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龚德才

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主题词)

青铜制造技术

1.发展历程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1.1形成期

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1.2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1.3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主要分类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

2.1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2.1.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

盂的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1.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2.1.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2.1.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2.1.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器、盖各有四短足。簠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又有称为“匡”的。

2.1.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形似簋而椭圆,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盖也可以仰置盛物。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一般成偶数组合。

2.1.7敦: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即通常所说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盖与器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古人又称一种无足的敦为废敦。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2.1.8豆: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

能是盛黍稷之器。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2.1.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云:“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为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等器物共出,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匕体一般为椭圆形,后有柄,为挹取方便,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柄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礼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2.2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2.2.1爵:最早出现的礼器。爵由铭文证明,为用于宴饮酌酒之器。其形制为圆形,平底或凸底,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爵的一侧有鋬,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商和西周早期的共同特点。

2.2.2角: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郑玄注:“四升为角”。与其它酒器组合。角的形制似爵,但无两柱,两端都是尾。

2.2.3斝:温酒器。王国维《说斝》引罗振玉之说,认为经籍饮器之散为斝之讹。斝的形状似爵与角,与爵、角主要不同点是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的形状为圆形、平底。

2.2.4觚:饮酒器。传世的数量很多,考古发掘时,经常与爵共出。形状似喇叭,一般是细长身,大侈口,圈足,在长身上常有凸起的棱作为装饰,这与铸造时范的接榫有关系。

2.2.5觯:饮酒器。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形似小瓶,侈口、圈足。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2.2.6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2.2.7觥:盛酒器。器形特征是形似匜,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把手,有盖,盖作成有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2.2.8卣:盛酒器。卣是专用以盛酒的祭器。卣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卣腹的形状很多,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作成圆桶、鸱、虎吃人等形的。

2.2.9盉:盛酒器或酒水调和的器具。盉的形状教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把手,有三足或四足。也有流在顶上的异形盉,以及圆腹有螭梁的盉。青铜盉的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2.2.10方彝:盛酒器。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在古籍和铜器铭文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名称,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定此名。其特征是高方身,带盖,盖似屋顶形。腹有直、有曲,有的还从腹旁有两耳上出,盖与腹大都相对应地有四条或八条棱脊。商代早期已经有陶质的类似方形器的出现,但已发现的青铜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

2.2.11罍:盛酒器。《说文》曰:“罍,酒尊。”罍又兼可盛水。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肩上有二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这两种形状的罍,常见在一侧的下部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罍的器形,见于商代晚期,它的流行时间至春秋中期。

2.2.12壶:盛酒器。《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金文壶字象有盖两侧有系和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

2.3水器。

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2.3.1盘:承水器。商周时宴飨用。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此外,盘还可用来装冰。商代晚期逐渐开始流行,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代替。

2.3.2匜:盥手注水之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2.3.3鉴:《说文》:“鉴,大盆也。”用作盛水,并可沐浴。在铜镜尚未盛行时,古人也用鉴盛水照容貌。

2.4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编铙、编钟、编镈等。

2.4.1铙: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铙形似铃而较大,身体短宽,口部呈凹弧形。《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即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2.4.2钟: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

2.4.3钲:古代行军所用乐器。形体似铙,比铙高大厚重,俗称大铙。

2.4.4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2.4.5编钟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

作翘起。

2.4.6编镈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2.5兵器。包括戈、矛、戟、镞、钺等。

2.5.1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由戈头、柲、帽和末的鐏构成。商和西周帽大多为木质。

2.5.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

2.5.3戟:戈与矛的合体。兼有勾、刺两种作用。

2.5.4矢镞:远射兵器。

2.5.5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2.6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2.6.1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正面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

齐家文化:

殷墟:素背,镜面较小春秋:数量不多

战国中期:盛行期,数量大增,制作精巧美观,背面图案多几何纹和动物纹,无铭文

汉:西汉至东汉早期,铜镜逐渐变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王莽时出现纪年铭铜镜。西汉时“透光镜”

