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1: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

第二节 第二节:无政府主义的流派 第二节:
无政府共产主义
• • • •
核心观念:社会团结 经济上: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人性论上:人性自私 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构想
• 1. 无政府社会将是一个自然的,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社会。 • 2.直接民主取代代议制。 • 3.以个人独立和机会均等为基础的集体富裕与合作是新的无政 府社会的根本要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价值
第一节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的产生、演变和特征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的产生、
思想 根源 历史 根源 阶级 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弊病的暴漏,“理性王国”理想的破灭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弊病的暴漏, 理性王国” ,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和派别在工人阶级和下层人民群众中的传播 。
19世纪末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所造成的阶级分 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所造成的阶级分 世纪末 化
得不到政府帮助,受到法律严惩的小生产者 得不到政府帮助,
第一节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的产生、演变和特征 第一节:无政府主义的产生、 【演变】 演变】 无政府主义发展至今可以分为2大阶段 无政府主义发展至今可以分为 大阶段
1. 早期无政府主义(19世纪前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现代无政府主义(20世纪初至今)
第二节 第二节:无政府主义的流派 第二节:
其它流派和分支
• △后左翼无政府(Post-left anarchy)——后左翼无政府试图将自身与传统的“左翼”划清界线—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等。也试图划清自身与一般意识形态的界线。后左翼无政府 主张,无政府主义已经被固执的“左翼”运动和一些个别的议题(反战、反核能等等)长期附着而逐 渐弱化。他们主张综合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以及一些在左翼环境以外的特定反独裁革命运动。主要的团 体和个人包括Anarchy: A Journal of Desire Armed杂志,杂志的编辑如鲍伯·布莱克(Bob Black)、哈基 姆·贝(Hakim Bey)等。
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张胜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摘要: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把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马克思学说既存赞扬,也有批评;其中‚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又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思想;国家中图分类号:DO91 .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76 X(2000) 03 - 0055 - 06A Brief Discussion on E arly T rend of Thought of Anarchism in ChinaZHAN G Sheng - zu( S o ci a l S c ience A c a dem y of Hu n a n , Chan gs h a , Hu n a n 410003 , Chi n a)Abstract :This t h esis analyzes China ’s early anarchist s t h at had co m bined inter n ati o n al anarchist s’t ho ught s wit h t he anal ogue in Chenese t raditi o nal cult ure to fo r m t heir ow n characteristics. They cri ti ciz ed Mar xis m and p raised it as well ,a m o ng t hem t he‚Tianyi Gro up‛and t he‚New C ent ury Gro up‛had been di f2 ferent f ro m ot h ers.K ey w ords :anarchism ;t r end of t h o u ght ;co u nt r y无政府主义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18 世纪的欧洲。
中国无政府主义

(4)衰落阶段(1924~1927) • 在这时期,特别是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无政府主义队伍严 重分化,无政府主义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在理论上、实践上和组织上彻底破产。1927年后,中国仍然有无 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和刊物,但已属个别现象。
•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 师复是中国信仰无政府主义最坚决的人,师复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派 别中最为典型的,它有着比其他派别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与西方无 政府主义的“本义”是最接近的,但也是与现实的政治离得更远些。刘 思复被安葬在杭州烟霞山洞旁,4年以后,同道为其隆重修墓,墓碑上刻 三个大字“师复墓”,墓志用世界语雕凿而成,译为中文如下:
二、主要人物、派别及其基本内容
(一)天义派与新世纪派
• 20世纪初期,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把无政府主义 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传入国内。1907年,刘师培、 两个派别之比较: ( 1)均笃信无政府主义为“科学公理”、“理想之谈”,并不遗余力的大加宣传。 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 ( 2)赞同革命,但在革命成功之后的目标上有较大分歧。 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 1908年 11天义派认为无政府主义中古已有之主张在革命成功之后立即废除政府,反对建立资产阶级 月《衡报》被日本政府所禁,这一派别随之消失。 共和政体。(刘师培认为:“语气经数次革命而后实行无政府,曷若于初次革命后即行无政府, • 为一劳永逸之计。”) 1907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 新世纪派以民族民主革命为通向无政府革命目标的“过渡物”,主张与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 “合力以达革命目的”,并主张在实现无政府主义目标前实行共和政治作为过渡。 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 (3)均强调以下层劳苦大众的斗争来实现无政府革命。 过一定影响。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 天义派寄重于农民,新世纪派侧重于会党。 生中。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
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
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
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
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
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
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
《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

