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是非曾国藩
曾国藩
军队配置:
• 军分陆军、水师两种。 • 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 成法。 • 具体配置: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 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 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 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 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 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 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 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 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 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
小组总结:
曾国藩的是非功过就让历史学家去考究,而我们最应该铭记、 学习的应该是伟大人物的光辉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去感悟并思考他们的一言一行。 最后,让我们以一副对联评价结束本次对曾国藩的PPT演讲: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谢谢观赏
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迁往南京,后 并入金陵机器制造局。该所的创办,是 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 轫。 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
“恬吉”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 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 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清朝洋 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 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 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 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 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 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 身。
作战战法:
明主客 扎营行军 看地形 制江权
大战“太平军”
• • • • • • • • • • 1854年2月,整装待发,挥师北上。 5月即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2月12日夜, 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打得湘军溃不 成军,曾国藩打算策马赴敌以死,被部下劝乃止。 1856年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 1857年2月20日,丁父忧,奔丧守制。 1858年5月19日,攻陷九江。 1859年,拟四路进兵安庆之策。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主席曾经说的话,他说的他所佩服的人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可是他在我国近代史的功与过却有争议了,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却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既是一些人口中的“卖国贼”,又是晚清“同志中兴”的制造者,同时被清政府称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虽然,晚清时代离我们很近,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以及现在所学的近现代历史课本和一些影视资料之上。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一段历史非常模糊。
只是简单的知道,当时的晚清政府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而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一只饥饿又凶残的狼,时刻准备着趁其不备之时向清政府猛扑过来。
所以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于是,正如:时势造英雄,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而曾国藩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共有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藩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等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专心耕种,醉心功名,但是考童试7次都落榜,后来就设馆授徒。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应当还历史的曾国藩以真相——谨与梁绍辉先生商榷
境” 。笔者 主张 , 曾 国藩这样 复 杂历史 人 物 的评价 , 对 首先 应 当“ 在近 代历 史 背 景和 时 代环 境 下 , 过 全 面 站 通 分 析考 察 , 出他与 他 的前人 和 同时 代 人相 比提 供 了什 么新 的 东西 ” 同时 , 究历 史 不 是 为 了重 复历 史 。 指 。 研
