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讲义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两汉文化思想背景略述一、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浸入整个社会层面和人们的观念当中,这当然是出于汉代封建帝国的需要。

然而,汉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人常说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整个汉文化思想还是深深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诞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深深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组合成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

二、经学发达与辞赋繁荣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故汉代以阐释和宣扬儒家学说的经学盛行,这尤其体现在文艺思想领域,汉代经学家说诗成风,《汉书.艺文志》记载,说诗的主要有鲁、齐、韩、毛四大家,现所见只有毛家著述,其文艺思想主要体现为将诗学纳为经学的附庸,以今天话说是文艺政治学。

但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并非象意识形态的儒学专制和经学理论的没有生气,楚地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学艺术实践中尤为突出,如汉代赋体文学的繁荣,其祖宗便是楚辞,汉赋是楚、汉文化相互影响,融为一体所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它既适应于汉朝封建帝国大典:“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又融入了楚辞“激岩淋漓,异于风雅”的特征。

第二节《礼记·乐记》中的文艺观一、论音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02第二章 汉代文学批评7

02第二章 汉代文学批评7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一)《诗大序》(重点):识记:"风雅颂":诗歌的三种题材。

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

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主文而谲谏"。

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风雅比兴"这个说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刺;二是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

"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诗大序》概况:汉代传诗,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毛诗独传。

于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

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歌的特征、诗经的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

其他的题解均称之为《小序》。

1、一开始阐述了诗歌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2、对诗经的体制进行概括提出“诗有六义。

理解:《诗大序》的主要思想内容: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学习课件】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学习课件】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 《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原文见教材p128)。发愤著书 说的理论内涵主要有:
2021/7/9
18
a.它揭示了“愤”是一切立志传书于世 的各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b.发愤而著书者,其书才能有较高价 值;
c.发愤著书不同于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 规范,既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又有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批判,故有极强 的批判精神。
2021/7/9
23
b.人心之情是外物刺激的感应。人之心情又 是外在的物事的刺激下作出的相应反应,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动人心人 情,于是表达出来就有哀乐之声,“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得出了这样一 个关于音乐产生过程的观念:物→情→乐。
c.音乐不是自然之声,而是艺术审美化之声。 乐则大呼小叫,悲则号泣不已,均不是音 乐,只有审美化或艺术化之声才是乐音, “声成文,谓之音”即谓此。
1、《淮南子》的道家文学批评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 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 《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 鸿烈》。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 思想成分,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 要有以下4点。
2021/7/9
10
① 美丑论
《淮南子》的美丑观亦受老庄思想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
2021/7/9
13
③ 鉴赏论
《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论及艺术审美鉴赏问题, 要点如下:
a.非“知音”莫赏。《修务训》中谈艺有规矩方 圆、准绳曲直,即有规律,只有懂得这些规律, 方可知音,方可鉴赏共鸣。
b.对人的审美能力的认识。人与鸟兽之不同即在 于人有知音之能力,人的欣赏能力又有高下,故 欣赏判断力也有别。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它又有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的新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保守性增强而批评性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 讽谏" 美刺" 的"讽谏"或"美刺",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并使之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代文论主要是针对三种文学样式的批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骚的文学经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毛诗大序》 二,《毛诗大序》的文艺思想 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三,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 汉代文学批评深受汉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二, 汉代文论的主要成就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两汉文化思想背景略述一、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浸入整个社会层面和人们的观念当中,这当然是出于汉代封建帝国的需要。

然而,汉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人常说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整个汉文化思想还是深深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诞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深深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组合成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

二、经学发达与辞赋繁荣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故汉代以阐释和宣扬儒家学说的经学盛行,这尤其体现在文艺思想领域,汉代经学家说诗成风,《汉书.艺文志》记载,说诗的主要有鲁、齐、韩、毛四大家,现所见只有毛家著述,其文艺思想主要体现为将诗学纳为经学的附庸,以今天话说是文艺政治学。

