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公有制的新形式
• 一些同志认为,“公众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新形式,而 且是我国现阶段一种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其理由是: • ⑴“公众所有制”既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又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有“三个方面,其一,它是劳动 者所有制,劳动者成为所有者主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直接结合。其二,它是劳动者社会联合所有制,在社会 化生产和协作劳动的基础上,以社会结合的形式实现劳 动者的所有权。其三,它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在社会 主义公有制中每一劳动者个人都有是主人翁,公有生产 资料的所有权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劳动者个人身上。”
• 4.所有制的性质应与生产过程联系起来理解。 所有制以对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为前提,但是, 同一种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却由于所有者在生产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他们是不是劳动者,而 可能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 •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 尽管生产资料所有制涉及的是生产条件在社 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属于生产过程本身,但它却 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经济制 度的性质。
• 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有 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或财产占有上所体现 的经济关系;二是所有制的独占或垄断在法律上表现出来 的法权关系----排他性产权。 • 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 式,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产权所有者要求他人在法律上 承认他对财产的权利,也可通过契约或委托的形式,把产 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产权权益在一定期限内转 让或租赁出去。如公司法人制度下,股权与物权分离,收 益权与处置权脱离。
• ⑵我国的“公众股份制”具有明显的公有制性质。现阶 段公众股份制的公有制性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资本与企业的最终所有权不是掌握在个别私人资本所有 者手中,也不是掌握在少数资本所有者手中,而是掌握 在广大公众和劳动者手中,因而具有其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是企业的资产作为独立于任何私人财产的法人财产, 直接地成为社会财产,因而直接地具有公有性质;三是 资本的收益权也不是掌握在个别私人资本所有者或少数 资本所有者手中,而是掌握在广大公众和劳动者手中, 因而表现出更加明显 的公有制性质。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 马克思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 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 ⑴产权的含义;⑵ 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首先,所有制关系制 约着产权关系 ;其次,产权制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所有制关系。 • 2.产权的权能。产权权能,就是指在完整的产权结构中所包含 的各项具体权项和相应功能。由于财产可以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 权益,因此,产权是与财产相联系权利体系,包含了所有权、占 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多项权能。 • 3.产权权能的统一和分解。产权是一组权利,包含多项权能, 这些权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因而既可以是统一于一个经 济主体,又可以相互分离。
• A、单一公有制结构的建立(1978年以前) •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所有制变革 (1949~ 1952年) 。在所有制问题上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 度,出现了国有、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经济、个 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的好局面。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调整来帮 助其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发展,以适应新社会的 需要。 • 2、“一五”计划时期的所有制变革 (1953~1957 年) •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所有制和产权问题的探讨
• 1、关于国有经济的出路问题
• 一种观点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国 有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形式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 和发展。 • 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改革的出路是私有化。 他们认为:第一,所有制制仅是资源配置手段,不 是决定社会制度的关键因素,要突破“⑴社会主义 即公有制的观点。⑵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走向公有制 的观点”;第二,国有经济与市场机制、市场经济 不兼容,“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 分”,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进来;第三,国有 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没有效率,是 吞食社会财富的无底洞,是国家的包袱,改革的羁 绊,等。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设想
• A、变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为生产资料社会共 有 ; • B、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的存在形式 ,即或者 是国家直接占有,或者是集体占有。 • C、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共有制下,对生产过程的 管理职能成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职能 。即应是 劳动者的共同管理,“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 制。”
3、关于“剥削”问题
• 1、理论界存在多种观点: ①不存在剥削; ② 存在剥削,但不道德,应该受到谴责; ③存在 剥削,但应区别分析。 •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基本观点:① 剥削是指凭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 余劳动; ②剥削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 度的产物,又是生产力不够发展的结果; ③不 应抽象地、孤立地评判剥削与非剥削的好与坏, 剥削也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分。
• 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总和;
但凡能给所有者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存在产权问题。 资源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人力资源产权。
• 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
• 产权统一性:产权的完全性或完全产权,即收益权、 使用权、转让权、处置权的集中性,这些权利集中于同一 主题。 • 不完全产权是市场中产权转让、买卖过程中必然出现 的产权形态。产权的买卖、转让、租赁、代理、拍卖、分 拆与合作等,一般都通过合约谈判、签署来进行,置于法 律保护之下。
• 3、正确认识私营剥削问题: • ①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私营企业的收入只要 是合法收入,就应当保护; • ②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和 经营收入; • ③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确有一部分收入是剥削收 入,否定存在剥削是不对的。存在剥削决不等于 要取消私营经济; • ④对私营经济存在剥削 ,西方国家也不是一概 否定。