隋唐:铜镜的再盛时期。种类繁多,葵花镜、菱花镜、人物故事镜、狩猎骑射、海兽葡萄镜等

宋:仍流行菱花镜元以后铸镜技术逐渐衰退

2.6.2带钩: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古称鲜卑师比头,初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基本形制为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侧视呈S形。

2.6.3薰炉:汉晋时期薰香用具,也称博山炉。

2.6.4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有布币、刀币、贝钱和圜钱。

2.6.4.1布币—仿照青铜农具铲的形状铸成,原始空首布出现在西周时期,大量铸造在春秋时期,式样与铜铲相同。战国时期布币改制,銎部扁平成一体。

2.6.4.2刀币—仿照刀铸造的,齐大刀,燕小刀(明刀)

2.6.4.3贝币--,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圜钱—仿照圆形玉璧。

2.6.5符及玺印

2.6.5.1符—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员的凭证,一符分为左右两半,分存两方,使用时两半相合,称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因状若伏虎而又名虎符。盛行

于战国、秦、汉。

2.6.5.2玺印—官私书信往来和相互交往的凭证。

3.铸造工艺

青铜器在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之始,经夏、商、周、春秋和战国直至明清几千年的发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青铜器总是以其不同的种类、型制、纹饰、铭文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那些构思巧妙、工艺复杂、制作精湛、纹饰绮丽的青铜器,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很多。一次将铸件浇铸成型的方法叫“浑铸”,或“整体浇注”。商周大多采用此法。凡事此法所铸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此外还有分铸法。

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人类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成为另一种金属,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华性能,这就是合金。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再创造,青铜是合金的首创。青铜通常是纯铜(Cu)的与锡(Sn)的合金,称为锡青铜,与铅(Pb)的合金,就是铅青铜。中国古代许多锡青铜个常含有少量的铅。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优点是硬度高,熔点较低,金属光泽和抗腐蚀性能好。纯铜就是红铜,熔点足1084.5℃,若加上15%的铅,熔点降到960℃,若加25 %的锡,熔点为810℃。用铅青铜熔点也低,然而加锡或加铅,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对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锡的合金有较高的硬度和光泽。铅不能熔解于铜内,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加铅于铜,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锡青铜中含有少量的铅是商周青铜冶铸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合金配比技未和当复杂,反映了青铜器铸造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3.1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3.1.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

3.1.1.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

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3.1.1.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下:

⑴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⑵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⑶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1.1.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3.1.1.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3.2失蜡法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4.范铸逻辑与青铜器的范铸结构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采用了范铸工艺制作而成。采用了某种范铸工艺,就会在青铜器表面留下某种范铸结构。

范铸结构具有逻辑性,范铸逻辑产生于模范关系。例如圆形三足鼎的模采用了三分法制模,就会在鼎的表面一周留下三条纵向披缝,这就是范铸逻辑。而留在青铜器表面的披缝,就是范铸结构。

由于青铜器的品种较多,今主要以西周及其以前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为主进行讲解。即斝、鬲、鼎、爵、簋、尊、椭圆形壶、方鼎、纹饰、附件、铜镜的范铸工艺等。

4.1 模的概念

4.1.1模是制范用的阳型

4.1.2青铜器的制模思想

(1) 整体模

如斧锛等

(2)分型模

如鼎簋尊

青铜器都具有一定形体,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总会有一个从零开始的制作过程。

商早期斝、鬲、鼎等三足圆形器的范铸结构相同,体现了相同的制模造型思想,即采用了对称三分法制模与制范,其制作模胎的工艺采用了机械造型。纹饰

的制作采用了几何造形。这里所谓的机械造型,是相对雕塑造型而言。这里所谓的几何造形,是相对绘画造形而言。

4.1.3范的概念

(1)单合范

由两块范对合,但型腔全部在其中一块范面。

(2) 双合范

由两块范对合,两块范都有型腔。

(3)多合范

由多块范对合,每块范都有型腔。范腔内有着明显的拔模斜度,两个面的几何形状一样。分型面在中间,这应是在同一个模上夯出的两块范浇铸的铸件双合范的铸件。

合金的配比:Sn8% Pb9%其余为铜。熔炼温度 1200℃,浇铸温度 1107 ℃,浇铸时范温为 8.2 ℃。

大多数圆形鼎为对称的三分,但不是绝对的,商晚期至西周也有六分的圆形鼎,甚至战国还有二分及五分的鼎。

椭圆形青铜器的形体造型,可以通过机械造型的方法解决,不需要雕塑技能。青铜器纹饰的起稿,采用的是样板造形及几何造形的方法,不需要绘画技能。所谓“三层花”纹饰,是通过在范面挖主纹、刻雷纹及堆贴泥条形成的。在干的范面制作纹饰,比在湿的范面制作纹饰更容易操作。从零制作的模夯出来范的分型面不需要设置榫卯。

