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农业

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
按农业功能划分
农业公园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 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 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三、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四、农业生产经营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 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 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2)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 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
一、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
二、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 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 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 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nèihán)与途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nóngcūn)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tí chū):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
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在发生(fāshēng)深刻变化。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nóngyè)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
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
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
由此不难看出,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广州市创新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都 市 型 农 业 ( ra gi h r) 称 作 都 市 农 业 . U bnA r u ue 又 c 是 一 个 近 几 年 比较 活跃 的研 究 领 域 .对 于都 市 型 农 业 的定 义 , 内外 学 者 各 有 己 见 . 说 纷 纭 , 今 难 有 定 国 纵 至 论 。“ 市 农 业 ” 词 最 早 见 于 13 都 一 9 0年 出版 的《 大坂 府
S h o fEcn misa dCo c o lo o o c n mmec re,S uh C iaUnv ri f e h oo y,Gu n zo 0 6, hn ) o t hn ie t o c n lg sy T a gh u 5 0 0 C ia 1
摘 要 :首 先 分析 了都 市 型农 业 的 内涵 、 征 ; 此 基 础 上提 出 了 广 州 市发 展 都 市型 农 业 的 基 本 思路 与框 架 。框 架 由 功 能和 特 在 地 理 空 间布 局 结 合 构 成 . 地 理 空 间上 分 核 心 区 、 郊 和 远 郊 3个 圈 : 功 能 上 可 以分 为 高科技 农 业 、 牌 农 业 、 闲农 业 、 在 近 在 品 休 立体 化 农 业 、 息 与 工 业化 农 业 、 约 化 和 外 资 化 农 业 6个 分 功 能 。 通 过 这 种 架 构 , 以 对 广 州都 市 农 业 发展 进 行 大致 布 局 , 引 导 信 集 可 并
c a a trsis o h r c eit f UA.T e u o w r me a d i e f UA d v lp n fGu n z o i .T e e a e t i l e n t i c h n p tf r a d a La n d a o e e o me to a g h u ct y h r r wo ma n i s i h s n f me h rti g oo ia r a d sr u in u h a o e u b n a e r a .t e f s s e lgc la e it b t ss c sc r r a r a,n a u u b n a e n a u u b n An t e n sf u e i i o e r s b r a r a a d f rs b r a . oh rl e i g r d i i
论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论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内容。
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科技、管理和制
度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和市场竞
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
资源利用效率。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等
环节的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 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物流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农村社会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
4. 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农业资
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加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5. 农业管理和扶持政策现代化: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
手段,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农业支持和扶持体系,推动农业的市场
化和产业化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科技、管理、制度等多种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推进农村全面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1.1规划背景………………………………………………………………1.1.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1.1.2某某市发展的现实要求…………………………………………………1.2都市型现代农业……………………………………………………………1.2.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1.2.2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1.3规划依据…………………………………………………………………1.3.1理论依据……………………………………………………………1.3.2现实依据……………………………………………………………第二章农业发展基础分析…………………………………………………2.1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2.1.1自然资源基础………………………………………………………2.1.2经济社会基础条件…………………………………………………2.2农业发展成效与优势……………………………………………………2.2.1农业发展成效………………………………………………………2.2.2农业发展优势………………………………………………………2.3问题与挑战………………………………………………………………2.3.1存在的问题…………………………………………………………2.3.2面临的挑战…………………………………………………………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3.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3.1.1指导思想……………………………………………………………3.1.2基本原则……………………………………………………………3.2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3.2.1发展目标……………………………………………………………3.2.2发展战略……………………………………………………………3.3规划期限与实施阶段…………………………………………………3.3.1规划期限……………………………………………………………3.3.2实施阶段……………………………………………………………第四章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4.1功能定位…………………………………………………………………4.1.1生产功能……………………………………………………………4.1.2生态功能……………………………………………………………4.1.3生活功能……………………………………………………………4.1.4科教功能……………………………………………………………4.2总体布局…………………………………………………………………4.2.1规划范围……………………………………………………………4.2.2圈层布局……………………………………………………………4.2.3产业布护和建设分区…………………………………………4.3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4.3.1优质高效农业………………………………………………………4.3.2绿色生态农业………………………………………………………4.3.3特色精品农业………………………………………………………4.3.4休闲观光农业………………………………………………………4.3.5生态景观农业………………………………………………………4.3.6高科技设施农业……………………………………………………第五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5.1优质稻米产业……………………………………………………………5.1.1产业基础……………………………………………………………5.1.2建设重点……………………………………………………………5.2生态高效猪禽产业………………………………………………………5.2.1产业基础……………………………………………………………5.2.2建设重点……………………………………………………………5.3名特优新水产业…………………………………………………………25.3.1产业基础……………………………………………………………5.3.2建设重点……………………………………………………………5.4高档苗木花卉产业………………………………………………………5.4.1产业基础……………………………………………………………5.4.2建设重用菌产业…………………………………………………5.5.1产业基础……………………………………………………………5.5.2建设重点……………………………………………………………5.6特色经果林与中药材产业………………………………………………5.6.1产业基础……………………………………………………………5.6.2建设重点……………………………………………………………5.7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5.7.1产业基础……………………………………………………………5.7.2建设重点……………………………………………………………第六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6.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6.1.1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和内涵………………………6.1.