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合集下载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PPT演示课件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PPT演示课件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竞争
●价格的上涨 ●食物短缺 ●全球金融风险
第一章
环境问题的挑战
●全球变暖 水资源的短缺 使得贫困地区变得更不稳定
●自然灾难 ●环在于协助与干预的跨文化挑战
第一章
全球健康安全
● AIDS ● SARS ● Avian flu ● Mad cow disease ● Other atmospheric-transported maladies
第一章
全球化既沟通无界 ●世界贸易的增长 ●网络沟通技术的进步 ●数据储存及交换技术的便利 ●环境的挑战 ●全增加的商务活动及休闲旅游
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的持续膨胀,增加 了跨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在全球范围内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
冲突与安全
●terrorism、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ose threat ●resolve ethnic violent
主导文化:即一群人用来代表一种文化,而 这群人不是说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是指控制 地位
第一章
定义
群体文化:一个群体展示出来的与其他群体、 社区、和主导文化明显的特点。包括交流特 征、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和实践方式
第一章
交流的四个功能 ● 人类交流就是为引起回应而传输符号的过程
●收集有关其他人的信息 ●满足人际需要 ●定义你的个人身份 ●影响其他人
第二章
家庭类型: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较少强调纪律与服从,较多鼓励 探索与创新”,这种家庭不负责照料家中的长 辈,不仅被当做一种经济负担,而且被当做一 种对家庭隐私与独立性的妨碍 大家庭?
第二章
家庭的功能:
●传承 让一种文化使他永存 ●经济 提供特定的需要 ●社会化 教会重要的传统和社会技巧 ●价值和宗教 所处环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身份 最重要的是社会身份认同 ●沟通能力 表达 情感 讨论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

跨文化传播基础知识讲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发紧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它又包含哪些基础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跨文化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递活动。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比如语言、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等等。

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的交流与碰撞。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的友谊和合作。

其次,跨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能够激发新的思想和创意,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再者,它有助于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让我们能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的基础知识。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规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则占据主导地位。

在交流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产生冲突和误解。

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但语言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同样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理解。

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等都能传达丰富的信息。

但不同文化对于这些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认为是真诚和自信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具有攻击性。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策略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策略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策略作者:李德灿谭雁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0期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关注中國,而其中的切入点就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日益加深,尤其是泰国,近年来,泰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不断增多,两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较少,自身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国“塑造”的。

因此,加快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各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迫在眉睫。

本文以泰国作为传播对象,首先提出了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进泰国的潜在条件,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泰国。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视角;泰国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97-0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今天的中国不管对内还是对外,跨文化传播都日益广泛和深入,而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益加深,尤其是泰国,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通过跨文化传播,能够让泰国民众有意识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听到中国声音。

一、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一)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今天,中华传统文化日渐走向世界,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更加紧迫。

自从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而他们了解中国的切入点就是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拓展跨文化传播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新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新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的新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独特性,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这与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两个方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并探讨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认可与自豪感。

中国自古以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全球传播的基础。

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并通过不同渠道向全球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仁爱”和“和谐”。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中国以和谐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了东亚和其他地区,深受国际社会的欢迎。

通过解读和推广这一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文化输出的新时代特点文化输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介绍本国文化并推广到国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输出具有新的特点:1. 多元化渠道:传统的文化输出方式包括文化产品出口和学术交流,而现在还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和快捷。

2. 融合发展:文化输出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而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新潮的文化形态。

3. 个性化需求:全球传播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目标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喜好、媒体趋势和文化特点,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将有以下发展趋势:1. 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通过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

2. 突出特色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中国结等特色符号将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标识,让全球受众更容易认同和接受。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 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 者的某种利益需要,这种误读通常比较稳定,也往往会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

