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过程

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过程首先,五四运动之前,各种各样的思想或从西方传入中国,或由国内孕育而成,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而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他们经过了其他路都走不通的失败,经过了重新地筛选,甄别才最终确定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来说是最正确的。
其次,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运动。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十月革命,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可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很早之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已经和其他思想作为西方思想流派传入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只是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想。
虽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了其他思想的失败后做出的选择,但那之后的思想仍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唯一的选项,它能被认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无疑是知识分子们筛选比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十月革命是这种思想的伟大历史实践,它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源泉。
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1)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而为革命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暴露无遗,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质疑与批判西方文明的思潮,这就为中国先进分子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创造了条件。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反对 封 建专 制 、 反对 封 建 礼教 和 促 进 工农 运 动 上起 过 积极 作 用 ,并具 有 一定 的 革命 作 用 ,曾被 早 期 马克 思 主义 者 当作
一
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的混合体。 = 由于有 与欧洲无政府主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阶级基础 , 中国 的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之前, 主要还
是 起 了积 极 的 作用 , 当时 的 确能 够 鼓 动 一些 富有 理想 的热 在
种进 步 的思 潮 ,正 是 从这 一 基 点 f发 , 政 府 主 义成 为 马 } l 无
克 思 主义 的 “ 盟 者 ”【,两 者 成 为 “ 时 性 ”合作 关 系 , 】 j 暂
收 稿 r期 :2 0 .92 l 0 90 .4 作者简介:黄小娟 ( 92 ) 18 -,女 ,江两萍乡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 :五 四 动后,无政府主义者和-; 运 V ̄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正是在这 种两难境地 中, -
加速 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 :无政府 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 :D 3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1520 )60 7・3 0 99 1(0 90 -0 i 0
d lmma a c ee ae ed s e n t no M ax s i h n . i e s c lrt dt is mia i f h a h o r im C i a n
Ke r : nac s ;M axim ; op gai y wo ds a r him r s pr a ton
.
71 .
第 3 卷第6 l 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启示
乔茂林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17(038)006
【摘要】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谱系十分庞杂,其在近代中国发生较大影响的部分的思想来源脉络可以从戈德温追溯至普鲁东再到施蒂纳,而克鲁泡特金是这一思想逻辑演进历程的集大成者,他们从人性互助论出发,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威胁个人绝对自由的权力及其现实外化关系.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在海外中国留学生中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前介绍进入国内的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广泛传播阶段、与马克思主义论争失败后的分化和瓦解阶段.考察这一思想交锋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为:必须通过学术方式面对这一问题,无政府思想本身的价值必须得到认可;应辩证考察当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提供的思想资源,从而更好地继承马克思主义.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乔茂林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 北京 1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及启示 [J], 郭宇;高正礼
2.“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平等与公正的论争及启示 [J], 王晓宁
3.试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启示--以建党时期的思想论争为例 [J], 杨勇;王胜军
4.应如何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重温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的历史启示[J], 李振纲
5.试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启示——以建党时期的思想论争为例 [J], 杨勇;王胜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评述

识社 会 主 义思 想 和 马克 思 主义 在 中 国的早 期 传播 府 主义 。他 说 : “ 近 世 西儒 卢 梭 又 创 天赋 人 权 之
具有 重要 意 义
中把 奴 隶 与 国 民作 为 两个 对 立 的 范 畴 加 以分 析 . 刘 师 培 从 天赋 人 权 出发 论 证 无 政 府 主 义 . 他
批 判封 建 制 度 .旗 帜 鲜 明地 提 出 了对 旧 制度 革命 认 为 平 等权 、 独 立 权 和 自由权 为天 所 赋 , 但不 论 是 的问题 . 也 受 到 了 以孙 中山为 首 的革 命 派 的欢 迎 。 国家 、 政府 、 阶 级还 是 资 本家 都 以 自己 的强势 剥 夺 “ 消 灭封 建 专 制 统 治 . 建立新的世界” 成 为 一个 振 了人们 的这 些 权利 。“ 今 欲 改造 世 界 者约 有 二 派 :
( 三明学院 政法 系, 福建 三 明 3 6 5 0 0 0 4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 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是 2 0世 纪 初 中 国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的 一 种 形 式 。它从 世 界 的视 角 考 虑 中国 并评 价
了马 克 思 主 义 , 打 开 了 中 国人 选 择 未 来 发展 的视 野 。然 而 , 无政 府 主 义在 强调 革 命 主 题 的 同时 又把 破 坏 看 成 建 立
吹社会 主 义 . 对 马 克思 主义 也有 评价 和介 绍 研究 了重 要作 用 他 国学 功底深 厚 又粗通 西 学 . 以对 旧
2 0世 纪初 的 中国社会 主义 思潮 和 中 国人对 马 克思 制 度 的反 抗 精 神提 出了 自己的政 冶 主 张 传 统 文 主义 的初 识 . 刘 师 培是 一个 绕不 过 的人 物 。搞 清刘 化 中的大 同 均平 思 想使 他 认 同社 会 主 义 .西 方 输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产生离不开历史的背景和众多思想家的前人之谈。
本文将以较为详细和全面的方式,从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问题丛生,不平等和剥削愈加严重。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兴起,而贫困和不公平的现象也日益显现。
这一时期,欧洲充斥着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理论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剩余价值理论。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阶级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和阶级斗争。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
