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蝉 省优获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蝉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蝉的洞穴⎩⎪⎨⎪⎧洞穴特点出穴脱壳蝉的卵⎩⎪⎨⎪⎧树枝产卵孵化幼虫钻入土里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
10短文二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