“ 在研究历史人物思想言行的过程 中, 需要 我们站在今人 的视角去分析考察造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 的深层 的思想文化因素在哪里 , 寻找可资借鉴吸取 的经验教训所在。 _综合起来是这样几层意思: ”2 一是研究 曾国 藩 这样 的历 史人 物 , 先 必须站 在 当时所 处 的 时代 立 场 , 首 去分 析 评判 他 所起 的历史 作 用 , 这才 谈 得 上 客观 科 学评 价 曾 国藩 ; 是研 究 曾 国藩 这样 的历 史人 物 , 二 还应 “ 在 今人 的视角 ”, “ 站 即 梁文 ” 强 调 的 “ 在今 日所 所 站 处 时代 的立 场 ” 去指 出 曾国藩生 平思 想 言行 中的消极 作用 , , 缺点 甚或 过 错 。三是 研 究 曾国藩这 样 的历 史 人 物, 还应 站在 当时所处 时代 和今 日所 处 时 代两 者 相 结 合 的立 场 , 梳理 、 去 总结 和 分 析 、 察 造成 曾 国藩 功 过 考 是非 的深层的思想文化因素在哪里。只有做到这一点 , 我们研究曾国藩才有价值 , 才有可资借鉴 的经验教 训所言。因为, 曾国藩和他那个时代虽已成为 了历史陈述 , 但作为昨 日中国历史下产生 的曾国藩 , 的生平 他 思想 言行 在许 多方 面 还与今 人 发生着 或 多 或 少 的联 系 , 肯 定 他 在 当 时历 史 条 件 和 时代 环 境 下 , 在 比他 的前 人 和同 时代人 提供 了新 的东 西 的 同时 , 出其 “ 如 果这 样 做 就更 好 了”, 指 你 这就 可 以使今 人 避 免重 复 前 人 的 过错 , 这就 是 我们 研究 曾国藩等历 史人 物 所要 达到 的 目的 , 可 以避 免 如 “ 文 ” 出的 “ 就 梁 指 站在 曾 国藩 本 人 的 立场 , 乃至充当曾国藩的 ‘ 异代知 已” 的不客观、 ’ 不科学现象的发生。 还 须 指 出的是 ,梁 文 ” 出的“ 在今 日所 处时代 的立 场 ” 观点 , 于 曾 国藩 等历史 人 物 的研 究 , “ 提 站 的 对 其结 论 很难 做 到 客观 、 科学 。 因为 , 站 在今 日所 处 时代 的立 场 ” 而 不顾 及 历 史人 物所 处 时代 的立 场 , 仅 缺 只“ , 不 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与标准来分析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 更谈不上从思想文化上探寻造成其功过 是非的深层原因 , 而研究 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了。正是从“ 日 今 所处时代的立场” 出发 , “ 梁文” 认为曾国藩“ 其为人之残忍好杀 , 却超 过了任何一个军事家 ” 。文章并列举 曾国藩 自诩“ 以杀人 为 业 ” 反复教诲其弟曾国荃等“ 、 克城 以多杀为妥” 还以亲信幕僚赵烈文所记安庆一战,太平军伤亡精锐三万 , “ 余 人 , 中死 于攻 战者万余 人 , 陷后 被 杀 者 万余 人 , 俘 或 投 降 后 被 杀 者 又 万余 人 ” 证 , 称 曾 国藩 是 其 城 被 为 指 “ 杀人魔王” 。不过 ,梁文 ” “ 所列材料 , 尽管都有事实依据 , 但不全面。从更完整事实依据而言 , 曾国藩对“ 以 杀 人 为业 ” 多有 苦衷 , 自言是 迫 不得 已 , 且还 有一个 发 展 过程 , 内心多 所 自责 , 且在 攻 城掠 地 时 尽可 并 而 其 而 能做到少杀人、 造孽” 少“ 。如率湘军出师东征之初 , 曾国藩即劝导诸弟 “ 切不宜干涉军政。 因为“ ” 带勇之事 , 千难万难 , 任劳任怨 , 受苦受惊 , 一经 出头 , 则一二三年不能离此苦恼。 【 当得知其弟在此前 已参与 团练 的 ”3 消 息后 , 就去 信反 复 叮 嘱“ 他 嗣后 总 以不带 勇 为妙 。吾 阅历 二年 , 此 中构 怨之 事 、 知 造孽 之端 不一 而 足 , 不 恨 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 。 此后 , ” 曾国藩虽认为“ 已带兵 , 既 自以杀贼为 志, 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 [ 但 ”5 仍告诫其弟 , 对太平军与地 方哥老会要加 以区别对待 : 哥老会之事 , 意不必 曲为搜求 ” “ “ 余 ; 即明知其哥老 会, 唤到密室 , 恳切劝谕, 令其首悔而贷其一死 。 他特别劝导 曾国荃说 :吾家兄弟带兵, ” “ 以杀人为业 , 择术 已自不慎 , 惟于禁止扰 民、 解散胁从、 保全乡官三端痛下工夫 , 庶几于杀人之 中寓止暴之意 。 【 为此 , ”7 他特别 告诫 曾国荃及湘军将领 , 注意尽量少扰百姓 , 并制订出《 爱民歌》 等通俗易懂而又含意深刻 的规条在湘军 中 广 为散 发 。他还说 : 行军本 扰 民之 事 , 刻刻 存爱 民之 心 ” L ‘ 辈不 幸 生 当 乱世 , “ 但 ;8‘ 吾 J 又不 幸 而带 兵 , 日以杀 人 为事 , 为寒心 , 时时存 一爱 民之念 , 可 惟 庶几 留心 田以饭 子 孙 耳 。 当他 看 到 战争所 及 各 地 萧 条 景 象后 , ” 并非 如 “ 梁文 ” 言 以“ 所 市场人 肉价 多 少 钱一 斤 作 为谈 资 ” “ 样 心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范文一: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在我的很多阅读和研究中,曾国藩是一个有利益冲突的人,并非完全好人或者坏人。
首先,曾国藩的早期生涯非常光辉。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了超群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军事领域的表现也很出色。
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也帮助他赢得了后来的成功。
然而,在他的政务生涯中,曾国藩更多的是在平衡各项利益。
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他的家族和家庭,同时试图在清朝政府中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
他对于政策的执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经常取决于他的个人利益和政治偏好。
这些问题并不表明曾国藩企图欺骗和伤害他的同胞,但它表明了他在决策时具有复杂的动机和考虑。
在我看来,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也绝不是一个完全糟糕的人。
写作重点: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曾国藩的人物形象,既展示了他的优点,也坦诚地纠正了他的缺点,这符合了写作的客观性原则。
用词分析:本文用了较少的修辞手法,更注重逻辑的清晰性和文字的简洁明了。
这种文风展示了作者的扼要表述和条理性的写作风格。
范文二: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众所周知的问题,但我认为答案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在情境下理性地进行评估。
