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利农具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一、概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意义。

二、农业生产技术1. 耕作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工耕作,其中犁耕、锄耕和插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犁耕可以改善土壤的松软程度,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插秧则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增加了粮食产量。

这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2. 水利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建灌溉渠道、水车以及水闸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不足和干旱缺水问题。

此外,利用水力进行灌溉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农田施肥和排灌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农业生产组织1. 家庭农场经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农场经营。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耕地,通过家族内部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家庭农场经营既保留了个体经营的特点,又能够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和风险的分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 村落集体经营除了家庭农场经营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一些村落集体经营的形式。

在一些地方,村民通过共同拥有土地、集体种植和共同劳动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四、农业生产工具1. 农具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农具,如犁、锄、耙等。

这些农具的应用 greatly facilitat了耕作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农具的发展也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相互促进。

2. 农具创新在古代中国,农民对农具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例如,改良了犁的结构和形状,使其更适应不同土地的耕作需求,提高了农田的开垦效果。

这些农具创新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内容,也为后来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收入对国家财政和人民生计有着重要作用。

周朝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

周朝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

周朝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周朝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周朝,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水利工程和农具改进三个方面来探讨周朝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技术的改进周朝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首先,周朝的农民利用鼓风机对农作物进行炊烟熏熟,这种炊烟熏熟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杀虫、防治病害,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周朝农民开始广泛使用种子选育技术,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种子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周朝农民还采用了土地轮作制度,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顺序,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农作物的产量稳定增长。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水利工程方面,周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

首先,周朝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和灌溉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堤防、沟渠和水井,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水分不足或过剩的问题。

其次,周朝还修建了多级水利工程,如渠道、水车、水门等,用于灌溉农田和排水。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田的水分状况,还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和灌溉的平衡性。

三、农具的改进在农具方面,周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首先,周朝改进了耕牛的使用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耕种方式,广泛使用二轮犁、耕耘车等农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其次,周朝还发明了一种称为“耕牛车”的车辆,可以用来耕种、播种和收割等农作业,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

此外,周朝还改进了农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使农具更加耐用和实用。

综上所述,周朝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与农具的改进对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农田的水分问题;通过农具的改进,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和农民的劳动效益。

这些改进和创新,为周朝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的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

唐朝的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

唐朝的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有许多重要成就,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也是唐朝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对于农业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朝农田水利与耕作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田水利技术1.引江济河唐朝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措施就是引江济河,把长江的水引入其他河流、湖泊或水塘补给水源不足的地区。

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那些原本干旱贫瘠的地区得到了灌溉的保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得以扩大。

2.修建水利工程唐朝注重修建和维护水利工程,包括堤坝、渠道和水库等。

修建堤坝可以防止积水淹没农田,渠道的修建则可以将水源引向农田,水库的建设可以解决干旱或洪涝等灾害带来的水源问题。

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3.流量调节唐朝农田水利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流量调节,即通过调整水流的引入量和排出量来平衡灌溉面积和土地湿润度。

通过流量调节,农民能够更加科学地掌握水分管理,使得农田的耕作条件更加适宜。

这种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依赖于自然灌溉的状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耕作技术1.轮耕制唐朝农田耕作技术的一个重要革新是轮耕制,即将一块土地分成若干个区域,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分阶段进行耕种。

这种轮耕制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唐朝農民将粪便和秸秆放入轮耕区域,通过自然腐烂,使土壤富饶肥沃。

轮耕制的应用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2.种植改良在唐朝,农田种植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

农民开始使用有机肥料,如动物粪便和秸秆,来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他们还尝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善原本单一的农作物结构。

这些种植改良手段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到提高,丰富了饮食结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农具改进唐朝农田耕作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农具的改进上。

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有

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有

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有
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有:
1、水转翻车
水转翻车,旧时中国水利灌溉农具,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即使用水流驱动水车轮旋转起来。

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

古代多用作舂米生产,现多用作景观。

2、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

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

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3、风力水车
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包括风车和水车两部分。

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然后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从而使水得到提升。

水田农具种类及用途

水田农具种类及用途

水田农具种类及用途水田农具是农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水田农具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耕种工具、灌浇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和病虫害防治工具等几大类。

耕种工具是用于水稻的耕种和翻地的工具。

主要有水稻插秧机、水稻播种机、水稻栽插机、水稻深松机等。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将水稻苗插入排水沟中,确保苗稻均匀、密实地分布在田地中;水稻播种机可以完成水稻种子的均匀撒播;水稻栽插机主要用于把幼苗通过机械装置插入田地中;水稻深松机则是用于深松水稻田的地表,松土促进水稻根系的健康生长。

