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的特征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涵,理解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类型的划分3. 个性倾向性的内涵4.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5. 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2. 案例材料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性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与见解。
6. 实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学术论文,以扩展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一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概念及重要性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1.2 教学内容个性与个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的类型:外向性、内向性、稳定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的理解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第二章:个性心理学理论2.1 教学目标掌握几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学理论理解各种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理论分析个体行为2.2 教学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认知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理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第三章:个性测试与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及其应用学会使用个性测试进行自我评估掌握个性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应用3.2 教学内容常用个性测试工具:MBTI、Big Five、DISC等个性测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个性测试结果的解读和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学会解读和应用测试结果课堂讨论:学生分享个性测试结果,讨论测试结果对自我认识的影响第四章:个性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2 教学内容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积极心态、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自我暗示、心理放松、心理防御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练习,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心理调适方法,讨论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五章:个性与职业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个性特点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发挥个性优势,避免个性弱点职业规划的方法: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价值观分析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及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职业规划经验,讨论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六章:个性与社交互动6.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社交互动的影响掌握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人际关系6.2 教学内容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个性特点对社交能力的影响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有效沟通、同理心、冲突解决等人际关系的提升: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及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社交互动技巧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社交互动经验,讨论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第七章:个性与领导力7.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掌握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领导力7.2 教学内容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领导风格的影响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决策、团队建设、激励等领导力的提升:培养领导者的个性特质和技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及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模拟演练法:学生进行团队领导模拟,练习领导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领导力经验,讨论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第八章:个性与创造力8.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创造力的影响掌握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创造力8.2 教学内容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创造能力的影响激发创造力的方法:思维训练、环境创设、鼓励创新等创造力的提升:培养个性中的创造力特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及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创造性练习法: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培养创造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创造力培养经验,讨论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第九章:个性与教育实践9.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掌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优化教育实践9.2 教学内容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教育实践的优化: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学会优化教育实践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教育实践经验,讨论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第十章:个性与终身学习10.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促进终身学习10.2 教学内容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主学习的策略: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终身学习的促进:培养个性中的终身学习特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及自主学习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计划制定,学会自主学习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终身学习经验,讨论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十个章节。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精选ppt
3
1.2 个性的特征
1.2.1 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个性不是指单一的特点,也不 是许多特点的简单累加,而是 多种成分和特质有机结合而成 的组织和系统,整体中各个部 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 依存,其中一个部分变化会引 起其它部分变化 整体性是个性是否健全的一个 重要指标
精选ppt
10
2.2 需要的种类
2.2.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
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 人在追求物质产品时,往往伴随精神需要 如住房常要求整洁、雅静 精神需要又常以物质需要为载体 如阅读需要有报纸、杂志等;艺术欣赏要有乐器、 表演场地等
系统性: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 为指导的动力系统,其各成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需要: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兴趣和信念:需要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
和总动机
精选ppt
6
1.3 个性的结构
1.3.2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精选ppt
5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含义: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构成: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特性
活跃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后天性:个性倾向性较少受先天因素影响,主要是在 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个性个性倾向性
成就动机
是指一个人把自 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 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 增加的努力之中,从 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 最好的心理倾向。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交 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 他人接近、合作、互 惠,并发展友谊。 沙赫特认为人的交 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学习动机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遗传
VS
环境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
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 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 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 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
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 份。包括能力、气质、性 格。
心身特色组织
个
性
性格气质
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是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表现在: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说明: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3、个性得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得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得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得,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得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得行为活动就是社会性得,个性就是在人得实践 中形成得,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 人们对职业得选择;它就是在生活环境得影 响下形成得。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就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就是指人们具有得某种支配与影响 她人以及周围环境得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与社会化权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得因素包括:一就是个 体成败经验;二就是替代性经验;三就是言语 说服;四就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就是影响行为得环境因素之一,它就是 个体要努力达到得、具体得成绩标准与结果。
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得能力有不同 得瞧法。这种能力得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得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 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根据动机得意识水平
有意识得动机: 无意识得动机:
根据动机得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得要求与外力得作用下 所产生得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体得内在需要引起得动 机。
2、生理性动机
饥饿
与胃壁收缩有关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与下视丘得神经中枢有关
渴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得化学变化有关。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安大 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侯老伯 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得鸟似得,在家里待 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让她买菜,她 故意到十多里路得菜市场买菜,来回消磨了大半天 得时间。她还无代价得给别人种菜、除草,给旧火 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得老伴与子女们都抱怨,并 带她到医院瞧病,结果侯老伯无病。
第10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征:(简单题)(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5.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层):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认知和理解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需要。
⑴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等级①需要的满足具有一定顺序。
②需要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
③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满足高级需要。
④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⑤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⑥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励行为的动机。
⑵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论述题)创建性:①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②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
③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
④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将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为理解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9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1.什么是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答:(1)个性的含义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