5.铸造披缝

在铸件的表面,往往存在许多铸造披缝,而这些披缝形成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只要是合范浇铸,两范之间就会产生缝隙,浇铸后就会在铸件表面留下痕迹,这一痕迹称之为范缝。陶范夹着泥芯时也会产生缝隙,浇铸后也会产生披缝,也会留下痕迹,而这一痕迹应称之为芯痕。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表面,都会留下许多明显或不明显的铸造披缝。形成这些铸造披缝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将其统称为范缝是错误的。范面只对应青铜器的外表面,范面不对应青铜器的内部。因此,范没有内外之分。泥芯都会被范夹着使用,泥芯只对应青铜器的内部及外面局部的内侧,不对应青铜器的外表面。

从夏代爵的鋬可以看到制陶的工艺思想被带到范铸工艺中同时也体现了此时铸爵的工艺相对不成熟。爵的结构流与腹部是嵌接关系这种安置鋬的方法在现代铸造中称之为活块造型,这种将腹部与足分开制范的方法称之为分型叠铸。商早期爵的分型叠铸工艺

爵的结构足的分型披缝与腹的分型披缝不贯通,从铸造披缝了解青铜器的分型工艺。爵的这种铸造工艺一直到商中期,流与腹部是嵌接关系鋬与足错位说明

足与腹部不是同一块范,商晚期的爵是一范到底,标志着爵的制模设计思想的成熟爵的结构。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中国青铜艺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9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能用大胆地将自己的欣赏感受表达给大家听;尝试用雕塑的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情感目标: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鉴赏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并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作品的说出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 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教室、多媒体课件、黏土、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屈原问渡》,学生欣赏。 师:天籁般的乐曲,知道这是用什么演奏的吗?(生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学生欣赏。 师:这就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看过后感觉如何?(生:气势宏大……)它架长7米48,宽3米35,高2米73,我们的教室大概长8米多,宽7米多,高3米左右,也就是它放进来就是半个教室大小了,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历史还给了它们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青铜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青铜器。(点击课件,揭示课题) 师:这组编钟均是青铜佳作,不仅要做的美观,而且要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实在不易,编钟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高中美术_商周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商周青铜器艺术》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对青铜器艺术有了基本的了解,作为高中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应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赏析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特点,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方面的美术核心素养。 知识框架的设计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从功能性到纹饰的分析,再到赏析不同年代作品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特点,环环相扣,学生逐步结合已有的历史背景尝试理解青铜器艺术特点的演变过程,逐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课堂讲解员的角色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灵活的方式,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并能从他们的视角去欣赏作品,给课堂的教学会注入新鲜的元素。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的制作课件的能力,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

