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中国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中国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主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传统价值观;而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人性善恶本性论和仁政思想。

本文将以对比的方式,探讨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一、人性观点1. 孔子:孔子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品质,只要经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们就能够成为贤明和道德高尚的人。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和“仁”的概念,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社会和谐。

2. 孟子:相对于孔子的乐观,孟子认为人性既善且恶。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具有善良的一面,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孟子强调通过正直的领导和正确的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本性中的善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仁与天命1. 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他认为要培养和发展的核心品质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人性的根本,是一种关怀和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感。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仁为本,实践仁政,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孔子还认为人与天命紧密相连,人应该顺应天命,才能在社会和谐中生活。

2. 孟子:孟子对仁的理解与孔子有所不同。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感悟和道德选择,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以仁为中心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并以仁义来领导和管理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三、社会价值观1. 孔子: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个人修身的基础。

他提倡“五伦”、“尊师重教”,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宽待妻子和忠诚君主。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培养个人的德性和道德修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他的社会价值观。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政为主导,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简介: 付林威, 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教育文化
法制与社会
20 08. 02(下)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付林威
摘 要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 但是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一个时代, 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是 中国惟一具有自由的私学和私议的时代, 所以涌现出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家。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儒家的代表孔子和 孟子。本文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仁 礼 仁政 性善论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02-226-01 中图分类号: G52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孔子与孟子的社会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核心是什 首先是政治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么?孔子的思想是以 “仁” 为核心,“礼” 以 为准则,“和” 以 为目标的 “仁” 孔子讲仁, 孟子从仁义来讲。 孔子从仁出发, “为政以德” 孟 主张 , “礼” 统一的伦理思想模式。什么是 “仁” “礼” 与 呢?仁和礼的关系可 子则讲他所理想的政治, 明确的称之为 “仁政” 。简而言之, 就是孔子 以概括为八个字, 依仁成礼, 即: 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只有 的德治、 礼治与孟子的仁政、 王道学说的关系。孔子的政治主张并没 仁发于心, 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也只有依礼而行, 才能最终成就仁。 总 有明确的提出来, 只是散落在他的各种经典中, 而且只是一种在道德 的来说 “仁” “礼” 与 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仁心 伦理上的主张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政治理念, 他的核心是 “仁” 与 外化而成礼, 依礼而行而成仁,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简单了解了 , 天下征伐出天子。 孟子的核心是 “性善论” 仁政是 , 孔子的 “仁” “礼” 与 以后, 我们就要深入的了解孔子的社会思想了。 下 “礼” 讲的是亲亲, 他的具体表现, 是中国最早民本思想。 孔子与孟子对于 “民” 认识也有 面在说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所不同: 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所以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以 春秋时,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 孔子开办的私学, 改变了以往的 “学 杀人祭祀的野蛮行径, 而且对陶俑木俑的殉葬加以反对, 但是在孔子 在官府” 的旧制度,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新风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 的思想里面对于 “民” 的爱却不是无缘无故的, 他是以 “使民” 劳民” 、 “ 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私学的教育宗旨, 主要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的 为出发点的, 孟子以 “性善论” 为出发点却认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 从政人才, “学而优则仕” 学业, 所谓 、 “ 禄在其中矣。孔子的教学方法 ” 为轻。