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IDSA,2009年增补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
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
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
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PPT课件培训讲学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PPT课件
内容
• 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的最常见因素。 • 指南主要涉及四个主题:
– 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 粘膜与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 – 侵入性念珠菌病的预防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 与其他真菌相比,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可以指导念珠 菌病的治疗
• 但是在许多实验室真菌敏感检测不是常规的程序 • 敏感性检测对于处理深部的非白念感染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 微生物的耐药必须予以考虑,尤其是病人之前使用过某种
• Echinocandin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 strength of the data available to support its recommendati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suggests that CANCIDAS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echinocandin. 由于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棘白菌素作为推荐的药物。寻证医学表明科赛斯应该 是优少症患者
• 两性霉素B 0.7-1.0 mg/kg/天
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介
2009年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述一、治疗路线1、治疗路线图-1:可疑或确诊念珠菌病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推荐无转移病灶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是,初次血培养阴性,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后继续治疗14天(A-III)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
2、治疗路线图-2 确诊念珠菌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注:LFAmB:脂质体剂型两性酶素B推荐疗程:除外持续性的真菌血症及转移性病灶,血培养结果转阴,相关症状体征消失,中性粒细胞恢复后继续治疗14天(A-III)。
可考虑拔除静脉内导管(B-III)。
3、治疗路线图-3 可疑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中性粒细胞感染者二、治疗药物选择1、一般人群治疗药物选择2、心血管系统念珠菌感染患者治疗药物选择3、光滑、近平、克柔念珠菌感染治疗药物选择4、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推荐使用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1mg/kg每日)治疗(A-II)。
若排除泌尿道感染,可使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3-5mg/kg每日)。
同样也可以选择氟康唑(12mg/kg每日)(B-II)。
推荐治疗疗程三三个星期(B-II)。
对于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新生儿,推荐进行腰椎穿刺及散瞳视网膜检查(B-III)。
若无菌体液培养持续阳性,需对泌尿生殖道、肝脏和肾脏进行检查(B-III)。
棘白菌素类的使用应该谨慎,一般仅限于对氟康唑或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或毒性反应时考虑(B-III)。
强烈推进拔除静脉导管(A-II)。
在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高的托儿所里,氟康唑推荐用于体重低于1000g的新生儿的预防治疗(A-I)。
用药过程中需关注抗真菌药的耐药,药物相关毒性,以及神经发育(A-III)。
三、可疑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四、念珠菌病高危患者的预防性真菌治疗人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肝(A-I)、胰腺(B-II)、小肠(B-III)移植受者术后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氟康唑200~400 mg(3~6 mg/kg/d)–L-AmB 1~2 mg/kg/d–疗程7-14 d成人ICU高危患者⏹氟康唑400mg(6 mg/kg/d) (B-I)化疗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氟康唑400 mg(6 mg/kg/d) (A-I)–泊沙康唑200mg, 3次/d(A-I)–卡泊芬净50 mg/d(B-II)干细胞移植受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氟康唑400 mg(6 mg/kg/d) (A-I) ⏹泊沙康唑200mg, 3次/d(A-I)⏹米卡芬净50 mg /d(A-I)。
治疗念珠菌病的临床指南(2009年更新)
推荐意见(B-III)当需要覆盖其他真菌时可使用伏立康唑(B-III)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且病情稳定者推荐由棘白菌素改为氟康唑(A-III)光滑念珠菌感染应使用棘白菌素(B-III)确定念珠菌药敏前不推荐改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B-III)最初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应继续使用唑类药物直至治疗结束(B-III)光滑念珠菌感染应使用棘白菌素(B-III)脂质体两性霉素B也有效(B-III)已经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可继续使用唑类药物直至治疗结束(B-III)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B-III)最初使用棘白菌素,临床情况改善且复查培养阴性者,可继续使用棘白菌素(B-III)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进行初始治疗(B-III)如果最初使用棘白菌素,临床情况稳定且复查培养阴性,可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直至治疗结束。
克柔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棘白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B-III)如果不能耐受或没有其他抗真菌药物,可选择两性霉素B0.5-1.0 mg/kg/d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3-5 mg/kg/d(A-I)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且病情稳定者推荐由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改为氟康唑(A-I)伏立康唑对念珠菌血症有很好疗效,治疗剂量为400 mg(6 mg/kg)bid x 2剂,然后200 mg(3 mg/kg)bid(A-I),但并不优于氟康唑对于克柔念珠菌或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推荐使用伏立康唑进行序贯口服治疗(B-III)对于没有明显转移性并发症的念珠菌血症,推荐疗程为血培养念珠菌阴性且念珠菌血症引起的症状消失后2周(A-III)对于没有持续真菌血症或转移性并发症的念珠菌血症,推荐疗程为血培养念珠菌阴性,念珠菌血症引起的症状消失且粒细胞缺乏缓解后2周(A-III)非粒缺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应考虑拔除静脉导管(B-III)疑诊深部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非粒缺患者疑诊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与确诊的念珠菌病治疗相似。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解读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409-17.
