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广泛存在于外环境和人体内,是人体内最常见的正常菌群之一, 定植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各器官:口咽、鼻咽部、胃肠道、前尿 道、阴道等 是机会真菌或条件致病真菌中最常见者
内源性感染是主要途径,也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感染可自非致命性皮肤粘膜感染,至侵及任一脏器的侵袭性病变
念珠菌BSI占医院获得BSI中的第4位(9%),总crude mortality 39.2%,其中ICU47.1% (CID2004,39:309-17)
2006 n 8881 1977 1691 366 306 51 % 68.9 12.9 11.8 2.5 2.1 0.8
吴绍熙等.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6):462-8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000–000
6
(一)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 粘膜念珠菌病(口腔、食道、胃肠道、阴道)
可选治疗:唑类药物的使用推荐
氟康唑:病情不十分危重,近期未使用过唑类药物的患者可以选择
负荷剂量 800 mg (12 mg/kg),随后 400 mg(6 mg/kg/d) (B-III)
伏立康唑:需要覆盖其他霉菌时

Hale Waihona Puke 400 mg (6 mg/kg),2次/d,共2剂;随后200 mg (3mg/kg) ,2次/d (B-III)
2009指南: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血症
疗程和其他推荐
无明显转移的念珠菌血症患者 推荐疗程:血液中念珠菌清除及念珠菌血症症状消失后2周 (A-III) 对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念珠菌血症的患者 强烈建议拔除静脉导管 (A-II)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000–000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IDSA,2009年增补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

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

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

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PPT课件培训讲学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PPT课件培训讲学
• Strong comparative data in Candida infections positions CANCIDAS as a FIRST-LINE THERAPY option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while voriconazole was only recommended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didiasis. 有力的念珠菌属感染治疗的对比数据证明科赛斯在侵入性念珠菌血症可以作 为一线的治疗药物,而同时伏立康唑仅被推荐作为食道念珠菌感染的二线治 疗药物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PPT课件
内容
• 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的最常见因素。 • 指南主要涉及四个主题:
– 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 粘膜与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预防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 与其他真菌相比,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可以指导念珠 菌病的治疗
• 但是在许多实验室真菌敏感检测不是常规的程序 • 敏感性检测对于处理深部的非白念感染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 微生物的耐药必须予以考虑,尤其是病人之前使用过某种
• Echinocandin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 strength of the data available to support its recommendati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suggests that CANCIDAS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echinocandin. 由于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棘白菌素作为推荐的药物。寻证医学表明科赛斯应该 是优少症患者
• 两性霉素B 0.7-1.0 mg/kg/天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念珠菌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念珠菌病概述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可侵犯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

近年来念珠菌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则预后不佳。

英文名称:candidias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疹、黏膜糜烂、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腹胀、尿频、尿急、头痛、谵妄主要病因:各种致病性念珠菌感染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念珠菌抗原检测、念珠菌特异抗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病理检查、X 线、B 超、CT、MRI重要提醒:念珠感染科引起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侵犯部位分类:1、皮肤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念珠菌性肉芽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2、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包皮炎。

3、系统性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呼吸系念珠菌病、消化系念珠菌病、泌尿系念珠菌病、中枢神经系念珠菌病、念珠菌菌血症、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念珠菌所致变态反应等。

二、念珠菌病的发病特点三、念珠菌病的病因病因总述: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乳制品等食品上,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及阴道等部位黏膜上。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念珠菌有完善的防御系统,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引起菌群失调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扩散,并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从而致病。

念珠菌性炎诊疗常规

念珠菌性炎诊疗常规

念珠菌性炎诊疗常规
【概述】
当阴道糖原增加、酸性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念珠菌繁殖引起炎症。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外阴、阴道搔痒、灼痛;
2、白带增多、呈白色稠厚豆渣样。

(二)体征
1、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附有一层白色膜状物,粘膜充血红肿或者表浅溃疡;
2、阴道分泌物中可见白色念珠菌。