灌浇工具是用于为水稻田提供适量的灌溉水的工具。

主要有水稻灌溉机、水稻灌溉管和水稻地膜灌溉等。

水稻灌溉机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稻所需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减少人工操作;水稻灌溉管是用于引导水稻田中的灌溉水,保证水能够充分渗透到根系底部;水稻地膜灌溉则可以在水稻田中覆盖薄膜,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除草工具是用于水稻田中除去杂草的工具。

其中常见的有水稻杂草除草机、水稻除草剂、水稻鹤嘴锄等。

水稻杂草除草机可以帮助农民快速有效地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水稻除草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喷洒在水稻田上,抑制杂草的生长;水稻鹤嘴锄则是一种手工工具,可以在水稻田中人工除草。

收割工具是用于水稻的收割和打捆的工具。

主要有水稻收割机、水稻打捆机、水稻抗倒机等。

水稻收割机可以将水稻切割下来,减少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水稻打捆机可以将切割下来的水稻捆绑在一起方便运输和储存;水稻抗倒机可以在遭遇大风或自然灾害时支撑水稻,防止倒伏,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工具是用于水稻田中病虫害的防治工具。

主要有水稻病虫害喷雾器、水稻昆虫诱捕灯、水稻草地飞行器等。

水稻病虫害喷雾器可以帮助农民将农药喷洒到水稻田中,防治病虫害;水稻昆虫诱捕灯可以用来吸引和诱杀水稻田中的害虫;水稻草地飞行器则是一种高科技的工具,可以在水稻田中利用遥控器或预设路线进行喷雾和监测。

总的来说,水田农具的种类多样,功能各异,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发明和创新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发明和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

1. 水利灌溉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而水利灌溉技术是古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发明。

古代中国农民通过修建水渠、水坝和水车等设施,将水源引入田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作物生长。

其中,灌溉渠和水车的发明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农田得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种植技术古代中国农民在种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创新。

他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种植技术,如早稻晚稻轮作、秧田栽培、踏水育秧等。

早稻晚稻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先种植早稻,待早稻收获后再种植晚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

秧田栽培则是将秧苗移植到专门的秧田中生长,待苗长大后再移植到田地中,这样可以减少秧苗的病虫害,提高移植后的成活率。

踏水育秧是将田地灌满水后,人们脚踩在水中,用脚将稻谷踩实,使其更好地生长。

3. 肥料技术肥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在古代中国,农民发明了很多肥料技术,如人畜粪尿、沼气池、绿肥等。

人畜粪尿是将人和动物的粪便收集起来,经过发酵后施入田地,提供养分供给作物生长。

沼气池是将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料投入池中进行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烹饪和照明,同时沼渣也可以做为肥料使用。

绿肥是指在农作物收割后,种植一些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如豆类等,来改善土壤肥力。

4. 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代中国农民通过改良水稻的栽培技术,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

他们还创造了稻田种植、水稻田间管理、水稻收割等一系列水稻栽培技术,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5. 农具技术古代中国农民还发明了许多农具,如犁、耙、锄、秧机等。

这些农具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农民在耕种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农事劳动,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

古代提水取水灌溉用具在古代,没有如今发达的科技却耕种着大量的农田。

那么他们依靠什么给作物进行灌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时期的灌溉技术,感受古人的智慧。

1、桔槔 [jié gāo]简介: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

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

出现时间:商朝构造及其原理: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

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2、辘轳 [lù lu]简介: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出现时间:周代构造及其原理: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

转轴一端装有曲柄,转轴上缠有绳索。

绳索下端系有水桶。

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

是一种利用轮轴理的起重机具。

3、井车简介: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

圆木上绞缠绳索,索系水平,圆木旋转,带动绳索。

水斗随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

不能绕圆木旋转。

出现时间:隋朝构造及其原理:将许多木制水斗都以小横轴连接成串,如同大链,套在井上面一大轮上;在这大轮的轴的一头,装上一个大立齿轮,再和上部一个大卧齿轮相衔接;用畜力或人力拉动套杆,则卧齿轮回转,大立齿轮及大轮随之而转,盛水水斗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失倾泻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空水斗由另一边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4、戽斗 [hù dǒu]简介:戽斗,一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汉族农具。

戽斗很早就在中国用于灌溉农田了。

由于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 米。

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绑在杆上,一人操作即可。

出现时间:汉构造及其原理:用竹篾、藤条等编成。

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

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

5、翻车简介: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与农具改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与农具改良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与农具改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和农具的改良,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介绍该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具改良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的提升。

