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功绩—洋务重臣
兴办洋务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 之一。在1872年,李鸿章创 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 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 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 一个企业。说明他已经认识 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 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
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 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 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右图 为天津机器局生产的赛电。
李鸿章在英国
李鸿章于1901年病逝于北京
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的确是位 卖国贼,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 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的一生是 功大于过。
家财—大发洋务财
• 梁启超 :李鸿章有数百万金之产 业,意中事也 • 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 • 宰相合肥天下瘦 • 干儿子盛宣怀:达近亿之巨
他人的评价
•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 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 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 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 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 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 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 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 列前茅的人。 •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 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 ......
总结
• 李鸿章一生背了个卖国贼的骂名。生前背黑锅, 死后被拖尸,大跃进时期李鸿章的坟被刨,李鸿 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本是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 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 对李鸿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摆在当时的历史 背景之下,不要轻易下一个卖国的结论。试想当 时的国是谁的?不是人民的,而是爱新觉罗氏的。 李鸿章可以有这个胆这个权力去卖爱新觉罗氏的 国吗?他有几个头?国家积弱,不得已而为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弱国无外交 。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敞开大门面向世界,但同时他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造成了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局面,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过失:1)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1884年,李鸿章签订《天津条约》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使李鸿章吓破胆,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1895年甲午战败,李鸿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签订《马关条约》,被视为卖国贼。

但是,甲午战争,是随着中国的“宗藩体系”瓦解和日本经过长期谋划的“大陆政策”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两个国家共同学习西方而逐鹿东亚的一场战争,李鸿章作为影响战局的重要人物,功过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随着档案搜集和史料的发现,重新讨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功过问题实有必要。

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日本;光绪皇帝;朝鲜关于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开展本课题之前,对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

对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颇多,就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两大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鸿章传》,主要从李鸿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对李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之后,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出版,该书从“为官”、“外交”、“洋务”三个方面评价了李鸿章的为人与事功。

本世纪董丛林(2012)出版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出版,该著作对李鸿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讨。

学术论文方面:蒋易皇(2014)《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及其分析》一文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对日交涉做出了探讨,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双印(2013)《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从“和戎”外交的由来与发展探讨其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论证了李鸿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评價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笔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的视角来探讨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一、甲午战败是否系李鸿章一人之责晚清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从统治阶层和地方大员之间都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共识,洋务运动拉开序幕,这个几经折腾的政权又恢复了生机,并略有“中兴”的气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气象之中,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国东方的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人,有人认为他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然而他兴办洋务,创办海军又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李鸿章一生87载,在他的一生中, 既有功也有过。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

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

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

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

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

”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

”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

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

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

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

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出身于科甲奋进之家,师从意欲“补天”的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

投身仕宦,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建新军,办洋务,签条约,卖国权。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近代史上最难以被评价的人,敬他恨他的人都有,梁启超曾言“敬其之才,惜其之志,悲其之遇”,生在这个落魄的帝国之中,李鸿章只落下了“卖国贼”这一千古骂名。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一生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李鸿章的一生又有哪些功与过呢?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享年87载,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倡导了洋务运动,李鸿章曾经代表清廷签订了《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大事,因此李鸿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赞他的认为他是国之栋梁,是整个清朝的支柱,有人将其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毁李鸿章的则认为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旁落,国土分崩离析。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评价一下他的功过。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难辨,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并且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他治下严格,对于军中纪律十分重视,在任职期间,李鸿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

并且李鸿章很务实,不喜欢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鸿章还很体恤民情,比起剥削贫困的农民,他更倾向于从商人手中多收一点军饷。

李鸿章曾率领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杀戮,但毕竟他结束了战争,给了国内一个平静发展的时机。

李鸿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倡导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主张“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等等,这一切为了中国后来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不只是因为李鸿章签下的那些条约,更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一心想着“和平发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时主张议和,妄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列强是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只会不断的挑起战争来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想要和平是极不现实的,其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李鸿章在决策上,也又严重的失误之处,主要表现在李鸿章在指挥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中法战争明明胜利了却和失败没有什么区别等等。

李鸿章的功与过最新

李鸿章的功与过最新

李鸿章的功与过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旁白:李鸿章,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进京,拜曾国藩为师,9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李鸿章走上了军旅生涯,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平定太平天国旁白:1854年李鸿章军事才能显露,在1854年到1869年之间李鸿章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和发捻。