但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并非象意识形态的儒学专制和经学理论的没有生气,楚地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学艺术实践中尤为突出,如汉代赋体文学的繁荣,其祖宗便是楚辞,汉赋是楚、汉文化相互影响,融为一体所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它既适应于汉朝封建帝国大典:“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又融入了楚辞“激岩淋漓,异于风雅”的特征。

第二节《礼记·乐记》中的文艺观一、论音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汉代文学观念

汉代文学观念

汉代文学观念一、儒家教化文学观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汉代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文学的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心,宣扬儒家思想,为社会伦理道德提供支持。

因此,儒家教化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二、实用文学观汉代文学的实用主义观念也很明显。

文学家们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社会、军事等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因此,汉代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到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三、依经立义观汉代文学家们非常注重依经立义,即根据经典文献来确立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他们认为,经典文献是具有权威性的,是正确性和真理性的代表。

因此,汉代文学作品的立论、论述等常常依据经典文献来展开。

四、风骨与气势文风观汉代文学家们提倡风骨和气势的文风。

风骨指的是文章的风格和骨力,即文章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气势则指的是文章的气势和力量,即文章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种文风观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学审美观汉代文学家们也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

因此,他们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意象的营造等方面,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六、崇尚情志的创作理念汉代文学家们崇尚情志的创作理念。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反映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他们在创作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挖掘,以创造出具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七、文学批评论汉代文学批评论是汉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家们通过对前人作品的评价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和方法。

他们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点和理论。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

晚期
汉末时期,随着儒学的衰落和玄 学的兴起,文学批评逐渐转向对 个体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关注。
两汉文学批评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两汉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文 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提供了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钟嵘及其《诗品》
总结词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杰出 之作,对两汉诗歌进行了精辟的评价和分析 。
详细描述
钟嵘,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他的《诗品》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对两汉诗歌进 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他提出了“物感说 ”的诗歌创作理论,认为诗歌是作者对自然 和社会现象的感受和表达。同时,他还对两 汉时期的诗歌风格、意象运用、语言技巧等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01
两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文采、风格和情感,对现代文学创作 在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02
两汉文学批评注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现代作
家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和创作灵感。
两汉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法,为现代作家提供
03
了作品评价和自我反思的参考依据。
对现代文化研究的价值
详细描述
审美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在两汉文学批评中,审美批评开始逐渐兴起,并成为后来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较批评
总结词
比较批评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 的异同点,来评价其价值和意义的一种 方法。
VS
详细描述
比较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在主题、风格、语言 等方面的异同点,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 价值和意义。在两汉文学批评中,比较批 评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东汉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东汉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东汉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东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东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特点。

一、文学创作的特点东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士人文化的兴盛东汉时期政治混乱,但士人文化却开始兴盛。

在这个时候,士人们开始使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趋势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称为“士人文化”。

2. 文化多元化东汉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这种交融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影响。

3. 诗歌创作的兴盛在东汉时期,诗歌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这个时期,汉赋已经被诗歌所取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

这时期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为主,其中《离骚》和《九歌》被认为是最为优秀的作品。

4. 散文创作的兴盛东汉时期的散文创作也得到了发展。

在当时,散文被用于政治宣传和道德教育。

此外,古文经典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扩展开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支。

二、文学批评的特点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 批评的多元化文学批评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时出现了很多文学批评者。

这些批评家有的注重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的则注重文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 对现实的关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也关注了现实问题。

这个时期有很多诗歌和散文是关于时局、政治和社会问题的。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和希望社会改革的愿望。

3. 肯定创新在东汉时期,文学批评者重视创新。

他们认为诗歌应该要有新的、独特的风格,才能成为好的诗歌。

同时,他们也会对有创新的作品进行肯定和赞扬。

4. 讲究技巧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中,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个时期批评家重视诗歌的用词、韵脚、句式等技巧上的优美和严谨。