能力等,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综合能力和素养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两次课堂讨论问题设置难度递增,培养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比较出纹饰的分类和不同历史时期青铜器艺术的美感。借助视频资料赏析,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青少年乐于探索、善于发现,最后的环节了解身边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学生走进山东省博物院,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商周青铜器艺术》效果分析 通过了解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的艺术特点,分析演变的历程,学生对以往陌生的青铜器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只局限于认为青铜器只是礼器,只有厚重的造型和神秘的纹饰。 学生通过完成解说员的学习任务,对“后母戊鼎”的认识与课前发生了变化,对纹饰的具体细节和制作工艺“范铸法”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讨论环节则丰富了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造型的青铜器所体现出的美感的原有认知。彩色图卡的运用使课堂赏析更加充分,纹饰的细节处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教材信息。 大量视频资料的运用,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视觉赏析的独特性,学生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简短精湛的解说中对青铜器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身边的传承激发学生到山东省博物院了解青铜器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由课堂延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先秦,一般指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而言,它是以氏族、宗法、专制体制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形态。装饰艺术是按照装饰表现规律并运用装饰性的符号和手法,融于生活、艺术、经过设计和转变而形成的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形式。 就青铜器来说,其装饰艺术主要是指在青铜器表面附加的艺术性的构件、纹样和铭文。青铜器装饰艺术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思想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巨大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先秦艺术形式和风格带有明确的“神话与仪式”的目的。古人造物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需要符合“天”的旨意,也要符合宗教的伦理要求。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夏代的青铜器,带有原始器物的质朴;商周时期,青铜器被神化而具有威严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器体现了一种秩序化、规范化的理性情感,逐渐强调以感官需要为目的的审美要求。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尺度宜人、精美灵巧、实用和美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美学命题和范畴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商人尊神重鬼,把鬼神思想附加在青铜器的铸造中,同时,融入了对原始图腾的崇拜意识,使其成为统治者巩固地位所需的观念物质化的产物。西周初期,尊神重鬼的思想得以延续,但在后期,礼乐制度兴起,虽仍强调“国”与“民”之间严格的等级秩序,但是注入了“德”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理性精神渐渐深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思想局面,各家“元典”著作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青铜器的门类分类,以造型、纹样为对象分析了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结合特征提出青铜艺术“神”“中”“和”

“文与质”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绘画者的“人格涵养”、绘画的“传神写照”和绘画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 韩炳华 (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通过肉眼观察、X射线拍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灵石旌介青铜容器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其合范的规律性,并指出旌介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同时期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接近,有些工艺如焊接,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领先殷墟青铜器。但由于等级地位的区别,在合金上略有差异。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商代晚期王畿之外的西北边陲地区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空白,为进一步探讨殷商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灵石旌介;墓葬;青铜器;铸造工艺 旌介墓地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西南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北附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在1976年与1985年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商代墓葬三座①。三座墓葬共出土青铜器127件②。这些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制造精美,多数还有铭文,这对于研究商代边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及商代晚期政治架构、军事部署等诸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铸造工艺方面探究旌介青铜器的一些情况,从而更深层次认识旌介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青铜器冶铸工艺水平。 对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遗留铸造痕迹,二是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的复原。本文主要侧重前者。本文是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仪器形成我们对这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初步认识③。 1.三足器范铸工艺 旌介墓葬共出土三足器28件,其中分三类器,鼎4件,斝1件,爵23件。三类器物以其铸造工艺的相似性分为三种工艺: 第一类,三柱足圜底器。 共有三件鼎。三件鼎从合范的方式看主要有两种区别:一种为鼎M1︰26,此器铸成后使用较多,范线未经过仔细的打磨,故合范情况比较易观察。腹部中间在圆饼形纹饰下有明显的水平范线,每足的外部中线与两侧为足部的垂直范线,共3条。器底部的范线为弧边三角形。从弧边三角形向上至腹部水平范线为一块范,三边共三块外范拼凑。圆饼状纹饰带一周为三块外范,加上底部一块弧边三角形范,共计7块外范。 一种为:鼎M1︰36和鼎M2︰38,前者的腹部每4个蛇纹与5个蝉纹为一组,交界之处的范线可见,但多被打磨近平,足自上至腹部有三条范痕。底有垫片,但不见明显合范痕迹。足自下至腹部有三条垂直范线。足部外部纹饰水平方向有错位应该是一垂直范线。一足

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情感。 2、知识目标: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 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3、能力目标: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 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flash 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像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 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乐器吗?刚刚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它 的名字叫编钟。这件是曾侯乙编钟,它距今已经有2400 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以演奏出这么优美

青铜铸造方法

青铜铸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 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 ,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智育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 [素质发展目标]: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 [教学难点]: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

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象前面讲到的鼎、鬲,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满缀回纹。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原来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的,而到了奴隶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中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伴随着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传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一定的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