引子之三
跨文化传播学以服务于人类文化的沟通、建 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为根本目的,在发展多元文化、 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促进文化多元共存等方面, 这一学科显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学科 的启示,人类各个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积累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及成果的体现,不同文化只有不 断地充实于全人类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并同其他文 化进行不断的交流、融合,才能得到继续进行的动 力。放眼未来,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人类文化也必将会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融 通、比较和批判而不断发展。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 民族都应当通过跨文化传播取长补短,及时、不断 地吸收来自其他文化的营养。
近代以来各国现代化的实践
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珍视,是一个国家 或民族能否在现代化潮流中生存与健康发展的重要 标尺。 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修正的新 现代化理论已不再把文化传统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 面,不再认为重复西方国家的道路才能走向现代化 ,强调不同国家对待自身传统应采取扬弃的态度。 新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西里尔· 布莱克(Cyril Black)指出,现代化作为社会变化的一种进程, 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发生互动。所以,与其说现代 化是与文化传统的决裂,还不如说是文化传统在科 学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对现代社会变化做出的功能 上的适应。因此,现代化理论的首要任务是从各种 社会内部的文化传统本身出发,加强对文化传统的 研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
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 证。
——社会学家爱德华· 希尔斯(Edward Shils)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与传统文 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 作为文化传承的“精神链条”,文化传统 是隐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文化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仰、规 范、秩序和理念的特质,也是文化给予人 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 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庞朴一 语中的:“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 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

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被跨文化传播所影响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一、全球传播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所影响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使得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和环境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旅游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全球传播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惯。

游客们可以学习到当地的宗教、传统节日和手工艺品等,感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 艺术演出艺术演出是一种重要的全球传播方式。

世界各地的艺术团队可以通过演出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带给观众并与之互动。

艺术演出是一种直接、生动的传播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希望了解的文化。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当代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分享不同的文化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一些国外的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也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开始进入国内。

4. 餐饮文化餐饮文化在全球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各个国家的传统美食因为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方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传播开来。

同时,餐饮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人们可以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二、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体系中的某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互影响和改变的过程。

跨文化传播不仅关乎到文化本身的传承,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文化领袖的介绍文化领袖是指在文化上有很高影响力的人物。

当一些文化领袖介绍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时,会牵扯到许多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融合。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之一,如何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走向世界战略,以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分析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现状和问题,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包括如何优化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更为清晰和系统的战略框架,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和深度交流。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其核心内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礼让等伦理道德。

这些理念不仅在历史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中。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追求天人合和而不同的境界。

这种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诗词、绘画、音乐、建筑等。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伦理,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这种重视道德的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人们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越来越感兴趣。

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沿袭至今、融合了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各种文化形态和风貌。

其内涵丰富多元,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不仅极具独特性,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践中强调崇尚和平、实事求是、人伦和谐等价值观念;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以“以形写神”为主要手法,强调文字、音乐、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和内涵并重;道德伦理方面,则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强调了人性、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道释三教为主,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治理着各式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早在汉朝时期,中国与东亚的其他国家就已经有了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如佛教、儒家思想、诗歌等文化现象都伴随着汉字的传播而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

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对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部分亚洲国家的文化、教育和商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在科技领域,中国一直在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此作为向全球展现中国实力的重要渠道,而文化也是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

例如,中国的春节,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盛宴,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之一。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正在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所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现代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

这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欣赏和学习。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现代演变。

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方式多样。

最早的一批方式是通过经济贸易联系所带来的文化交流。

自2000年左右,中国“走出去”战略逐渐得到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也得以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带到国外,成为借载经济贸易的文化形象。

例如,天安门广场、非遗文化中国故事等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其中,文艺作品和网络渠道是较为突出的两个方式。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经常被翻译成许多语言,而近年来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综艺节目等文艺作品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追捧。

演变与创新随着社会对个人自由和多元化需求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总是有一些元素是不断出现和变化的。

例如,“禅”道理,中国传统的拜神习俗及其意义等等。

在今天,随着年轻人的崛起,一些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新的演绎和创新。

例如,民族音乐和舞蹈在新一代年轻人中间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创新。

另外,中国传统美食、民俗和非遗文化等也在不断地重新诠释和发扬。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元素及艺术表达。