重视人民, ” 认为民为国之本, 应该保民。 的经验是: 因材施教: 孔子经常通过观察、 问答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智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 “仁”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 “仁” 是一 能、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并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而不 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 “爱人” 孟子从孔 。 用千篇一律的说教。 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在 “仁学” 思想出发, 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孔子看来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 子的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仁政” 仁政” 就是 。 “ 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 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 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 然后 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 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 其次是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教 来, 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在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 方法有三种, 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能近取譬, 推己及人; 叩其两端, 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上: 孟子的私学的教学目的, 与孔子的一样, 着重培养 “劳心” “治人” 攻乎异端。以上就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特别重视 “明人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的君子。他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发和政治理想出发, 伦” 的教育, 要求学生存其心养性, 扩充其 “仁、 礼、 的 义、 智” “善端” 发 , “仁政” 。孟子的 “仁政” 。孔子从 “仁” 出发, “为政以德” 主张 。孟子则 扬人的 “善性” 使受教育者懂得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 将他所理想的政治, 明确的称之为 “仁政” 。孟子所说的 “仁政” 与他 , 有序, 朋友有信, 遵守贵贱、 尊卑、 男女、 长幼和朋友的名分准则。 孟子 所说的 “王政” 王道” “道” 、 “ 或 是一回事。 “仁政” 他的 学说, 是以其 “性 和孔子一样, 在教学中注意因人施教, 启发诱导。 但是孟子还认为, 教 善论” 为基础的。 “仁政” 孟子 说的内容, 主要有这样几项: 国民要给 1. 师教学要由远及近, 类比论证, 循序渐进; 学生学习则应持之以恒, 坚 “民” 以百亩之田为 “恒产” 。因为: 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 持不懈, 不能自暴自弃。总的来说, 孔子与孟子都给人们提出了一个 以无饥矣” 2. 。 轻徭薄赋, 徭役要以 “不违农时” 为原则。 否则会使 “父 终极的目标——爱人。但是孔子与孟子的侧重不同而导致了他们在 母挨冻, 兄弟妻子离散” 。3. 轻刑法。不搞株连。4. 救济穷人, 先从 政治和教育的思想上出现了差异。 孟子认为仁, 是人的内心修; 是 义, 鳏、 孤、 寡、 独做起。 孟子认为, 国之兴衰有内因和外因, 而起决定性作 所遵循的正道。 是人安身立命之所; 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 仁, 义, 孔 用的是内因, 内因在政策, 政策在是否行仁政, 是பைடு நூலகம்实行 “仁政” “国 是 子讲求的是内在的修养, 孟子追求的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规范, 在推己 之所以兴衰存亡” 的根本原因。 及人。 孟子偏重 “义” 所以孟子在政治上讲求的是 “仁政” 并且以 “性善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 作为根据, 提出了最早的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能得民” 采用政治、 “ 。 行政手段, 只能 这个思想和孔子对与民的认识 “使民” 劳民” 形成了对比。 ( 、 “ ) 在教育 使民畏惧, 得到他们创造得财富;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 才会受到人们 上由于孟子的思想中,性善论” “ 是核心思想所以孟子在教育中在孔子 的爱戴, 得到民心。在他看来, 人的本性, 天生是 “善” 人失去本性 的, 的基础上特别提出了 “明人伦” 的教育。 是由于外界的影响; 只能通过教育, 才能恢复并扩充其原来的善性, 因 上述就是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中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异 此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同。 孟子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 认为教育不是自外注入本来 没有的东西, 而是启发受教育者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 防止外在不良 参考文献: 环境的污染。 因此, 他的私学特别重视 对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 寡欲、 [1]鲍鹏山. 天纵圣贤.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反省、 知耻、 改过是他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包括了以下几 [2]黎鸣. 人性与命运.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点: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孔子跟孟子总结的思想表格

孔子跟孟子总结的思想表格

孔子跟孟子总结的思想表格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贡献至今仍被尊重和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总结他们的思想,并用表格形式呈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他们的观点。

编号 | 孔子思想 | 孟子思想-----|---------|-------1 | 仁爱 | 以仁为基础,推崇人情关怀,鼓励人们互助与关爱。

2 | 礼 | 认为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在社会中和谐共处。

3 | 君子 | 强调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4 | 教育 |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5 | 政治改革 | 认为政治改革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主张建立一个有良好制度的政府。