二、产权的本质和特征 产权制度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因素,是市场 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制度的核心。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 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自然人企业制度 和法人企业制度下,财产权有不同的形式。(独 占权形式与法人资产形式)
• 产权的五大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对这种观点我们无法表示赞同。 • ⑴所有制不是资源配置手段,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制 度的性质的观点不能突破。 • ⑵认为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 • ⑶认为国有经济没有效率,是改革的羁绊,纯属偏见。 首先,国有经济曾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次,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国有经济的效率是下降的, 但把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比较进行分析,国有 经济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效率最差。再次,对于国 有经济效率的下降,也要作具体分析。 最后,无论是 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是否具有效率,关键在于 它们能否成为市场主体。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产权理论在我 国的实践与发展
•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所有制变革 (1958~1976年) • “大跃进”中不断提升公有化的水平,实现从小集 体向大集体的过渡,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 的过渡,建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文革”期间,在所有制上的指导思想,就是取 消个体所有制,削弱集体所有制,发展全民所有 制,使所有制结构朝着单一全民所有制方向发展。 由于这种所有制结构严重脱离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再一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 实现形式多样化
• 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首先是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开始的。 可以说,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的建立,既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最早变革,也是我国农业生 产发展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最根本原因。 •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使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发生了重要 转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 确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 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强调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 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由此从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向了实行多种经 营责任制的阶段。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有制和产权理论的发展
• 1、 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 • 在所有制上,以什么为标准?生产力(小平同志70年代末、80年 代初一直强调这一点)。 • 突破首先是从个体经济开始的。1978年在政策上对个体经济松动, 1981年肯定“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 充。” • 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私营经济。 • 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商经济也开始进入。 • 从1978年提出可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 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就基本形成。
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 第一节 产权及产权的特征
• 第二节 产权流动与产权交易 • 第三节 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
第一节
产权及产权的特征
一、所有制与产权
二、产权的本质与特征 三、产权概念属于现代经济学的范畴
• 一、所有制与产权 • (一)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含义的基本观点 • 1.所有制是与对财产的占有相联系、并能把自己的意 志作用于财产的概念。所有者不仅要占有财产,而且可 以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其上 。 • 2.所有制的实质是现实的经济关系,这种现实的经济 关系通过利益的获得而体现出来,同时要通过法权关系 来维护。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使用和处理财产关系,不 仅仅是一种权利,还应该给所有者带来可以看得见的经 济利益。 • 3.所有制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占有了生产 条件,才能从事社会生产,才能生产出社会财富。
3、非公有制经济:从“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 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 化的过程。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 第一阶段,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 充”(78年到96年)。 • 第二阶段,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97年以后)。 • 以上论述,使我国在非公有制的认识上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提出, 转变了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外部强加给社会主义的观念,承认 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的社会主义内生的产物。其次,明确规定 了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政策。
• 另一些同志认为,“公众所有制”不是公 有制的形式。其理由有 : • ⑴股份制作为一种处理产权关系的方式方 法,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 ⑵区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核心标准是如何 对待资产收益权,而不是公众所有与否 . • ⑶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 述。
• 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首先,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在讲到 资本主义股份制“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 的过渡点”时,他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财产不再是 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 产者的财产” 。其次,马克思还说“这种向股份形式 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 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 财富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 对立。”最后,认为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它是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每一劳动者个 人都有是主人翁,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最终都要落实 到每一劳动者个人身上”,这是找不到任何理论根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