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在院内具有重要地位
• 念珠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皮肤感染、黏膜感染到侵袭性感染,是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念珠菌血症流行
US医院中最常见的护理相关血流感染 念珠菌也是最常见的血流感染致病菌。
念珠菌血症危害
临床归因死亡率高达47%,在脓毒 性休克患者中比例更高。 死亡率与治疗起始时间和病因控制 密切相关。
Pappas P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6 Feb 15;62(4):e1-e50.
侵袭性念珠菌病
通常指的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与念珠菌基 本特点,侵犯部位,侵袭力、抗菌敏感性有关。
真菌感染的诊断
血培养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并不敏感。 非培养技术的应用,同样值得临床关注。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常用方法举隅
• 培养技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主要是三种类型:不伴随深部念珠菌感染的念珠菌血症、伴深部念珠菌感染的 念珠菌血症、不伴有念珠菌血症的深部念珠菌病
血培养
血培养是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血培养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总体敏感性约为50%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念珠菌病处置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最全版)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念珠菌病处置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最全版)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一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指南撰写、推广。
今年IDSA对念珠菌病处置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曲霉菌病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指南同时进行了更新。
念珠菌病是临床常见感染。
IDSA在2000年制定了第1版念珠菌病指南[1]、2004年制定了第2版[2]、2009年制定了第3版[3]、2016年制定出第4版。
新指南2015年12月中旬发布,2016年1月中旬正式刊出,有正式印刷版本[4]和全文电子版本[5],在IDSA官网均可获得()。
该指南题目是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即《念珠菌病处置的临床实践指南:IDSA 2016升级版》。
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中的念珠菌病,指深部念珠菌病,比如菌血症或侵袭性感染,不包括浅部皮肤软组织感染。
Management不翻译为"管理",在医学领域里翻译为"处置"更为贴切准确。
新指南正文50页,引文560条。
从17个角度,给出推荐共计140条,是公认的大型指南。
与第3版15个角度、72条推荐相比,两版之间的变化体现出人类对念珠菌病的认识在逐渐深化。
新指南的发布,除包括IDSA撰写与批准Standards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SPGC)的内容外,还有其他一些机构的参与和批准。
首先是美国儿科感染性疾病两大学会——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 of Pediatrics,AAP,该机构的红皮书非常有名,是儿科感染性疾病领域排名第一的临床手册)、美国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PIDS)的参与,这说明新指南适用于儿科。
09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翻译版本[1]..
编者按:为了帮助医师在治疗念珠菌病时正确选用抗真菌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2004年念珠菌病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该指南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2009;48:503~535。
由于该指南的更新仍是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因此对指导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念珠菌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内容编译供临床参考。
念珠菌病处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更新周颖杰,李光辉 编译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Zhou Ying-Jie, Li Guang-Hui (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Huashan Hospital, Fudan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China)2004年以后,新的抗真菌药相继问世,同时也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美国感染病学会专家组对2004年1月出版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的诊疗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
新指南包涵了新近上市的抗真菌药,以及最近对念珠菌血症、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包括口咽部及食道念珠菌病)的一些研究结果。
同时,新指南也就高危新生儿和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防,及疑为成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进行了讨论。
新指南最大的改动在于如何合理使用棘白菌素类和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
对于一些少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由于资料较少,根据病例报道、临床经验和一些小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修订。
IDSA临床指南推荐分级系统见表1。
表1. IDSA临床指南推荐分级分级 定义推荐强度 ABC依据可靠性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充足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中等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不足I II III源于≥1个恰当的随机对照试验源于≥1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化临床试验;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应≥1 个中心);多时间序列;非对照试验的戏剧性结果源于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或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道念珠菌属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2016年IDSA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
[强推荐高级别证据]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
[强推荐高级别证据]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
