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观课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的朗读,精彩的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桂林山水》是一幅山水图画,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和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山水的特色,以及理解这种特色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同时,要学习作者描述的方法,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把观察和学文结合起来。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谭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如这一句:“……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既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

2、以读代讲,深化情感。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

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

3、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本课重点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突破这一重点,教师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朗读感受,不仅如此还对对比手法的应用进行学习,更加衬托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之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也把重点内容分成两部分。首先抓住重点字词学习,找出山水的特点。其次重点学习山水特点的语句。尤其在漓江水清的特点上,教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句子。漓江的水,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清的可以看见———————————,运用上拟人的手法,使事物更有情趣,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去朗读。桂林山的奇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手法,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的能力。

4、积累迁移,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的基本教育理念“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谭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段落,并进行了指导: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根据

作者对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安排学生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身边的景物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整节课,谭老师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