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

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

复备课

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

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学唱《赶圩归来阿里里》

复备课

1、简介作品: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80年代,古笛、黄有异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很快唱红了全国。《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中国文化部举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学音乐教材,联合国科教文卫组指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赶圩,又名“赶闹子” 、“逢闹子” ,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 ,“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 ,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

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1979 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1985 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 ,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1987 年12 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3、词作者简介:古笛:壮族,1932 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二、聆听《小河淌水》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器的感受。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5、再次聆听。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竖笛

教学过程

一、聆听《迪克西岛》。

1、导入:选择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随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在《口哨与小姑》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器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复备课

(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2)出示短笛的图片,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乐曲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二、吹奏《箫》。1、学习超高音吹奏:吹奏时,要加大吹奏的力度,口风要集中,但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容易吹出刺耳的声音。(学生练习、教师指导)2、学习跳音与连音吹奏:要掌握好断与连的吹奏方法,吹出断、连的效果。断奏与吐奏相似,发音要迅速、

短促,这样更有跳跃感。3、练习两个声部配合练习。

三、课堂小结:音乐《迪克西岛》给你什么感受?“箫” 哪句不好吹?你想给同学哪些建议?板书设计: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悠扬民歌》教案三篇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悠扬民歌》教案三篇 迪克西岛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出短笛的单色。 2、学习竖笛的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口哨与小狗》,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情景。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迪克西岛》片段,在律动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再听乐曲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 3、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4、教学生学吹竖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小河淌水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 3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由于各区域,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风格在色彩上相距甚远。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因此大部分西北民歌粗诳,豪放、极富阳刚之气,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残酷和艰难,西北民歌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 嘎达梅林 1=F 4 4 蒙古族民歌 南 方 飞 来 的 小 鸿 雁 啊, 不 落 长 江 不 呀 不 起 飞 , 天 上 的 鸿 雁 从 南 到北飞,为 了 追 求 太 阳的温 暖, 要 说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的 土 地。 造 反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 的 幸 福。 蒙古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是每一位蒙古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有三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他们的歌声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饱含苍凉的悠长。这悠长的歌声,就象是奔驰的马群,漫步的羊群,滚滚的流动。 牧歌 1=G 4 2 蒙古族民歌

蓝 蓝 的 天 空 上 飘 着 那 白 云, 白 羊 群 好 象 是 斑 斑 的 白 银, 撒 云 的 下 面 盖 着 雪 白 的 羊 群。 在 草 原 上 多 么 爱 煞 人。 在整个西北,新疆的民间音乐,是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从1000多年唐代开始,新疆地区就是中外音乐交融的前站。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与中国音乐体系,也有一些俄罗斯的韵味。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维吾尔音乐史诗性的作品,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送我一支玫瑰花 1=C 4 2 维吾尔族民歌 你 送 我 一 支 玫 瑰 花, 我 要 诚 恳 地 你 要 骄 傲 轻 视 我, 你 就 瞧 瞧 谢 谢 你, 那 怕 你 把 自 己 看 做 傻 子, 我的 本 领, 我要是 选 上 一 个 更 好 的 小 伙, 我 还 是 照 样 看 得 上 你。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案例

2、悠扬民歌——妈妈格桑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二声部合唱《妈妈格桑拉》 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学生能分析歌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要素,区分歌曲的体裁。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歌曲的能力。熟悉掌握力度符号,以及换气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实践目标: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学情分析】1. 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赞美依恋之情。 2.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技巧、有变化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歌曲导入,情感铺垫1.导入: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同学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徐老师的音乐课堂,歌唱的能力人人皆备,学会唱歌能从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你们喜欢音乐课吗?喜欢它,那么你们已经从音乐里找到了快乐。徐老师常常跟大家说,唱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用嗓子,而是用耳朵和大脑,在接下来的这一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和徐老师一起探索合唱学习。 【练习】发声练习,找到歌唱感觉,感受二声部魅力。(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二声部合唱,在学习歌曲之前,我想先和大家热热身,我们做一些二声部的发声练习。带大家找到歌唱的感觉)请同学们注意用耳听,用脑记: 第一条:第一声部5 4 3 4 | 5 4 |3 -|| 第二声部3 2 1 2 | 3 2 |1 -|| 第二条:1 1 2 2 3 2 1 |3 3 4 4 5 4 3| 1 7 1 71 1 76 5432 |1---||(卡侬式的模唱练习,唱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讲授】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A.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思考问题: a.根据歌词意思,思考歌名含义?“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妈妈格桑啦”就是祝妈妈幸福。 b.思考歌曲在情绪上面有一些什么变化?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者浓浓的母子深情,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格特征比较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而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对于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数为小调,中原民歌多数为大调,形成原因同上。小调的色彩比较柔和凄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是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一般用小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大调色彩光明,中原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丰衣足食,所以一般用大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2、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