6 | 臣子关系 | 提倡有序的臣子关系,认为君主应担负责任,并且臣子应忠诚和尽职。

7 | 学问 | 高度重视学问的修养,强调通过学习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

8 | 天命 | 相信天命和命运的存在,并将其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的依据。

9 | 感恩和回报 | 教育人们要感恩于自己的父母和祖先,并回报给他们。

10 | 和谐社会 | 主张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来实现和谐社会。

孔子的思想着重关注个体责任和修养,他认为通过塑造个体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通过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的思想着重于教育,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他主张政治改革,认为建立一个有良好制度的政府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关键。

相比之下,孟子的思想更加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

他以仁为基础,强调人情关怀,鼓励人们之间的互助与关爱。

他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孟子相信人性的善良,并提出在适当环境下,人们会主动向善。

他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来实现和谐社会。

总结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责任和个人修养,重视教育和政治改革。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和孟子被人并称为孔孟,实际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被人推崇的时间也不同,孔子的思想被推崇,是因为汉武帝发现了他。

而孟子被推崇,是韩愈发现了他。

思想差异:
1、仁与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和义有巨大不同,仁,两个人,意为爱。

义,从戈,意有杀伐。

孔子认为天下大乱,是因为天下人之间缺少爱,当人与人之间有了爱,天下就会太平。

孟子认为,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爱是有限度的,这限度是需要用义来界定
2、君子与大丈夫。

孔子追求的是君子,孟子追求的是大丈夫。

孔子的君子是君子不器,君子卓而不群,君子固穷…孟子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3、品与性。

孔子认为人只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这种分类是因所受教育造成的,只要通过教育,有教无类,必人人成尧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一个人做好事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人有恻隐之心,就说明其心本善。

4、尊王与尊民。

孔子认为要结束天下大乱,就要先恢复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尊王。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对权贵的态度。

孔子一生四处飘泊,希望有国君赏识,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主张先尊周礼,所到处,必以礼相见。

孟子认为要见诸侯,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不是不可以,但对统治者应“藐视之”
其实还有很多,限于手机打字太慢,就写这么多吧。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学习总结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学习总结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

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

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

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

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之处有哪些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之处有哪些

孟子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之处有哪些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提出的思想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与此同时,儒家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孟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孟子与儒家思想的异同之处有哪些呢?一、孟子与儒家思想的相似之处1. 都强调天道:孟子和儒家思想都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

天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和道理,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和道理。

在孟子看来,天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应当依照天道的要求去生活。

2. 都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孟子和儒家思想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任何人都具备做好事的潜在能力。

按照孟子的说法,“人皆有知,而莫知其可也”。

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人们就可以发挥出其善良的一面,去做好事。

3. 都推崇仁义:孟子和儒家思想都把仁义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仁是指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而义则是指对社会的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

按照孟子的说法,“仁者爱人,有恶势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者,就必须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二、孟子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1. 对天命的关注不同:孟子和儒家思想在对天命的关注上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是有天命的,而且天命的作用是巨大的,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必须遵循天命的指示,否则就会遭受失败。

相反,儒家思想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认为人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2. 理解孔子思想的方式不同:孟子和儒家思想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方式也有所不同。

孟子更注重与古人的沟通和联系,认为只要能够正确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就可以进一步发扬儒家学问。

相反,儒家思想则更强调通过阅读和解读经典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3. 数量观念不同:孟子和儒家思想在数量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一些事情的数量是可以衡量的,而且通过正确的计算和评估,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相反,儒家思想更强调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应该注重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不是依靠抽象的数学计算。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被誉为“千古圣贤”,孟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共性,在某些方面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人性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人们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可以润泽天下,安定社会。

孔子强调人性善的本质,这为今后的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则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人就会落入道德败坏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善良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引导,其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然而然的形成善举的品质。

二、关于仁义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素质,包括仁爱、诚信、忠诚、恭敬、虔诚等美德,是一种道德准则,是社会稳定和治理的重要方面。

他提出“仁者爱人”,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儒家义理道德体系的形成作出巨大的贡献。

而孟子认为,仁义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必须是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实施,如果仁义成为释放人性的工具,就是一种错误。