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6.2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现状评价…………………………………6.2.1发展现状…………………………………………………………6.2.2存在的问题…………………………………………………………6.2.3发展优势…………………………………………………………6.2.4发展比较…………………………………………………………6.3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6.3.1指导思想…………………………………………………………6.3.2发展目标……………………………………………………6.4重点建设内容………………………………………………………………36.4.1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与区域布局………………………………6.4.2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产业…………………………………………第七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7.1农业生态环境建设………………………………………………………7.1.1森林生态网络建设…………………………………………………7.1.2重点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7.2.1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7.2.2水域环境保护与治理………………………………………………7.3生态农业建设……………………………………………………………7.3.1建设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7.3.2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7.3.3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7.3.4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7.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7.4.1农牧结合型循环经济………………………………………………7.4.2深度加工型循环经济………………………………………………7.4.3其它类型的循环经济………………………………………………第八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8.1城乡一体化发展…………………………………………………………8.1.1构建城乡一体空间布局……………………………………………8.1.2建设城乡一体服务设施……………………………………………8.1.3推进城乡一体产业发展……………………………………………8.1.4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8.1.5发展城乡一体社会事业……………………………………………8.1.6保护和建设城乡一体生态环境……………………………………8.2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8.2.1编制新村建设规划…………………………………………………8.2.2改善村容村貌………………………………………………………48.2.3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8.2.4树立文明新风尚……………………………………………………第九章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9.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9.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1.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9.1.3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9.1.4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9.1.5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9.1.6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9.1.7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9.2.1标准化农田基本建设………………………………………………9.2.2农业水利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9.2.3农业机械化建设……………………………………………………9.2.4农村电力设施建设…………………………………………………第十章近期重点建设项目…………………………………………………10.1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0.2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10.3农业流通和市场建设项目………………………………………………10.4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项目……………………………………………10.5农村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第十一章发展举措…………………………………………………………11.1加强领导,构建发展的组织领导保障…………………………………11.2科技创新,构建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11.3增加投入,构建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11.4体制创新,构建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11.4智力开发,构建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5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1.1规划背景1.1.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都市型现代农业名词解释

都市型现代农业名词解释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新近出现的农业方式,它是将城市元素与传统农业结合在一起,以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重挑战。
这种新型农业模式主要用于产品供应和市场营销,旨在利用城市的优势,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先进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
先进技术主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
有机农业技术旨在利用有机材料及其他可持续农业方式,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生态农业技术主要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营销模式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城市建立城市农贸市场,让经营农产品的商家们在市场上,推广优质的农业商品,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在网络上提供农产品信息,并让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购买农产品,来促进消费。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城市的发展。
通过城乡结合的方式,城市农业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满足其健康需求,同时也能降低城市食品饮料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从而带来更多好处。
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政府及相关部门除了大力支持和引导这一新型农业模式,还应努力开发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从而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农业模式,它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将有更多变革,将有更多走在时代前沿的农业技术,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改变。
城市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城市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城市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水平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主要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并使整个行政区域成为既能享受城市现代文明,又能保持良好自然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区域性农业。
其实质是以城市消费为导向,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的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高效益农业。
其目标就是要通过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强大辐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农业的档次,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城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一)城市农业概念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都市农业中开始提出城市农业命题。
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正式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
按照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定义,城市农业是指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垃圾和污水),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
它既包括物质产品主要是食品的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等,也包括为城市居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农业活动等精神产品。
显然,这种围绕特定城市而提出的城市农业概念,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成为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吸纳。
但我国具有与国际城市化发展不同的背景。
我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一直居全国领先水平,实质上已经成为一个都市型的省份,单一的以某个特定城市为对象来研究城市农业,无法解决浙江农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我们认为,城市农业是以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标的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
都市农业的定位及发展建议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都市农业的定位及发展建议吴士东(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南河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南阳473000)财经◎农业经济[中图分类号]S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020-01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农业用地减少、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这就要求农业实现从原来粗放使用土地的大农业(以生产粮棉油、蔬菜为主)向集生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转换。
