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秋季)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09388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f.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全文共八句,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包括:1.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课文朗读与解析。
3. 课文背景及文化内涵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壮美。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课文表达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 课题揭示:让学生齐读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4.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句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大草原,激发想象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分析其表达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课文重点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话。
示例答案: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天空湛蓝,白云飘荡,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进行欣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生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351b33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e.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感悟、理解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
具体章节为:《敕勒歌》全诗。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
3.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与感悟;生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a. 出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
a.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3. 理解诗歌: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结合图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
4.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a.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c. 学生书写,教师评价。
5. 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a.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b. 教师评讲,学生改正。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内容: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生字词;诗歌结构;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七、作业设计a. 抄写《敕勒歌》全诗。
c. 根据诗歌内容,画出敕勒川的景象。
2. 答案:a. 抄写《敕勒歌》全诗略。
b. 敕勒: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川:平原;瀚海:沙漠;阑干:横木;凝:注视;眦:眼角。
c. 画图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生字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6f7ce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6.png)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2.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诗歌中的生字、词汇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学生的合作能力: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合作能力尚需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年级学生在表达方面还不够自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情感的把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敕勒歌》描绘了怎样的草原景色?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3.利用多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4.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如“敕勒”、“穹庐”、“笼盖”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敕勒歌》教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敕勒歌》教](https://img.taocdn.com/s3/m/e004941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e.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敕勒歌》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敕勒歌》教18敕勒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存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说道说道这两首诗的意思。
3.唤起学生爱好小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工作: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带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美艳,山川雄伟,古代流传下来大量歌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第2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
板书:22古诗两首敕勒歌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这美丽广袤的大草原名为敕勒川,这里一直盛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做《敕勒歌》。
板书:敕勒歌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至现在,今天我们去自学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利用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念几遍,把它忘记。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王莎莎念课文。
告诫“见到”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认知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
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王莎莎念。
说道说道诗中写下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就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定居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迈向。
(需用体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90040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4.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一、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敕勒歌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习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并能够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感情;•学习朗读敕勒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敕勒歌部分的教案;•大班装饰画板;•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敕勒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敕勒歌(15分钟)•齐读敕勒歌,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段朗读,学生进行跟读,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分组合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分析敕勒歌(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敕勒歌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的情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是画出与敕勒歌相关的图片。
5. 练习和评价(15分钟)•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敕勒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还不够准确,对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还有欠缺。
下节课,我将加大针对这些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同时,创作活动可以更加灵活多样,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发挥空间。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f3e0b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6.png)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并背诵。
1.2 理解诗意,能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2 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准确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资源•《敕勒歌》诗文及注释•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创设情境:展示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画面,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敕勒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并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诗意,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美景,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第一课时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古诗全文,标注重点词语和节奏)七、课后反思课后,我应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我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3b14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2.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二年级学生回答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二年级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由二年级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老师:诗中哪句是描写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二年级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二年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教师评价: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ced82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1.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敕勒歌》课堂教学实录上教学目标1.学习图文对照,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的方法,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并流利地背诵。
2.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3.在诵读中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图片教学重难点:学习图文对照,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的方法。
图片视频导入,了解民歌图片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想去吗?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刚才你去游览了,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看到了绿绿的草。
师:你关注了草原的颜色。
生2:我看到了碧绿的草、成群的羊、牛和奔跑的马。
师:你观察很仔细,关注了那么多的事物。
还有同学关注其他吗?生3:草原真是一望无际啊!师:一望无际这个词好,一听你就是爱读书的孩子。
【出示PPT1】师: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与草原有关。
谁来读读诗题?【出示《敕勒歌》北朝民歌。
】抽生读。
师:诗题要读得轻快,美美地读。
(教师示范。
)抽生读师:你再试试,你读。
抽生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们,朝代作者这里写的是北朝民歌,这和我们以前学的古诗不一样了对吧?【出示ppt2】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朝位于这里。
北朝民歌是北朝人集体创作的歌谣。
所以这首诗是一个人创作的还是大家创作的?生:大家创作的。
师:这就叫做民歌。
二、初读古诗,感知情韵师:北朝时有一个少数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唱的歌就藏在语文书84页,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的读音。
师:好了吗?这首诗一共几句?生:两句。
师:数句号,不错,两句四行,我们一句一句读。
【PPT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第一句诗谁来读?抽生读师:这一行好多生字,你都读准了。
尤其是这两个词,穹庐、笼盖。
你来教大家。
抽人读,齐读。
【PPT出示“穹庐”】师:穹庐你们见过吗?【PPT出示穹庐图。
部编版语文二上《敕勒歌》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上《敕勒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75f987360cba1aa811da52.png)
《敕勒歌》教学反思一《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本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的地方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拓展较好。
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3.问题设计合理。
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二、失败的地方1.朗读环节,学生读的太少,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之后,我应再设计一个环节,让男女生PK朗读比赛。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敕勒歌》教学反思二《敕勒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意境开阔,感情真挚,描绘了一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画卷,表现了阴山一带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有关大草原的课件,给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理解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结合图画等方法,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之后,学生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相互解答。