他认为,仁义必须具有立法和执行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法制化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三、关于政治孔子倡导贵族统治和儒家的“君子治国”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依据礼、义等原则来治理国家,就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而孟子认为,“天命”是君王成为王的基础,君王应当依据民心来行事,要根据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制定政策,并且需要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的权利,并且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家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提高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要让孩子们先有“学而时习之”,然后可以遵循“敬事明理、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而孟子则谈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一定要作出改进。

他认为,教育机会应该向每个孩子开放,并且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样孩子们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总之,孔子与孟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增添了一份让人向往的生机和活力。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在一些核心观念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性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相长”,即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但易变,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恶两种倾向,而人的善恶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行为。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性善论”,即通过道德规范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二、教育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的品德,他主张通过学习经书和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他提出了“六艺”的概念,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和知识都是他认为每个有修养的人都应该掌握的。

孟子则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觉悟,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善良本性。

他强调“以心行道”,即通过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来实现道德行为。

三、仁政思想孔子和孟子都十分关注政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他认为政治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激励人民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善良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谦逊的品质,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感召人民。

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性,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关心人民的利益,并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人际关系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他提倡的是一种正面的道德互动和关爱之道。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来自《中国图书商报》孟子的儒家首先,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也就是规定君臣、父子、夫妻主次关系的三纲在孔子思想里是找不到的。

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人性的绝对光速宇宙观。

在这样的宇宙观中,空间是完全相对的,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主宰其他空间。

于是,没有哪一个人比另一个更特殊,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主宰其他人。

而儒家的三纲却在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规定了一方主宰另一方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这君为臣纲似乎来源于孔子思想中的“忠”,但是通过对《论语》里“忠”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里的“忠”并不是忠君这样狭隘。

《论语》中有一段话可能与儒家的三纲有些瓜葛,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有意思的是,这段话不是描写君臣、父子关系的。

这段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二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从政。

孔子说:“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足够的粮食,我又能给谁吃呢?”可见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很显然属于“礼”的相对性,它在强调每个人尽管社会角色不同,但都有约束自己的准则。

孔子在这里没有涉及到君臣、父子的关系。

但是100年后的孟子和荀子将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成了君臣、父子。

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孟子·尽心上》中的“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于是孔子思想在孟子手里转了个弯,从孔子重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自身的界限到孟子重点研究君与臣、父与子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偏离。

尽管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对父子、君臣的关系描述得不清不楚,但是,这种对父子、君臣、夫妻之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儒家“三纲”的诞生。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那孔子与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圣人孔子与亚圣孟子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个人肤浅理解,孔子的思想类似于种子,孟子将其培育破土,后世大儒将其发扬光大。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和中庸,孟子思想主要是仁政、民本和性善。

客观的说,假如没有那么多解读,就拿一本《论语》让今人读,谁能从中读出思想来不是奇才就是怪才,估计不会有人崇拜,更不会当圣言。

绝大多数人最多也就是欣赏里面的一些“金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孟子》读读,似乎更有味道些。

孔子生于春秋,周朝瓦解,面对礼崩乐坏,因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在政治上应该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

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晚年整理编订《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也就是后世称之为“五经”。

孟子生于战国,周朝不复存在,分解成许多小国,如何治理小国将其由弱变强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学问。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礼与法之间,中庸,只不过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在诸侯割据的同时又寻求求统一的政治气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学说百花齐放,儒家学说虽自成一派,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规范和统治者实现政治抱负治国原则,这些在残酷的列国吞并面前不很受欢迎,统治者认为需要雷霆霹雳,而不是需要温良恭俭让。

于是,就发生了焚书坑儒。

孔子孟子观点

孔子孟子观点

孔子孟子观点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们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观方面,孔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出现不良的行为。

他强调通过“礼”的法度和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和谐。

而孟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但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善自己。

他强调人类有四种本能,即仁、义、礼、智,只有通过正义和仁慈的行为实践,才能体现人的本真。

其次,在教育观方面,孔子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教育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认同孔子的教育主张,但更加强调关爱学生,在教育中要以“恻隐之心”为根本,即具有同情心和关爱心。

