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
(或者近郊)的农业以及由于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1,“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2,它“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3。从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数百篇文章来看,绝对多数定义或理解都在上述范围内。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反映。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
一是城郊农业阶段。这是单一的农业为城市服务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于是,城市郊区的农区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世界各国不乏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所辖郊区范围的例子。在城市郊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屠能圈”状分布,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但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在这一阶段,城市外延性扩张的势头强劲,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业与城市的交流主要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是都市农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仅是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有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和获得农耕文化知识的场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更高了,同时,城市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选择性,而从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已经基本得到保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郊区扩展到了城市能够影响的周边地区,即城市化地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近,而提供产品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远。
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2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5期。
3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7期。
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市圈,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普遍采用现代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现代科学的尖端技术如电子、原子能、激光、遗传工程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农产品本身不仅仅是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的食物,还是城市居民不可多得的观赏品。
从时间上看,以北京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实施“菜篮子工程”,农业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以蔬菜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即城郊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外阜蔬菜大量进入北京市场,郊区农业进入了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这一阶段属于都市农业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多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农业的发展逐步与城市经济融合在一起,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北京的农业也开始进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是城市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条件下的农业形态,是城市体系下的农业形态。
概括地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生产者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为生产者带来稳定的高收入。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城乡融合新阶段的产物,在这一农业形态下,农民不再是弱势群体,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农民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平均的利润,甚至高于其他产业,农民成为其他阶层所羡慕的群体。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农业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基础和保障。当然,这一结果,是城乡非农产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是城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