在朗读课文时,我同样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感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
《敕勒歌》教学反思三结课时,看到学生脸上那一缕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
成功的原因有三:首先,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我班学生的学情。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6bcb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8.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
(相机板书课题。
)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1.自由读文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师:读好了吗?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03161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2.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敕勒歌》课时目标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苍、茫”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敕勒歌》。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进意境1.视频出示草原风光,配上背景音乐《天堂》。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3.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
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它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设计意图】从草原风光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之阔、物产之丰,为后面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
同时作品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e156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f.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二、初读古诗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5、师:谁来评一评?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77511a6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b.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时目标: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xx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一)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
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
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
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
教师提示、点拨: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苍苍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3.理解“见”(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六、书写指导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
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
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803a5b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1.png)
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
朗读活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分组朗读等形式,提高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敕勒歌 》中的人物,通过表演的 形式再现诗歌情境,加深 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 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意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力。
诗句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 、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和意境美。
民族文化内涵挖掘
游牧文化
诗歌描绘了北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场景,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如逐 水草而居、骑马射箭等。
自然崇拜
民族精神
诗歌中表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勇敢 、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对于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03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作 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 大意。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拓展延伸,了解相关文化 。
第三课时
复习巩固,背诵课文;课 堂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课堂互动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 动交流。未来应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和提问。
教学内容难度把握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未来应针对学生 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
《敕勒歌》教学反思
![《敕勒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d8127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6.png)
《敕勒歌》教学反思《敕勒歌》教学反思一、引言《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的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本文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大意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风光吗?2. 讲授新课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大意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的层次。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等,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简洁、生动、形象。
4.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敕勒歌》,并将背诵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原风光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良好。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c9c9b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9.png)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____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覆盖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____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p 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构造,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构造,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局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覆盖、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老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根底上讲解。
《敕勒歌》教学反思
![《敕勒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be694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1.png)
《敕勒歌》教学反思《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之初,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基本达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对于诗歌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草原的辽阔和壮美,在理解诗歌大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方面,可能还做得不够深入。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敕勒人对家乡的喜爱,但对于这种情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
其次,运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风光,增强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此外,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
可能是我在分组和任务布置上不够明确,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前明确小组分工和讨论的重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对于诗歌的讲解,我注重了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但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不够深入。
例如,对于“穹庐”这一词语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它是指蒙古包,没有进一步介绍其在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对于诗歌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也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手法对表现草原景色的作用。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f626c4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6.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敕勒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和历史;2.能正确诵读敕勒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3.能听懂、理解乐曲,并在乐曲启动后按照旋律节拍跟唱;4.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诵读敕勒歌和理解其文化内涵;2.掌握敕勒歌的唱诵技巧;3.能够对乐曲中的旋律节拍进行跟唱。
三、教学难点1.感受敕勒歌中蕴含的文化情感;2.能够掌握敕勒歌的唱诵技巧;3.掌握对乐曲中旋律节拍的跟唱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放出敕勒歌乐曲,学生进行简单的欣赏,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其美妙的旋律。
2. 学习敕勒歌•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敕勒歌的部分,并听教师讲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让学生跟读敕勒歌,并在学生完成跟读后,再逐行进行讲解和解释。
•学生模仿教师对敕勒歌进行演唱,并加深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唱诵敕勒歌•教师让学生根据敕勒歌的节奏和旋律,学习唱诵敕勒歌,并加深对其中意境的领悟。
•学生分组进行唱诵,发挥各自的音乐表现和情感体验。
4. 反思•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每个人在学习敕勒歌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对敕勒歌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敕勒歌》使自己所知道的了民族文化和历史得到提高,同时在唱诵敕勒歌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内涵和情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敕勒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70ad1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7.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一. 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歌词内容;2.韵律儿歌教唱,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语感、韵律感和音乐感;3.学习掌握敕勒歌中的汉字、词语以及相关理解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4.通过诵读敕勒歌,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自信心;5.让学生了解古代汉族的服饰、食品,以及骏马的特点,扩展学生的常识储备。
二. 教学重点1.教唱敕勒歌的旋律;2.解读敕勒歌的歌词,学习相关的汉字、词语;3.感悟敕勒歌所表达的文化主题。
三.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充满韵律和音乐性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将开展有趣好玩的教学活动,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4.1 教学内容1.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2.教唱敕勒歌的旋律3.解读敕勒歌的歌词4.开展敕勒歌情境教学4.2 教学过程(1) 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包括敕勒人的基本情况、所处的地理环境、敕勒人与汉族的关系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敕勒歌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提高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 教唱敕勒歌的旋律在学生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敕勒歌,学习掌握敕勒歌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唱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语感、韵律感和音乐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解读敕勒歌的歌词在唱完敕勒歌后,教师可以对敕勒歌的歌词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和解读敕勒歌的歌词,引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汉字、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敕勒歌所表达的文化主题。
(4) 开展敕勒歌情境教学通过教唱敕勒歌并解读歌词,学生对敕勒歌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敕勒歌。
比如,讲述敕勒人如何使用骏马为生、如何和汉族交往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敕勒歌所表达的文化主题的理解。
五.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唱歌、解读歌词、情境教学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敕勒歌所表达的文化主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2d414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5.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或者另一种板书设计: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