1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发展意义1.1都市农业的概念所谓都市农业,是由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提出的,是指处于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及休闲娱乐、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1.2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从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历程及成效看,发展都市农业既给城市带来了清新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物质产品,又给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带来了收益,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都市农业是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发展都市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具有较好的政治经济意义。
2都市农业功能定位从总体上看,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四大功能。
2.1经济功能都市农业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另一方面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接轨的大流通、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提高农业附加值。
2.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既为都市居民提供近距离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及丰收的喜悦,也可展示农业文化,丰富都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内容,并通过都市农业的教育示范辐射功能,改善城乡关系,促进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增加社会福利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孔祥智Xiangzhi-Kong(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
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
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
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
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或者近郊)的农业以及由于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1,“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2,它“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3。
从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数百篇文章来看,绝对多数定义或理解都在上述范围内。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反映。
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城郊农业阶段。
这是单一的农业为城市服务阶段。
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于是,城市郊区的农区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
世界各国不乏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所辖郊区范围的例子。
在城市郊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屠能圈”状分布,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但主要是农产品供给。
在这一阶段,城市外延性扩张的势头强劲,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业与城市的交流主要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是都市农业阶段。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仅是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有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和获得农耕文化知识的场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更高了,同时,城市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选择性,而从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已经基本得到保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农业区域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郊区扩展到了城市能够影响的周边地区,即城市化地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近,而提供产品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远。
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2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5期。
3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7期。
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市圈,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普遍采用现代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现代科学的尖端技术如电子、原子能、激光、遗传工程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
农产品本身不仅仅是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的食物,还是城市居民不可多得的观赏品。
从时间上看,以北京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实施“菜篮子工程”,农业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以蔬菜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即城郊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外阜蔬菜大量进入北京市场,郊区农业进入了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这一阶段属于都市农业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多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农业的发展逐步与城市经济融合在一起,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北京的农业也开始进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是城市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条件下的农业形态,是城市体系下的农业形态。
概括地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生产者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为生产者带来稳定的高收入。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城乡融合新阶段的产物,在这一农业形态下,农民不再是弱势群体,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农民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平均的利润,甚至高于其他产业,农民成为其他阶层所羡慕的群体。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农业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基础和保障。
当然,这一结果,是城乡非农产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是城市高度发展以后所必然要求的城乡融合所带来的。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都能够充分就业,乡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的生产经营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经营方式,农业就业者不超过全部农村劳动力的5%。
从消费者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功能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农产品,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体验、文化、休闲的场所。
首先,在北京市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收入阶层。
这部分消费者对高档农产品具有极大的消费能力。
这就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一般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周边地区就可以提供。
比如,北京市就可以依靠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区提供充足的一般农产品的供应,本市的耕地则主要用来提供安全、优质、功能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高,而北京作为首都和国家的科技中心,能够支撑高科技农产品的生产。
同时,这类农产品对全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示范效应。
其次,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这就决定了北京市城区居民不仅要求农业提供高质量农产品,更重要的还有在现代文明中对代表中国数千年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眷恋,以及对与城市狭小空间完全不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这就催生了高档次的农业旅游。
农业的功能也更重要的体现在休闲、娱乐、教育、文化、观光、体验等方面。
再次,单调的城市生活需要农业的点缀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
从这一点看,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1)城市居民家庭对鲜花、绿植、宠物的需求;(2)城市绿化对林、草、花等产业的需求;(3)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通过时间和空间合理布局后形成的马赛克景观的需求。
最后,在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它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而郊区农业的发展则能够起到维系这种平衡的作用。
二、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一)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静相一致,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更高和更新的阶段,这就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
当然,前面的分析表明,北京刚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起步或者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规划时,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