事实上,曾国藩是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他在南方的反叛势力中,包括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都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此外,他精通文学、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使他成为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
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
作为一个官员,他经常不遵守法律,经常和其他人贿赂。
此外,他在广西剿灭少数民族暴动中,屠杀了大量的当地居民。
这些行为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严重的污点。
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看,曾国藩可能会被看成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
在我看来,评估一个人的历史角色是非常主观的结果。
我们需要考虑当时的情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做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
写作重点:本文秉持了客观立场,透过展示曾国藩的优点和缺点并将它们纳入到相关背景和情境中,达到了评估他的人物形象的更全面和准确的目的。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总体而言:功大于过!虽然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但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因此他的一生应该是功大于过。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
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曾国藩 生平 功过
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
曾国藩三次自杀
1.第一次是靖港兵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 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
2.第二次是湖口惨败。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进 军江西湖口,太平军派出小船携带火器,乘月黑 风高,冲入湘军船队,大肆放火。源自曾国藩知人善用
镇压太平天国
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有六十多万,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损失惨重,集 结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只能采取守势。这样,清政府不得不 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地主武装——团练身上。曾国藩就是在这一背景 下起家发迹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到了礼部侍郎,二 品高官。公元1852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不久咸丰帝就下达了要求各 地在籍官员督办团练的诏令。曾国藩的做法与其他大臣不同,他的目的不在 于组织地方性的民团,而是着手于建立一支新军。这支军队全由湖南人组成, 湖南简称湘,所以被称为“湘军”。 曾国藩以他的亲友、师生、同乡为骨干,招募朴实、也都缺乏社会经验 的农民当兵。湘军的饷银比绿营兵高出一倍,内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下一级 由上一级挑选和指挥,最后听命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利用团练大臣的地位, 取得了脱离于地方的司法权,在组织和整肃湘军的过程中,就擅自处决了二 百多人。他借着督办团练的机会,截留朝廷过往的赋税、饷银,私自卖官、 开征,用来购买了一千多门洋炮,置办了三百余艘战船。一年之间,湘军陆 营、水营兵力达到一万七千余人。
毁誉参半的曾国藩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第一篇:评价曾国藩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曾国藩评析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愚于近人,独服 曾文正。观其收拾 洪、杨一役,完满 无缺。使以今人换 其位,其能如彼之 完满乎?‛ 1917年8月《致黎 锦熙信》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 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 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 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 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 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 ,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 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 出的。 ——范文澜
“早起”
‚起早,尤千金妙 方,长寿金丹也。‛ ‚吾有二事法祖父 :一曰起早,二曰勤 洗脚,于身体大有裨 益。‛
“五勤”
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
眼勤: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手勤: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
心勤: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劝戒委员四条》
2、节俭
‚以一荤为主,有 客略有增加‛。
“曾国藩热”的背后
各取所需:急功近利或学以致用?
