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空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与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楚辞》注本。
9、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开始。
10、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文学批评形式。
《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孔子文艺思想1、文艺与道德修养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人道德修养要从感性、具体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典范。
立于礼:在礼基础上修身、立身。
礼是贯穿“仁”原则精神一系列礼节仪式规定。
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言论行动。
成于乐:通过音乐熏染来改造自己情性,改造自己内心世界,从本能触发守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

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以意逆志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思无邪(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孔子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
(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
(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
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
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孔门文学——文章、博学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
)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
)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
“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
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上篇中,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支出要全面确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
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意”——从孟子和咸丘蒙的论辩,以及《孟子》一书引《诗》情况看,孟子对《诗》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诗歌本来意旨的。
】如何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孟子认为必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情况。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批评和欣赏文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知言养气”《公孙丑》上:(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有奠基作用知言:只足以知他人之言,固非自己对于立言之预备也(不是自己对于文学上的一种修养工夫)·道家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从审美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描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强调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
故此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
“大音希声”:要有某种“声”来暗示、引导、象征(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种无声的境界及作用离不开“有声”的衬托)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
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庄子心斋:专一心志,用内心去体会,用气去感应;气是以虚空容纳万物的。
真道唯聚于空明虚静的心境,这就是心斋的妙义。
坐忘:毁坏形体。
泯灭聪明,形智皆弃,与大道混为一同,从而没有好恶之情,与变化同游就不会滞执守常。
撄宁:外界的一切纷繁都无法扰乱心境的安宁,即在纷纭烦乱中保持心境的安宁。
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
“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
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是不能尽意的。
庄子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当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毛诗大序是《乐记》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方面的具体表现,明显表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发挥了《礼记》中“温柔敦厚”诗教说,突出地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继承了抒情言志的传统。
主要思想:“发乎情,止乎礼义”——认为诗歌创造必须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过礼义大防,在揭露批判社会黑暗方面,必须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强调讽谏作用既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积极方面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封建制度还处于上升期。
对文艺的要求也表现了矛盾的两重性,既有保守,又有进步。
其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
它直接引用《乐记》的名言:“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认为在这一点上音乐和诗歌是完全一致的,根据这种观点,进一步具体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认为变风变雅是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对文艺和现实关系做了明确论述“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
风,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的,以个人的事来表达其国家风尚的;雅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讲述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
“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有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接受礼义的约束,服从礼义的规范。
情志之中,更重视志,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
情志说的提出对后世文学批评发展影响很大。
重要意义:·明诗乐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明诗之起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诗与时代的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明诗之功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诗之体类(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注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诗、乐、舞的相互关联;文艺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诗之“六义”】·魏晋《典论论文》1、作家才能与文体性质之关系(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不同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始为文体之区分。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内容;末,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这种形态包含有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两方面意义。
曹丕分文章为四科八体(四科八体指哪些文体和风格),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分;八种(体):诗、颂、箴、戒、论、铭、诔、赞2、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强调作品应该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
主张才性一致,性决定才。
※文与气的关系: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秉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
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完全不同。
孟子——道德品质的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仪而具有的浩然正气;曹丕——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把文章的气分为清浊两方面,在这里开了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美之先河。
(这里,曹丕的文学理论也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与概括)·文心雕龙总论中的篇目!!!!文学评论有哪些篇目,大概内容原道—文之枢纽:作者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
叙述文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和道的关系。
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外在的表现形式,接近于老庄的哲学自然之道;狭义--“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接近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对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作了论述,进一步阐释人文的本质及特点。
【1、言必称三代 2、多言“道”,与其同时好言清玄者同 3、勾勒“文”之史 4、将具有审美意义之文学与“文”之观念相连,既不厚今,也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