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荣如德/译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书笔记

课程:行政法期中作业

班级:09 级法学一班

姓名:吕贝莉

学号:0907005

指导老师:刘志峰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15日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纵观整部小说,有一条明显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卡拉马佐夫气质”,整部小说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这条主线上。所谓“卡拉马佐夫气质”大致上就是:恣意地放纵情欲、狂热地追求浪荡生活,贪婪自私、专横暴虐、卑鄙下流、毫无道德约束,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了卡拉马佐夫家庭成员身上(除阿辽沙外)。

一、卑鄙无耻丑恶的灵魂。

费尧多尔即老卡拉马佐夫,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其卑鄙无耻的丑恶的灵魂。他的全部道德原则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概括:“在我死后,随他陆沉也罢!”吝啬的费尧多尔极端自私,他通过靠妻子嫁资发财、发放高利贷、占有亲生儿子合法的财产等等卑鄙无耻的敛财行为来满足自己病态的金钱欲望,对于他来说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一己私欲。不仅如此,费尧多尔还是个相当荒唐的小丑和色情狂,即使他已拥有相当可观的资产,他仍然没有放弃已经深入骨髓的小丑习性,他用一种小丑式的下流、狂妄行为去恶毒地破坏一切,他容忍不了和谐平静的场面,必须去用他那神经质的、令人厌恶的小丑行径去破坏它。他的这种行为最突出表现在本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室的会晤以及随后的餐宴过程中,费尧多尔唾沫飞溅地用污言秽语恶毒地亵渎神灵。此外,年近六十的费尧多尔最大的嗜好就是淫乱纵欲,曾经不仅当着夫人的面,把一班坏女人招到家里狂欢乱闹,甚至还以他那小丑式的角色打赌并实施了对“三寸丁”白痴女的强暴行为,如今又同大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由此,将费尧多尔概括成一个卑鄙无耻丑恶灵魂的人并无不妥,他也是“卡拉马佐夫气质”的集中代表。

斯乜尔加科夫,被伊万称作“发臭味的奴才和下流胚”,身上同样充满了贪婪成性、卑鄙阴险的卡拉马佐夫式的腐坏堕落的臭气。由于斯乜尔加科夫实质上是费尧多尔与白痴女的私生子,他的这种特殊身份,让他自身从头至尾都充满着

一股蓄势待发的、邪恶阴毒的气质。他把这种为所欲为的卑鄙野心和仇恨一切的歹毒狠心隐藏在忠诚和谦卑的表象之下,无时不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庭中窥探一触即发的破绽。他不仅觊觎老头子的财产,又相当工于计谋。他看准了德米特里要与父亲算账,便用计亲手导演了一出扑朔迷离的弑父案,不仅干掉了费尧多尔,使德米特里成为替罪羔羊,事后又以伊万曾说过的“无所不可”为护身符,阴险地要挟伊万他才是主谋。然而即使最后,斯乜尔加科夫因为绝望而悬梁自尽时,在遗言中依旧没有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犯罪事实,以澄清真相。可见,在最后时刻,他身上仍然充满着“卡拉马佐夫式的下流力量”,他将“无所不可”毫无遗漏地吸收进了自己地狱般黑暗的灵魂中去了。

二、处在美丑、善恶尖锐矛盾中分裂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变革中的俄国,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使得这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样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样面临着美丑、善恶的争锋相对、拼死搏斗,他自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作为“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因此,作家带着切肤之痛来揭示“卡拉马佐夫气质”,让他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都附着某个“不洁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这种气质。

伊万,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性格复杂,头脑清晰,爱做思考。他信奉无神论、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又热烈信仰上帝,甚至主张国家应当转变为教会,但又不能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他向阿辽沙列举了各种触目惊心的事实:罗马教会传统的“宗教道德”的不道德、天主教会焚烧活人的残暴事实、将军当着一个母亲的面致使恶狗将她孩子撕成碎片的故事……都表明了伊万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怀疑,甚至提出“没有上帝,就无所不可”的绝对性理论。正是因为伊万对这个世界深刻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使得他的内心非常矛盾,既热切盼望《圣经》所描绘的美好一天的到来,又无法接受这个充满残忍的罪恶世界,他无法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便只能在“卡拉马佐夫下流力量”支配下痛饮,一直“熬到三十岁就把酒杯往地下一扔”。

德米特里,性格开朗,慷慨坦率而富有激情,同时又狂热冲动而无所顾忌。他崇敬上帝,承认《圣经》十诫的道德准则,但又深深为自己放浪形骸的恶德败行所苦恼。米嘉可以慷慨地捐献自己仅有的三千卢布给一个挪用公款的人以使他免受不幸;但又可以一时兴起,欺凌贫穷可怜的人。他深知“卡拉马佐夫气质”

在自己天性中植根之深,他渴望爱与欢乐,却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堕落。本书中充分展现米嘉内心的矛盾的事件是他对格露莘卡的爱情。他为占有前未婚妻的财产而愧疚,又像浪子般挥金如土只为博得格露莘卡的芳心;因为憎恨父亲与他争夺爱人而扬言要杀了父亲,却为误以为杀了仆人而想结果自己生命来赎罪。然而最后,当米嘉在接受审判之时,终于开始懂得尊重所爱的人的感情时,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德米特里一生中总是在善恶、美丑的尖锐矛盾的斗争中挣扎,直至最后才幡然醒悟自己的罪过,也许这是作者对他最好的安排,在自我净化和忏悔中努力摆脱“卡拉马佐夫气质”,成为一个懂得爱人的人。

三、用基督的爱去拯救世界上罪恶的灵魂。

幼子阿辽沙是作者最心爱的人物,是他心目中新一代人的应该具有的形象。阿辽沙出场时是个见习修士,他本性善良,真诚热情,渴望真理。他笃信上帝,愿为灵魂不死而生活,并怀着崇高的理想“拯救、改造人类社会”。然而在伊万一番话的触动下,在他说出“枪毙”二字时,他内心的忍耐宽恕已经被人道的呼声所震破,他几乎从根本上推翻了上帝的存在,虽然他仍深爱赐给人类幸福的上帝。为了探索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拯救改造人类社会,阿辽沙毅然走出了修道院,还俗到世间。本书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阿辽沙的成长过程,他从幼稚的信仰,到用真诚的心去净化人的灵魂,专注地将佐西马长老的爱不断扩大,为人们终身行善,是阿辽沙理智成熟的过程。小说最后写道:“他倒地时是个软弱的少年,站起来时却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

在阅读本书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于道德、宗教这两个困扰他们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而本书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正是书中人物对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尽一生探索的问题。在此,通过以上对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所学的粗浅的法律知识,对本书中探讨的道德、宗教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社会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急速转变,政治、经济正处于剧烈动荡期,物欲横流,思想和精神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与选择,人性中的善与恶矛盾交错。同时,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俄国,贫困愚昧的人以及老一辈人顽固不化,年轻的一代则在新思潮和腐旧传统文化冲击下挣扎着,整个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