正: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并不能推动中国更向前一步发展。

而且长期的内乱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其中一个结束内乱的人。

错: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洋务运动反: 李鸿章洋务思想有其局限性,认识只局限于“器物”层面,并未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

李鸿章曾经想放弃新疆。

沙俄侵略中国土地占领最多。

中国如今收复了大部分土地,却唯独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无法收回,还独立出去了一个蒙古。

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却目光短浅,主张放弃新疆领土。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甲午战争错:一对朝外交政策的失误,表面上给其自主权,暗则为其提供保护,给日本留下了口实。

二是过于依赖其他国家的帮助,希望其他国家从中调停。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正方一辩:各位同学、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想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同学都应当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综观其一生,我方认为用罪恶二字来评价绝不为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李鸿章一生的所谓非凡的经历,下面由我们的组员一一道来。

正方二辩 1. 镇压太平天国: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这难道不能体现其是历史的罪人吗?正方三辩 2. 放弃新疆:同治十年(187I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我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而昏愦腐败的清廷却采取退让办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竞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正方四辩 3. 中法战争中一再退让: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这难道不是其恶劣行径的集中反映吗?正方五辩4.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清军很快退到鸭绿江北岸,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

而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你们看看,李鸿章就是这幅嘴脸,他的行径是如此让人痛恨。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李鸿章的一生李中堂是晚清第一军政重臣,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并不少,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一、“一生秋风糊裱匠”1、为官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

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等。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

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

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默然。

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的区别。

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

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民间则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而在这同时,关于李鸿章的很多与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胫而走,比如:李鸿章可能是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的中国人,并且对这些人把一只球踢来踢去,跑得满头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鸿章在国外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来揭秘吧据悉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李鸿章不顾礼仪用手撕烤鸡吃,主随客便的英国人从此翻开了吃鸡时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动手的新篇章,李鸿章让厨子用下脚料做的杂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这些传说,有的像是在耻笑李鸿章的不谙西洋风情,有的则像是赞扬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时的雍容和机智。

其实,来揭秘吧认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李鸿章这个人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历史趣谈: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历史趣谈: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导语: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李鸿章照片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摘要:李鸿章的生平事迹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李鸿章是否可以论为一个仁人志士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马关条约梁启超伊藤博文
内容提要: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从前,有一位务实能干的宰相。

少年时立志要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祸乱中华的匪贼,起兵靖乱。

到了位极人臣地步时,他遇到了瓶颈。

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

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

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

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

他是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现代外交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仅
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做了及倡导无数的实业。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
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认为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得相当不错,虽然说个人角度不同,也许你看起来会有些溢美,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是趋向历史真实的。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的时候说,李鸿章是大才,但是不幸身在清朝;而伊藤在个人才能上比不上李鸿章,但是有幸生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

很多事情可能都是命吧,个人不管怎样做,都无法力挽狂澜。

李鸿章可以说是晚清的擎天柱,独立支撑起这座将倾大厦,为中国的新式军队,工业播下了种子,为中国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

但同时他骨子里有一种对洋人的惧怕,为了苟且偷安,对洋人一退再退,那是因为他意识到和洋人的差距。

他是一代权臣,手下人才济济,却对满清忠心耿耿。

是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荼毒,却又对时局有一定清醒认识的睿智老人。

用糊裱匠来评价他们是极大的不尊重,是对他们所有努力的忽视。

而我想着,正是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们的努力,才让了清王朝的终点不至于太难看,也正是他们在为王朝续命,为立宪争执,后人们看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发展之路。

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很高:如果中堂坐在博文的位子,中堂会做的博文好;如果博文坐在中堂的位子,博文未必做的未必比中堂强。

谈到到签订条约上面,也有佩服李鸿章的地方。

签条约时,日本人点名只和李鸿章谈判,其他谁都不行,只有李鸿章有这个能力,最后反而被大家当成是卖国贼。

还有,《马
关条约》签订之后,他发誓有生之年决不再踏上日本半步,后来他出访回国借道日本横滨港换船,宁愿冒着坠海的危险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登上另一艘船,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

