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匈奴族主要生活在。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政策。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
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南迁;北匈奴与东汉为敌,东汉派大将、反击,打败北匈奴。
7.简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二. 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建立时期反击匈奴和修筑长城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七上历史第14课导学案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导学案课型:必修课备课人:周三娟宋建莹审核组:七年级历史组总19课时第14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汉赋和汉乐府、秦陵兵马俑、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对秦汉文化艺术的了解,培养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司马迁与《史记》的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B、树立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陵兵马俑。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如何认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阵。
三、【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史记》的体裁?内容?特点?意义?作者?作者地位?时期?2.《汉书》的体裁?内容?作者?时期?特点?评价?3.汉朝的文学形式主要哪两种?4.什么是赋?著名的赋家有?作品特点?谁时期赋走向成熟?5.汉乐府的著名篇章有哪些?反映了什么?6.世界八大奇迹是?其中第八大奇迹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是什么艺术的代表?意义?【合作交流】(交流成果,方法和问题,兵教兵)【质疑探究】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完成伟大的《史记》?2、想一想,司马迁是怎样记述历史的,结合他的经历,谈一谈从中受到哪些启示?3、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4、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5、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勇敢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班级展示】(展示成果,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测评反馈】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4课)
提纲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末汉初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四、重点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2、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3、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动了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4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能力目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4、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自主学案:(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生活:在()草原过着()生活。
2、统一:时间()、人物()单于。
3、经济:()业兴旺;()业发展,铁器被广泛应用。
;学会了(),开始垦田种谷。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下列问题。
1、条件:()时,国力强盛。
2、概况:(1)第一次: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和()地区。
(2)第二次:漠北战役:时间:()、将领:()和()、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三)昭君出塞:阅读课本第三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公元前()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单于向汉称臣。
2、概况:()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3、意义:(1)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2)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合作探究:1、联系12、13课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友情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2、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课堂检测:1、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进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B匈奴族的分裂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D西汉国力的强盛2、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B秦始皇末年C秦末汉初D西汉3、匈奴统一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逐渐有了农耕D制瓷业发达4、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5、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6、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把秦皇和汉武并称,下列哪是他们都曾进行过的活动()A发行五铢钱B压制儒家思想C发动对匈奴的战争D治理黄河7、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4课《伐无道 诛暴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修养生息政策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能力。
3、了解本课出现的众多成语典故【学习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学习难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一、【知识回顾】(相信自己,我能行。
链接13课《六王毕 四海一》,完成下列问题)1、秦朝建立于何时?2、秦朝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新知预习】(通读上网查阅、请教长辈,了解以下成语典故)1.指鹿为马2.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3.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4.破釜沉舟5.四面楚歌6.霸王别姬7.约法三章 8.楚河汉界9.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三、【自主学习】(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背景:秦朝灭亡后, 和 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 ” 时间: 建立 建立者:(汉高祖)都城:统治政策: 秦的暴政:①统治残暴, 苛严, 沉重, 繁多 ② 继位后统治更加残暴 吴广起义 时间: 地点: 政权:“张楚”政权 性质:第一次大规模的 结果: 、吴广牺牲, 但 、项羽等起义军继续战斗,最后在 年推翻了秦朝统治四、【拓展提升】(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1.秦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为什么在短短十几年后就被推翻了?2.假设陈胜、吴广他们在戌边的路上没有遇到大雨,那么就不会起义,也就不会有后来项羽和刘邦的起义,秦就不会灭亡。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3.五、【成果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请同学们课堂完成1-6题)1.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 赋税、徭役繁重B 刑法苛严C 争夺皇位D 秦二世的黑暗统治2.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能反映他们壮举的成语是( )A .破釜沉舟B 背水一战C 纸上谈兵D 揭竿而起3.下面列举的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 )①垓(gai)下之战 ②河套争夺 ③巨鹿之战 ④长平之战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④①4.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导学案_2
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
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
3.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
4.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5.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2.张骞、班超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1.联系法。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要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
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
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
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
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
5.列表整理法。
对于本课基本的知识点,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填表整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
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为什么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呢?相传我国谁最早养蚕缫丝呢?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与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又是何时开辟的?这节课将向你介绍这些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4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重点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法指导】1.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知识链接】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
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
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及一切对外大权。
下有左右屠耆王(亦作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
左右贤王以下大者领万骑,小者领数千骑。
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
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用以统治和镇压牧民和奴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题论从史出:“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③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③成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目的:联络西域国家防御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③成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①路线a山东—朝鲜、日本b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时期①机构:西域都护②时间:公元前60年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期①派班超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再次出使西域【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解析:是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探究二: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这条“通道”体现了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并指出汉代丝织品沿该“通道”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①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资料]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 3 单元(章)第4节第 1 课时检查人:
自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重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难点:了解昭君出塞情况。
温故知新:1、“文景之治”的表现?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3、西汉结束的时间?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匈奴哪位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匈奴生产发展的表现?
3、汉武帝时西汉反击匈奴,夺回了哪些地区?
4、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5、时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6、昭君出塞的作用?
