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的概述和中国悲剧的特点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的特征比较论文关键词:中西悲剧特征差异比较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特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西方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一、引言悲剧一词的基本解释:1.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关于悲剧意义: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
详细解释 1.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的弱小善良vs西方悲剧人物的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国为什么没有西方那样的悲剧

悲剧作为一种概念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学范畴的悲剧。
做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中西方有着累死的发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然而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时间,特别是吧它们用艺术的方式反映出来,中西方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美学思考。
由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变异和中西悲剧出现早晚的差异, 中西悲剧意识的发展呈现不同的走向。
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和人生悲剧观, 使西方悲剧意识趋向非理性极端化,现代派文学出现泛悲剧化倾向。
与西方相比, 中国戏剧产生较晚,最早的悲剧作品, 主要表现生活遭遇和悲苦之情, 与古代神话中蓬勃昂扬的生命抗争已相去较远。
由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政治化、道德化, 中国戏剧产生之初便有浓厚的道德说教色彩, 并以面向农村、市民的民间娱乐为主要功能, 其“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也为悲剧基本确定。
中国封建文化的道德化, 使道德理性片面膨胀, 悲剧意识也被全部纳入道德化轨道。
悲剧冲突大多在人性善恶之间展开, 悲剧创作以道德训教为目的, 西方文化崇尚求真爱智, 认知理性发达, 注重对事物的知性理解和把握。
西方悲剧意识在表现人物自由意志时突出求知本质, 使因求知而来的痛苦不幸成为其特有内涵, 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人类知性的局限、困厄的独特省思。
中国古典抒情诗历来富于悲剧性魅力, 悲叹人生如寄、心愿难遂、失时伤别、物是人非、美景不再, 世事多艰。
抒写伤感情怀, 是古典诗歌的普遍主题,这些都影响到中国戏剧, 使其注重人物内心律动的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悲剧也由此形成富于抒情性、追求哀怨委婉的美学风格。
西方悲剧继承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和悲壮风格。
酒神祭祀的“悲剧性的合唱”,赋予悲剧庄严悲怆。
这些使西方悲剧诞生之初便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 也使西方悲剧理论将崇高视为悲剧特有的品格, 称悲剧为“崇高的艺术”, 认为“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西方悲剧惯以高尚不凡的人物为主人公。
西方悲剧的悲怆庄严, 还产生于悲剧冲突的激烈尖锐、不可调和。
浅析中西悲剧论比较

2 0 1论比较
熊盈 盈
( 南 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4 )
摘 要 :无论是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在历史舞 台上都 经久不裹。本文从悲剧 的起源、悲剧 的主要特征及有关悲剧的具体作 品分析对 中西悲剧进行研 究,形成
了各 具 特 色 的 悲剧 风 采 。
一
式结局是建立在不可 能性上 。西方 的悲剧 则 相反 。且看苔丝 ,她顽强抵抗强暴势力 ,她 勇于抗争 。 最后终于除恶 了,亚雷 的灭亡宣 告 了苔丝的胜利 ,但西方 悲剧的结 局悲惨 , 苔丝终被抓进了监狱 , 所以西方悲剧经历了 苦后甜 ,甜后又苦 的发展历程 ,得到观众的 同情 与怜 悯。 四、总结与结论 无论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 , 其 中人物 命运都被 “ 命运”所操纵。每一个人 的一 生 都会遭遇悲剧 ,而之所 以会有成者与败者 不 同的人生 , 只是因为他们对 待悲剧有不 同的 态度罢了。其实人生就像一场赌局 , 不 可能 把把都赢 ,只要筹码在 自己手上 ,就还会有 赢 的希望。悲剧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害 怕悲剧 ,遇到悲剧而放弃了希望的人。 “ 淮南为桔, 淮北均枳”。虽同为玫瑰, 但 由于生长在两块风格迥异的文化土壤上 , 便 发生 了 “ 变异”效应 。中西悲剧虽都基本遵 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中下 的定义 : “ 悲 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行 动 的模仿 。”但在起源、悲剧 的题 材、冲突与 结局等方面都有所不 同, 从而形成 了各具 特 色的悲剧论 。
一
说的 ‘ 悲剧将 人生有 价值 的东西毁灭 给人 看 ’的”。③ 中国悲剧 如 《 窦娥冤 》、 《 红 楼梦 》 等选材都 自由, 它们 当中的人有 贵族
官僚 ,也有奴仆 ,也有平凡的中间阶层 。 西 方悲剧 的主人公都是 比 自己崇高的人 , 他们 大 多数是王官贵族或是高层官僚 , 朗吉弩斯 在他的 《 论崇高 》中说 “ 我们应把崇高看作 是真正作 品必有的风格。 它包括伟大、 雄伟 、 壮丽、 庄严 、 高远 、 遒劲等含义 。” ④总之 , 中西方 悲剧在 自由与限制中展现其风采。 从 悲剧 冲突来看 。中国古典 悲剧 的描写 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 《 窦娥冤 》中窦 娥缺乏斗争意识 , 把 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 安排 , 她无法证 明自己的无辜 ,只有靠上天 为她作证。中国戏剧 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 评 巾 陛质。 《 赵 氏孤儿 》 在惨烈的悲剧气氛 中,表达了声讨奸恶 、 颂扬忠 良的道德批判 主题 。 西方悲剧揭示人 与异 己力量的抗 争与 冲突 。 《 俄狄浦斯王 》中 , 主人公与海怪抗 争争得 了国王之位并娶到 了美妻 , 一再的追 查真 凶却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悲剧冲突。冲突 正是在他与异 己力量作战而不断深化 , 这注 定了俄底浦斯王的悲剧。 从悲剧 的结局来看, 西方悲剧 的结局是 英雄用 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 的必要性及 其重 大意义 。 《 老人与海 》中的桑迪 ・ 亚哥 不顾性命与大海作斗争 , 终于捕获 了大马哈 鱼。 但等待着老人的是死亡 。由 此 可见西方 悲剧给人表 面上是开怀颜笑 , 但笑后肚子该 痛 了 ,悲剧 主人公 大多摆脱 不 了命 运的捉 弄 。与之相反 ,中国悲剧却呈现大团圆的结 局 。如 《 琵琶行 》中苦命的赵五娘 ,在历经 磨难之后 ,终以一夫一妻合家大团圆收场 。 有 的戏剧为了表现 团圆的大结局 , 不惜把 现 实中不 能兑现 的 “ 团圆”搬 到阴曹地府或天 界仙境 ,如 《 雷锋塔 》、 《 精忠旗 》、 《 长
