担心,鱼际在手边少商穴没事常掐,感冒不来烦第2章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商阳穴胸中气闷找商阳三问穴五官病痛全拿下合谷穴牙疼是病也不怕阳溪穴头痛耳鸣一扫光下廉穴肠胃健康,一身轻松曲池穴腹痛吐泻不用愁肩髃穴肩膀的保健医生扶突穴止咳平喘有奇效迎香穴抛掉鼻炎鼻塞的烦恼第3章足阴明胃经经穴承泣穴还你一双明亮的眼睛四白穴明目养颜的好帮手地仓穴祛风、治感冒,地仓有疗效颊车穴口眼歪斜按颊车下关穴要想口耳好,按摩下关少不了头维穴头痛不可怕,头维赶走它人迎穴咽喉肿、高血压,人迎有办法第4章足太阴脾经经穴隐白穴要想止血快,马上按隐白太白穴消除湿疹有太白公孙穴调理脾胃的保健师三阴交穴妇科疾病的克星阴陵泉穴让您便便畅通血海穴清血利湿,血海本事府舍穴腹痛不愁,府舍解忧大横穴大肠疾病找大横周荣穴让您心平气顺大包穴常按大包穴,睡觉更安稳第5章手少阴心经经穴极泉穴按压极泉,强健心脏青灵穴祛除疼痛无烦恼少海穴常按少海,疼痛不来神门穴宁心提神疗效好少府穴治疗心胸痛,少府最有效少冲穴急救中风,要掐少冲第6章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少泽穴昏迷不用怕,少泽唤醒他后溪穴腰痛按后溪,为您解忧急阳谷穴耳鸣不担忧,阳谷是帮手养老穴晚年体健靠养老小海穴按小海,脸色红润气色佳肩贞穴消炎止痛,肩贞常用天宗穴美体健胸按天宗肩中俞穴常按肩中俞,肩背更有力颧髎穴面部疼痛,常按管用听宫穴耳朵聪灵听力好第7章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睛明穴还您一个明亮的世界眉冲穴常按眉冲穴,眩晕都退却曲差穴鼻窍通透有曲差五处穴癫痫不可怕,五处治好它承光穴止痛祛热,还您快乐通天穴鼻内畅通无阻攒竹穴消除疲劳眼睛好天柱穴头脑清楚,天柱帮助大杼穴祛热祛痛,大杼常用风门穴治疗感冒,风门疗效好会阳穴止血治痔疮,全都找会阳承扶穴臀部减肥按承扶殷门穴强健腿腰,殷门有绝招委中穴腰痛背痛求委中承筋穴小腿痉挛揉承筋承山穴腿脚有力不抽筋飞扬穴祛除头痛,神采飞扬昆仑穴常按昆仑,清晨睡安稳申脉穴宁神止痛不眩晕至阴穴难产别发愁,至阴有特效第8章足少阴肾经经穴涌泉穴缓解腰酸背疼就找涌泉太溪穴治疗生殖系统病的好手复溜穴肾脏功能的调理师筑宾穴筑宾帮您,安心宁神横骨穴摆脱男人难言的痛苦大赫穴男性健康的福星气穴专治生殖泌尿疾病肓俞穴告别便秘的痛苦商曲穴帮你解决腹痛的烦恼神封穴咳嗽气喘点神封俞府穴胜过止咳良药第9章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天池穴让全身重新焕发活力曲泽穴速效“定心丸”内关穴安抚你的胃,体贴你的心大陵穴让你口气清新每一天劳宫穴手瘁难忍,重掐劳宫中冲穴迅速降低体温就找中冲第10章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关冲穴调整身体内分泌液门穴清火散热的“牛黄解毒片”中渚穴治疗更年期女性的疾病阳池穴提高怀孕妈妈的幸福度支沟穴摆脱便秘痛苦的秘密天井穴清热凉血,调理麦粒肿消泺穴不花一分钱的减肥法肩髎穴上班族的好帮手颅息穴耳呜耳痛揉颅息角孙穴让眼睛不再受“伤害”耳门穴护耳有绝招丝竹空穴头痛了点,头晕了还点第11章足少阳胆经经穴瞳子髎穴为你擦亮“心灵的窗户”悬颅穴注意力集中不走神悬厘穴结束头痛烦恼,提高工作效率天冲穴牙龈肿痛快找天冲阳白穴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目窗穴眼睛疲劳不再用滴眼液风池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肩井穴防治乳腺炎有特效环跳穴轻松解决腰腿疼痛风市穴中风瘫痪有望行动自如阳陵泉穴抽筋痛苦及时了阳辅穴增强你的腰肾功能足临泣穴脚上功夫治头痛足窍阴穴止痛定咳顺气必点穴第12章足厥阴肝经经穴大敦穴小腹疼痛有特效太冲穴药物降压之外的好方法曲泉穴解决男女生殖系统问题足五里穴让排尿不再困难阴廉穴给女人多一点呵护中封穴关爱男人每一天章门穴五脏病变的“门户”期门穴疏肝利气化积通瘀第13章督脉经穴长强穴通大便,疗便秘,止腹泻命门穴关乎生命存亡的“命门”身柱穴小儿止咳定喘有特效大椎穴小儿感冒发烧不再犯愁哑门穴声音沙哑不必苦恼脑户穴头痛感即刻减轻的方法风府穴感冒头疼不再打针吃药强间穴让你睡好自然心情好百会穴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前顶穴头晕头痛找前顶神庭穴头晕呕吐眼昏花,神庭一针病如抓水沟穴紧急救命它最及时第14章任脉经穴会阴穴专治男女性功能障碍中极穴妇科疾病不用愁关元穴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阴交穴腹泻不止轻揉阴交神阙穴肠炎腹痛腹泻有特效上脘穴增加你的胃动力膻中穴减肥不点增肥点廉泉穴治疗舌头不听使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
• 1. 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
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 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 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 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论述 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 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 法、适应证 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疗。 故称“针灸专著”。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 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 人们对灸法的重视。
唐代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 的医学家和药学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 为“药王”。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足 阳少 明阳 胃胆 经经
足 太 阳 膀足足 足 太厥 少 阴阴 阴 脾肝 肾 经经 经

足三阴经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 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2. 经络学说的概念 •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 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 • 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