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同时,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其传播方式多样,包括经济贸易联系、文艺作品、网络媒体等。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同时也应该在创新中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为未来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 保持联系,分享经历和感
受。
自我关怀
关注自身情感需求,保持 健康生活方式,寻求心理
咨询帮助。
案例分析:成功进行跨文化适应
案例一
某跨国公司员工通过积极学习当 地语言和文化习俗,成功融入异 国工作环境,并晋升为高层管理
人员。
案例二
一位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通过建立 社交网络、参与志愿活动和兼职 工作等方式,逐渐适应并融入当 地文化,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
语言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语言,人 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关系,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和合作。
语言多样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语 言多样性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资源。了解并尊重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有助 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新媒体
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它们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实例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递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促进观众对其他文化的认
知和理解。
音乐和舞蹈
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和舞蹈 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传递 情感和美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推动经济发展与合作
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贸易、投资、旅游等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 。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信任 ,减少文化冲突与误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学课程
第一讲文化与传播
一、我们身处的跨文化传播环境全球化加速
传播新技术
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
西梅尔陌生人
霍尔非言语传播行动/空间、时间和沉默
二、基本理论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界定
文化的深层结构:
世界观
家庭结构
国家
文化模式
霍夫斯泰德价值观维度
霍尔高语境/低语境
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价值观导向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
人种
民族
群体(性别家庭群体文化P191)
第二讲跨文化人际传播: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第三讲跨文化组织传播:跨国公司与跨文化传播商务活动
公共危机
广告
第四讲跨文化大众传播: 大众传媒与跨文化传播电视
电影
新媒体与跨文化交流
文化形象互构
第五讲文化全球化问题评说
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身份认同问题
跨文化传播与消费主义全球文化的走向
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与改进第六讲
种族中心主义
刻板成见
偏见
文化冲击。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活跃和紧迫的议题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正是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的学科,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揭示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及演变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研究不同文化间互动与交往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于交流和互动的影响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交际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其研究方法可以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段有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

跨文化传播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欧美社会快速发展,移民潮波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日益增多。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具体的文化差异和交往模式上,例如美国人和日本人交往的差异、非洲部落的传统习俗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闻传媒的迅速发展,跨国媒体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领域,人们开始关注跨国传媒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商业、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现状跨文化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发展跨文化传播学,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尚处于文化转型期,社会文化环境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当注意到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合作、文化产业、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东亚文化比较解读课件

东亚文化比较解读课件

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朝贡体系和 宗藩关系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商 业贸易也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 哲学、宗教等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又称大和民族文化,是东亚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和西 方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韩国文化
韩国文化概述
韩国文化,又称高丽文化或韩民族文化,是东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和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的 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韩国文化特点
韩国文化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礼仪和孝道。同时,韩国文化还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团结和协作。在艺 术、文学、科技等方面,韩国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强调忠诚、荣誉和勇气等价值观,注重礼仪和规矩。在日本文化中,自然与人类 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日本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日本在艺术、文学、科 技等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日本文化影响
日本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方面,日本的幕府制度和武士文化对东亚各 国产生了影响;在经济方面,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影响;在文化方面,日 本的漫画、动画、音乐等流行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中国为中心,通过丝绸之路、海上 丝绸之路等途径,与日本、韩国、越 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包括儒学、 佛教、瓷器、书法等领域的交流。
近现代东亚文化交流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东亚各国开始 相互学习与借鉴,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等,促进了东亚文 化的交融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特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和灿烂的文化之一,其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定义、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论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二、文化定义与跨文化传播文化是指人类在某一地区或国家所创造的生活方式、信仰、文学艺术、法律制度以及各种社会习俗。

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符号和象征,是该国或该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心灵的集中体现。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在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传播文化的现象。

其实践意义在于:借助传播媒介,帮助不同的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进而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和谐。

以汉字和中国饮食为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符号,它具有宏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汉字的传入日韩,虽然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可以使用汉字,但由于它不是他们的母语,发音和使用都比较困难,因此不能很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相对于汉字,在中国饮食方面,中国的餐饮文化和烹饪技艺已经传遍世界各地。

中国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普及和感性的一种符号。

中国菜的酱油、醋、味精、花椒、茶叶等都已经传扬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三、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以及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哲学、历史和艺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