(三)辅助检查
白带检查发现念珠菌
【治疗】
1、去除诱因,注意外阴卫生,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2、外用药物:
2-4%碳酸氢纳液冲洗外阴及阴道,qd×10d;
克霉唾栓1#放入阴道qd×7d,睡前使用;
达克宁栓1#放入阴道qd×7d睡前使用;
制霉菌素栓或片剂1#放入阴道qd×7-10d,睡前使
用;
凯妮汀片0.5放入阴道1次/3天,共1-2次;
达克宁软膏1支外用qd×7d o
中药治疗
3、全身用药:三维康胶囊15OnIg 口服共1-2次;
伊曲康理200mg 1次/日共3-5日;
酮康(⅛200-400mg1次/日共5日
4、下次月经后复查,连续检查三次阴性为治愈。

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介

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介

2009年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述一、治疗路线1、治疗路线图-1:可疑或确诊念珠菌病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推荐无转移病灶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是,初次血培养阴性,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后继续治疗14天(A-III)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

2、治疗路线图-2 确诊念珠菌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注:LFAmB:脂质体剂型两性酶素B推荐疗程:除外持续性的真菌血症及转移性病灶,血培养结果转阴,相关症状体征消失,中性粒细胞恢复后继续治疗14天(A-III)。

可考虑拔除静脉内导管(B-III)。

3、治疗路线图-3 可疑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中性粒细胞感染者二、治疗药物选择1、一般人群治疗药物选择2、心血管系统念珠菌感染患者治疗药物选择3、光滑、近平、克柔念珠菌感染治疗药物选择4、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推荐使用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1mg/kg每日)治疗(A-II)。

若排除泌尿道感染,可使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3-5mg/kg每日)。

同样也可以选择氟康唑(12mg/kg每日)(B-II)。

推荐治疗疗程三三个星期(B-II)。

对于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新生儿,推荐进行腰椎穿刺及散瞳视网膜检查(B-III)。

若无菌体液培养持续阳性,需对泌尿生殖道、肝脏和肾脏进行检查(B-III)。

棘白菌素类的使用应该谨慎,一般仅限于对氟康唑或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或毒性反应时考虑(B-III)。

强烈推进拔除静脉导管(A-II)。

在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高的托儿所里,氟康唑推荐用于体重低于1000g的新生儿的预防治疗(A-I)。

用药过程中需关注抗真菌药的耐药,药物相关毒性,以及神经发育(A-III)。

三、可疑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四、念珠菌病高危患者的预防性真菌治疗人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肝(A-I)、胰腺(B-II)、小肠(B-III)移植受者术后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氟康唑200~400 mg(3~6 mg/kg/d)–L-AmB 1~2 mg/kg/d–疗程7-14 d成人ICU高危患者⏹氟康唑400mg(6 mg/kg/d) (B-I)化疗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氟康唑400 mg(6 mg/kg/d) (A-I)–泊沙康唑200mg, 3次/d(A-I)–卡泊芬净50 mg/d(B-II)干细胞移植受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氟康唑400 mg(6 mg/kg/d) (A-I) ⏹泊沙康唑200mg, 3次/d(A-I)⏹米卡芬净50 mg /d(A-I)。

治疗念珠菌病的临床指南(2009年更新)

治疗念珠菌病的临床指南(2009年更新)

推荐意见(B-III)当需要覆盖其他真菌时可使用伏立康唑(B-III)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且病情稳定者推荐由棘白菌素改为氟康唑(A-III)光滑念珠菌感染应使用棘白菌素(B-III)确定念珠菌药敏前不推荐改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B-III)最初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应继续使用唑类药物直至治疗结束(B-III)光滑念珠菌感染应使用棘白菌素(B-III)脂质体两性霉素B也有效(B-III)已经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可继续使用唑类药物直至治疗结束(B-III)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B-III)最初使用棘白菌素,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可继续使用棘白菌素(B-III)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进行初始治疗(B-III)如果最初使用棘白菌素,临床情况稳定且复查培养阴性,可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直至治疗结束。