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中国矿业大学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自08-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地理环境 (3) 二、文化背景 (4) 三、语言习惯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的根源。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在此我从对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民歌音乐风格的关系做出几点浅微的分析。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和民族,造就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中,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形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如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另外与中国民歌风格相似,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不同民族。如我们听非洲音乐,非洲音乐使用最多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而且非洲人最喜欢的音乐方式是摇滚乐,这个与非洲的地狱有十分重要的联系。洲地处一个在地球的赤道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最容易照射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们受到太阳的紫外线也是十分多。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黑人的底盘,非洲有许多黑人。在这里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与炎热。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炎热之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沙漠地狱,这样的地域和我们陕北地域十分相似。这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点,这些地方的环境都是十分的荒凉,没有什么植物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给人们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如秦岭是我

【教学设计】悠扬民歌-《妈妈格桑拉》《赶圩归来阿里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 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复备课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 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 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教具、学具准备: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 成因 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

浅析中国民族语言与民族歌曲风格的关系

浅析中国民族语言与民族歌曲风格的关系 摘要:民族语言是民族歌曲风格的基础,民族歌曲风格要想在我国声乐技术中不断进步,不能忽视民族传统语言对其的影响,不能只注重演唱技巧的表达和更高音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从民族语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特点来完善民族歌曲的风格。本文首先对民族歌曲风格的特点和基本类型进行了概述,再详细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歌曲风格的关系,最后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歌曲风格;文化特色 Abstract:National language is the basis of national song style, folk songs in the style of vocal technique in order to progress, you can not ignore the impact of their national traditional language, and not just focus on the higher range of expression and the pursuit of singing skills, and more importantly, Lear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thnic nationalities to improve the style of folk songs. This article first national song style features and basic types are outlined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national language and national song style of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ast were summarized. Keywords:National Language;National song style;Cultural Features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大家一起弯腰把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四人迈右腿,右侧四人迈左腿,形成相对的脚步,边左边唱,随着歌声的节拍向前迈进。 哈腰挂号子—林业号子 领:哈腰挂, 众:嘿, 领: 蹲腿儿哈腰, 众:嘿, 领:挂钩就挂好, 众: 嘿, 领:挺起个腰来 , 众: 哟, 领:不要个晃荡, 众:嘿, 领:老哥儿八个, 众:嘿, 领:抬着个木头, 众:嘿, 领:上了个跳板, 众:嘿, 领:前边个拉着, 众:嘿, 领:后边个催着, 众:嘿,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 目录 第1课芬芳茉莉 《茉莉花》教学设计 《茉莉花》教学设计 欣赏《东边升起月亮》教学设计 第2课悠扬民歌 《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聆听《小河淌水》/《迪克西岛》教学设计 《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第3课美丽童话 学唱《木偶兵进行曲》、聆听《波斯市场》教学设计 《木偶兵进行曲》教学设计 学唱《月亮姐姐快下来》教学设计 《魔法师的弟子》教学设计 第4课京腔京韵 《京剧唱腔连奏》、《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教学设计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教学设计 《校园小戏迷》教学设计 第5课赞美的心 《五彩缤纷的大地》教学设计 学唱《今天是你的生日》 《龙的传人》教学设计 第6课两岸情深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半屏山》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姑娘》教学设计 第7课七色光彩 《木星——欢乐使者(片段)》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 《七色光》教学设计 《萤火虫》教学设计(1) 《萤火虫》教学设计(2)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打下了扎实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了解秧歌、长调、短调、小调、劳动号子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简单的视谱能力,能够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内容,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学进度表:

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 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 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 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 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