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 城 老 街
文和园
文和园位于龙眠乡双溪村,是清朝保 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陵园。1755年, 张廷玉寿终正寝,归葬于此。1995年 起,安徽省和桐城市有关部门先后拨 款对之进行全面修复,整个陵园分墓 区和享堂两个部分。墓区庄严肃穆, 气势恢宏。石狮、石虎、石羊、石马 鳞次栉比,文俑、武俑、龟跃相对排 列,石香炉、石供桌、石烛台陈列墓 前,苍松、翠柏、银杏绿树成荫。享 堂内陈有张廷玉座式绣像、香炉、供 桌,两则悬有张英、张廷玉亲笔楹联。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 墓地清代石雕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受众调查
在安徽省省内,桐城市是一座比较出名的城市,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里是桐城派文化的发源地, 再者,了解桐城文庙、六尺巷、父子双宰相的 典故。在省外,不少人也曾听过“桐城派”。
客源市场的分析
现有旅游者之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原籍桐城现在外地工作生活
的桐城老乡,他们一般经济收入丰厚、文化程度较高、对桐城文
化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发展该市场不仅可以启动桐城旅游
首批文化游客,而且由这些桐城老乡直接带动的同事、朋友、同
学、亲戚市场也不可小视;
桐城本地市民时有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由于没有休 闲娱乐旅游之处而被压抑的这部分市场需求将在桐城旅游开发后 得到极大的释放,桐城市民将成为桐城旅游市场非常主要的一部 分;
旅游资源的分析
桐城的旅游资源有80多处,但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特点。 从数量上看,在桐城各乡镇中,市区的旅游资源最多;
其次是龙眠乡、孔城镇,三乡镇占了大部分;大关镇、 陶冲镇、嬉子湖镇、唐湾镇、金神镇和范岗镇则呈现出 资源相对贫乏的特点; 从类型角度上看,桐城的人文类旅游资源有60处,占全 部旅游资源的72.5%,而自然资源只有22处,占全部旅 游资源的27.5%。可见人文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数 量上的优势,两大类的旅游资源发展相对不平衡。
桐城总体经济实力较强,商贸流通异常活跃,因各种公务、私 事需要而进行休闲娱乐旅游活动的欲望迫切,开发桐城商务游客 市场的潜力巨大;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桐城将十分有利于吸引安庆市、合肥、 南京、武汉、南昌、九江、景德镇、黄冈、扬州等省会城市和旅 游城市的客源,具有发展中转旅游和过境旅游市场的潜力。
行政区划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 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 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 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 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 县和安庆市。桐城市现 辖12个镇、2个街道。 1996年8月,经国务院 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 个年轻的成员。
交通区位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地处 合肥、安庆中间,东邻庐江、 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 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 桐城交通便捷,陆路方面,206 国道、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 路纵贯全境,航空方面距安庆、 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 湖直通长江。全市已实现乡乡 通油路,从市区到主要乡镇都 有干道相连,邮电通讯方便快 捷。
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 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 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桐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 第一章、地方性研究 •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析 • 第三章、客源市场的分析 • 第四章、受众调查 • 第Baidu Nhomakorabea章、形象替代分析 • 第六章、形象定位策略 • 第七章、界面意象:口号 • 第八章、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
地方性研究
自然概况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地处长江北岸,全市总人口 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 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 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 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 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 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 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 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 宜牧、宜渔。
旅游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 桐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资源总量大,桐城市的旅游资源基本
在每个乡镇都有所分布,数量多达80处;第二,类型齐全,不仅拥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 生物景观类型资源,而且还有古迹建筑和民俗风情类型资源。 2.文化内涵丰富 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都”之誉。作为清朝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桐城文学流传至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即使是在今天,仍有很多的学者继续着对桐城文 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曾经在桐城生活或为官,比如方法、左光斗、 钱澄之、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姚鼐、张英、张廷玉、姚莹、吴汝纶等等,且都在故土上 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不仅奠定了桐城派两百多年来的独特文化地位,也赋予桐城 市内的景观和建筑极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3.重点旅游资源成带分布 桐城市的旅游资源在整体上无法进行整合,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却呈现出相对集中、 主题鲜明的特点。比如桐城市区主要为一些紧扣桐城文化主题的资源点,包括文庙、桐城博 物馆、桐城派陈列馆、名人故居等等;在龙眠山地区,隐逸文化的主题较为明显和突出,比 如赐金园、双溪草堂、龙眠山庄、碾玉峡、观音崖、湄笔泉等。孔城镇历史悠久,现存的街 道面积近64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与风貌基本保持完好,体现出传统民俗的特点,激活古镇生 活,开发观光、休闲、民俗等旅游产品将成为桐城旅游的一大亮点。
人文 历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 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 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 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 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 大学者,美学宗师朱光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