针灸学术发展史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 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 现及灸法治疗。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分“素问、 灵枢”各九卷81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和经络、腧穴、针灸 方法以及针灸适应证、禁忌证等。
《难经》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八会穴、十二原穴、五 输穴、俞募穴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 对迎随补泻等。
《千金方》“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提 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专著有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另北 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 354个腧穴,全书刻在石碑上,供学习针灸 者拓印和阅读。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 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开创了直观教学和试 针法。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大作用。
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传到朝鲜日本等, 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 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经络学说的形成(1课时)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5课时)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2课时) 穴位的定位方法(2课时) 十四经常用穴位简介(24课时) 经外奇穴(2课时)
参考书目
1.《皇帝内经》 2.《中国针灸杂志》 3.《上海针灸杂志》 4.《世界针灸杂志》 5.《针灸临床杂志》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菌痢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 34﹒美尼尔氏综合症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症39﹒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 43﹒关节炎
理功能、病理变化, • 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
• 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
•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 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
•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 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 受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
•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 形成,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 候;
• 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 “经络”一词首先见于《内经》,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
如环无端。”
• 《灵枢·脉经》:“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六阴经 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 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 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
第二章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附 十二经别
属 结
十二经筋
构 十二皮部
• 第一节 十二经脉 •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
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 也称为“正经”。
• 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 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 面而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 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手三阴经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手 手 阳少 太 明阳 阳 大三 小 肠焦 肠 经经 经
• 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 • 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 第一节 “针感”的观察 “针感”:对针刺、按压某个部位所产生的
酸、麻、重、胀等感应,以及沿一定路线 扩散的现象。
• 第二节 穴位疗效的总结 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经常有规律地排列在 一条路线上。
• 第三节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阳性反应点。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
1﹒急性鼻窦炎 2﹒急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扁桃体炎5﹒急性气管炎 6﹒支气管气喘 7﹒急性结膜炎8﹒中心性视网膜炎9﹒近视(儿童) 10﹒单纯性白内障 11﹒牙痛 12﹒拔牙后疼痛13﹒牙龈炎 14﹒急慢性咽炎15﹒食道、贲门痉挛 16﹒恶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