克柔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棘白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B-III)如果不能耐受或没有其他抗真菌药物,可选择两性霉素B0.5-1.0 mg/kg/d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3-5 mg/kg/d(A-I)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且病情稳定者推荐由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改为氟康唑(A-I)伏立康唑对念珠菌血症有很好疗效,治疗剂量为400 mg(6 mg/kg)bid x 2剂,然后200 mg(3 mg/kg)bid(A-I),但并不优于氟康唑对于克柔念珠菌或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推荐使用伏立康唑进行序贯口服治疗(B-III)对于没有明显转移性并发症的念珠菌血症,推荐疗程为血培养念珠菌阴性且念珠菌血症引起的症状消失后2周(A-III)对于没有持续真菌血症或转移性并发症的念珠菌血症,推荐疗程为血培养念珠菌阴性,念珠菌血症引起的症状消失且粒细胞缺乏缓解后2周(A-III)非粒缺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应考虑拔除静脉导管(B-III)疑诊深部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非粒缺患者疑诊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与确诊的念珠菌病治疗相似。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解读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解读
56. Thaler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39:1154–6. 57. Tod M. Clin Microbiol Infect 1997; 3:379A. 58. Tucker RM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8; 32:369–73.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409-17.
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在院内具有重要地位
• 念珠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皮肤感染、黏膜感染到侵袭性感染,是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念珠菌血症流行
US医院中最常见的护理相关血流感染 念珠菌也是最常见的血流感染致病菌。
念珠菌血症危害
临床归因死亡率高达47%,在脓毒 性休克患者中比例更高。 死亡率与治疗起始时间和病因控制 密切相关。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侵袭性念珠菌病
通常指的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与念珠菌基 本特点,侵犯部位,侵袭力、抗菌敏感性有关。
真菌感染的诊断
血培养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敏感。 非培养技术的应用,同样值得临床关注。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常用方法举隅
• 培养技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主要是三种类型:不伴随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血症、伴深部念珠菌感染的 念珠菌血症、不伴有念珠菌血症的深部念珠菌病
血培养
血培养是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血培养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总体敏感性约为50%

念珠菌感染治疗指南介绍

念珠菌感染治疗指南介绍
➢ 经初始治疗病情好转以后,推荐氟康唑每日400-800mg (6-12mg/kg)降阶梯治疗。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 治疗持续至所有症状消失、体征正常、脑脊液正常、 影像学正常。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精选ppt
26
14 尿路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14.1 无症状性念珠菌尿的治疗
建议尽可能消除诱因,如留置的膀胱导管。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精选ppt
5
1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对于分离出念珠菌的病例,推荐进行唑类抗真菌药物敏 感性检测;对于既往接受过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和分离出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需要考虑 进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对氟康唑敏感的念珠菌感染病例,经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 5~7天,临床病情稳定,血培养连续2次阴性,改为 氟康唑继续治疗。
➢ 呼吸分泌物中假丝酵母的生长通常提示定植,
很少需要用抗真菌治疗!!
(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精选ppt
19
1炎的治疗
➢ 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联合或者
不联合氟胞嘧啶,或者高剂量棘白菌素初始治疗。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 对氟康唑敏感的念珠菌感染,经初始治疗,临床病情 稳定,血流念珠菌被清除,改为氟康唑降阶梯治疗。 (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 对氟康唑不敏感的念珠菌感染,根据药敏使用
血症病人,可以氟康唑800mg(12mg/kg)负荷剂量, 然后每天400mg(6mg/kg)作为初始治疗替代方案。 (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 对于氟康唑敏感念珠菌感染、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是 临床病情稳定的病人,血念珠菌清除以后,可以使用 氟康唑每天400mg(6mg/kg)降阶梯治疗。 (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2024年肺部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2024年肺部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抗生素
预防感染:加 强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 源,降低感染
风险
加强锻炼:提 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展望:随着医学 技术的发展,未 来有望开发出更 有效的治疗方法
和预防措施。
汇报人: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肺部念珠菌病是一 种由念珠菌引起的 肺部感染性疾病
发病机制:念珠菌 在肺部繁殖,引起 炎症反应,导致肺 部组织损伤
念珠菌的种类:主 要包括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等
易感人群:免疫力 低下的人群,如老 年人、儿童、孕妇 等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呼 吸困难等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 细胞介素等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
手术治疗:如肺叶切除、胸 膜腔引流等
辅助治疗:如营养支持、心 理治疗等
PART FIVE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避免接 触患有肺部念珠菌病的患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 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如进 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
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阴影、结节、空洞等病变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肺部病变,有助于诊断 MRI检查:可显示肺部病变,有助于诊断 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有助于诊断 肺功能检查:可评估肺部功能,有助于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痰液检查:观察痰液的颜色、 性状、气味等,判断是否存 在念珠菌感染
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部是否 有阴影、结节等,判断是否 存在肺部感染
PART THREE
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 病原学检查:痰液、血液等样本的培养和检测

09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翻译版本[1]..

