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巴枯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析1、市民社会答: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
2、马赫主义答: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
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
3、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起义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无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
革命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武装起义虽然仅进行了72天,但它却以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第一次演习,载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史册。
4、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

拉法格(Lafarg ue,Paul 1842~1911)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一。
生在古巴圣地亚哥一个法国葡萄种植园主家庭。
1851年,随全家返法,曾进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
后到伦敦攻读医学,1868年任外科医生。
到伦敦后,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866年,加入第一国际,任总委员会委员兼西班牙通讯书记。
1868年4月,与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结婚。
10月,回巴黎参加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拉法格在波尔多组织了保卫公社的斗争。
公社失败后,他逃亡到西班牙。
1879年,同J.盖得一起创建法国工人党。
80年代末,参与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
在工人运动中他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A.-E.米勒兰的叛变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拉法格反对新康德主义和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捍卫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拉法格还批判了J.饶勒斯的修正主义哲学观点。
拉法格指出,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必不可免地要把社会引到共产主义。
在反对法国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拉法格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科学的国家观,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拉法格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观念的起源问题。
他用事实说明:人们有关物体的观念、数和形的观念等都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关于上帝、鬼神、天堂、地狱等宗教观念,不是先天的,它们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歪曲的幻想的反映。
他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根本问题,反对把文学、艺术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自然主义等。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简介(1874-1875年),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历史背景马克思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简称《摘要》),写于1874年至1875年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26年在《马克思主义年鉴》杂志第2期上才首次发表。
第一国际从1869年9月举行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开始了反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阴谋宗派集团的斗争。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国际后期活动的开始,国际内部的主要敌人是巴枯宁主义。
为了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给巴枯宁分子以毁灭性打击,1872年9月,第一国际在荷兰海牙举行了第五次代表火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
恩格斯代表总委员会作了关于巴枯宁分子破坏国际活动的调查报告.系统揭露了巴枯宁及其死党自1868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破坏活动和耍弄的一整套反革命两面派手法。
恩格斯指出,“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中,我们第一次在工人阶级内部遇到了一个目的不是要摧毁现存的剥削制度,而是要摧毁为反对这种制度而进行最坚毅斗争的协会本身的秘密阴谋。
”1大会决定把巴枯宁及死党开除出国际。
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大胜利。
海牙大会以后,巴枯宁分子于1872年9月在瑞士召开“反权威主义”代表大会,公开分裂工人运动,成立起一个“反权威主义”的“国际”,同第一国际唱对台戏.1873年巴枯宁抛出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对马克思、恩洛斯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进了恶毒攻击,巴枯宁的这本机会主义的代表作被无政府主义分子奉为纲领性著作.马克思为了从政治上和理论上粉碎巴枯宁,于是在1874年至1875年初写了这篇批判性和论战性的著作,对巴枯宁的观点及他的各利无政府主义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原理。
中心思想《摘要》从维护无产阶级革命权威的原则立场出发,系统批判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等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19世纪欧洲无政府共产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及局限性探析

19世纪欧洲无政府共产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及局限性探析韩翠娥(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无政府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西欧,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思潮,而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施蒂纳、普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是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们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希望建立一种基于自由主义的理性原则之上的没有国家和权威,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这一理想目标也正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核心要义。
此思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但是回归复杂的现实,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理想终究是一种乌托邦主义。
一、无政府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一)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814-1876),出生在俄国贵族地主家庭,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主要研究康德、费特希、黑格尔。
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1866)、《革命回答》(1869)、《上帝与国家》(1870-1871)、《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1873)等,这些著作都是巴枯宁思想主张的现实载体,其中,《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国际革命协会的纲领》对其思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标志着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的全面形成。
1.绝对自由观。
巴枯宁的绝对自由观在其整个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首要核心地位,贯穿于其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
然而他并不只是过度强调个人绝对自由,也注重集体的自由,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集体自由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唯一创造者,未来的理想社会不应该存在任何对自由的约束和管制。
同时,巴枯宁还提出“行动只能由自己的意志决定”这一口号,他在《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中明确指出:“自由是一切成年男女无须求得任何人批准而进行活动的绝对权利,他们只听从自己良心和自己的理性决定,他们的行为只能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
浅议无政府主义