1. 农业技术的创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种植技术方面的进步为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农民纷纷采用旱田、水田轮作的种植方式,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同时,农民还开始广泛运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其次,灌溉技术的发展也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开始建设水利工程,修筑水渠,引水灌溉,保证作物的持续供水。

这项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此外,在农业工具方面,农民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耕作工具,如犁和耒等。

犁是一种农具,可以深耕土地,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

耒是一种用来耕作的工具,可以替代传统的耕耙,提高了耕作效率。

2. 农具改良的重要性农具的改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良后的农具能够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比如,改良后的犁能够更好地耕作土地,减少了农民耕作时的体力消耗。

这使得农民能够更加专注于种植和管理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具的改良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改良后的农具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结构和水资源,减少了农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同时,改良后的农具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农作物和种植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最后,农具的改良还能够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在农具的使用过程中,农民会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对农具的改良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改良过程不断促使农具的技术提高,并催生出更加先进的农具。

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农具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农具改良的推广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以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两个方面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提供的思考与启示。

传统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农民只能依靠简单的农具进行农耕活动。

例如,犁、锄、耙等工具被广泛用于翻地、除草和耕种。

这些传统农具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还为农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

传统农具的使用可以减少土壤的压实,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持水分,从而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传统农具还有助于土壤保持和农田的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农具逐渐被机械化农具所取代。

机械化农具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例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化农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节约了人力资源。

此外,机械化农具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机械伤害,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然而,传统农具在农业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传统农具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代表着农业的传统和历史。

传统农具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农业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其次,传统农具的使用可以提醒人们农业发展的初衷和价值。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农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传统农具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水利也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农业水利是指通过修建水渠、灌溉系统、水库等设施,调节和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

农业水利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水利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通过修建灌溉系统,可以将水源引入农田,进行定时定量的灌溉,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其次,农业水利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的肥力和产量。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一、科技传统的定义与意义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科技的国家之一,其科技传统源远流长。

科技传统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形成的知识体系、工艺技术和制度规范等在特定历史时期中代代相传的传统。

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也对现代社会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制造业技术和航海技术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科技传统。

二、农业技术的传统1. 农耕工具的发展:古代中国人民在农耕过程中逐渐开发和改进了许多农具,如犁、耧车、耕耘机械等。

这些农具的发展让农民的劳动变得更加高效,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2. 水利工程的建设:古代中国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通过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和水库等手段,合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3. 农作物的种植和选育:古代中国人在农作物种植和选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在稻作方面,古代中国的稻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现代稻作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制造业技术的传统1. 陶瓷工艺的创新:古代中国以其精湛的陶瓷工艺而闻名于世。

通过选材、造型、烧制等方面的创新,古代中国人制作出许多美轮美奂的陶瓷器物,其中不乏代表性的作品如青铜器和瓷器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手法。

2. 织造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人熟练掌握了织造工艺,发展了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和染色技术。

织造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3. 造纸术的创新:古代中国人将造纸术发扬光大,制作出高质量的纸张并广泛应用于写作、绘画、书法和印刷等领域。

这项伟大的发明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并对世界纸张的制作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航海技术的传统1. 水运交通的发展:古代中国以其发达的水道交通而著名。

河流和运河的开凿,让货物的运输更加便捷,这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农耕春季农具介绍

传统农耕春季农具介绍

传统农耕春季农具介绍
传统农耕春季的农具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具:
1. 犁:用于耕田的农具,由犁铧、犁架和犁辕等组成。

在春季耕田时,农民会用犁来犁田,使田地松软,为播种做好准备。

2. 耙:用于平整土地的农具,由木架和钢丝绳组成。

在春季土地翻耕后,农民会用耙来将土地耙平,使土地松软、细碎,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 锄头:用于除草、松土的农具,由锄头和锄柄组成。

在春季作物生长时,农民会用锄头来除草、松土,促进作物生长。

4. 镰刀:用于收割作物的农具,由刀片和手柄组成。

在春季作物成熟时,农民会用镰刀来收割作物,将其割下并捆扎在一起。

5. 扁担:用于挑担的农具,由竹子或木头制成。

在春季农民会用扁担来挑运农作物或肥料等物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传统农耕春季农具,这些农具虽然在现代农业中已经被机械所取代,但在过去,它们是农民们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的遗产,它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农耕文化、农村社会制度、农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长期传承的特点。

根据其内容和性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一、农具类文化遗产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农具和农业技术的支持。

古代中国农民利用简单的农具,进行艰苦的劳作,形成了许多精巧的农具,这些农具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勤劳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