《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中国革命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在内容上是中国早期革命斗争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革命时期,无政府主义作为呼唤中国复兴,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结构,走向历史前进道路的一种新思想,成为民主主义和国家自治的强有力倡导者和执行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无政府主义起源于唐朝的大唐自治,是中国古老的思想传统。
它提倡以民主方式实施合法、可持续的政治解决方案。
在中国唐朝,官员部门的行政管理形式也一直采用“协定”的方式进行管理,即“通过对外部环境或其他条件的双方讨论、友善协商,确定中心化的政策、规则和组织秩序”,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康熙皇帝在八世纪就使用了“自治”这一术语,意思是在各地仓储方面仅实行中央政府方针,实行自治或分支机构管辖,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自治各地为手段,使其在System。
中国革命前期有数不清的新民主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的渐进发展也是众多思想的共同成熟过程。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无政府主义受到了一定的发挥,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放。
由此可以看出,无政府主义的实质就是严格的人民自治,它强调政治解放,反对封建中央集权,认为要实现和民主的社会秩序,应让国家权力返归民众。
其实,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革命中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它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大规模实行政策中是未付诸实践的。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政治局面日趋复杂,政治变革的历史使命日趋紧迫,形势不断变化,思想变革也加快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目标,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辛亥革命分子企图使无政府主义成为最大的政治力量,实行新政治体系、获得政治发言权,实行最广泛的政治民主。
但由于时期反动势力的影响和存在,无政府主义在实践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无政府主义思想始终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进程,内容也持续影响着中国。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
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
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
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
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第六章 无政府主义

• (2)复兴的体现:新无政府主义
• ——代表人物:默里· 罗斯巴德、乔治· 伍德科克、默里· 布 克勤、乔治· 莱基等。
• ——思想:否定现存制度、否定政府权力,主张建立无政 府的理想社会。 • ——基本主张:反对现代福利国家和官僚制度对社会的控 制,反对城市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要求实现面 对面的直接民主,追求俭朴、自由的生活。 • ——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反对采取恐怖手段,更注重道 德观念的变革。
•
•
2. 低潮(20世纪30年代末—60年代初)
3. 复兴(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
• 1. 无政府工团主义(20世纪初—30年代)
• (1)代表人物
——法国乔治· 索列尔
• (2)主张
——认为工会不仅是改善工人待遇的工具,也是社会转 变的渠道。 ——主张通过工会组织的罢工这一合法斗争形式瓦解旧 的社会秩序,继而由工会接管并组织社会生产,建立新的 社会。
留 法 时 期 李 石 曾
李 石 曾
吴 稚 晖
褚 民 谊
抗 战 结 束 后 被 公 审 的 褚 民 谊
张 静 江
(3)特色和基本主张:
• (3)特色和基本主张:
• ✿介绍欧洲等地无政府主义者观点、生平和著作
无政府主义
前言
什么是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标志 ▲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
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 反映小资产阶级要求的社会思潮。
▲产生于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 ▲代表人物:德国的施蒂纳、法国 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 特金。
• ▲基本理念是将政府看作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 源 ,主张在没有国家强制性权威的条件下组织社 会,以实现人的自由。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朱洪涛[摘要]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朱洪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2007级研究生。
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近代中国出现与泛滥的原因无政府主义,按法文译音又叫(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它最早出现于18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葛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是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泛滥,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犹如汪洋大海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 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 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 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 宁和克鲁泡特金。 •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 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 “无政府”的社会。
• “四一二”政变后,部分无政府主义者放弃了“安 那其主义”的信仰,成为国民党的达官贵人。 • 1928年,李石曾等在上海筹办劳动大学,出版 《革命周报》刊物。上海自由书店出版了十余种 无政府主义书籍。 • 抗战后,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出版《惊蛰》、《破 晓》等刊物,宣传“全面抗战”、妇女解放。无 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
•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 的代表——政府。 •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 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 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自 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 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 《自由录》《进化》月刊、《奋斗》旬刊、 《学汇》副刊、《互助》月刊等。 •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派别主要有:1、 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正统”无政 府主义,标榜为“师复主义”的继承人。2、 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新虚无主义”。3、以 郑太朴为代表的“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继续宣扬师复主 义。
• 两派的差别: • 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 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天义 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 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 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 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 度。