三大类型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一、命运悲剧:致用与致知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个苦命的人 ,她三岁丧母 ,七岁离父作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
对此 ,她一直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这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她对命运的理解:其一 ,苦难是自己前世积下的;其二 ,要解除苦难 ,必须尽孝道;其三 ,来世是美好的。
这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勇敢地承担一切苦难 ,直到张驴儿陷害、昏官错判等一系列不幸事件逼得她实在忍无可忍 ,她才痛苦地质问命运(天地)对她的戕害: “天啦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 ,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然而 ,就在她对自己的命运观产生怀疑时 , “老天”终于开眼 ,感其诚 ,恸其悲 ,为她应验了三桩誓愿 ,并通过还魂的形式为她平反昭雪。
《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因其生父忒拜王从神喻中得知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 ,于是被抛于荒山野外 ,然而俄狄浦斯不但没有死掉 ,反而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
他成人后 ,为逃避神喻 ,离开“父母” ,走向忒拜。
在一个路口 ,误将一老人杀死 ,此人即他的生父。
而后他因铲除了女妖斯芬克斯 ,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 ,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即他的生母。
此时俄狄浦斯已成为杀父娶母的罪人 ,自己却毫无所知。
他又得到神示:必须揪出杀害前王的凶手 ,否则全城将死于瘟疫。
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 ,一步步地暴露了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 ,一步步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罗网。
这两部悲剧集中地体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命运观:中国人重命运的伦理功能论 ,常著“乐天之色彩” ;而西方人重命运的认识论 ,常著原罪的“审美性”。
李泽厚曾指出 ,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性。
“实用理性”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 ,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思维水平 ,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既乐观又冷静的生活态度。
中西悲剧比较研究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争议较为激烈,在此,我想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进行阐述。
1.东西方对“悲剧”一词的定义不同<1>西方对“悲剧”的定义悲剧一词在西方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我国部分学者将之阐释为---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震撼人心。
所以,在这部分学者看来,《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只能算是“冤剧”,而不是悲剧。
并且,他们援引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所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将之作为自己的论断依据,以此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2>对“悲剧”定义的分析与质疑在这里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偶然事件?该如何理解这些学者们所说的“存在必然联系”?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定义“偶然”一词的,难道说俄狄浦斯王的被遗弃、无意中的杀父娶母才叫偶然,而《窦娥冤》中遇见张驴儿父子,然后被逼迫,张老汉误喝毒汤就不是“偶然”?其次,上文所提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国王相信预言后将俄狄浦斯抛弃,导致后面弑父娶母的悲惨结局,这两者存在这必然联系,我承认。
那么,与张驴儿父子的巧遇、给蔡婆送毒汤、张老汉误饮后中毒,这难道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么?再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中婆媳之间的亲情、寡妇的坚贞、官员的清廉;《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朋友的情谊、程婴等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些难道算不上是有价值的东西么?<3>“悲剧”的高度又有学者提出说,西方的悲剧都是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而中国的那些戏剧仅仅是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至多不过就是《赵氏孤儿》那样的家族争斗。
这点上我不同意,《窦娥冤》一剧中所蕴含的作者想表达的悲愤,对社会制度的腐朽、官场黑暗的愤懑与失望,何尝不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解读文本,是不是能上升一个高度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确是一部悲剧中的经典,那《俄狄浦斯王》呢?诚然,其中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弑父娶母”情结存在于全人类的潜意识中,但那又何尝不是他这个人自身的悲剧?我认为,要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是悲剧,要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即作者所赋予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
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悲剧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为悲剧下过如此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虽然我国历代的文艺理论着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但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等方面。
西方重视历史—个体的崇高,中国重视道德一群体的正义,而其区分总的来说表现在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侧重上。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
