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释义: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16)一日三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
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
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
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
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
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
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
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
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原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
释义:指无可无不可。
(5)一以贯之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释义:用一种学说贯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
(6)见贤思齐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释义: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7)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释义: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8)讷言敏行
原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释义: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9)礼让为国
原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义: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10)造次颠沛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释义: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11)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释义: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五、《公冶长》篇
(1)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2)不念旧恶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释义: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3)斐然成章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释义:非常有文采;出口便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也用以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
(4)计过自讼
原文:“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释义: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5)三思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释义: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6)闻一知十
原文:“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7)朽木不雕;朽木粪土;朽木粪墙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释义: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朽木粪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8)愚不可及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释义:形容笨到了极点。
(9)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释义: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六、《雍也》篇
(1)博施济众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释义: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2)中庸之道
原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释义: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3)乐山乐水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释义: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4)行不由径
原文:“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释义: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5)文质彬彬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释义: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
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
(6)敬而远之
原文:“敬鬼神而远之。
”
释义:指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7)肥马轻裘
原文:“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释义:骑的是好马;穿的是裘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8)箪食瓢饮或陋巷箪瓢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释义:指贫苦的生活。
(9)先难后获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释义: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10)能近取譬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释义: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1)立人达人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释义: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七、《述而》篇
(1)乐在其中
原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释义: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
释义: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3)择善而从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释义:选择好的而遵循。
(4)用行舍藏
原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释义: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6)威而不猛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释义:有威仪而不凶猛。
(7)临事而惧;暴虎冯河
原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释义:临事而惧:遇事谨慎戒惧。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
徒手和虎搏斗;蹚水过大河。
比喻勇猛果敢。
(8)举一反三
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9)怪力乱神
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
释义: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1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释义: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11)生而知之
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释义: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
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
(12)饮水曲肱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释义: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13)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释义: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14)求仁得仁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八、《泰伯》篇
(1)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死而后已: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六尺之孤
原文:“可以托六尺之孤。
”
释义: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释义: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4)洋洋盈耳
原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释义: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九、《子罕》篇
(1)欲罢不能;循循善诱
原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释义:欲罢不能:指因各种原因(包括迫于形势)无法中止。
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是指有次序的样子。
(2)秀而不实;苗而不秀
原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释义:秀而不实: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3)岁寒松柏或岁寒知松柏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释义: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4)后生可畏
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释义: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畏:敬畏、佩服的意思,不是可怕的意思。
(5)待价而沽
原文:“‘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释义: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6)好色之徒
原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释义: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7)空空如也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释义: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8)知过能改
原文:“过则勿惮改。
”
释义: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9)勇者不惧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释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10)仰之弥高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释义: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
十、《乡党》篇
(1)踧踖不安
原文:“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
释义: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释义: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3)鞠躬屏气
原文:“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释义: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侃侃而言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
释义: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十一、《先进》篇
(1)登堂入室
原文:“(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释义: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也作“升堂入室”。
(2)过犹不及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
释义: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3)言必有中
原文:“子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
’”
释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4)一仍旧贯
原文:“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释义: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5)有勇知方
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释义:有勇气且知道义。
(6)鸣鼓而攻(之);群起而攻之
原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释义:鸣鼓而攻(之):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
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十二、《颜渊》篇
(1)必不得已
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释义: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2)察言观色
原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释义: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3)成人之美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4)风行草偃
原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释义: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
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5)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释义: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6)驷不及舌
原文:“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释义: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7)以文会友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
释义: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8)浸润之谮
原文:“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
释义: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9)克己复礼
原文:“克己复礼为仁。
”
释义: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原文:“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释义: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11)司马牛之叹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12)色仁行违
原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
释义: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13)片言折狱
原文:“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释义: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十三、《子路》篇
(1)一言丧邦
原文:“一言而丧邦,有诸?”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2)一言兴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3)欲速则不达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释义: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斗筲之人
原文:“斗筲之人,向是算也。
”
释义: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
(5)刚毅木讷
原文:“刚毅木讷,近仁。
”
释义: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6)和而不同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释义: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7)名不正言不顺或名正言顺
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释义: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名真言顺: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8)无所措手足(手足无措)
原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
释义: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9)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10)近悦远来
原文:“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
释义:使邻近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后用以形容邻近的人因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也都闻风前来归附。
十四、《宪问》篇
(1)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见利思义
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释义: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利思义: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2)一匡天下;被发左衽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
释义: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3)以德报怨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4)怨天尤人
原文:“不怨天,不忧人。
”
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5)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释义: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6)危言危行
原文:“邦有道,危言危行。
”
释义: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十五、《卫灵公》篇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释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3)言不及义
原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义: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4)以人废言
原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释义: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5)有教无类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
释义: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6)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释义: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
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
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义: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君子固穷
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释义: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9)当仁不让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释义: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10)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
”
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释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2)直道而行
原文:“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释义:比喻办事公正。
十六、《季氏》篇
(1)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原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释义:季孙之忧:指内部的忧患。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
(2)分崩离析
原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释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3)血气方刚
原文:“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释义: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4)开柙出虎;龟玉毁椟
原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释义: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
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5)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