他们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必须要有技巧的支撑。

两汉文学批评

两汉文学批评

• 史学世家。 • 父亲司马谈。 • 48岁时“李陵之祸”。 • 出狱后任中书令。 • 生命精神与人格精神的互动。
一 人生遭遇与发愤著书思想
• 道家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巨大。 • 儒家在根本的人生追求上影响深远。 • 受荀子思想影响“人性恶”。 • 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自然的趋势。 • 物欲的天然合理性。
• 儒家文论:诗人要代民立言。
• 3、文章意义何在的问题。
• 儒家如《左传》
•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 谓三不朽。”
• 司马迁将文章写作归结为个体化的写作。 与儒家功用论不同。
• 曹丕《典论 论文》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 有时而尽,荣乐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 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 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故西伯幽而演易, 周旦显而礼,自传于后。不以隐约而弗务, 不以康乐而加思。
•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 之邦国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 基。
司马迁与文学批评
• 两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 • 发愤著书说
•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 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思想家、 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 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 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 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 范。
• 汉代文学主要围绕诗、赋这两种文体的讨 论而展开。
• 诗:主要见于《毛诗序》和郑玄等经学家 的经书注释中。儒家用于教学的《诗》, 本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有不少优秀的民 歌民谣,但在汉代,“依经立意”,《诗》 的内容被曲解,把它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 图的一部经典。体现了“依经立意”的批 评观。

古代文论(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

古代文论(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
其人:符合儒家忠君思想(对忠的理解与班固不同) 《楚辞章句序》: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 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 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 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 虽保黄耆,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司马迁的怨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 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 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儒道合流之基点:对现实的积极批评——儒家 对现世的激烈否定——道家
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西汉前期的文学批评
特点:以道为主、儒道合流 1、刘安对《离骚》的评论
(1)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的怨刺传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
(2)推崇屈原追求纯真理想的人格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3)总结屈原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其作:符合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尊之为“经”。 《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意焉。
《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 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邪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汉代儒家思想在先秦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形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发展成为封建正统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美刺讽谏说。

在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上进一步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

道家文艺思想的潜流一直存在。

第一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二是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

一、“发愤著书”说(一)“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背景▪《诗经》:《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小雅.四月》云:“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孔子:“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淮南子》:“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之后,很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对此从不同角度作了论说,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蒲松龄、廖燕等。

▪“发愤著书”说自司马迁提出后,贯穿古代文论史始终。

(二)“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这种面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激情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的进步的优秀传统。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汉代的文学批评比先秦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时随着学术文化的繁荣,文史哲等部门进一步划分而成为独立的领域,对文学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汉人称学术为“文学”,称词章为“文章”;“文章”的概念已较接近今天“文学”的概念。

汉代的文学创作有诗、赋、散文等形式。

擅长辞赋还是文人仕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对文学批评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汉中期以前学者对《楚辞》的批评汉代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与汉代哲学、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西汉前期,统治阶级奉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儒家的地位不高,在文学批评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多。

如贾谊《吊屈原赋》中,在对屈原及其作品高度赞扬的同时,又认为屈原自沉是不必要的,他可以“远去”、“自藏”,避离“浊世”;他既有才能,到处可以施展,“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稍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又说读了贾谊《口鸟赋》后,“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显然是从道家清净无为、任其自然的观点出发去评论作家和作品的。

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论赋的创作,强调“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其传”。

这段记载如果可信的话,那就是庄子轮扁斫轮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

至于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中,如“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

无不乐,则至极乐矣”(《原道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精神训》)等语,也阐发了老庄“大音希声”和“至乐无乐”的文艺和美学观点。