青铜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使用锡青铜和铅青铜两种合金,能铸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国特色的 组合陶范铸造工艺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形成。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历史发展 商、西周的治铸 [1]商代后期 四羊方尊 ,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使用多种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以获得复杂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铸接于器体上的。卣的多次铸接更为典型。它的提梁、盖纽采用了多种铸接方式,分两次从五个部位,将七个部件和卣体接铸成一体。铸型工艺也已规范化。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大型铸件用直径达600~800毫米的竖炉熔铜,由槽道浇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 也初步形成规范。 西周时期陶范铸造进一步推广,中期以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出现许多新的器形、纹饰。有些器内铸有专篇铭文。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铜质芯撑的普遍使用。铜器足部从与铜器内腔相通改为封闭式等。 商周时期制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制而成,经挖取、破碎、筛选、混和、陈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时还经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复印性,能翻铸出极细的花纹。多数陶范的焙烧温度在700~800℃之间,实际仍为土质,属于土范。后期的某些陶范 火候较高,质硬发青,接近半陶质或陶质。早期的陶范用单一的泥料,西周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03.doc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要求是学习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在学生青铜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探究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铸造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指导学生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在别的学科中对青铜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难点是:运用所学欣赏方法,来赏析青铜作品。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课中更好的掌握方法,并学会运用,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多媒体资料、图片资料静物等。 学具:有关青铜器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多媒体播放中央十套探索·发现关于吴培文老人讲述国宝司母戊鼎被发现、挖掘、保护等曲折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情况以及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国宝及探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导课环节通过了解国宝司母戊鼎的曲折经历,直接引出课题。用时约10分钟) (二)、赏析作品、探究学习 1、多媒体动画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让同学们说说认得哪一件作品,并说出名称。 然后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小组讨论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 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多有铭文,用于记录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 春秋时期,王室铸器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多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 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比如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运用收集到的青铜器相关资料,探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块范法、失蜡法。 2、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第一组青铜器图片,重点赏析长信宫灯和铜奔马,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赏析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49KB能给你启发!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教案 学习模块:美术鉴赏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本课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青铜器的分类和器型特点:炊煮器盛食器水器酒器乐器兵器 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变化:商代青铜器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西周青铜器铭文开始增多,神秘的饕餮纹被环带纹和窃曲纹取代,风格趋向简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器,风格形制上各有千秋,青铜器呈现出繁缛精巧、富丽华贵、华丽活泼的崭新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铜器的各种器型和分类,掌握青铜器纹饰特点了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鉴赏过程中,通过作品解读了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点,体会器物即宇宙的造型观和统治者通过美术作品实现垄断权力沟通天人的政治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器型分类和纹饰特点

教学难点:青铜器各个时期纹饰特点的变化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到的青铜器图片和知识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电化教育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置法等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运用直观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和讲授以及大量青铜器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青铜器艺术的基本面貌,做到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视野。 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导 入 1教师介绍:”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呢? 2出示课题: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设置悬念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 知 识 准 备 课件出示提问: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次:1.在翻范以前,起首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那边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3).浇注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进步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设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楚。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集冷却后,即可去范、芯,掏出铸件。一次浇注成完备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群体浇铸”。商周器物多因此此方法铸成。凡以资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一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4).修整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骈枝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结。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烧焊法。在此就不先容了。二.掉蜡法掉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集

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3、上网搜集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加强常规教育,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环境情况及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青铜器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什么是青铜”、“你认为我国古代青铜器皿是怎样制造的?”、“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1)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红铜加锡后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铸造? 使用泥陶模具(块范法)或者腊模具(失蜡法)制作 (教师分别对什么是块范法和失蜡法进行介绍) (3)我们可以从哪写方面来欣赏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 我们主要从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古代青铜工艺。 三、展示讲解,引导欣赏: (一)教师示范欣赏: 1、课件展示青铜器《四羊方尊》,师介绍:这是件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2、课件展示青铜器《司母戊鼎》,师介绍:这是件商后期青铜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3、课件展示青铜器《莲鹤方壶》,提示学生欣赏,然后师作介绍:这是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新郑,高122厘米,宽54厘米,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采用了圆雕、浮雕、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壶身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纹,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底部两只伏兽,负壶而走。在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神秘的气氛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二)学生自主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