二、曾国藩的为学
(一)读书 (二)“好文章”的标准 (三)“士大夫之学”
(一)读书
道光十八年(1838), 曾国藩中进士。星冈公对 竹亭公说:
‚吾家以农为业,虽 富贵,毋失其旧;彼为 翰林,事业方长,吾家 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 其心。‛
十自 余是 年以 未后 尝, 知公 有官 家京 累师 。,
● ‚作梅言:‘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
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薰陶玉成之心,使 人乐于为善’云云。盖讽余近日好言人之短 。‛
“静坐法”
“献章之学,以静 为主。其教学者, 但令端坐澄心,于 静中养出端倪。” ——《明史》
廉洁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1
廉洁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4、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刘宗元 5、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 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 7、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
——于谦 8、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和煦廉风拂校园,桃李不言自成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廉洁文化进校园警言警句格言少一分私心,多一分勇气。
1、少一分私心,多一分勇气。
自私自利人人憎,大公无私人人敬。
2、自私自利人人憎,大公无私人人敬。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3、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无羞恶之心,非人心。
4、无羞恶之心,非人心。
言必行,行必果。
5、言必行,行必果。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廉洁文化警言警句格言摘录廉洁文化名言(理想篇)廉洁文化名言(理想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丈夫为志,当益坚,老当益壮。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南朝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宋文天祥《指南录赴阙》——宋文天祥《指南录赴阙》治道之要有三,立志,责任,求贤。
治道之要有三,日:立志,责任,求贤。
曾国藩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征兆
曾国潘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二种前兆曾国藩,清朝名臣,其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 就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叱咤中国的风云人物,也是曾国藩的「粉丝」。
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坚韧之气。
有一件著名的光屁股事件,精彩地为其坚韧增添了左证。
清末,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前兆,将曾国藩的文言文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其一是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其二是善良的人,越来越谦虚客气;无用之人,越来越猖狂胡为。
其三是当问题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之后,偏偏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认,不痛不痒,莫名其妙地虚应一番,没有人愿意为这艘破船补补窟窿,却权当没有看见。
实际上,曾国藩是说亡国的三步曲:黑白不分,社会丧失了应有的净化与清算功能,就没了正义与邪恶之别,自此踏上了死亡的第一个台阶。
由此一个社会越是小人就越猖獗,而好人就只能忍受坏人的猖獗了。
由此就踏上了死亡的第二步台阶。
当事态严重了,于是乎越是丑恶,就越容易被人所默认,有如今天的专家教授大放獗词,连允许有限腐败的狗屁话都敢讲了。
不能不说曾国藩高瞻远瞩,果不其然,在曾国藩闭上眼睛的20年后,当慈禧老妖婆蹬了腿,三年后,大清王朝也终就灰飞烟灭了。
但说这话之前,曾也曾经与自己的幕僚讨论过大清的寿命,但这时的曾还不得要领,但其幕僚的预言却一语成谶。
整个晚清,清醒的只有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一人。
赵在1867年就预言国家将亡的时候,连曾国藩都不敢相信。
因这时洋务运动刚刚开始,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赵烈文从当时官府明火执仗、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朝中大臣无能,还有外敌虎视眈眈的外部背景,推断清朝将在50年内灭亡。
结果赵文烈一语成谶,大清王庭在44年后土崩瓦解了。
当年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分析,叹了一口气,说“我日夜望早死”。
曾虽不能算位极人臣,但也算是中流砥柱,如此高干,都觉得无力回天,又不愿意看到国家“抽心一烂”“土崩瓦解”的局面。
曾国藩生平功过
在太平军西征部队的进击下,绿营兵节节败退,清政府一再下令湘军增 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不愿轻易冒险,一边抗旨拖延,一边加紧了湘军的军 事训练。公元1853年底,太平军攻克湖北黄州,咸丰帝不得不亲笔写信给曾 国藩,说,已经火烧眉毛了,要他“激发天良”,出兵打太平天国。曾国藩 感到军事准备已经完成,这才同意出境作战。从此后,湘军就成了太平军最 主要和最凶恶的敌手。
? 当年进攻太平天国期间,湘军从九江打到南京,攻一城屠 一城,一路屠杀过来,“鸡犬不闻三千里”,湘军将领彭玉 磷感叹:“直教戮灭无遗种,尸涌长江水不流”(彭玉磷
《克复九江屠城》)
?
