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纪录电影中城市形象宣传的研究--以舌尖上的新年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与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影像文本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主题在它建构和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舌尖上的新年》开创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它所取得的超高收视率和良好市场反响,使得人们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一些成功的人文类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电影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同,并成为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电影纪录片的思维定势——即认为纪录片主要用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或是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历史事件,缺乏对自然风貌、百姓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关注。
事实上,上述几个方面的题材都是纪录片常见的表现对象,只是由于我国纪录片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的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教具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的佳作。
《舌尖上的新年》以常见的美食作为表现对象,穿插以家庭生活、民族记忆,使得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差距被巧妙地弥合,真正做到从“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的转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舌尖上的新年》之所以引起广大观众观看兴趣的直接原因。
但作为一档电影节目,不仅需要主创人员准确把握受众心理,也需要他们寻找到恰当的叙事方式为信息的传播创造条件。
“观众都希望在纪录片中看到故事,而纪录片的故事必须以客观为前提,故事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了的,编导只能去发现,而不能去杜撰,平时只能凭借自己的敏感、洞察力和经验去把握、挖掘故事。
”这是一些生活在我们当中,和我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群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是如此的可爱、真实。
当节目主创人员将极易被忽视、又真实存在的故事呈现在电影荧屏时,节目中人物的生活与观众情感世界的距离感瞬间被消弭了,留下的就只有情感的共鸣与“口水与泪水齐飞”的盛况。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有关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中,国内外大都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城市形象研究在国内领域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文学,艺术,新闻,通讯,管理和营销等。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形象相关定义的理解,把影像文本作为传播媒介,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为例,探讨中国美食纪录电影中城市形象特征,在研究过程中以影像文本作为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的立足点,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在历史变迁与现代化的交汇中如何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钻研。
同时,怎样依据城市特色进行合理的城市形象定位,在定位之后如何对城市形象进行文化内涵提炼与表达,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城市形象
2.电影与城市形象构建与宣传的关系
3.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从哪些方面来塑造和宣传了这些城市?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城市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2.文本分析:以《舌尖上的新年》为例分析中国美食纪录电影中城市形象宣传的研究。
四、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2017年10月-11月:搜集资料,确定选题,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17年12月-2018年1月:梳理相关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完成外文翻译和论文初稿。
2018年2月-4月:修改和充实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定稿。
2018年5月:整理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整套材料,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
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J]. 张鸿雁. 中国名城. 2011(02)
[2]“上海怀旧”与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J]. 旷新年. 艺术评论. 2010(05)
[3]九十年代的“上海怀旧”[J]. 朱晶,旷新年. 读书. 2010(04)
[4]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J]. 吴小丽,徐甡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5]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J]. 解建峰. 当代电影. 2009(12)
[6]“上海想象”:“中产阶级”+“怀旧”政治?——对1990年代以来文学“上海”
的一种反思[J]. 董丽敏. 南方文坛. 2009(06)
[7]电影对中国中西部城市形象传播的促进作用——以《鸡犬不宁》为例,韩为政,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8]《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台湾形象建构,范文静,宝鸡文理学院
[9]西方影片中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杜剑峰,陈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
学院
[10]景观化的中国——都市想象与都市异居者[J]. 周志强. 文艺研究. 2011(04)
[11]电影中的城市镜像:兼论城市形象的植入式传播,贾雪倩,李艳平,防灾科技学
院人文社科系
[12]电影媒介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符艺娜,复旦大学
[13]关于城市品牌与在电影中城市形象的研究,罗太洙,同济大学
[14]电影《苏州河》上海城市书写解析,花艳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5]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影片《唐山大地震》为例,曹宇,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现代电影的城市书写——从伍迪·艾伦电影看城市影像符号,袁萍,王晶,南昌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