念珠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一些致病菌种引起的从皮肤黏膜浅表感染到内脏器官深部感染的广谱感染性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人体带菌或被菌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念珠菌的毒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两方面。
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抱子相,一般不致病。
当条件适宜时,由泡子相转变为菌丝或假菌丝时,能分泌一些胞外蛋白酶,提高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白念珠菌的黏附能力很强,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不但增强其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还可降解皮肤角蛋白,抑制宿主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促进菌体对组织的入侵和扩散。
念珠菌属中常见的致病菌种主要是白念珠菌,其次有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
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健康人的皮肤黏膜及口腔、呼吸道、肠道、阴道等部位均可有念珠菌寄居。
因此,感染的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宿主抵抗力降低而导致发病的因素:1.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皮肤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不健全。
2.滥用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3.内分泌紊乱造成机体内环境变化。
4.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功能下降。
二、临床表现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深部念珠菌病两大类,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临床类型。
(一)皮肤念珠菌病1.念珠菌性间擦疹此型多见于肥胖多汗、糖尿病患者。
皮疹好发于腹股沟、会阴、臀沟、腋窝、乳房下等皱褶部位。
局部皮肤潮红、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周边翘起的鳞屑;红斑外周常散在炎性丘疹、丘疱疹及脓疱、结痂。
从事水中作业者常在指间(尤其第3、4指间)发生皮肤浸渍、变白、变软,表皮易剥脱。
露出基底鲜红的浸润面,界限清楚。
自觉瘙痒或疼痛。
2,念珠菌性尿布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以新生儿多见,可为原发或继发于尿布皮炎。
在肛周、外阴、臀沟、腹股沟等尿布覆盖区发生界限清楚的红斑、脱屑、丘疹,周边有水疱及小脓疱。
念珠菌指南解读念珠菌血症
对 氟 康 唑 敏
治 疗 后 , 如
或 棘 白 菌
念 珠 菌 病 在
系 统 和 心 血
七
在侵袭性念珠菌病 高发的新生儿科病 房,氟康唑作为的 预防用药仅限于有 高危因素(出生体 重<1000g
更新要点: 八
念珠菌血症的患者必须早期治疗。
血培养阳性24h内必须抗真菌治疗
随后必须每日或隔日一次复查血培养,直至血 培养结果阴性。
两性霉素B脂质 复合体--首选:
中枢神经系统念珠 菌病、念珠菌血 症、骨关节念珠 菌病
六降阶梯治疗(step down therapy)
患耐克口 者药柔服 的的念伏 降念珠立 阶珠菌康 梯菌,唑 治感氟可 疗染康作
的唑为
阶感果素两管中
梯,念类性系枢
治氟珠起霉统神
疗康菌始素的经
B
。
唑 可 作 为 降
每日3 ~5 mg/kg (A2 Ⅱ) 。
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或两 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作为初始治疗(B- Ⅲ)
克柔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棘白菌素类、两 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或伏立康唑(B- Ⅲ)
建议拔除静脉置管(B-Ⅲ) 。
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的念珠菌 很少提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不需要抗真菌治疗(A- Ⅲ)
分级
定义
推荐强度
A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充足
B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中等
C
推荐使用或不使用的证据不足
依据可靠性
Ⅰ
源于≥1 个恰当的随机对照试验
Ⅱ
源于≥1 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化临床试验;
队列 或 病例对照研究(应≥1 个中心) ;
多时间序列; 非对照试验的戏剧性结果
escmid念珠菌病诊治指南及相关思考 ppt课件
133
137
治疗有效率
44 (36%)
48 (38%) 0.69–1.32; P = 0.78
真菌感染率
657; 0.22–1.49
30天死亡率 29 (24%)
22 (17%) RR 1.36; 0.82–2.24
• 但是,对于严重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的 1.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 18 (Suppl. 7): 19–37 2. Ann Intern Med 2019;149;83–90
• 念珠菌血症是强烈推荐拔除留置的血管内导管 • 若不可能拔除导管,优先使用脂质两性霉素B制剂和棘百菌素药
人群
治疗
SoR
QoE
可拔除CVC者
拔除留置的血管导管(不 得经导丝更换导)
A
Iir
棘白菌素,L-AmB或两性 霉素B脂质复合物
B
Iir
不可拔除CVC者
唑类或AmB-脱氧胆酸盐
D
IIr
治疗的目的为清除念珠菌血症并提高存活率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几点建议1
• 所有入住ICU的患者应该被认为是危重患者, 从而选择棘白菌素作为抗真菌的一线治疗。
• ESCMID指南2 :对于念珠菌血症的一线治疗
– 棘白菌素:A-I – 氟康唑:C-I – 询证医学证据:阿尼芬净 vs 氟康唑3,4
1. Mycoses, 2019, 56, 11–20 2.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 18 (Suppl. 7): 19–37 3. NEJM 2019; 356:2472-82 4. Crit Care 2019; 15: R253
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比较阿尼芬净和氟康唑治疗危重患者IC的有 效性
念珠菌性炎诊疗常规
念珠菌性炎诊疗常规
【概述】
当阴道糖原增加、酸性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念珠菌繁殖引起炎症。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外阴、阴道搔痒、灼痛;
2、白带增多、呈白色稠厚豆渣样。
(二)体征
1、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附有一层白色膜状物,粘膜充血红肿或者表浅溃疡;
2、阴道分泌物中可见白色念珠菌。
(三)辅助检查
白带检查发现念珠菌
【治疗】
1、去除诱因,注意外阴卫生,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2、外用药物:
2-4%碳酸氢纳液冲洗外阴及阴道,qd×10d;
克霉唾栓1#放入阴道qd×7d,睡前使用;
达克宁栓1#放入阴道qd×7d睡前使用;
制霉菌素栓或片剂1#放入阴道qd×7-10d,睡前使
用;
凯妮汀片0.5放入阴道1次/3天,共1-2次;
达克宁软膏1支外用qd×7d o
中药治疗
3、全身用药:三维康胶囊15OnIg 口服共1-2次;
伊曲康理200mg 1次/日共3-5日;
酮康(⅛200-400mg1次/日共5日
4、下次月经后复查,连续检查三次阴性为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IDSA,2009年增补版)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
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
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
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