此外,在政治观方面,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以民为本。

孔子希望通过实施仁政来恢复礼制,教化世人,使天下的人都能严于律己,遵守礼制,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品德。

而孟子则更加强调“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家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福利。

总的来说,虽然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强调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孟子思想对比

孔子与孟子思想对比

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国学论文作者:本站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6-9-23 23:14:00 发布人:admin青年学者韩德民说:“考察归纳历史可以有两种不同视角,一是把历史看作表现为客体的物质性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制于必然性的我们通常名之为规律的力量。

所谓意识或精神或思维,在这样的意义上,不过是这种客体性过程与客体性过程内在固有规律在人脑中的投影而已。

另一种视角,是把人,把人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首先看作主体,某种遵照一定的价值理想目标,自觉地追求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历史;由此所谓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就成了这种主体精神理想性追求之对象化展开的结果。

这两种视角相互并不对立,毋宁说正是它们的相互补充,才帮助我们获得了对于木日对完整的历史的把握。

……人的历史既有人作为客体存在对象,从属于客观运动规律的一面,也有人作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米青神性主体自觉追求自由选择的一面。

前一方面的存在,意味着自然史对人类史的制约,意味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史前’性质。

而后一方面的存在,则无可置疑地表明了历史作为人的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的性质。

”(1)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有思维、有思想的。

人是以一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展开其历史创造活动的。

这就使以正确描绘的思维现象的运行轨迹,探寻其中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了解过去、认识现状、把握未来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坐标为主要任务的思想史的研究,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罗素《西方哲学史》谓::“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是由两个调节器谐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而在我们看来,一个时代狭义的社会思想大体包含着三部分内容,即:对过去的思索,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的展望;这实际就是广义的历史观、现实观和理想观。