在这无数次屠城当中,较著名的有三次:
? 1.1858 年屠江西九江,湘军将守城太平军暨 其家属两万多人全杀光,又大杀城中百姓, 城中积尸数万,被抛尸长江者更难计数;
不尚独尊 博取众长 信奉程朱理学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经世致用 务实变通 训练湘军 善于发掘人才
当时,宋学与汉学之争存在已久, 势同水火。曾国藩却提倡汉宋沟通 交融,“兼取二者之长”。对于儒 学以外的诸子百家,曾国藩也主张 择长而用。他自云:“学问多途, 皆涉其涯”,其门生称他“无学不 窥,默观精要”他在晚年还为自己 不懂天文、算术而感到遗憾。为此, 他积极支持自己的小儿子曾纪鸿学 习算术。
? 曾国藩知人善用
? 有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曾国藩不 在,李鸿章便让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回来后 便向其推荐。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 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 心,让人放 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 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 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 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 ,将来作为不小,应予 重用。”听了这话后,李鸿章很吃惊,问是怎么 判断的。
《曾国藩日记》选注精华
道光二十年(1840年)[问学]1、留馆①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耍②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晨后温经书③有所知则载“茶余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余偶谈”;西刻至亥刻读集④,亦载“茶余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⑤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已三十,资禀顽钝⑥ 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⑦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⑧有寸得,以无失词臣⑨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⑩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⑾ 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热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⑿ 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
诚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⒀,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谨记于此。
道光二十年六月七日,公元1840年。
(保养元气的道理,就如同种树的情形,滥砍滥伐之后,土地荒漠化,牛羊就找不到草吃了,也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快要燃完之际,千万不要让风,哪怕是微风吹到它,这样或许还能稍微培养身体的真元,不至于很快就死了。
)注解:①散馆留馆:清制,翰林院设遮常馆,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人馆学习,称遮吉士。
三年后(亦有提前者)举行甄别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或各部主事及知县,称为“散馆”。
散馆考试后留翰林院充任编修、检讨等职称为留馆。
②玩耍:虚度光阴。
③经书:指儒家经典。
以四库全书》为例,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④集: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第四类的名称,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着作。
四库全书》分其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⑤袁了凡: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明万历进士。
清朝名称-曾国藩
清朝名称-曾国藩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
但是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曾国藩也不例外。
出生:巨蟒转世的神话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
老人第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
”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
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
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
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也就越传越远。
事也甚巧,曾国藩生有疥癣,小时还并无多大痒痛。
到了35岁以后,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地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一天地扩大,简直奇痒无比。
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记载,苦不堪言。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且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
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
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
人们对此觉得很是奇怪。
这样,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
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当然,上述传说或巧合、或附会、或杜撰,不足凭信。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评判功过是非的定性评价,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成就的事业,确实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有时甚至真有点像是天佑神助。
出头:不信书,信运气据清人朱克敬撰《瞑庵杂识》记载,曾国藩曾经对吴敏树和郭嵩焘说,自己死后的碑文由这两位执笔,但是要加上这样的话:“不信书,信运气。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
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关键词] 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是非功过
清朝末年,列强侵略,社会动乱,百姓暴乱,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历史运行的巨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一个新兴的时代呼之欲出.
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出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点上就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是风光无限。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物。
“满清重臣”,“中兴名臣”,这些便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若左宗棠是“焊将”、李鸿章是“名臣”、那么曾国藩便是“圣相”!一个“圣”字,道尽了他一生的荣耀。
他之于大清便是半个江山,应该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他的时代。
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
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
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
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他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他治军有方,率领着他的湘军与太平天国军交战无数,终于战胜了这个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农民起义,从此名望大增,一度成为满清政府举足轻重、响当当的人物,就连李鸿章、左宗棠都喊他老师。
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理应为人称道的。
然而似乎所有的英雄都会受到非议,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
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从90 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便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
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成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盖棺论定”。
意思是说,一个人活着,生命没有完结,还要从事社会活动,因此,无法对他作出定评;只有在死去之后,才可能对他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定论。
然而事实上,有些人死后也难以“盖棺论定”。
这在中国历史上颇不乏其人,曾国藩可算是一个典型.
