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十一黄金周得到来也带给我许多空闲的时间,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米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本书里收集了欧亨利所写的18个短篇小说。

每一篇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构思巧妙。

让人读起来感到津津有味。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欧亨利的经典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个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苏艾和琼珊是两个贫穷的'女孩,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便合伙租了一个画室。

十一月的时候,由于严寒的降临,琼珊得了肺炎。

她渐渐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叶联系在一起,叶子一片一片落下,琼珊对生的希望愈来愈弱,病情也在加重。

着急的苏艾把事情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

这天夜里,寒雨夹杂着雪花下个不停。

当琼珊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没有掉落时,十分惊讶。

琼珊也渐渐痊愈了。

而老贝尔曼却因肺炎去世了。

原来,最后那片常春藤叶是老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老贝尔曼为了挽救里一个生命,冒雨作画,得了重病,牺牲了自己。

他自己只是一个穷苦潦倒的老画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伟大的作品,()最终,他也真的做到了。

虽然只画了一片极为普通的常春藤叶,但那叶子确是伟大的。

老贝尔曼的善良和朴实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忽然觉得心里涌出一阵阵暖流,让我倍感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爱,也会成就人的伟大,更会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2、明确教学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4、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进行抗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还有没有呢?[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于倒下了……](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 [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6、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米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篇三《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四.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欧· 亨利,米国短篇小说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常春藤叶》的作者、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情节的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介绍:对《的常春藤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奥尔科特、故事背景和情节概括。

1.2.2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1.2.3 主题思想探讨:通过讨论故事中的艺术、生命和人性等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背景、情节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本信息。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2.1.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策略2.2.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细节和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展示常春藤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故事背景进行猜测,激发学习兴趣。

3.1.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1.3 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3.1.4 主题思想探讨: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2 教学活动设计3.2.1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奥尔科特和故事背景的信息。

3.2.2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故事梗概:介绍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抽象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深入理解人物行为和心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简要描述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思考故事的主题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

(琼姗)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教学流程:【课时一】: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3,主题把握。

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

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联系)4,欧亨利式结局。

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课时二】: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并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2,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3,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2,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生答)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往往把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3.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欧·亨利,简要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常春藤叶》,思考:为什么是“的常春藤叶”?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琼珊的性格特点。

(2)讨论琼珊在面对生命困境时,为什么选择坚持?(3)分析贝尔曼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4.理解主题(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

(2)讨论文章中体现的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学习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的悬念设置,探讨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坚持,珍惜生命。

四、作业布置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琼珊或贝尔曼的感悟文章。

2.深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较好,但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待提高。

2.在学习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悬念设置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还需加强。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分析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在学习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

2023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奥尔科特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作者、背景、故事梗概。

2. 作品主题:生命、爱情、友情、艺术。

3. 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生命的力量、希望、坚持。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及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常春藤叶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教学手段1. PPT:展示作品封面、作者照片、相关背景图片等。

2. 视频:播放有关作品背景的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分享与作品相关的文章、评论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2. 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准备教学课件。

3.2 课堂导入1.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3.3 作品讲解1. 分析作品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2. 讲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生命、爱情、友情、艺术等主题。

3.4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常春藤叶的理解。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展开班级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3. 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讨论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收集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的常春藤叶》这篇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课文背景《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创作和艺术灵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纽约,以画家苏和琼斯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互动,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艺术的力量。

1.3 教学重点了解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二章:人物分析2.1 主人公苏苏是一位有才华但陷入困境的画家,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创作的困境。

在故事中,苏通过观察和描绘常春藤叶子的变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

2.2 主人公琼斯琼斯是一位成功的画家,他关心朋友,愿意帮助苏走出困境。

琼斯通过画出一片常春藤叶子,激发了苏的创作灵感,使他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

2.3 人物关系分析苏和琼斯之间的友情是故事的核心,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他们的互动,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互助精神。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故事的开端故事以苏和琼斯两位画家的生活困境为开端,展示了他们在纽约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困境。

3.2 常春藤叶子的出现苏在窗台上观察到一片常春藤叶子,它的变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开始画叶子,但无法满意自己的作品。

3.3 琼斯的帮助琼斯得知苏的困境后,决定帮助他。

他画出了一片常春藤叶子,使苏重新找回创作的动力。

第四章:主题分析4.1 友情的力量故事中,苏和琼斯之间的友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他们互相支持、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展现了友情的力量。

4.2 创作与艺术通过苏对常春藤叶子的观察和描绘,以及琼斯画出一片叶子的过程,故事探讨了创作和艺术对于个人意义的重要性。

4.3 生活的挑战与坚持故事中的人物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创作的困境,但他们不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简介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的常春藤叶》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感受作家欧·亨利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2. 人物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琼西等;3. 主题探讨:生命的价值、人性美、艺术美等。

第二章:情节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通读《的常春藤叶》,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概括主人公贝尔曼和琼西的生活境遇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化。