09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翻译版本[1]..

编者按: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念珠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2004年念珠菌病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该指南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2009;48:503~535。

由于该指南的更新仍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念珠菌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

念珠菌病处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周颖杰,李光辉 编译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Zhou Ying-Jie, Li Guang-Hui (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Huashan Hospital, Fudan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China)2004年以后,新的抗真菌药相继问世,同时也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美国感染病学会专家组对2004年1月出版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的诊疗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

新指南包涵了新近上市的抗真菌药,以及最近对念珠菌血症、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包括口咽部及食道念珠菌病)的一些研究结果。

同时,新指南也就高危新生儿和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防,及疑为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进行了讨论。

新指南最大的改动在于如何合理使用棘白菌素类和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

对于一些少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由于资料较少,根据病例报道、临床经验和一些小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修订。

IDSA临床指南推荐分级系统见表1。

表1. IDSA临床指南推荐分级分级 定义推荐强度 ABC依据可靠性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充足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中等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不足I II III源于≥1个恰当的随机对照试验源于≥1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化临床试验;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应≥1 个中心);多时间序列;非对照试验的戏剧性结果源于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或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道念珠菌属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一些致病菌种引起的从皮肤黏膜浅表感染到内脏器官深部感染的广谱感染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人体带菌或被菌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念珠菌的毒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两方面。

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抱子相,一般不致病。

当条件适宜时,由泡子相转变为菌丝或假菌丝时,能分泌一些胞外蛋白酶,提高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白念珠菌的黏附能力很强,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不但增强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还可降解皮肤角蛋白,抑制宿主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促进菌体对组织的入侵和扩散。

念珠菌属中常见的致病菌种主要是白念珠菌,其次有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

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健康人的皮肤黏膜及口腔、呼吸道、肠道、阴道等部位均可有念珠菌寄居。

因此,感染的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宿主抵抗力降低而导致发病的因素:1.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不健全。

2.滥用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3.内分泌紊乱造成机体内环境变化。

4.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功能下降。

二、临床表现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深部念珠菌病两大类,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临床类型。

(一)皮肤念珠菌病1.念珠菌性间擦疹此型多见于肥胖多汗、糖尿病患者。

皮疹好发于腹股沟、会阴、臀沟、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

局部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周边翘起的鳞屑;红斑外周常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结痂。

从事水中作业者常在指间(尤其第3、4指间)发生皮肤浸渍、变白、变软,表皮易剥脱。

露出基底鲜红的浸润面,界限清楚。

自觉瘙痒或疼痛。

2,念珠菌性尿布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以新生儿多见,可为原发或继发于尿布皮炎。

在肛周、外阴、臀沟、腹股沟等尿布覆盖区发生界限清楚的红斑、脱屑、丘疹,周边有水疱及小脓疱。

肺念珠菌诊断与治疗

肺念珠菌诊断与治疗

肺念珠菌诊断与治疗肺念珠菌病( pulmonary candidiasis)是一种由念珠菌属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主要包括支气管、肺的念珠菌感染所致的相关病变, 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肺脓肿, 以及过敏性肺病变等, 但不包括真菌定植。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肺部念珠菌病的诊断判定1、根据分级诊断标准,具有发病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合格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多次(≥2次)分离到同一种念珠菌,且镜检同时见到多量假菌丝和孢子作为可接受的临床诊断标准。

2、G试验阳性则更加支持诊断。

念珠菌病治疗原则确诊肺念珠菌病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抗真菌治疗。

存在肺念珠菌病危险因素,临床有不明原因发热和肺部出现新的浸润阴影的重症患者,无论有无病原学依据, 应考虑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特别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更应采取积极的抗真菌治疗。

