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疑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黎明学校:林剑朝2002年5月10日的《参考消息》报道:“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20%的儿童有精神健康问题”。在我国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有心理异常表现。我对目前初一学生快一学年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也发现初一年段有部分学生存在着:猜疑、说谎、逆反、报复、嫉妒、自卑、急躁、脆弱、偏执、咬指甲、自我中心等心理偏差问题。下面我将介绍猜疑心理的形成及疏导的对策。

1.案例。郑某,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开学初的军训时,由于是刚组建的班级,大家都特注重班集体荣誉。而郑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时常在宿舍里丢三落四,由于他的缘故,在“文明宿舍”评比中经常被扣分,导致别人的努力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引起了新同学的不满。有一次下午在训练正步走时,由于郑某没努力走好,使全班同学被教官留下来罚蛙跳,同学们叫苦不堪的同时,增加了对郑某的不满。

这种不满由军训随之带到了学校,逐渐地与郑某交往的同学变少了,郑某也意识到同学对他有意见。当他看到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在一起谈话、玩耍时,他就猜,是不是同学们在对他评头论足,或在讲他的坏话,或是在嘲笑他。特别是在上生物课,讲青蛙、蝗虫、猪……时,他这种猜疑心就很重,他特担心平时爱讲别人的几个同学,有没有在一起讲话,有没有在一起偷笑,有没有挤眉弄眼等,这些他都感觉到是针对他的。长期下来他在班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变

得少言寡语了,没有了原来的欢笑,一天到晚忧愁郁闷,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害怕参加班集体活动,成绩也下降很快。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猜疑主要表现为: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总疑神疑鬼,并引起痛苦的感受和意志消沉。还常导致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忧愁郁闷,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怨自艾。这种猜疑心理,在目前青少年中还是经常出现。

2.成因。产生猜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来分析。

从家庭方面因素看:有些青少年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如单亲家庭),或父亲长期出差在外,母亲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等。长期以来,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和形成了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以后如再遇挫折或打击,则这种表现愈加明显。

从学校方面因素看:有些青少年在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伤害了自尊心。或身患疾病,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侮,使得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特别的敏感。

从青少年自身因素看: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思想闭塞,与同学缺乏交往,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心中的忧伤、喜悦、痛苦、欢乐等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抒发。同时,由于长期紧张、焦虑,导致对自已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在主观上先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通过“合理想象”联系到一起,来证明自已看法的正确性。有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无中生有,制造现象,越疑越猜,越猜越疑。

3.对策。由于猜疑心理主要是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缺乏主见和自信引起的。因比,对待猜疑,老师和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帮助有这些性格障碍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认识自已、他人及环境,不必用放大镜去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指导他们用客观的态度审时度势,善于打消由先入为主的假定所引起的心理定势,头脑冷静、客观、公正地分析事物和他人,防止消极的自我暗示。同时也要教育他用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其次,教师和家长应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多给予关怀、支持、帮助和开导,特别是对待他们应热情诚恳,多加鼓励.。实践证明,一些在别人身上似乎不值得表扬的事,对他们却结予表扬,都可能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使他们很快从这种性格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最后,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人际心理环境,尽量多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或游戏中增加与同学们友好交往的机会,并及时进行交往技术训练例如与被疑者的交流等。

通过运用以上几个方面疏导的对策,有此类障碍的学生多可树立信心,恢复对他人的信任,改变其猜疑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