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文化思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企业文化思路研究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来,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的热潮。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企业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作用和组织功能,创新文化建设思路,使企业文化服务好经济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概念理解欠缺,形式浮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企业员工的观念的改造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文化工作较多未落实到实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或者企业的面纱和摆设,不能停留于对企业精神口号的选择,对企业徽标、服装的精心设计上,以及对企业外在容貌的装饰上,也不能通过企业业余文体活动来塑造企业文化。企业的业余文化生活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的活动,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许多企业在脱离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下,总结自己的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打造所谓的独特“文化”品牌。实际情况的脱离,导致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
被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难以把企业主体思想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去,也就成为一种空谈。
第二,工作措施不健全,机制不灵活。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都存在工作措施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作措施不系统,缺乏长期性,尤其是不适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随着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生产效益和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工作节奏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往往都忽略“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规划时并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与此同时,有些企业管理者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提倡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因此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还有的企业以为企业文化一经建立便一成不变,不再根据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从而使对企业发展本来起积极作用的文化蜕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事实上,当一种企业文化于惰性而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从而排斥外来的人才加盟和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企业文化创新思路
第一,以人为本,确立工作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方位落实以人为本,并以此保证企业科学发展。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生产力最活跃,起决定性
作用的因素,以人为本要始终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蓬勃发展、生机无限,并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二,革新观念、创新工作形式。要创新企业文化,首先要革新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旗帜,是企业人共同的文明意识、文化成就感和文化心理,是企业人赖以认同、聚积的基础,不是“企业”与“文化”的机械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与企业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员管理教育,提高党性认识,组织企业党员学习先进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和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武装企业员工,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带动全体员工做到对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内化于心,逐步达到思想认同、行为自觉。同时要注重工作形式的创新,通过上课、组织生活交流、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知识竞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企业员工思想工作与和谐企业文化塑造融合在一起,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最后还要注意企业形象的塑造。
三、企业文化创新意义
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不懈的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共同心理需求并潜移默化地将员工的追求动机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实践当中。企业文化创新能弥补人对工作环境认知和控制的不足,将企业职员的行为引导到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的方向上来。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创新能从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上约束企
业员工行为,在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创新企业文化对于建设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的现代企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第一作者单位: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第二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三作者单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