比如犁、耒、耜、耙、镞等古代农具,以及水车、风车等农业生产工具,它们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

二、农耕文化类遗产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它包括了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节庆、农耕信仰等多个方面内容。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古代农民的劳动智慧和精神风貌。

例如,古代农民栽种的农作物,耕种的技术和方法,还有农耕节庆、农耕习俗等,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们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农村社会类遗产农村社会制度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社会关系、劳动分工等内容。

古代农村社会是由家族、村落组织和行政组织构成的,它们在农村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农村社会中的村规民约、祠堂庙会、乡风民俗等,都是中国农村社会制度的具体表现,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

四、农村风俗类遗产中国农村风俗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农村生活、饮食、娱乐、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与农村风俗密切相关,这些风俗活动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比如,古代农村的结婚嫁娶、丧葬礼仪、庙会节庆、民间文艺等,都是中国农村风俗的体现,它们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业生产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业生产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但农业生产却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农作物栽培、农具改良和农田水利等方面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一、土地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天下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封赏土地给功臣和士族。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产出。

二、农作物栽培五代十国时期,农民主要种植稻谷、小麦、豆类等作物。

稻谷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小麦作为适应北方气候的主要作物,也得到了广泛种植。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开始引进一些外来的作物,如蔬菜、果树等。

这些新的作物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改善了生活品质。

三、农具改良五代十国时期,农具的改良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农具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发明一些新的农具,如犁、耙、耒等。

这些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了农田耕作的时间。

此外,农具的改良还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农田的规模化。

四、农田水利五代十国时期,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开始修建水渠、水库和灌溉系统,确保农田的灌溉供水充足。

水利工程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还促进了农田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尽管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但农业生产却依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持续发展。

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改良和农田水利的完善,农业生产能够维持社会的基本经济需要,并为社会的恢复稳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也为后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

关于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的思考与启示一、传统农具的重要性传统农具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为农民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

传统农具包括犁、锄、镰刀、耙等。

这些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农田的耕作质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1 犁:犁是农民耕作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犁耕可以翻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传统的木犁在耕作时能够有效地破碎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2 锄:锄是农民除草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锄地可以将杂草除去,保持农田的整洁。

传统的锄头通过锄地可以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农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3 镰刀:镰刀是农民收割庄稼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镰刀可以将庄稼割下来,为农作物的收获提供便利。

传统的镰刀通过割取庄稼可以保证庄稼的完整性和质量,减少庄稼的损失。

二、农业水利的重要性农业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水利包括渠道、水坝、水泵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农业水利的发展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土壤的湿度和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1 渠道:渠道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渠道可以将水源引入农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

良好的渠道系统能够保证农田的灌溉效果,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加产量。

2.2 水坝:水坝是农业水利的重要设施,通过建设水坝可以蓄积水源,供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使用。

水坝可以调节水流,防止洪水和干旱,稳定农业生产。

2.3 水泵:水泵是农业灌溉的重要工具,通过水泵可以将水源抽取到农田中,为农作物提供水分。

水泵的使用可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传统农具和农业水利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机械化:传统农具的机械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

明朝的农业技术明代的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对农业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灌溉耕作和农业工具两个方面来论述明代的农业技术。

一、灌溉耕作灌溉是农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够解决干旱地区的水分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明代的灌溉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改进。

首先,明代加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他们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修筑水库、修复大型灌溉渠道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供水。

而且,明代还发展了地下排水技术,使得地势较低的地区不易积水,提高了农田的排水性能。

其次,明代注重土地水源的管理。

农田水源是保证灌溉正常进行的基础。

明代时期,出现了水源集中管理的模式,即设立水利管理机构,负责对水资源进行调配和分配,确保水源能够供给农田。

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水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再次,明代出现了灌溉农田的技术创新。

他们使用了喷水灌溉技术,将水源通过管道、喷头等器具喷洒到作物上,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此外,明代还发展了间作灌溉制度,即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通过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使灌溉水源能够更好地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

二、农业工具农业工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明代对农业工具的改进主要表现在耕作工具和种植工具两个方面。

首先,明代改良了耕作工具。

他们发明了铁犁、铁耙等农具,代替了以前的木质农具,提高了翻土效率和耕作质量。

铁制农具的出现,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改善了土壤状况,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其次,明代改进了种植工具。

