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学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传播复习提纲

第一章网络传播

1、信息传播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2、根据传播过程模式以及大众传播学的经典解释,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和讯息等基本要素。传播者又称信源;受传者又称为信宿,是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大众传播研究者通常把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报纸的读者统称为受众(audience),意即接受媒体讯息的大众。讯息(message)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的信息。”(郭庆光,1999:58)讯息通过相关的媒介得以传播,并可以从受传者那儿获得反馈。传统的大众传播认为,“大众传播是一对多,或者一点对多点的传播。也就是说,通过诸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信息被从单一的信息源那儿被传播给成千上成万的受众”。(斯特劳巴哈、拉罗斯,2002[2000]:12)受众虽然可以作出相应的反馈(Feed-back),却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受众可以说是比较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网络传播不仅整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传统的传播类型的界线,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与一体,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multi-faceted mass medium)。

根据Morrill Morris和Christine Ogan的分析,网络传播至少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⑴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输(one-to-on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电子邮件。

⑵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输(many-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新闻讨论组(Newsgroup)、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和电子论坛(eForum)等。

⑶个人对个、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数人的同步传播(one-to-one, one-to-few,one-to-man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多人用户游戏、在线聊天室等。

⑷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many-to-one, 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主要指信息接收者在网络上寻求信息的活动,如网页和远程通信等(telecommunication)。这样,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四个层级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界限,或者说使之消失或整合。如果我们把互联网和万维网称之为“超媒介”(Hypemedia),也许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定义为一种“泛传播”。这样一种传播形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无论使用的是哪一种传播载体(电脑或手机等)。

3、网络传播的特性:去中心化、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还具有即时性、全球性、海量信息、检索便捷等其它一些特性。

4、数字化是指把模拟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读取的由0和1组成的信息。在数字格式中,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能混和在一起并融为一体。

5、多媒体

所谓多媒体就是文本、图形、视频、声音以及这些元素的链接和交互的混合体。

Multimedia被定义为“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image)在单一、数字化环境中一体化”。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多媒体首先必须是数字媒体,即以比特(bit)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媒体,如光盘(包括VCD、DVD)、数字电视、计算机都是数字媒体。多媒体技术使得internet、WWW以及各类NetMedia可以集合文字(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动画(animation)、motion video、audio多种信息表示元素和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传送信息。这些元素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连接,集成为为一个系统并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6、互动性也译作交互性,是指对象之间或各种因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即是一种典型的互动性交流。互动性交流通常是一种共时性的交流活动(时间维度),是一种社会行为(行为维度),体现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且涉及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其它复杂的因素。因此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把人类的传播(交流)活动定义为“象征性的互动”。

有两个特征被确认为互动的核心:交流的方向和交流进程中的控制。

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互”区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特征赋予了用户接近信息的便捷性和力量,以及一定程度上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另参:教材《网络传播学导论》(第一章第四节)

第二章网络媒体

1、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指为社会交互行为服务的,使用具有高度易接入、易扩展特性的发布技术的媒体。社会化媒体被用于支持人们社会交互活动的需要,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换成对话式的多对多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tated content,UGC)和对话式的多对多传播模式。

另参:教材《网络传播学导论》(28-31页)

2、数字出版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编辑处理的数字化,包含了印刷前的所有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稿件审查、编辑、排版、打样、校对、制版等。

印刷出版的数字化,使印刷过程数字化,分为无版数字印刷机和有版数字印刷机两种。

传播的数字化。

第三章网民分析

身体缺场、匿名性:参阅:教材《网络传播学导论》(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

2、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简称

IAD) ,是指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由于上网带来的快感易于重复体验,便会产生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以致使用者对上网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沉迷和上瘾。从临床上界定,网络成瘾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例如一旦上网成瘾则会出现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者思维迟钝、想像力差等症状。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杨格博士(Dr. Kimberly Young)随后对此予以发展完善(1994年)。

第四章虚拟社区

1、虚拟社区定义为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互动的特性构建的相对稳定的虚拟性的交流和活动空间。

2、虚拟社区特征:虚拟性;群聚性;流动性。

3、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1934~1984)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这是社会网络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很简单,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验证了社会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的弱联结(“Weak ties”),通过这一弱联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立刻被“拉近”了。1998年,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和史蒂夫•斯特罗加茨(Steven Strogatz)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试图从一圈节点出发,建立具有高度群集特性的网络模型,即所谓“小世界网络”(Small World Network)模式。这一圈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与紧邻的节点有联系,而又通过一些随机选择的节点为距离较远的节点提供至关重要的连接捷径,于是大大降低了所有节点的平均间隔。小世界网络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小型群体内拥有稠密的联系;大型网络是稀松联结起来的。而“少数的人对于维系整个网络极其重要,因为当网络扩大,正是少数高度联结的个人使联结性和有效性得以平衡,小世界模式因此才会可能”。(克莱•舍基,2009[2008]:135)

参阅:教材《网络传播学导论》(第四章第四节)

第五章网络公共领域

1、公共领域与互联网:参阅:教材《网络传播学导论》(第五章第一节)

2、“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是美国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