2.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表现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不仅是一种对文化自身的表达和交流,同时也是一种对跨文化交流的沟通和理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通常是通过舞蹈、音乐、电影、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使他们通过感性的方式增进对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了解。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课件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课件
第8页/共67页
导论:传播与文化
• 为何学习跨文化交流学? • 传播与文化 •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9页/共67页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一个多样化世界中的互动
•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10页/共67页
Exp1:People in Global Village Pictures of the open ceremony of Olympic Games 2008,
在电视新闻愤世嫉俗的评论中, CNN反而窃喜于卡弗蒂的言论所激 发的强烈回应,及人们对CNN持久 的关注度。
第16页/共67页
卡弗蒂言论中英文对比
节目主持人: 刚才谈到了一些支持中国的因素。Jack ,今日的中国和10年前,20、30年前的 中国很不同吗?今天的共产党政权几乎 就像是个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是一个如 此庞大的经济超级力量,我们也有很多 利益在其中。 Jack(卡弗蒂): 嗯,我不知道中国是否有些不同,但是 我们和中国的关系肯定是不同的。因为 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我们欠了中国很多 债。他们现在持有价值几千亿美元我们 的债券,在我们继续进口他们含铅颜料 的垃圾以及有毒宠物食品的同时,我们 和他们之间还存在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 差。你知道,在那些你可以一个月付工 人一美元工资的地方,生产出了你从沃 尔玛买到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们和中 国的关系显然已经改变了。我认为他们 基本上是和50年前一样的,一帮暴民和 匪徒。 节目主持人: 好吧,Jack,我们还有很多要谈,包括 一些……
Host: Mentioned said that some of the pro-China elements is making, Jack,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China today than existed 10 years ago, certainly 20 or 30 years ago. This communist regime today is almost like a capitalist regime. They are a huge economic super power that we have a lot at stake in maintaining this economi 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Jack: Well, I don’t know if China is any different, but our relationship wit h China is certainly different. We're in hock to the Chinese up to ou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序经:“全盘西化”(wholesale 陈序经:“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走出东方”; westernization)和“走出东方”; 胡适:“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胡适:“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传统与现代化
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在层次 上递进的实践的、认识的过程,现代化模式也绝不 止一种,各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方式—— 止一种,各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方式—— 这已是当今全球主流思想界达成的基本共识。 现代性本身是由植根于各种传统中的文化形态所规 定的,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非西方,传统在现代性 中的存在几乎成了一个定律,各民族、文化都能从 其传统中找到某些贡献于全球社会的资源。 爱德华 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尽管现代社会充满了变化, 但“现代生活的大部分仍处在与那些从过去继承而 来的法规相一致的、持久的制度之中;那些用来评 判世界的信仰也是世代相传的遗产的一部分”。 即使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传统也应被理解为一种 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文化自觉”的三个要求:
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 扬优势、克服弱点; 要自觉到旧文化,即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 条件下形成的,要使它有益于今天,就必 须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和发 展; 要自觉到我们今天是作为全球的一员而存 在,已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因此要 审时度势,了解世界文化语境,参与世界 文化的重组,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 成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源:
“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 欤!” 首先要告别愚昧,不能盲目自大、过高估 计中国传统文化,“广谷大川自风气,岂 能八表之外皆六经”; 其次要了解西方。当务之急是设立翻译馆 ,不能在国际交往中因为无知闹出令人痛 心的笑话; 其三要学习西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魏源之后,严复倡导的汉译西方名著 ,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以及史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歌革命等, 推动了中国文化传统转型的历史车轮。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九讲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 中国、东亚与世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内容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二、东亚价值观的当代重构 三、走向全球伦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一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与殖民、世界大 战及战后改制、后殖民、现代性等近现代 社会变迁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当前,在 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播日益深入的作用 之下,全球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跨文化传播 “生态危机”,文化“杂交”、“混血” 和“不对称”现象层出不穷,文化主权与 文化霸权之争不断深入,强势文化与弱势 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 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这些错 综复杂的现象关系到人类文化的命运,亦 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追问紧密相联。
费孝通:
“文化自觉”的命题:生活在一定文化 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 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 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 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 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 位。 ” 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 础上,还要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 的关系,因为“跨文化交流牵涉到人对人 、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基本关系,而与 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着更为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切的关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二