(2)个性倾向性个性具有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总有一定的态度和取向。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2.举例说明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
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几个组成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中的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成分对其他各个成分起支配作用,并影响其他心理活动。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的源泉。
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具体人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认识需要占优势,那他就会积极地注意听讲,主动地记忆和思考,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学习。
同时,他的认识需要就会对他的兴趣、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也会相应地引起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时他的自然性需要被抑制,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就会退居次要地位。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2)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
①能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个性心理特征;②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神经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③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
个性和个性倾向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本章要点:1、个性的概念以及组成2、需要的概念以及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概念及其动机的功能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5、动机与活动效率6、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是⼼理学研究的⼀个重要领域,教师学习个性理论,掌握学⽣个性⼼理的特点,有助于因材实施,培养学⽣健全的个性,使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节个性的概述⼀、个性的概念个性⼀词是从英⽂“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格。
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具。
所谓⾯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或化妆的脸谱,⽤来表现剧中⼈物的⾝份和性格。
就如我国京剧有⼤花脸、⼩花脸等各种脸谱⼀样,⽤来表现各种性格和⾓⾊。
⼼理学沿⽤⾯具的含义,转意为个性。
其中包括了两个意思:⼀是引申为⼀个⼈在⽣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时表现出来的种种⾔⾏,是个性所具有的“外壳”,它表现出⼀个⼈外在的个性品质。
⼆是指⼀个⼈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理成分,即⾯具后的真实⾃我,这是个性的内在特征。
在⼼理学中,⼀般认为,个性是个⼈在⾃然素质的基础上,在⼀定的社会⽣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独特的各⽅⾯⼼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个⼈独特的精神风貌。
现实⽣活中的每⼀个⼈都不是作为“⼈”的概念⽽抽象存在的,⽽是作为⼀个个有⾃⼰的思想情趣和⾏为风格的活⽣⽣的⼈具体存在的。
⼈与⼈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完全相同的两个⼈是不存在的。
每⼀个具体的⼈,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天赋素质和⽣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他在后天环境中所具有的物质⽣活条件的不同,就会在他所进⾏的⼼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倾向和特点。
这些稳定⽽不同于他⼈的特点模式,使⼈的⾏为带有⼀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个⼈由表及⾥的,包括⾝⼼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个性。
个性是个体有别于他⼈的整个⼼理⾯貌,是⼈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们的⼼理活动和⾏为表现出各⾃不同的特点,⽽且还是⼈们各种⼼理活动和⾏为的动⼒源泉。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理解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预测个体发展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3.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4. 个性与心理健康5. 自我认知与个性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4. 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个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性的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以及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5.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思考个性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反思报告:收集学生提交的自我反思报告,了解他们对自己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学著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个性的概述二、需要三、动机四、动机理论及应用五、学习动机一、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一般概念 1. 什么是个性个性(individuality)指<a name=baidusnap0></a>一个人</B>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以表示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B>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B>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
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及一定的政治关系之内,时时受到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成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从这个意义来看,个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因此,在评述个性时,它的社会本质是主要标志。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2. 人格的含义人格这个概念与个性关系密切且容易混淆。
为了进一步理解个性概念,有必要对人格概念进行简要的阐释。
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
奥尔波特(Allport,1937)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考察了50个定义。
自奥尔波特之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
例如: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则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B>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家对人格的众多探讨与盲人摸象颇为相似,抓住尾巴的说大象和绳子一样,摸着腿的说大象像棵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因此,目前在人格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研究类型或研究取向,一时难以统一。
根据国内外的各种定义,笔者借鉴叶奕乾的观点,以抛砖引玉。
认为,在心理学中,“人格”(personality)一词主要有下列三种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该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例如:奥尔波特把人格定义为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中国心理学者荆其诚教授等人指出:“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荆其诚主编,1991) 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
教育卷还指出:从广义上说,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个人的心理面貌。
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 M.艾森克指出:“有些心理学家(如卡特尔)把智力看作人格的一个方面,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指情绪和动机水平上的个别差异。
”(艾森克,2000)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认为,“个性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人格则只包括气质、性格等”(燕国材,1998)。
但奥尔波特提出的十个基本单元中包括智力(Allport,1958)。
当代西方的心理学教材中通常把“智力”和“人格”分列为两章。
人格量表主要测量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特质。
例如:美国已出版的《心理测验(第三版)》(Tests In Print,简称TIP―Ⅲ)和《心理测验年鉴》中按内容把测验分成十七类,其中人格测量是第十一类,智力、学习、语言均另列一类。
可见,人格有时和个性同义,即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荆其诚,1991)人格一词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来加以描述,它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义的多义词,如图1所示。
图1 人格的三种含义(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2.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具有稳定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B>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不能表征他的个性,只有在行为中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征他的个性。
例如:一个处事稳重的人,偶然表现出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说他具有轻率的性格特征。
潘菽曾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的一时动态表现,……个性指的就是一个人</B>(或每个人)所有心理静态或较稳定的状况的全部内容。
”然而,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一个人</B>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可以随着他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的不断变化,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不同而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儿童的个性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个性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个性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 个性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
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一个人</B>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个性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便是它的独特性,亦即个别性,是一个人</B>所独具色彩的心理面貌和特征,它是一个人</B>的心理倾向、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的独特结合,其中包含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的特点,能力、性格、气质的特点和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等特点的独特结合。
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
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心理面貌也不完全相同。
如有的人待人热情,有的人表现冷漠;有的人视觉感受性强,有的人听觉感受力强;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等。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毫无相同之处。
个性是指一个人</B>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
每个人都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俗、阶级和集团的共同思想感情等,每个人也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
所以说,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是指个性所包含的成分或单位。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1.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
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居于最高层,它制约着一个人</B>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总动机。
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B>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而形成的,因此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
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性心理特征又缓慢地发生变化。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另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说,个性是一个多种因素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素质、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
1. 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素质是个体所具有的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个体的身体结构、形态和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等,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遗传素质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否则,相应的个性就不可能发展,因而生来目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生来聋哑的人不可能成为歌唱家;二是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凡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可以成为具有某种才能、某种品德行为的人。
然而,人的遗传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人的生理形态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为后天个性心理的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twin studies)是研究个性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弗洛德鲁斯等人(Floderus et a1.,1980)对瑞典的12?000名双生子进行了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
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说明遗传在这两种人格特质中显示了较大的作用。
采用《加州心理调查表》(CPI)对高中生进行的一项双生子研究也表明,在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中,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较高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