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
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
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病人接受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B类药物继续治疗(A-I)。
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
但是,与氟康唑比较,伏立康唑的优势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念珠菌病病人,如果致病微生物为克柔念珠菌、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考虑给予病人口服伏立康唑的降阶梯治疗(stepdown)(B-III)。
7.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8.非粒细胞缺乏病人发生念珠菌血症后,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念珠菌菌血症,粒细胞缺乏病人1.对于绝大多数病人,建议给予棘白菌素类药物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治疗。
给药方法为: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A-II)。
2.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B-III)。
如果需要覆盖可能(多细胞的)真菌(mold,与酵母菌相对应的)感染时,建议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也是有效治疗药物,但医生似乎不太积极使用这种药物(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伏立康唑、氟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初始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
克柔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5.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粒细胞减少得到纠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6.考虑拔除病人留置的血管内导管(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非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非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策略与已确诊的念珠菌病的治疗相似。
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B-III)。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或者感染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可能较大,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B-III)。
2.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B-III)。
注射用两性霉素B (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3.危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存在原因不明的发热,可以考虑给与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
根据以下因素制定给药方案:感染危险因素,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非无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1.推荐用药方法为: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 (A-I);伏立康唑, 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B-I)。
2.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伊曲康唑(200mg/次或者3mg/kg/次,一日二次)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B-I)。
3.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与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比较,毒性大(A-I)。
4.如果病人近期曾使用吡咯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如果怀疑病人已经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不要再使用吡咯类药物进行经验治疗(B-II)。
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1.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A-II)。
如果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B-II)。
氟康唑也可作为治疗药物,给药剂量为12mg/kg/d (B-II)。
抗感染的推荐疗程为3周。
2.如果新生儿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检出念珠菌属真菌,建议进行腰穿查脑脊液、散瞳查眼底(眼科医生操作)(B-III)。
如果无菌体液中持续或者反复检出念珠菌,建议做泌尿生殖系统、肝脏、脾脏的影像学检查(B-III)。
3.如果念珠菌对氟康唑、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耐药,或者病人不能耐受上述药物,可以谨慎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B-III)。
4.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5.如果婴儿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建议给予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的新生儿氟康唑预防感染(A-I)。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变化、药物毒性反应和病人神经发育等情况(A-III)。
抗真菌药物预防系统性念珠菌病适用范围:实体脏器移植病人,ICU病人,接受化疗的粒细胞缺乏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上述病人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实体脏器移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念珠菌病的高危因素,可在术后使用氟康唑(200—400m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1—2mg/kg/d,7—14天)预防感染,推荐等级为肝移植(A-I),胰脏移植(B-II),小肠移植(B-III)。
2.成人ICU病房,如果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人,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或者6mg/kg/d)预防感染(B-I)。
3.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病人,化疗诱导期出现粒细胞减少时,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 或者6mg/kg/d)(A-I)、泊沙康唑(200mg,3次/d)(A-I)、卡泊芬净(50mg/d)(B-II)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
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292条原始文献给药方法为200mg 静滴,2/d,2天,随后200mg/d))也是一种有效方法(A-I),但较其它药物无明显优势,且耐受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