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应选择静脉给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有指征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念珠菌病治疗经验性治疗:是指有念珠菌病高危因素患者,已出现感染临床特征而采取的抗真菌治疗。

推荐选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或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等级,强推荐)。

诊断驱动治疗(又称抢先治疗):是指有念珠菌病高危因素患者出现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有病原学非确诊检查阳性结果时给予的抗真菌治疗(中等级,强推荐)。

①对于有念珠菌病高危因素,病情危重患者推荐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中等级,强推荐);病情相对稳定、近期未使用过唑类药物或已知氟康唑敏感菌株,可予以足量氟康唑治疗(中等级,强推荐);②如为耐药菌株,可选用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中等级,强推荐);抗真菌治疗5 d左右应进行初步疗效评估(低等级,强推荐)。

目标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一旦确诊,可根据感染部位、药敏试验结果和经验性或诊断驱动治疗的效果选用抗真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IDSA,2009年增补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

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

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

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

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

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

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病人接受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B类药物继续治疗(A-I)。

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

但是,与氟康唑比较,伏立康唑的优势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念珠菌病病人,如果致病微生物为克柔念珠菌、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考虑给予病人口服伏立康唑的降阶梯治疗(stepdown)(B-III)。

7.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8.非粒细胞缺乏病人发生念珠菌血症后,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念珠菌菌血症,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病人,建议给予棘白菌素类药物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治疗。

给药方法为: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A-II)。

2.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B-III)。

如果需要覆盖可能(多细胞的)真菌(mold,与酵母菌相对应的)感染时,建议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也是有效治疗药物,但医生似乎不太积极使用这种药物(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伏立康唑、氟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初始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

克柔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5.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粒细胞减少得到纠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6.考虑拔除病人留置的血管内导管(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非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非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策略与已确诊的念珠菌病的治疗相似。

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B-III)。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或者感染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可能较大,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B-III)。

2.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B-III)。

注射用两性霉素B (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3.危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存在原因不明的发热,可以考虑给与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

根据以下因素制定给药方案:感染危险因素,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非无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推荐用药方法为: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 (A-I);伏立康唑,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B-I)。

2.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伊曲康唑(200mg/次或者3mg/kg/次,一日二次)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B-I)。

3.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与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比较,毒性大(A-I)。

4.如果病人近期曾使用吡咯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如果怀疑病人已经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不要再使用吡咯类药物进行经验治疗(B-II)。

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1.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A-II)。

如果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B-II)。

氟康唑也可作为治疗药物,给药剂量为12mg/kg/d (B-II)。

抗感染的推荐疗程为3周。

2.如果新生儿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检出念珠菌属真菌,建议进行腰穿查脑脊液、散瞳查眼底(眼科医生操作)(B-III)。

如果无菌体液中持续或者反复检出念珠菌,建议做泌尿生殖系统、肝脏、脾脏的影像学检查(B-III)。

3.如果念珠菌对氟康唑、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耐药,或者病人不能耐受上述药物,可以谨慎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B-III)。

4.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5.如果婴儿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建议给予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的新生儿氟康唑预防感染(A-I)。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变化、药物毒性反应和病人神经发育等情况(A-III)。

抗真菌药物预防系统性念珠菌病适用范围:实体脏器移植病人,ICU病人,接受化疗的粒细胞缺乏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上述病人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实体脏器移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念珠菌病的高危因素,可在术后使用氟康唑(200—400m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1—2mg/kg/d,7—14天)预防感染,推荐等级为肝移植(A-I),胰脏移植(B-II),小肠移植(B-III)。

2.成人ICU病房,如果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人,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或者6mg/kg/d)预防感染(B-I)。

3.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病人,化疗诱导期出现粒细胞减少时,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 或者6mg/kg/d)(A-I)、泊沙康唑(200mg,3次/d)(A-I)、卡泊芬净(50mg/d)(B-II)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

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292条原始文献给药方法为200mg 静滴,2/d,2天,随后200mg/d))也是一种有效方法(A-I),但较其它药物无明显优势,且耐受性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