中国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因而要求他(她)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
儒家的整套政治理念都是以孝为中心,主张以孝治天下。
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行事讲求"中庸之道"。
这点在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林悲剧中表现尤为明显。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浅谈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浅谈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西方的悲剧创作历史悠久,名作如林,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世界悲剧艺术中,西方戏剧中的古典悲剧具有不可否认的典型性。
我国古典悲剧也有不少佳作,这些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与西方戏剧中典型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浅析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典悲剧;我国古典悲剧;异同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13-02西方的悲剧创作历史悠久,名作如林,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世界悲剧艺术中,西方戏剧中的古典悲剧具有不可否认的典型性。
我国古典悲剧也有不少佳作,这些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与西方戏剧中典型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浅析它们的异同。
我国古典戏剧类型不是很明显,先弄清什么是悲剧。
对于什么是悲剧,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和不同阶级的人们确实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这并不等于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在这一问题上完全不可能有某些相同的认识。
例如,对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不同历史时代的人和不同阶级的人都承认它是悲剧。
这一悲剧名作既能唤起当时雅典贵族的悲悯与同情,也能唤起我国当代劳动群众的悲悯与同情。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什么是悲剧尽管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又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而是有可能有某些相同点的。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创作的悲剧作品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既然都是悲剧,就一定会有某些相同点。
一、悲剧人物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男性,而且这些男性大多是天神、伟人、国王或英雄。
阿·尼柯尔教授说:“悲剧不同于喜剧的地方,往往在于它几乎完全是男性的。
一切伟大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
”这些男性主人公在悲剧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支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西方悲剧多以男性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等,这些剧名足以证明男性主人公对于西方悲剧来说有多么重要。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
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
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
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
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
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
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
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Part 3 中西悲剧精神对社 会产生的影响
THE END
谢谢大家!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五小组
小组成员:
目录
1.故事梗概. 2.中西方悲剧性相同之处. 3.中西方悲剧的不同之处. 4.悲剧对社会的影响
Part 1 《窦娥冤》 《浮士德》 故事梗概
《窦娥冤》
第一阶段: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 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 恶棍张驴儿所救。 第二阶段: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 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 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 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 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 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 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第三阶段: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 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 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
• 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 子。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 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 《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之比较

戏剧研讨23《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 总第286期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之比较吴文静(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1)【摘要】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类型,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悲剧中所蕴含的情感通常会给人带来一种无穷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中西方悲剧各自的起源、差异原因、主题、选材、人物、悲剧冲突、结局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帮助大家对此有所浅显的了解。