三部分互相联系、互为依存,构成一个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由此不难感知到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人们的理想观的研究在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教育文化
法制与社会
20 08. 02(下)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付林威
摘 要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 但是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一个时代, 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是 中国惟一具有自由的私学和私议的时代, 所以涌现出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家。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儒家的代间的异同。 关键词 仁 礼 仁政 性善论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02-226-01 中图分类号: G52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孔子与孟子的社会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核心是什 首先是政治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么?孔子的思想是以 “仁” 为核心,“礼” 以 为准则,“和” 以 为目标的 “仁” 孔子讲仁, 孟子从仁义来讲。 孔子从仁出发, “为政以德” 孟 主张 , “礼” 统一的伦理思想模式。什么是 “仁” “礼” 与 呢?仁和礼的关系可 子则讲他所理想的政治, 明确的称之为 “仁政” 。简而言之, 就是孔子 以概括为八个字, 依仁成礼, 即: 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只有 的德治、 礼治与孟子的仁政、 王道学说的关系。孔子的政治主张并没 仁发于心, 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也只有依礼而行, 才能最终成就仁。 总 有明确的提出来, 只是散落在他的各种经典中, 而且只是一种在道德 的来说 “仁” “礼” 与 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仁心 伦理上的主张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政治理念, 他的核心是 “仁” 与 外化而成礼, 依礼而行而成仁,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简单了解了 , 天下征伐出天子。 孟子的核心是 “性善论” 仁政是 , 孔子的 “仁” “礼” 与 以后, 我们就要深入的了解孔子的社会思想了。 下 “礼” 讲的是亲亲, 他的具体表现, 是中国最早民本思想。 孔子与孟子对于 “民” 认识也有 面在说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所不同: 孔子认为凡是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所以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以 春秋时,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 孔子开办的私学, 改变了以往的 “学 杀人祭祀的野蛮行径, 而且对陶俑木俑的殉葬加以反对, 但是在孔子 在官府” 的旧制度,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新风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 的思想里面对于 “民” 的爱却不是无缘无故的, 他是以 “使民” 劳民” 、 “ 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私学的教育宗旨, 主要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的 为出发点的, 孟子以 “性善论” 为出发点却认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 从政人才, “学而优则仕” 学业, 所谓 、 “ 禄在其中矣。孔子的教学方法 ” 为轻。重视人民, ” 认为民为国之本, 应该保民。 的经验是: 因材施教: 孔子经常通过观察、 问答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智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 “仁”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 “仁” 是一 能、 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并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而不 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 “爱人” 孟子从孔 。 用千篇一律的说教。 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在 “仁学” 思想出发, 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孔子看来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 子的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仁政” 仁政” 就是 。 “ 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 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 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 然后 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 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 其次是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教 来, 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在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 方法有三种, 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能近取譬, 推己及人; 叩其两端, 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上: 孟子的私学的教学目的, 与孔子的一样, 着重培养 “劳心” “治人” 攻乎异端。以上就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特别重视 “明人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的君子。他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发和政治理想出发, 伦” 的教育, 要求学生存其心养性, 扩充其 “仁、 礼、 的 义、 智” “善端” 发 , “仁政” 。孟子的 “仁政” 。孔子从 “仁” 出发, “为政以德” 主张 。孟子则 扬人的 “善性” 使受教育者懂得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 将他所理想的政治, 明确的称之为 “仁政” 。孟子所说的 “仁政” 与他 , 有序, 朋友有信, 遵守贵贱、 尊卑、 男女、 长幼和朋友的名分准则。 孟子 所说的 “王政” 王道” “道” 、 “ 或 是一回事。 “仁政” 他的 学说, 是以其 “性 和孔子一样, 在教学中注意因人施教, 启发诱导。 但是孟子还认为, 教 善论” 为基础的。 “仁政” 孟子 说的内容, 主要有这样几项: 国民要给 1. 师教学要由远及近, 类比论证, 循序渐进; 学生学习则应持之以恒, 坚 “民” 以百亩之田为 “恒产” 。因为: 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 持不懈, 不能自暴自弃。总的来说, 孔子与孟子都给人们提出了一个 以无饥矣” 2. 。 轻徭薄赋, 徭役要以 “不违农时” 为原则。 否则会使 “父 终极的目标——爱人。但是孔子与孟子的侧重不同而导致了他们在 母挨冻, 兄弟妻子离散” 。3. 轻刑法。不搞株连。4. 救济穷人, 先从 政治和教育的思想上出现了差异。 孟子认为仁, 是人的内心修; 是 义, 鳏、 孤、 寡、 独做起。 孟子认为, 国之兴衰有内因和外因, 而起决定性作 所遵循的正道。 是人安身立命之所; 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 仁, 义, 孔 用的是内因, 内因在政策, 政策在是否行仁政, 是否实行 “仁政” “国 是 子讲求的是内在的修养, 孟子追求的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规范, 在推己 之所以兴衰存亡” 的根本原因。 及人。 孟子偏重 “义” 所以孟子在政治上讲求的是 “仁政” 并且以 “性善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 作为根据, 提出了最早的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能得民” 采用政治、 “ 。 行政手段, 只能 这个思想和孔子对与民的认识 “使民” 劳民” 形成了对比。 ( 、 “ ) 在教育 使民畏惧, 得到他们创造得财富;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 才会受到人们 上由于孟子的思想中,性善论” “ 是核心思想所以孟子在教育中在孔子 的爱戴, 得到民心。在他看来, 人的本性, 天生是 “善” 人失去本性 的, 的基础上特别提出了 “明人伦” 的教育。 是由于外界的影响; 只能通过教育, 才能恢复并扩充其原来的善性, 因 上述就是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中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异 此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同。 孟子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 认为教育不是自外注入本来 没有的东西, 而是启发受教育者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 防止外在不良 参考文献: 环境的污染。 因此, 他的私学特别重视 对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 寡欲、 [1]鲍鹏山. 天纵圣贤.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反省、 知耻、 改过是他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包括了以下几 [2]黎鸣. 人性与命运.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点:
作者简介: 付林威, 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