• 差别: • 2、在历史观上,天义派主张复古,仇视物 质文明,反对资本主义;新世纪派赞成进 化,向往资本主义。刘师培认为,社会愈 落后野蛮,人民的自由愈多。新世纪派一 方面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 对它表示欣羡和赞赏。
• 差别: • 3、天义派、新世纪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都 赞成革命,但天义派主张在革命成功后立 即废除政府、反对在革命后建立资产阶共 和政体,对革命派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 立场,而新世纪派以民族民主革命为通向 无政府革命目标的“过渡物”,主张在实 现无政府主义的目标前实行共和政治以为 过渡,主张与革命派“合力以达革命之目 的”。
• 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主要是受俄国无 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和托 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学说。 • 基本观点: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宣扬 “无政府社会,是人人平等”、“人人自 由”、“人人自治”的“幸强权,主张 废除国家,无政府党的革命目标,就是铲 除强权,建立一个“无地主、无资本家、 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 队、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 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
• 基本主张: • 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宣扬极端自 由主义。 • 2、反对强权和国家,尤其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我们 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 样的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 3、建立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无政府共 产主义社会。 • 4、互助主义和工团主义。互助论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 主义的理论基础,人类依据互助的本能可以建立和谐的社 会生活。工团主义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劳动主义,建立工团 组织直接行动(不要政党的领导,不需建立革命的武装, 直接夺取生产资料,建立无政府社会)。
• 论战进一步提高了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水平, 使广大小资产阶级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 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认识到无政府主义 的危害,一些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 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无政府主义的衰落
• 1924—1927年,约有18个无政府主义团体 建立。 • 主要刊物:《学汇》、《民钟》、《民 锋》、《互助》、《自由人》。 • 无政府主义宣传的重点是:反对“国民革 命”,攻击马克思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幻想以“感化” 作为浸润人心和改造社会的方法,使无政 府主义“国粹化”。
• 基本观点:3、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 会。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平民第一仇敌, 是一切社会罪恶之源泉,必须进行无政府 革命,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变争夺 之社会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贫富 平等、生活幸福、工作自由的协爱社会。
四、“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的 泛滥
•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团体约70个,出版的刊 物达70种,出版的书籍35种左右。 • 南京“群社”(1916年) • 北京大学“实社”(1917年) • 山西“平社”(1918年) • “进化社” 、“社会主义同志会”、“真社” (1919年) • “奋斗社”(1920年) • 1923年建立的无政府主义团体约40个
一、无政府主义的传入
• 19世纪晚期,《万国公报》、《西国近事 汇编》等中文书刊已零星报道了关于无政 府主义和俄国虚无党的消息。 •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无政府主义和虚无党作 了较早的介绍宣传。 • 日本是中国人早期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 “中转站”。
• 幸德秋水《广长舌》(1902年) • 福井准造《近世之社会主义》,西川光次 《社会党》(1903年) • 张继《无政府主义》(1903年) • 《自由血》《虚无党女英雄》《虚无党》 1904年) • 这时无政府主义宣传矛头直指专制主义, 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 差别: • 4、两派强调以下层劳苦大众的斗争来实现 无政府革命,但新世纪派侧重于会党。天 义派则寄希望于农民。 • 《新世纪》发表《去矣!与会党为伍》; 《衡报》发表《无政府革命与农民革命》。
三、民国初年的“师复主义”
• 刘师复(1884—1915),广东香山人。原名刘绍 彬,立志反清,易名刘思复。1912年7月,因信 仰无政府主义,废姓,改名师复。 • 1907年6月,密谋暗杀清朝水师提督李准,事泄 1907 6 被捕。1909年出狱赴香港,研究无政府主义。 1912年5月,建立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舍”。 7月,组织“心社”。1913年8月,主持发刊《晦 鸣录》。1914年7月,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 主义同志社”,《晦鸣录》更名为《民声》。
• 无政府主义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 (1)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问题。无政府主义者 反对一切强权和国家,尤其集中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马 克思主义者指出,“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的。 不过我们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却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 是主张要强有力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2)关于自由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极端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主张根本行不通。 • (3)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生产方面,无政府主义者反 对集中,主张分散;分配方面,主张在革命后立即实行 “各取所需”。马克思主义者指出生产需要集中,在共产 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的。
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 战
• 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 许多早期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恽 代英、陈延年等,都是经过无政府主义这 个环节,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 1919年9月,黄凌霜《马克思学说的批评》, 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 批判无政府主义。
二、天义派与新世纪派
• 《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908年1 月) • 《衡报》(1908年4月——10月) • 主持人:刘师培,何震。两人1907年初赴 日,加入同盟会。6月,开始宣传无政府主 义。
• 《新世纪》(1907年6月—1910年5月) • 《新世纪丛书》 • 主要成员:吴稚晖、李石曾、禇民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