浅议无政府主义作者:罗东来源:《学理论·上》2011年第01期摘要:起源于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曾经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以为只有真正认识无政府主义的本质,才能帮助我们和它划清界限,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试从无政府主义的产生、本质、特点和表现几方面出发,对无政府主义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产生;本质;特点中图分类号:F406.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1-0082-02什么是无政府主义?美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戈德曼下了如此定义:“无政府主义是指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人类的思想;从财产的统治下解放人类的身体;从政府的枷锁和束缚下解放出来。
”[1]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它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是紧密相联的。
一、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早提倡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是德国的施蒂纳,其1844年出版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被称为“无政府主义宣言”。
施蒂纳声称“除我之外,一无所有”,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我才是一切法和权利的源泉”,施蒂纳把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归罪于国家和政府,主张打倒一切国家,认为一切政府对个人来说毫无意义。
他的这种反对一切国家和政府的思想成为历史上早期的无政府主义。
继施蒂纳之后,法国的蒲鲁东最早提出了“无政府主义”这个词,其本人被他的信徒们尊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什么是财产》,提出了“财产就是盗窃”的著名观点,批判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846年他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系统地宣扬改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反对共产主义和任何国家。
特别是反对暴力革命。
他认为“共产主义否认独立和比例性,资本主义则不适合于平等和法律的要求”,“政权是暴政工具的堡垒,而政党则是它的生命和思想”[2]。
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原因
• 无政府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无政府主 义来源于古希腊文anarchia,原意是“无权力、 无秩序的状态”。汉语中的“无政府主义”一词 直接引用日文中的汉字。还有人把“无政府主义” 译作“无治主义”、“自由社会主义”、“自由 共产主义”。五四时期通行的音译是“安那其主 义”。 • 创始人是德国的施蒂纳(1806-1856)和法国的 蒲鲁东(1809-1865)。19世纪末一度在欧洲工 人运动中盛行,并在20世纪初流传到日本。蒲鲁 东是最早使用“无政府主义”一词的人,被称为 “无政府主义之父”、“无政府主义者的始祖”。
• 刘师培还提出《人类均力说》,这是其无政府共 产主义的纲领。具体规划了一个理想社会。规定 每千人为一乡,每乡设老幼栖息所,不论男女一 生下来就入栖息所。儿童6岁入学,10岁至20岁 从事实学,半天读书,半天学习制造物品。从20 岁至50岁,则按年龄分档,定期转换工种,分别 从事筑路、开矿、伐木、建筑、制造工具机器、 纺织、缝纫、烹调等各种劳动。农忙时,所有人 都去干农活。还规定,在未来社会,每人每天劳 动2小时,就足够维持生活所需,其余时间可以娱 乐休息。
四、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
五、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意义、局限
• 由于无政府主义先在国外风行,当时旅居欧洲和 日本的人员及留学生便成为无政府主义传播的最 早媒介,无政府主义也从西欧和日本两条途径传 入中国。 • 中国最早传播无政府主义的是一批主张改良或革 命的知识分子。 • 1907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 年。这一年,在东京和巴黎分别成为中国无政府 主义的两个中心,成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出刊物。
• 50岁以上复入栖息所,担任养育幼童和教育工作。 如此,则苦乐适均,“处于社会,则人人为平等 之人;离于社会,则人人为独立之人。人人为工, 人人为农,人人为士,权利均等,义务相均,非 所谓大道为公之世耶?” • 3、主张废除私有制度、姓氏、婚姻与家庭。 • 抨击私有制度,认为“今日悲惨黑暗罪恶危险之 社会,究其原因,所能,各取所需。”
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的缘由、内涵及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的缘由、内涵及意义金梭【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进行了长期斗争。
针对巴枯宁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立即消灭国家等荒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了深刻批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无产阶级学说。
从当代的视角回顾这一系列批判,对于更好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巴黎公社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对机会主义思潮特别是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开展了批驳,其中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完善,及时纠正了工人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一、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萌生与内容(一)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巴枯宁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队伍逐渐扩充,生存状况日益恶化。
小资产阶级缺乏打碎旧体系、奋力反抗现实的勇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仍抱有幻想,将当前的遭遇全部归结于国家,于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得以在小资产阶级中间广泛传播[1]。
18世纪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戈德温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的开先河者,他为工业革命时代贫困的小资产阶级发声。
他主张绝对自由,强调道德和理性的重要性,驳斥管理、臣服与强迫。
继戈德温以后,底层小资产者施蒂纳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
在他看来,国家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而与个人站在对立面,而极端利己者才是世界上胜于一切的“唯一者”,整个社会的体系都是以“唯一者”为源头的[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思想作了批驳,揭露了其作为破产小资产者意图变为有产者的理论实质。
将无政府主义理论阐述为体系的是蒲鲁东,他在发表于1846年的著作《贫困的哲学》中提出了三个永恒的原则,即工资决定商品的价格、反对组织工会和同盟、反对无产阶级的罢工和斗争。
他鼓吹所谓“联邦制”和绝对自由,认为应该取缔一切国家和政权,否定无产阶级的斗争的作用,是巴枯宁思想转向无政府主义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巴枯宁为主要代表。
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英文: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
其目的在于提升个人自由及废除政府当局与所有的政府管理机构[1]。
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
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
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
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一如其他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不同的分支和流派。
虽然他们都有着反对国家的共同特色,但却在其他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包括是否进行武装斗争、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会的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在经济的观点上也有显著的差异,从主张财产彻底公有化的集体主义流派,至主张私人财产和自由市场的个人主义流派,政治光谱分布相当广泛。
个人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抗集体主义的哲学思想,以及特别强调个人地位和个人自治权的无政府主义流派。
个人无政府主义主要是在美国发展,他们最显著的特色是拥护对劳动产品的私人所有权。
个人无政府主义也源自于一些欧洲的思想家,包括了威廉·戈德温、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王尔德、麦克斯·施蒂纳等人,不过个人无政府主义的大部分理论主要还是源自于美国的思想家如莱桑德·斯波纳、约书亚·沃伦、本杰明·塔克、史蒂芬·皮尔·安德鲁斯、和亨利·戴维·梭罗等人的影响。
个人无政府主义有时也被视为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支,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自由无政府主义”[3]。
其他19世纪的个人主义者包括了赫伯特·斯宾塞、史蒂芬·皮尔·安德鲁斯、维多·尤拉斯(Victor Yarros)。
个人主义的经济理论(互助主义)则是根基于劳动价值理论上,认为产品的价值是根基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量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他们认为将一件商品的价格调高超过了生产的成本是不道德的,这也被称为“成本即为价格限制”理论。
为了确保劳工能取得“产品的全部价值”,他们主张商品被收购时的价格应该与生产时的劳动程度相等。
如此一来劳工们取得的价值便与劳动程度相等,而那些没有劳动的人则不会取得任何价值。
这样一来雇主便无法透过雇佣关系从雇员的劳动中取得任何利益,以避免剥削的产生。
而贷款所获得的利息通常被认为是高利贷的行为,因为这种收入被视为是不劳而获的。
对个人主义者而言,来自利息、雇佣、和土地租金的利润只有可能在政府主导的“垄断”(强迫性垄断)和“特权”下才有可能产生,因为只有政府的力量才能限制市场的竞争并且集中财富于少数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