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啊! 他有勇气背下这千古骂名,能和列强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一点一点地争利益,如果不是他,大清朝的损失会更加惨重。

《马关条约》李鸿章为中国减少了几
乎一半的赔款,到最后,伊藤说他很蛮横,根本不想再谈,要中国代表回答“允与不允”。

而李鸿章却请求再减一点赔款,就算是他回去的路费。

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哭了,那几万两银子对于他个人来说,甚至都不算什么,但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到处都要用钱,他为了这个,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

拂袖而去是潇洒,但是这个后果却要整个中国来承担;屈膝求敌是耻辱,但是知耻后勇还有机会。

当然历史没有给李鸿章这个机会,也没有给当时的清朝这个机会。

李鸿章曾经是军人,他说过“男儿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要说他没有血性,如何统领淮军那么多兵马打
败太平天国?没有人会签条约签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儒家经典浸润下的古人。

这耻辱对于他们而言远不是我们能感同身
受的。

李鸿章当然远远称不上是完人,甚至不是“好人”,他也有贪污腐败,也有官场习气,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他的眼光、能力、胸怀超越了大多数他同时代的士大夫。

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青年科举,中年戎马,壮年洋务,暮年背锅。

身为汉臣,一面干活兴洋务,一面被清庭忌惮。

一面为清流谤议,一面承受国难,一面向外乞和。

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人情之至难堪,人生之至难为。

性质很像某家族企业的外来经理人比如天下第一楼里的掌柜,但职责承担却又不可同日而语。

论心,李绝够的上寒门孝子;论事,李也是探索尽格局内所有手段后才郁郁而终。

在李死后的领路人都深知这国家在西方现代国家的金融国防外交综合结合
的驱逐舰对比下就像是一艘破船。

只做一裱糊匠是绝对不够的,所以所有失败的探索也应被看做是李先人的历史功绩,他用尽了所有气力在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中,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形下,勉力支撑。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他?李鸿章其实可以看作是千年儒学的代表。

他在很年轻的情况下就深得他老师曾国藩所苦求的士人精髓。

儒学修为之深在他命淮军不进南京而得曾国洤曾国藩一生感激厚报就可见一斑。

我想他对于自己的儒学能力是知道的。

这也是他敢不同于老师曾国藩固守作风的底气。

他可以确定的是自己是几千年儒家士大
夫的最强选手,他知道自己可以从容走完仕途,他只是不知道面对西方自己能不能赢。

面对强大对手,他把中国传统儒家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代表着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最后风骨。

但是历史证明了儒家的局限性,输是必然的。

在李鸿章死前的一百年,中国士大夫殉国者不记其数,而对李鸿章而言这种死法实在是一种奢侈。

他必须要面对的是更大的考验。

活着,临终前几日又签一百年遭骂的合约。

临终之前两小时俄国公使仍在索要割地。

临终之时弥留之际仍股腮张牙,双目眦咧,尤为不甘。

在他心中从没动摇的事实是这个国就是太后,太后就是清国,毓贤负你,我没负你。

这句临终悲鸣更像是终生表白。

最终李输得一败涂地却还好忍辱偷生没有输的家破人亡。

在其背锅之后百年之时,马上下诏赞公忠体国。

极尽哀荣。

拳手死于拳台好过见辱于市井。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
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这是
李鸿章的青年;受尽文武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这是
李鸿章的壮年;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
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是李鸿章的晚年。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曾记得在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头一次受邀出席这种现代外交场面,开幕时各国升国旗奏国
歌,当黄龙旗飘起,堂堂大清国却没有国歌可奏,台下各国观众嘲笑声渐起,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愤而起身,颤巍巍走上观礼台,对着黄龙旗,对着世界,庄重走心,旁若无人的唱了一首安徽家乡小调茉莉花。

唱罢,,各国观众均为这位弱国宰相的爱国之心所染,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首歌其实是李鸿章的一生。

《走向共和》里李鸿章的一句话:“老夫不能负百姓,负朝廷”。

生不逢时,更重要的是没有明主的政治家,外交家。

百科里有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居古人之后评价古人之得失易,处古人之时做古人之事难,历史上的李鸿章虽不说建立了多少的丰功伟绩,但是其的卓越的外交素养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点赞。

参考文献:《李鸿章传》,《走向共和》,《中国近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