西汉中期以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屈原和《楚辞》的评论。

汉武帝曾命刘安作《离骚传》,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很高,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口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班固《离骚序》弓I)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不仅引用了刘安的话,而且发挥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所反映的“发愤以抒情”的文学思想,明确指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比,以此物比 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 熹认为“兴”只是“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 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 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 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前面一句 都只取声韵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朱 熹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 的说服力。对于比兴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他 们都将比兴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这是一致的。
美与刺
《毛诗序》也论到诗歌对统治者自身的作用, 那就是它的“美”和“刺”。所谓“美”,即 “美盛德之形容”,也就是对统治者“盛德”的 歌颂;而“刺”,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即处在衰微之世、苛政 之下的百姓可用诗对统治者进行批评。但“刺” 有严格的限度:第一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是“主文而谲谏”。从而达到“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的目的。
(一)关于诗歌的特质
《毛诗序》在总结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 上,首先阐述了诗歌的特质: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 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诗是人 的情志的延续。
1、诗言志
先秦人关于诗歌的特质,已有“言志”的说 法,《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 永,律和声。”但先秦人尚没有把情感这一表现 对象从主观范畴中突出出来。而《毛诗序》前进 了一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告诉人们, 所谓“在心为志”的“志”,也就是情感。
第一节 《毛诗序》——汉人对先秦儒 家诗论的总结
汉武帝以后,因为“独尊儒术”,经学随之 盛行,而《诗经》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汉武帝立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诗》为其一。在经学极盛的情况下,儒生讲解、 阐发《诗经》成风。汉代传《诗》的主要有四家: 齐鲁韩毛。
《毛诗序》
《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就是这一派 为解释诗经所写的序。关于《毛诗序》的作者, 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无定论。《毛诗序》不长, 只有六七百字,但是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诗》 的看法,对诗歌的特征、它与政治的关系、它的 社会作用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都有相 当深入的论述。
“风、赋、比、兴、雅、颂”的范畴
“六义”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 分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第三、第四义, 即“赋、比、兴”,则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 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 “赋比兴者,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 形。”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诗序》还能看到, 诗歌虽然反映政治,但它不是直接的表现政治, 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地反映政治。 如《毛诗序》中解释“风”:“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毛诗序》发现了诗歌 中所抒发的情感的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
但《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了, 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作者出于当政 者以政教来规范文学的要求,在对《诗经》的每 一首诗的解释中,不顾诗的真实主旨,而一例牵 强附会地扯到政治上去,从而扼杀了诗的生命, 把一部《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 具。
“赋、比、兴”的含义
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 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他对比兴的论述 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 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 是,“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兴” 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
《毛诗序》把《诗经》中的诗分成六个范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月颂。”这就是著名的“六 义”说。“六义”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 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春官‧大师》中就 提到过古代以“风、赋、比、兴、雅、颂”这 “六诗”来教学。《礼记‧乐记》和《荀子‧儒效》 也都有同样的说法。
2、诗的语言特点——咏叹
咏叹,是情感激荡所发出的呼声,它是抒情 性语言的必然表现。我们不妨说,“言事”的文 和“言志”的诗,其区分正在咏叹上。任何诗句, 只要它是真正的诗,它都不是“说”出来的,而 是“叹”出来的,此《毛诗序》所谓“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二)诗歌的社会作用
《毛诗序》总结了先秦儒家对《诗》的看法,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其论云: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它首先指出诗歌对老百姓的作 用,说诗可用来规范夫妇与父子之道,从而在社 会上促成理想的人伦风化。
(三)诗歌与政治
《毛诗序》指出,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 关系,它反映政治的状况,诗是特定时代政治的 反映。《毛诗序》解释“风雅颂”:风,反映各 个诸侯国的情况;雅,天下政事兴衰的规律;颂, 歌颂统治者的盛德。“风雅颂”都是反映政治的。
有什么样的政治,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歌产生于人 们的生活遭际,而政治情况对人们的遭际有重要 影响,故诗歌常常要刻上特定的时代政治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序》的论述是合理的。Biblioteka 精品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汉代文学的总体情况
汉初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在政治上提倡黄老思想。汉初文学创作比较关心 国家和社会问题,吸取先秦文学创作的经验,总 结先秦文学的精华。国力增强之后,在思想上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限制了作家们 的文学创作。由于统治者要求,歌功颂德的文学 盛行。
“赋、比、兴”的含义
赋是直接铺陈描写的意思,比是比喻的意思, 兴是影射暗指的意思。对“赋”的意见基本统一, 分歧主要集中于“比兴”。对于“比兴”,历史 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 “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诗人之 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