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释义: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形容文采好,有修养。(16)一日三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原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释义:指无可无不可。

(5)一以贯之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用一种学说贯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

(6)见贤思齐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7)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8)讷言敏行

原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义: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9)礼让为国

原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义: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10)造次颠沛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11)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释义: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五、《公冶长》篇

(1)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2)不念旧恶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释义: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3)斐然成章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释义:非常有文采;出口便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也用以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

(4)计过自讼

原文:“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释义: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5)三思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释义: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6)闻一知十

原文:“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7)朽木不雕;朽木粪土;朽木粪墙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释义: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朽木粪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8)愚不可及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释义:形容笨到了极点。

(9)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释义: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六、《雍也》篇

(1)博施济众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释义: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2)中庸之道

原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释义: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3)乐山乐水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释义: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4)行不由径

原文:“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释义: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5)文质彬彬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

(6)敬而远之

原文:“敬鬼神而远之。”

释义:指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7)肥马轻裘

原文:“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释义:骑的是好马;穿的是裘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8)箪食瓢饮或陋巷箪瓢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指贫苦的生活。

(9)先难后获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释义: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10)能近取譬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释义: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1)立人达人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释义: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七、《述而》篇

(1)乐在其中

原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释义: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释义: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3)择善而从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释义:选择好的而遵循。

(4)用行舍藏

原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释义: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6)威而不猛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释义:有威仪而不凶猛。

(7)临事而惧;暴虎冯河

原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释义:临事而惧:遇事谨慎戒惧。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徒手和虎搏斗;蹚水过大河。比喻勇猛果敢。

(8)举一反三

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9)怪力乱神

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释义: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1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义: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11)生而知之

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释义: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12)饮水曲肱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13)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释义: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14)求仁得仁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八、《泰伯》篇

(1)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死而后已: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六尺之孤

原文:“可以托六尺之孤。”

释义: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4)洋洋盈耳

原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释义: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九、《子罕》篇

(1)欲罢不能;循循善诱

原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释义:欲罢不能:指因各种原因(包括迫于形势)无法中止。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是指有次序的样子。

(2)秀而不实;苗而不秀

原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释义:秀而不实: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3)岁寒松柏或岁寒知松柏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岁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4)后生可畏

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释义: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畏:敬畏、佩服的意思,不是可怕的意思。

(5)待价而沽

原文:“‘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释义: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6)好色之徒

原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释义: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7)空空如也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释义: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8)知过能改

原文:“过则勿惮改。”

释义: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9)勇者不惧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10)仰之弥高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释义: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

十、《乡党》篇

(1)踧踖不安

原文:“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释义: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释义: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3)鞠躬屏气

原文:“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释义: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侃侃而言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释义: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十一、《先进》篇

(1)登堂入室

原文:“(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释义: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

(2)过犹不及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3)言必有中

原文:“子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

释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4)一仍旧贯

原文:“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释义: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5)有勇知方

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有勇气且知道义。

(6)鸣鼓而攻(之);群起而攻之

原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释义:鸣鼓而攻(之):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十二、《颜渊》篇

(1)必不得已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释义: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2)察言观色

原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释义: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3)成人之美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4)风行草偃

原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释义: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5)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释义: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6)驷不及舌

原文:“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释义: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7)以文会友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释义: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8)浸润之谮

原文:“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释义: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9)克己复礼

原文:“克己复礼为仁。”

释义: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原文:“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释义: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11)司马牛之叹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12)色仁行违

原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释义: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13)片言折狱

原文:“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释义: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十三、《子路》篇

(1)一言丧邦

原文:“一言而丧邦,有诸?”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2)一言兴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3)欲速则不达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斗筲之人

原文:“斗筲之人,向是算也。”

释义: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

(5)刚毅木讷

原文:“刚毅木讷,近仁。”

释义: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6)和而不同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7)名不正言不顺或名正言顺

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释义: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名真言顺: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8)无所措手足(手足无措)

原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释义: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9)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10)近悦远来

原文:“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释义:使邻近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后用以形容邻近的人因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也都闻风前来归附。

十四、《宪问》篇

(1)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见利思义

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释义: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利思义: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2)一匡天下;被发左衽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释义: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3)以德报怨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4)怨天尤人

原文:“不怨天,不忧人。”

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5)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释义: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6)危言危行

原文:“邦有道,危言危行。”

释义: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十五、《卫灵公》篇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3)言不及义

原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义: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4)以人废言

原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义: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5)有教无类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释义: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6)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义: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8)君子固穷

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9)当仁不让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10)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2)直道而行

原文:“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释义:比喻办事公正。

十六、《季氏》篇

(1)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原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释义:季孙之忧: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

(2)分崩离析

原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释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3)血气方刚

原文:“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释义: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4)开柙出虎;龟玉毁椟

原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释义: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5)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6)隐居求志

原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释义: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十七、《阳货》篇

(1)时不我待

原文:“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释义: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道听途说

原文:“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释义: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释义:饱食终日: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无所用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4)色厉内荏

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共犹穿窬之盗也与?’”

释义: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5)莞尔而笑;割鸡焉用牛刀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释义: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6)无所不至

原文:“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释义: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7)下愚不移

原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释义: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

求上进,不想学好。

(8)患得患失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余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释义: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9)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原文:“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释义: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10)红紫乱朱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释义: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11)怀宝迷邦

原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释义: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12)居下讪上

原文:“子曰:‘有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释义: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13)兴观群怨

原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释义: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14)匏瓜空悬

原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释义: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十八、《微子》篇

(1)无可无不可

原文:“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释义: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2)枉道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