【关键词】悲剧;结局,《窦娥冤》《哈姆雷特》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23-02如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中流砥 柱,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都有很多,其中戏剧类型之一的 悲剧在中西文化体系中作为一个共有的文学表现形式而存 在。
虽然悲剧都存在于中西文化中,但是从历史来看由于中 西方的地理因素,生活背景,文化习俗等等的不同,所以悲 剧在中西方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_、中西悲剧的起源谈起西方悲剧’我们就要从古希腊说起,在当时’酒 神祭祀是最为神圣和令人生畏的,被看作是必需的活动,“祭祀仪式一开始是由50个衣着山羊皮的人参与,他们围 绕着祭坛,歌颂表达着他们对酒神复活的赞誉,所以人们 对于用来祭祀山羊的哀歌就转化成对于一个故去英豪的哀 歌,悲剧就是由这种表达对英雄崇拜之情的哀歌转化发展 而来。
” [1]而关于中国悲剧的起源,学界一直没有一个精 确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悲剧起源于《九歌》。
《九 歌》是用神话传说来展示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不可扭转的自 然力量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九歌〉〉的表演中有动人的歌曲、妙曼的舞蹈、各种人物角色、丰 富的故事情节、各样的道具,艳丽的服饰、搭配好的舞台 背景以及各种乐器伴奏,所以《九歌》可以被看作是我国 悲剧的起源。
二、中西悲剧之间差异原因的比较中西悲剧两者之所以有差距,是由于中国和西方所处的 地理位置、民族精神、文化背景等不同。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起:对悲剧的概述和中国悲剧的特点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它诞生于希腊,并经过许多代作家的辛勤努力,把它发展成为西方文学上的一个璀璨明珠。
而在中国有无悲剧,这是个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
在“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将一些描述人类无法摆脱的哀痛的作品统称为【哀曲】、【怨谱】和【苦戏】,内容上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悲剧性冲突,创作的中心目的是突出一种“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这也是中国的悲剧最大的特点。
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是被动受难, 西方悲剧主人公则往往主动抗争, 因而悲剧冲突更为尖锐。
西方悲剧“一悲到底”, 结局往往以主人公的悲惨与毁灭收场。
中国悲剧正好相反,从逆境转入顺境较多,往往是人们通过抗争而取得胜利的大团圆结局,从而表现命运的可逆性和人类的主导地位,往往忽略了悲剧本身的冲突美。
中西方对比:
(一)从儒家美学:
儒家的美学思想是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而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强调改变,统一,融合。
这点从中国古代的悲剧中也能看出,比如在发生悲剧的过程中,人们会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仕”思想,古人靠它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在心里找到一种牺牲自由的理由,于是在悲剧发展中冲突渐渐淡化,人们的抗争意识也逐渐归于平静,为之后的大团圆结局铺垫道路。
(二)从道家美学:
中国悲剧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主人公往往逆来顺受,疲于抗争,往往抗争都是在被逼入绝路时的最后反抗,这也是中国悲剧自认最大的看点,这种逆来顺受的理论思想是源于道家的“逍遥无为”的“出仕”思想,碰到以一己之力无法与之抗衡的强权时,干脆躲避与强权的正面交锋,自己无牵无挂地活着。
悲剧里多了很多苦难,全是源于此,这也为悲剧中主人公的“无抗争力”的人物设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三)从禅宗美学:
“空”和“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理论,禅宗中强调万物为空,而对虚幻的世界无限追求会产生苦,所以强调自身的修行,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就是它很好的写照,基于儒家性本善的原则的主人公在悲剧中苦苦的自我批责,对于任何的外来事物的攻击都从自我本身寻找根源,稍微好些的是承认命运之苦,但亦想从自身出发而改变世界,【苦尽甘来】和【一切艰辛和困苦之后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这样的思想深深的扎入了他们的脑袋。
综述:
总而言之,这三种美学思想是中国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基础性建设。
中国的悲剧之所以没有西方那样的惊心动魄,主要是由于忽略了悲剧本身的冲突美,悲剧本身的美就在于美好的东西不断的被毁灭,毁灭数量之大,程度之深,而走“苦尽甘来”路线的中国悲剧,是无法表现这样令人震撼的美的,大团圆的安排于人们的心理也容易接受得多,潜意识里知道结局,增强了观影的稳定性也减少了观影的期待性和未知性。
悲剧精神上的强化或弱化是中西方能不能达到“惊心动魄”的主要因素。
西方的悲剧意识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被强化了的悲剧意识。
西方人在很早以前,在自我与自然的对比中,充分认识到了无法抗拒的死亡压力,但又不甘坐以待毙,所以为生存去奋斗,为自由去呐喊,这种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要为之的精神,造成了悲剧中人物与命运的一次又一次冲突,美好的一次又一次毁灭,在敬畏和抗争中加剧了冲突的产生,从而使观众震惊于悲剧人物异乎寻常的灾难祸患, 经历强烈情感体验, 产生强烈的审美同情, 在振奋中领略崇高, 激励意志, 达到悲剧的审美目的: 表现永恒正义的实现, 以使观众精神升华与心理净化。
中国的悲剧意识,却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被弱化了的悲剧意识。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实证性的、经验感触式的,因而在碰到自我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时,他们第一位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屈服于这种冲突中不可抗拒的一面,主动弃械投降,抑或如何在这种冲突下完成一种隐遁,一种逃避。
然后才是用另一种思维模式去克服这样的巨大痛苦,他们不敢直面困难的挑战,也没有某种强烈的悲剧性的抗争冲动。
正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
最终的结局也总会是冤屈昭雪,追求虚无的心理平衡,而这样的悲剧人们只会产生同情,而不会产生抗争激情,使中国悲剧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失去了悲剧精神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