它强调对矛盾和变化的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斗争和妥协,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前进。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分析。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作用,也在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1. 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深入剖析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它揭示了剥削和不平等的根源,并为改变现实社会状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为深入理解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
2. 社会变革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近代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近代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近代思想流派也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各种影响,并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的道路。
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全面转型,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遭遇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近代思想流派应运而生。
本文从五四运动开始,梳理中国近代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
五四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解体过程,并且强调了个体主义、现代化和理性思维。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为主要的新思潮,共主导了五四文化运动。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几个流派组成,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政治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共产党一直奋斗在推翻帝制和封建制度的历史进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基本思想,成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2.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
它强调个体主义和反对权威主义。
在无政府主义者看来,国家和政府是一切不公正、压迫和剥削的源头。
只有消灭国家和政府,才能实现人民自由和平等。
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不同。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无政府主义失去了其主流地位。
但是,它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以及一些社会运动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四之后,中国各种主义形态众多,它们既有共同的结构,又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3.新文化主义新文化主义主张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民主、科学、进步、创新”,强调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 马克思主义者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关于生 产和分配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把 生产资料全部分散给个体小生产者,而是 实行集中的有计划有领导的现代化大生产, 这样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分配 原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 力未发达的时期,若用“各取所需”的分 配原则,“社会的经济的秩序就要弄糟 了”,势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 上述三次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在中 国的传播,使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重 要作用。这几次争论,在当时,是有重大 意义的。但是争论涉及的中国的根本问题, 是不可能在几次论辨之后就消失的。
• 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一切国家, 尤其集中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从极 端个人主义出发,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 对一切组织纪律和政治权力的作用。他们 幻想通过宣传和暗杀等手段建立一个生活 平等、工作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互相互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 马克思主义者在争论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 一切强权、一切国家的言论,强调了用革命手段 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指出: 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的,不过“在阶 级没有消灭以前,却是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 主张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个人 绝对自由”,阐明了组织纪律和集中统一领导的 重性,指出,在人类社会中,自由是相对的,而 不是绝对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适在《每周评论》 第31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 胡适认为:“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 工具”,要求人们“把一切主义摆在脑后, 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
• 李大钊看了胡适的文章后,写了《再论问 题与主义》,他批驳了胡适把“宣传主义” 与“解决问题”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 “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离的,解决 问题,离不开主义。 • 此后,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义》。1920年,李大钊发 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 原因》,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批判了胡适的 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作者:郭思远杨含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1期
摘要: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启蒙和借鉴意义是深远而长久的。
很多后来的忠实马克思主义者,之前都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奉者。
但是,他们最终都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无奈而深情的诀别,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究其深层的原因,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孱弱性;启蒙
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西学东渐的巨大变革中,中华文明逐渐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张力。
从文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外来思想或者意识形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难免会与根植在该民族深层价值观中的认识架构形成冲突,或者发生一些无可避免的交集。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以绝对客观公正的姿态来接受、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内涵,我们所能理解的,也是其在本土化过程中的独立成体的横切面,直至这个新事物最终的彻底融入社会中。
而无政府主义,以及后来受到近现代知识分子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就存在着一种承袭与冲突的内在联系。
作为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在中国风行的各种外来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政治思想,无政府主义无疑对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彻底告别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这一重要的思想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无政府主义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行铺垫,以及最终让位于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主张反对一切强权、废除所有国家机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潮,对于任何一个饱受压迫和欺凌的民族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而它正是把关注点放在满足人们这种满足自我,实现公平的美好愿望的形式上,才使得它在近代中国会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发展缓慢,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构成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