21世纪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充满机会和 21世纪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充满机会和 挑战的新时代。不断扩大的全球交往正在 极大地促进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 ,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平台 ——“ ——“人类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中的人 们逐渐认识到,全球化在对弱势文化造成 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难得的传 承和发展机遇。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 传播十分便捷、跨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当 今世界,对于任何一个文化而言,必须面 向世界,妥善处理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 代的关系,才有可能对全球社会的变化具 有强劲的、持久的适应能力。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
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 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中国, 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利于世界之 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 ,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 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 国。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序经与胡适: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寅恪:
中国六朝的道教和宋代新儒 家都是中国文化善于改造并消化 外来思想(佛教)的例子,中国 文化的发展“必须一方面吸收输 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 民族之地位”,这正是“二千年 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所昭 示者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因比:
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追问
中国文化传统由多种文化要素交融渗透,历尽世代的积淀和 选择而成。在历千年而不衰、经交融而会通的进程之中,中 华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造就了多元共同体意义上的民族文化 传统,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中华民族精 神和道德品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是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使中国居于世界文明的领 先位置。 不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作为“中心之国”的中国 不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作为“中心之国”的中国 逐渐沦落为“边缘之国”,此后百余年间,中国的现代化步 履滞重、缓慢、充满困惑,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数度面 临断裂、沦落的危途。 即使到了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历史性转型和西方文化的渗 透,仍然延续着现代性席卷全球的历史逻辑,不断激发着中 国人对传统的忧虑。如何看待中国绵延已久的文化传统?如 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无疑是当前中国文化所面临 的首要问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中国文化传统的“ ”
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 证。
——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 ——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与传统文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与传统文 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两个不同的 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 作为文化传承的“精神链条”,文化传统 是隐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文化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仰、规 范、秩序和理念的特质,也是文化给予人 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 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庞朴一 语中的:“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 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化与文化传统
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社会学针对不同社会形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社会学针对不同社会形 态演进机制的理论研究中,赫伯特斯宾塞( 态演进机制的理论研究中,赫伯特 Herbert Spencer)关于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 Spencer)关于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 差异以及线性进化的观点,马克斯 差异以及线性进化的观点,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性 主义对西方工业社会早期发展作用的论述,等等, 已经涉及了传统与现代之分的基本观点,都在不同 程度上暗示:社会变迁是单向地、渐进地由传统社 会走向现代社会,现代化与传统是对立的、不可融 合的两个方面。 成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 成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 本思路,也强调现代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把传统的制度、文化与现代化简单结合在一起 ,那么,“无论其动机是多么美好而善良,都将由 于现代化模式和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之间的奇异依存 性而注定要失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传统的力量:
作为一个社会中整合日常生活的重要模式 ,文化传统编织了人们生活的背景,是人 们必须面对的,也是无法逃脱的,它塑造 了人们任何一种思想“规划”的视角和价 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文化传统可以使特 定的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并保持这一社 会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使之区别于其他的 社会。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尔茨:
宗教思想、道德思想、实 践思想、美学思想也必须由强 有力的社会集团承载,才能产 生强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有人 尊崇这些思想,鼓吹这些思想 ,捍卫这些思想,贯彻这些思 想。要想在社会中不仅找到其 在精神上的存在,而且找到物 质上的存在,就必须将这些思 想制度化。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四
避免对抗冲突、寻求和谐共处,是跨文化传 播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于后发展国家而 言,传统社会与外来文化涌入之间的联动( linkage)过程更是引人注目,成为跨文化传播研 linkage)过程更是引人注目,成为跨文化传播研 究不可忽略的要点。一个时期以来,“文明冲突论 ”和“历史终结论”的盛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文化领域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全球问 题,等等,都要求人类通过文化对话与合作的方式 来建立新的全球交往模式。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全 球范围内已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寻求人类文化合作 的空间和普世伦理的价值,并不为抹煞各国各民族 的文化特性和差异,而是相反,“差异有助于形成 一个安全、稳定的新文明”。
挑战与回应( 挑战与回应(challenge and response)理论:一个生存在安逸环境 response)理论:一个生存在安逸环境 中的民族,习于守常,疏于应变,当有外 来挑战时,常显得慌乱不知所措;地处边 陲贫困地区的民族,因为刻苦耐劳,习惯 于挑战和外界刺激,往往能成就伟大的文 明。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化发 展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联:每一个民族的 文化发展方向,必然是决定于该民族对其 所处环境变迁的回应。同时也意味着,中 国文化能否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重 要贡献,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以开放的心态 、艰苦的工作、努力的创造去对待历史给 予的契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