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专插本提纲版-(精简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识记)l.管理的定义;
指组织为了完成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具体含义:(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实现的。

(领会)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内容、管理原理、管理方法
(领会)3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两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识记)4管理的职能;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领会) 5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应扮演三大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领会)6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类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领会)7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1)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这是因为管理存在普遍的规律性,在许多的情况下可按理性决策而取得成功。

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2)艺术性:能熟练的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这是因为管理情景有时十分复杂,缺乏应用理性准则的具体条件。

管理的主要对象既有理性又有感情的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必须随即决策。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他是艺术,是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去描述。

对于管理者来说,掌握管理的科学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管理现象,但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技巧需要在管理实践中磨练和提高,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管理创造性地解决管理实践问题。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
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2行为管理理论: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人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代表性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3现代管理理论
识记
4霍桑实验内容:(1)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2)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4)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5学习型组织: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6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7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领会
8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9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5+6+14):
(1)六大基本活动: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的(2)五大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14条原则:⒈分工⒉权力与责任⒊纪律⒋统一指挥⒌统一领导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⒎报酬合理⒏集权与分权⒐等级链与跳板⒑秩序⒒公平⒓个人稳定⒔首创精神⒕集体精神
10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内容: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对于权威,他认为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这三种权威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能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11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12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
1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2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管理理论,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3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随着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4全面质量管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工商企业界和公共管理部门掀起了一场质量革命——全面质量管理。

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待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包括五个要点:(1)关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4)精确测量(5)授权于员工
5学习型组织理论:
(1)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6核心能力理论:
(1)核心能力是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

(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3)一项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2)不是物理性资产(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5)超越特定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市场的通道。

(三)管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
1.管理与伦理道德
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5.企业的社会责任。

识记
1伦理道德的概念:
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道德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正确与否,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2功利主义、权力至上、公平公正、社会契约、推己及人道德观的含义
(1)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评价:(1)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促进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2)权利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

(评价:(1)保护了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3)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评价:(1)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4)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5)推己及人道德观:遵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则,是善的
3社会责任的概念: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领会
(1)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①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最求
②企业组织。

伦理道德不仅在于构建“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在于造就真正合理有效的企业组织。

③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企业管理一方面透过伦理道德建立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内部伦理关系;另一方面,借此建立企业与社会相统一的外部伦理关系,同时还透过伦理道德的有效合理运行,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构建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
④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2)道德管理的特征:
①合乎道德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②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③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④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大把人看做目的。

组织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⑤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⑥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⑦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3)组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挡在门外
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为员工道德计划提供坚实的基础
③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④设定工作目标
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⑥对校绩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考察行为的经济成果,还要考察行为的道德后果
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是发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使员工不用担心受到斥责与报复,能放心地举报道德问题或告发践踏道德准则的人
(5)企业的价值观
①概念: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

②企业价值观经历的阶段及其表现:
A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
B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
C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D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6)企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应用
能运用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分析问题
(四)全球化与管理
1全球化内涵;
2全球化与管理者;
3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识记
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领会
(1)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①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②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③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④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2)全球化管理环境因素:
(1)一般环境:①政治与法律环境。

②经济和技术环境。

③文化环境。

(2)任务环境:主要是①供应商、②竞争对手、③销售商、④顾客⑤劳动力市场与工会
(3)全球化管理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球化组织模式:(1)国际组织模式(2)多国组织模式(3)全球组织模式(4)跨国组织模式
注意:分权联盟(多国型)、协同联盟(国际型)、集权中心(全球型)和一体化(跨国型)分别体现了各类型公司的典型组织结构
(五)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及其特征;
2信息管理工作;
3信息化管理。

识记:
(1)信息的定义
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历加工处理后得到的。

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领会:
(1)有用信息的特征;
首先,必须是质量较高:其次,必须是及时的,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能获得:最后,必须是完全的和相关的。

(1)高质量。

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2)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

管理者只要有需要就能获得信息,是对及时信息的首要要求
(3)完全。

信息要想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那么它必须是完全的
(2)信息管理工作过程;
(1)信息的采集: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比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2)信息的加工: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3)信息的存储: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

(4)信息的传播:指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
(5)信息的利用:指有意识的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6)信息的反馈: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
(3)信息系统的要素:
(1)一般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第二部分决策与计划
一、考核知识点
(六)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与决策理论;
2.决策的分类;
3.决策的过程;
4.决策的影响因素;
5.决策方法。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2.计划的类型;
3.计划编制过程。