不管曾国藩生前多么叱咤风云、功高无人堪比,他死后这120 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说却褒贬异词,大毁大誉。
有人推崇他是“中兴名臣”、“理学宗师”;有人指斥他是“汉奸、刽子手、卖国贼”。
誉者奉为“完人”、“圣哲”.推崇备至;毁者切齿痛恨,口诛笔伐,全盘否定。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新体系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国藩主要是以“汉奸、刽子手、卖国贼”而被载入史册的。
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影射史学,把一部中国近代史歪曲篡改为儒法斗争史的继续,曾国藩除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几顶帽子外,又被列为近代大儒,成了被打倒的对象而大加挞伐,真是被打翻在地又踏上了千万只脚
那么曾国藩的功过是非到底如何评价呢?
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曾国藩被后人如何评价,我们都该客观全面的去看待他富有传奇的一生。
他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有功无过还是有过无功,我们都要客观评价。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有阶级性的,历史学家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
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即使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也会得出不同以致截然相反的论断。
评价曾国藩出现的大毁大誉,就是由于论者出于阶级的、政治的目的和人为的需要,对曾国藩进行任意改塑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要求历史家分析、研究社会历史,不能离开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借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随意作历史类比,任意改塑历史人物。
否则,便背离了科学地观察社会历史的根本要求。
把曾国藩的一生描绘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一生,其原意和出发点是为国民党、蒋介石的对内屠杀、对外妥协照镜子,企图借古人曾国藩说今人蒋介石。
这实际上恰恰犯了借古说今、历史类比的大忌而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
当年清朝统治者及其文人推崇曾国藩为“中兴第一名臣”,把他美化、渲染成“圣哲”、“完人”,是出于政治需要的人为改塑;同样,今天把曾国藩指斥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也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人为改塑。
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既不应把历史公案全盘翻转,重新抬出这位“中兴名臣”的僵尸,顶礼膜拜;也不该继续把他当成“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打翻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应该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
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评论曾国藩。
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研究考察他的思想言行,既要肯定他比前人提供那些新的东西,以便批判地借鉴和继承;又要分析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指出其不足、缺点和错误。
不溢美,不苛求,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给以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还历史人物以本相。
看曾国藩风风雨雨,富于传奇的一生,其实我们不难得出对他的评价。
单看他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言,卓越的军事才华,灵活老成的政治手段,他的识人辨才,他的内政外交、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为人处事之道……这些便可以让“圣相”曾国藩流芳百世,一代又一代的为后人敬仰与铭记。
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这位“圣相”总是从容不迫,井然有序.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独服曾文正”,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也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埔,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然而有人认为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和其弟弟有贪污行为。
处理天津教案不力,崇洋媚外,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之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曾国藩在"天津教案"的作为证明, 曾国藩是汉奸,卖国贼.
曾国藩的评价在他死后,随时间的推移形成的鲜明的两极化对照不得不让我们好好想想其中的缘由.其实虽然曾国藩在那个年代处理一些事情会让人费解或者质疑,但这并不能形象甚至彻底颠覆他的地位和功劳.不管怎么样, 曾在洋务运动中却是有功劳的。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有人说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去评说,相信曾相在世时也决不会想到他死后会有那么多人去褒贬评价他.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一切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他该做的,做了他必须做的,这就够了,即便他知道后人会怎么去评价他,相信他也会一笑了之:你们又怎么了解我的心境,你们又怎能体会我的处境?是的,或许真是这样的,他临终前不
是给自己做了一个最后的评价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便是一代名相的一生,这就是他发自肺腑的一声呐喊.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参考文献:
《曾国藩生平》《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历史长篇小说—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曾国藩传》作者:马东玉,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