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讲义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比,以此物比 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 熹认为“兴”只是“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 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 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 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前面一句 都只取声韵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朱 熹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 的说服力。对于比兴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他 们都将比兴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这是一致的。
美与刺
《毛诗序》也论到诗歌对统治者自身的作用, 那就是它的“美”和“刺”。所谓“美”,即 “美盛德之形容”,也就是对统治者“盛德”的 歌颂;而“刺”,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即处在衰微之世、苛政 之下的百姓可用诗对统治者进行批评。但“刺” 有严格的限度:第一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是“主文而谲谏”。从而达到“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的目的。
(一)关于诗歌的特质
《毛诗序》在总结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 上,首先阐述了诗歌的特质: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 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诗是人 的情志的延续。
1、诗言志
先秦人关于诗歌的特质,已有“言志”的说 法,《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 永,律和声。”但先秦人尚没有把情感这一表现 对象从主观范畴中突出出来。而《毛诗序》前进 了一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告诉人们, 所谓“在心为志”的“志”,也就是情感。
第一节 《毛诗序》——汉人对先秦儒 家诗论的总结
汉武帝以后,因为“独尊儒术”,经学随之 盛行,而《诗经》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汉武帝立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诗》为其一。在经学极盛的情况下,儒生讲解、 阐发《诗经》成风。汉代传《诗》的主要有四家: 齐鲁韩毛。
《毛诗序》
《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就是这一派 为解释诗经所写的序。关于《毛诗序》的作者, 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无定论。《毛诗序》不长, 只有六七百字,但是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诗》 的看法,对诗歌的特征、它与政治的关系、它的 社会作用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都有相 当深入的论述。
“风、赋、比、兴、雅、颂”的范畴
“六义”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 分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第三、第四义, 即“赋、比、兴”,则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 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 “赋比兴者,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 形。”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诗序》还能看到, 诗歌虽然反映政治,但它不是直接的表现政治, 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地反映政治。 如《毛诗序》中解释“风”:“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毛诗序》发现了诗歌 中所抒发的情感的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
但《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了, 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作者出于当政 者以政教来规范文学的要求,在对《诗经》的每 一首诗的解释中,不顾诗的真实主旨,而一例牵 强附会地扯到政治上去,从而扼杀了诗的生命, 把一部《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 具。
“赋、比、兴”的含义
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 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他对比兴的论述 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 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 是,“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兴” 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
《毛诗序》把《诗经》中的诗分成六个范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月颂。”这就是著名的“六 义”说。“六义”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 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春官‧大师》中就 提到过古代以“风、赋、比、兴、雅、颂”这 “六诗”来教学。《礼记‧乐记》和《荀子‧儒效》 也都有同样的说法。
2、诗的语言特点——咏叹
咏叹,是情感激荡所发出的呼声,它是抒情 性语言的必然表现。我们不妨说,“言事”的文 和“言志”的诗,其区分正在咏叹上。任何诗句, 只要它是真正的诗,它都不是“说”出来的,而 是“叹”出来的,此《毛诗序》所谓“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二)诗歌的社会作用
《毛诗序》总结了先秦儒家对《诗》的看法,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其论云: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它首先指出诗歌对老百姓的作 用,说诗可用来规范夫妇与父子之道,从而在社 会上促成理想的人伦风化。
(三)诗歌与政治
《毛诗序》指出,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 关系,它反映政治的状况,诗是特定时代政治的 反映。《毛诗序》解释“风雅颂”:风,反映各 个诸侯国的情况;雅,天下政事兴衰的规律;颂, 歌颂统治者的盛德。“风雅颂”都是反映政治的。
有什么样的政治,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歌产生于人 们的生活遭际,而政治情况对人们的遭际有重要 影响,故诗歌常常要刻上特定的时代政治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序》的论述是合理的。Biblioteka 精品汉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汉代文学的总体情况
汉初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在政治上提倡黄老思想。汉初文学创作比较关心 国家和社会问题,吸取先秦文学创作的经验,总 结先秦文学的精华。国力增强之后,在思想上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限制了作家们 的文学创作。由于统治者要求,歌功颂德的文学 盛行。
“赋、比、兴”的含义
赋是直接铺陈描写的意思,比是比喻的意思, 兴是影射暗指的意思。对“赋”的意见基本统一, 分歧主要集中于“比兴”。对于“比兴”,历史 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 “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诗人之 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