(三)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战略环境分析;
2.战略的类型;
3.战略的制定方法;
4.计划的组织实施。

二、考核要求
识记:
(l)决策的概念;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具体含义:(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或利用机会
(2)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的概念;
(1)确定型决策:指各类决策的方案未来的各种情况都非常明确,决策者确知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条件、决策过程及未来的结果,在决策过程中只要直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可知的执行后果,就能做出精确估计的决策。

(2)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可能有哪几种状态或各种状态的概率无从估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致可行,但供选择的若干可行方案的可靠程度较低,决策过程模糊,方案实施的结果未知,决策者对各个备选方案的执行后果难以确切估计,决策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3)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状态时随机的,但面临明确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供选择的若干个可行方案可知,各种状态的发生可以由统计得到一个客观概率。

(3)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概念。

(1)战略决策:是涉及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的重大事项进行的决策活动,是对有关组织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关系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的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2)管理决策:指对组织的人力、资金、物资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及经营组织结构加以改变的一种决策,具有局部性、中期性、战术性的特点
(3)业务决策:是涉及组织中的一般管理和处理日常业务的具体决策活动,具有琐碎性、短期性、日常性的特点
领会:
(l)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了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所以,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3)决策理论:包括(1)古典决策理论(2)行为决策理论(3)回溯决策理论
(4)决策的分类(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程序化决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①从决策影响的时间看,可把决策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②从决策的重要性看,可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③从决策的主体看,可把决策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④从决策的起点看,可把决策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⑤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看,可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⑥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决策
(5)决策的过程;(1)诊断问题(2)明确目标(3)拟定方案(4)筛选方案(5)执行方案(6)评估效果
(6)决策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因素:包括A环境的稳定性B市场结构C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②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A问题的急迫性B问题的重要性
③决策主体的因素:包括A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B个人能力C个人价值观D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7)决策的基本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中的确定到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的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①集体决策方法:a头脑风暴法;b名义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②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b政策指导矩阵
(2)定量决策方法:①确定型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②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③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
应用:
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定量决策分析。

(七)计划与计划工作
识记:
(1)计划的概念;
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达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制定的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的管理文件。

从动词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而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2)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①长期计划:长期计划通常指5年以上的计划,
②短期计划:一般指1年以内的计划,
(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①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②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4)指导性计划与具体计划。

①具体计划:指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和一套可实行的操作方案
②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2.领会:
(l)计划的性质;
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考察:
①目的性,
②首位性,
③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④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2)计划的类型;
(1)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财务分析人员习惯于将投资回收期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

①长期计划通常指5年以上,
②短期一般指1年以内,
③中期则介于两者之间。

(2)按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

(3)根据设计时间长短及其范围管狭的综合性标准,可将计划分类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①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②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①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②相对于指导性计划而言,具体计划虽然更易于计划的执行、考核及控制,但它缺少灵活性,而且它要求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3)计划编制过程。

计划编制包括以下八个阶段的工作:
①确定目标。

②认清现在。

③研究过去。

④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⑤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⑥制定主要计划。

⑦制定派生计划。

⑧制定预算,
应用:
能结合实际编制计划。

(八)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识记:
(1)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战略的定义;
(1)成本领先:企业强调以低单位成本价格为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
(2)特色优势: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它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已满足客户的要求
(3)目标集聚: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
(2)目标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

(3)滚动计划法的定义: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4)网络图的定义: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箭线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线图,这个箭线图就称作网络图。

领会:
(1)战略环境分析方法的内容(理解即可)
战略环境分析是为战略决策和选择服务
环境分析的内容是“天、地、彼、己”和“顾客”
“天”指外部一般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地”指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主要分析行业竞争结构。

“彼”指企业竞争对手;
“己”指企业自身条件;
“顾客”指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1.外部一般环境:概念: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

内容: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2.行业环境:最关键的部分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环境。

美国学者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
⑴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⑵入侵者研究;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⑷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⑸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3.竞争对手:一般来说,竞争对手可以从以下的群体中辨识出来:
①不在本行业但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的企业;②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
③由其战略实施而自然进入本行业的企业④通过后向或前向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供方
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认识在行业竞争中可能成功的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

4.企业自身:
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每个企业都是设计、生
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
价值活动的集合。

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5.顾客目标市场: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

可以用下图表示:
(2)战略的类型;
(3)战略制定的波士顿矩阵法、SWOT综合分析法(理解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