”[1]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广大小农阶级占据着经济主体地位,腐朽政治的孱弱性和小农经济的小生产性、落后性,都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此外,新文化运动调动了全民对于外来思想的极度热潮,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都希望能寻求到一种真正改变中国社会、实现民族解放的思想,这个时候,无政府主义就凭借其“鲜明的外壳”获得了广泛性的推崇。
究其原因,还是危难的时局,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放弃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一种超越时代条件的思维去改变中国的现状,将主观诉求的辅助性地位代替了客观实际的基础性因素。
无政府主义,主要有两个源头,就是个人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样的极为冲突的两个方面,使得它难以在西方社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反而成了一种具有社会哲学性的启蒙意识。
但是,无政府主义却在中国发挥出其政治价值,在中国特色的框架下略微显露出它原有的面貌,这也是令西方人感到惊异的事情。
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国家机器的态度,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
无政府主义指出:凡是国家机器,就必然存在着压迫,存在着社会分配的不公。
从其发源地点和时代来看,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已经暴露无遗了,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权就象征着对广大平民阶级的一种剥削,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社会条件如此,也就决定了无政府主义无法跳出资本主义的环境,预见崭新的国家建制,无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未来进行规划。
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很大概率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在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之中,无法在现实中,因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我背反的,只能存在于旧制度的实体,存在于人民的理想中的一种抽象社会意识。
因为其无法被人们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物质力量,其最终被取代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无政府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概念相衔接,对于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无政府主义是一种青涩却又珍贵的启蒙。
首先,无政府主义明确区分了等级和阶级的概念,而这一点,是以往的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所无法洞见的。
改良主义所秉承的,仍是儒家的传统天命观,社会中人们各司其职,并无差别之分,有的只是贫富,贵贱之分。
以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所说的最为透彻,人生而就是痛苦的,因为世间存在“九界”,只有把这“九界”全都打破,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而民主主义呢,孙中山认为的社会阶层,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贫富之间的差距、大资本家与小资本家之间的差距。
并且,中国的阶层之间的差距与外国相比,可以是忽略不计的。
他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拯救民生的方法,对于其剥削手段的认识自然是不够的。
这两者,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对于阶级划分的正确方法,都是以贫富差距这一显性因素来描述,对于其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却是避而不谈。
因为触及这方面的论述,就必然带有自我批判的性质,而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作为一种追求自我完整,或者更本质地说,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剥削基础上的一种无法构筑广泛群众基础的家国理想,是经不起推敲的,其理论的孱弱可见一斑。
其次,无政府主义正式地将人民的地位抬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以往的学说和经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完善与修复,他们依赖的也只是自己的力量,与广大人民群众是严重脱节的。
无政府主义,它既没有采纳古老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传统,也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这里的摒弃也是不彻底的,毕竟它还是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但是,它在对于社会进行结构性的改造时,从国家构建,到社会群体,再深入到家庭乃至每一个个体,这种扎根到最底部的变革,或者说是一种形式的革命,却已经突破了资本主义的框架了,从历史进程上来看,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不得不说,这与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是遥相呼应的。
这样一种思想,是在不断挖掘群眾间隐藏着的社会力量,是一种站在时代前沿的洞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无政府主义的政治主张与行动方案具有一定的执行力,即使忽略其科学性的贫乏,也能够在一个小农为主,且有着悠久的群众革命传统的国家,引爆一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新式革命,进而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无疑,这种思潮的独特借鉴意义和历史价值,是值得马克思主义者,以及社会运动学家所思考的。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质性的一点。
无政府主义对于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是无政府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意义的核心。
外国传来的政治思想,大多带有着浓厚的资
本主义色彩,以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为两大流派,左右着众多的思潮涌动。
但是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发源于小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却最终发展至与该阶级的彻底决裂,以一种彻底的自我否定的形式,来追求自我解放与社会公平。
同时,它也前瞻性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实质,从经济基础着手,点明了生产资料的不合理分配才导致了剥削的存在,只要资本制度存在,这样的格局就无法消解。
因此,出于一种对于自身力量弱小的惶恐,以及对于生产资料均等化的强烈诉求,无政府主义者便寄希望于以一种制度的幻灭,来满足他们无所依赖的空虚感。
但是,他們的这种对于资本主义的反对,具体来说,是反对大资本主义,反对大资本家对于小资本家的压榨和欺凌,本质上并不包括无产者。
出于阶级力量的局限,以及无产者与小资产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均等化的共同利益指向,他们才会以一种隐晦的形式,向着自己进行着颠覆性的毁灭。
可以推测,倘若资本主义被推翻,大资本家被消灭后,这些小资产阶级就会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新兴的大资本家,成为他们曾经斗争的敌人。
这样一种反复无休止的社会更迭,无疑是低效和不切实际的,但就其借鉴意义而言,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启蒙和借鉴意义,是深远而长久的。
“毛泽东的走向马克思主义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无政府主义作为桥梁与媒介的。
”[2]很多后来的忠实马克思主义者,之前都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奉者。
但是,他们最终都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无奈而深情的诀别,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究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无政府主义打开了近代中国人的视野,使他们能够脱离资本主义的羁绊,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但是,由于其在现实的乏力,先进的思想家必须出于拯救民族危机的要求,选择了科学而有力的马克思主义,而将无政府主义,这一曾经陶冶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之花,深藏在心底,希望能够通过一种隐喻的方式,让它在现世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侯惠霞.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2.
[2] 尚庆飞.短暂的启蒙与深刻的印痕[J].现代哲学,2018(02).
作者简介:郭思远(1999—),男,江苏徐州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杨含(1987—),男,江苏安徽人,硕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