课堂自测
1.“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
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汉明帝时
D.汉元帝时
2.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3.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西周
B.秦汉之际
C.战国
D.秦朝
4.汉武帝从匈奴的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5.王昭君嫁给了下列哪一民族的首领()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知识拓展: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学案
学后反思
A可汗B单于C皇帝D大王
3、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 )
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C汉景帝时D汉元帝时
4、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பைடு நூலகம்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
5、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元帝
6、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 )
A促进了民族融合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7、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8、“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9、下列有关匈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蒙古草原过首游牧的生活B匈奴称首领为单于
C秦修筑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
D匈奴畜牧业兴旺,冶铁业也发展起来,便完全没有农耕
10、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请同学们对照预习题纲预习课本,标划重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匈奴首领是谁?时间。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2、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的战役是?两位将领都是谁?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导学案_1
了解了西域
沟通了西域
张骞
身上的
品质
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5、出示史料《后汉书 张骞传》节选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张骞第一次开辟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培养学生读图、探究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4)
传承
丝绸之路
展示一组古今传承丝绸之路的图片和一段视频。
出示问题: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时断时续的大漠之路,它本身不会促进什么中外交流,而是行走在丝路上的“人”赋予这条古道丰富的精神,你认为丝路精神有哪些呢?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以“胡”字命名的食物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新课
(一)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赛课导学案_5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 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导入
1、展示《凉州词》和《送 元二使安西》。
学生朗读并找出 和“玉门关”“阳 天。
通过古诗,引起学生的 兴趣。
张骞通西 域
1、播放地图,讲解西域 的概念。
2、播放图片以及材料, 提问学生“请依据图片 和材料,用词语形容西 域的情况”。
3、播放材料“招贤令”, 提问学生汉通西域的目 的。
4、播放张骞出使西路路
1、学生看地图, 并听教师讲解。
2、学生观看图片 以及材料,思考 并回答教师问 题。
3、学生阅读材 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问题。
4、学生听教师讲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 阅读和理解材 料的能力。
线图,讲解张骞出使西 域的过程。
5、播放材料,思考总结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解。
5、学生阅读材 料,回答冋题。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以,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丝绸之路
1播放地图,让学生根 据地图讲出丝绸之路的 路线。
2、东西方贸易与文化 的交流的内容,总结丝 绸之路的作用
3、历史和现实的呼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 施。
1、学生根据地图 讲出丝绸之路的 路线。
2、学生思考并 回答冋题。
让学生认识今新疆地 区在汉代就成为我国 疆域的组成部分。
【初中历史】2019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可打印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历史】2019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可打印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我们比较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部分的内容。
通过《谒昭君墓》,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以及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课件白登之围的故事,从而引出汉匈和战关系的一段历史。
【自主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掌握以下知识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1、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是冒顿单于,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①、是匈奴经济有所发展,②、是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建立了一支强大骑兵队伍。
3、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①、畜牧业繁盛。
②、冶铸业也开始发展。
③、在匈奴部分地区出现农耕工具。
匈奴强大起来以后,乘中原战乱之际,不断南下掳掠财物。
面对经济实力远远高于西汉的匈奴,汉高祖只好采用和亲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稳定边疆人民的生活。
这个和亲政策达到换来和平的目的了吗?没有,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学习目标】1.讲述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增强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过程,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3.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1.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经过: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丝绸之路是古代确理解是()A.张骞是去西域的第一人B.张骞第一个率使团去西域C.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重要信息D.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2.《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4.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使世界连成一体5.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导学案_4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基本史实,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进而谈谈我们对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的感想。
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四、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五、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往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问题: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了解机构设置的背景、时间、职责和意义。
二、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七上第14课导学案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学习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2、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二、学习提纲:(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①时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②任务:联络夹击匈奴③效果:①时间: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②任务: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与他们建立联系③效果: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整理到课本上)①从民族关系的角度,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②从对外关系的角度,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丝绸之路1、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2、运输的东西: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
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人们把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共同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此后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总管西域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4.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为加强中原与西域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和。
【合作探究】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阅读教材“丝绸之路”图:请回答:(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当堂评价】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4. 2019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
请前往嫁给了他。
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
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
──唐戎县《咏史》
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董必武《谒昭君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昭君”?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献计献策。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匈生活区域
奴首领统一后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兴畜牧业
起生产状况冶铸业
农业
西汉帝时国力强盛,公元前年,派、
战大破匈奴,夺回。
匈奴与东汉时先后派、大败北匈奴
西汉的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
战与和和西汉帝时,把宫女嫁给了匈奴首领
,意义是
四、达标测评:完成基础训练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王昭君,她是一位大美人,美的千古传名。
但她更是一位大英雄、一位奇女子,她的功绩永载青史。
正象历史学家剪伯赞所说的:“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峰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在她死后,埋在内蒙古。
但是昭君墓,一座位于呼和浩特近郊,一座在包头附近,当地老百姓却说昭君墓也不仅仅就这两个,在内蒙有十来处之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昭君墓?请查询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学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