2.2 情节设置的作用分析故事情节设置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情节,如何体现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2.3 情节的转折与高潮探讨故事情节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如贝尔曼生病、琼西得知真相等,分析这些情节对整体故事的影响。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人公贝尔曼分析贝尔曼的形象特点,如落魄的画家、乐观、善良、无私等,探讨他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3.2 琼西的形象探讨琼西的形象特点,如脆弱、敏感、热爱生活等,分析她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

3.3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形象,如房东太太、医生等,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生命的价值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如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琼西,体现了生命的可贵。

4.2 人性美与艺术美分析故事中的人性美和艺术美,如贝尔曼的画作、琼西对生活的热爱等,探讨这些元素在故事中的表现和意义。

4.3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如贝尔曼的理想、琼西的生活困境等,思考这种冲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

2. 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小说主题及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解读象征手法。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小说背景、主题思想解析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解读、语言特色鉴赏、教学反思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小说通过描写叶子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真谛。

3. 分析小说结构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象征意义的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如叶子与主人公命运的关联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第二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手法解读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子的象征意义等。

4.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5.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风格。

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概述《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

强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的常春藤叶》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性格和动机。

讨论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三章:主题和象征意义分析3.1 教学目标探讨《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画家贝尔曼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象征元素对故事主题的贡献。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文学手法分析4.1 教学目标识别并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文学手法。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讨论故事中的比喻、象征、对话等文学手法。

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故事的情感和主题效果。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的手法。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的常春藤叶》的主要观点和收获。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提出后续课程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

第六章:人物分析6.1 教学目标深入分析《的常春藤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理解人物行为和动机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重点分析主人公苏和画家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的选择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作用。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第七章:文化背景与时代意义7.1 教学目标了解《的常春藤叶》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探讨故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文意义。

7.2 教学内容研究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艺术氛围和作家创作背景。

分析故事中对艺术、生命和人性等主题的探讨。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答:①这使得小说的结尾更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琼珊病愈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苏艾的精心呵护,还需要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
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用一个字概括)
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
2)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小结:
贝尔曼是一个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的人。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最后的常春藤叶》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00字以内,要求包含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等信息)
●点拨:琼珊身染肺炎,情况严重,窗外的常春藤成为她活下去的支柱,可藤叶却不断掉落,老贝尔曼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顶风冒雨,用画笔留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琼珊痊愈了,可老贝尔曼却因此得肺炎去世。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我想提前送同学们一份礼物,大家猜猜看?对,是常春藤。说起常春藤,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点击作者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颇多困顿,因而比较同情受苦受难的贫穷者,他的小说大多表现小人物悲苦命运。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但仔细咀嚼却又在情理之中;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①“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了。”
②“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③“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44节: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节: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生齐声朗读
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下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藤的“常春”,这给了琼珊希望,挽救了她的生命,这似乎预示着希望永存,给作品带了脉脉温情,给生活带了无限希望,暗示了作品的主旨。
常春藤依附在墙上,为老贝尔曼在墙上作画提供了可能,为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
而“最后一片叶子”没有此表达效果。
通读完文本读者找到了答案,肺炎放慢脚步的原因是老画家用画笔留住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传递了生的希望。在最后的常春藤的鼓舞下,琼珊与病魔抗争,创造了奇迹。表现出虽然艺术区很贫穷,人们命运悲苦,却涌动着浓浓的爱,爱可以创造奇迹,揭示了主旨。也体现出欧·亨利作品“含泪的微笑”的艺术特色。
又如:在琼珊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随着一次有一次窗帘的拉开,那片叶子总还在,不管风吹雨淋,再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因,文末通过苏艾揭示了谜底,原来是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住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那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
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4、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个简单的故事说得引人入胜?结合文本说说看。
●点拨:设置悬念,埋伏笔;拟人等修辞使用;环境、语言等细腻的描写……
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描写“肺炎”的具体语句,“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通过细腻的描写,拟人、对比等修辞的使用,反映出了肺炎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疾病,有较高的致命率,在广场东面肆无忌惮,而作者却写它在“艺术区”放慢了脚步,从而形成对比,一方面反映出广场西面人烟稀少,另一方面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脚步放慢”意味着肺炎蔓延受到了阻碍,它没有夺去生命,原因是什么,读者需要接着阅读从文本中找答案。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
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
再齐声朗读。
小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2)贝尔曼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4、琼珊的精神支柱?
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
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望。
(1)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
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
第40节: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
四、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粗略感受到欧·亨利语言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小说重点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重点写了苏艾、琼珊和老贝尔曼、老贝尔曼。
主人公的确定不能以作者描写文字的多少去衡量,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和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吗?
(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
(2)她自己觉得呢? (自己快要死了)
在预习时有同学提出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的杰作到底是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
为什么你认为那是杰作?
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的确,正是凝聚着贝尔曼的爱心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给了琼珊巨大的精神鼓舞,支撑着她活下去。可以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琼珊的精神支柱。但是,我们该不该把如此宝贵的生命交给一片小小的叶子?生或死该不该由一片叶子来决定?(不该)
(3) 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4) 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最后琼珊活下来了吗?(是的)
在她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的时候,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
小组讨论3分钟。
(1) 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 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2、“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着它展片叶子”,你认为哪个更好?说说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