他们发明了种子播种机、犁地机等工具,使得种植过程更加方便和高效。

种子播种机能够自动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农田中,提高了播种的准确性和效率;犁地机则能够迅速地解决耕地石块、杂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 这是根据1950~1955年在河南省辉县和山 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绘制的。 图画下面排列的农具从左至右为锄、斧、 铲、犁铧,上面排列的带柄农具是下面四 种农具装上木柄的复原图。铁器的推广, 便利砍伐树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 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 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 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 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 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 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 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 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 截断的山丘被称为“离堆”。
“我以 为,中 国历史 上最激 动人心 的工程 不是长 城,而 是都江 堰。”
—— 余秋雨
❖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
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 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 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 (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 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 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 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 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 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 证了自流灌溉。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
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 “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 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 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 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 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 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 。汉代政府比较重视治虫,《汉书》中就有 奖励捕蝗虫的记载。在防治害虫的方法上, 东汉时出现了挖沟捕杀蝗的方法,就是挖沟 作坎,当蝗虫积聚其中时,进行灭杀。这种 办法,针对蝗虫时集时飞的特点,颇为见效, 为后代沿用和发展。

苗族传统农具

苗族传统农具

苗族传统农具苗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农业技术都与传统农具密不可分。

传统农具是苗族人民劳作的伙伴,帮助他们完成各种农田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苗族传统农具,以及它们在农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手钻手钻是苗族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常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它主要用于在土地中开凿小孔,然后将种子种植其中。

手钻通常由木质制成,手柄坚固且易于握持。

工具的另一端配备有尖锐的金属钻头,可以轻松地穿透土壤。

使用手钻可以提高种植效率,确保种子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土地中。

二、水车水车是苗族人民在农田灌溉中常用的工具。

它由两个木制轮子组成,轮子之间有一根连接杆。

村民可以利用水车将水从水源地运送到农田。

这种传统的灌溉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有效地分配了水资源。

水车的运作需要人力推动,它成为了苗族农民的重要劳作工具之一。

三、木耙木耙是苗族农民在耕地和收割时使用的工具。

它由一根长柄和多个弯曲的木质齿组成。

苗族农民使用木耙将土地耕松,使其适合种植作物。

在收割季节,木耙也被用于将庄稼收集在一起。

它的设计既方便操作,又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

四、千斤顶千斤顶是苗族传统农具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通常由木质和金属材料制成,用于提升重物。

苗族农民经常使用千斤顶将大石块或重物移动到适宜的位置,以便准备耕种或修理农田。

这个强大的工具在农耕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帮助农民们完成一些繁重的工作。

五、竹器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农具,苗族农民还使用各种竹制品来辅助他们的劳动。

竹筐、竹篮和竹筛是其中常见的几种。

这些竹制品轻巧且耐用,方便农民们收集农作物并进行旅行。

此外,苗族农民还使用竹竿作为支撑工具,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和帮助。

竹器是苗族农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苗族传统农具是这个美丽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苗族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农具的存在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在现代化农具的应用逐渐普及的今天,苗族传统农具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
新石器时期
耕作形式:刀耕火种
农具:耒耜
黄河流域种植:粟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商周
木、骨、石仍为主要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传统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
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李冰/解决岷江水患/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和郑国渠(韩国人郑国建造/关中平原)
耕作方法:垄作法
东汉田庄经济
魏晋南北朝
曹魏屯田制,三国时期戽斗,翻车(龙骨水车)
耕耙耱(旱地)/耕耙(水田)
《齐民要术》北朝北魏时期贾思勰
隋唐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隋唐(不限年龄)输庸代役
780年唐高宗宰相杨炎两税法
灌溉工具:唐 筒车(水力)
唐代江东地区曲辕犁,可以调节耕土的深浅(传统步辇定型)
茶树的种植面积扩大陆羽《茶经》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元
土地制度: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灌溉工具:水力翻车、高转筒车
江浙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元朝王祯《王祯农书》/元司农司《农桑辑要》
明清
耕地增多,引种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棉花广泛种植
土地制度:明朝的鱼鳞册和黄册、张居正(1581)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农业
土地制度:公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亩税”/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秦国商鞅变法
秦汉
耕作方式:西汉是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西汉:播种耧车,二牛抬杠(耦犁),代田法,(前三项为西汉农学家赵过推广)犁壁(翻土碎土)中耕的曲柄锄
东汉:一牛挽犁
水利工程:秦朝修建灵渠(广西境内/沟通;漓水和湘水,连接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汉朝井渠(关中地区和新疆地区/坎儿井),汉武帝时期修建漕渠、白渠、龙首渠(今陕西省)东汉王景治黄河

属于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是什么

属于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是什么

属于我国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是什么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雄、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我国农耕文明最早使用的工具?大约在一万年前,先民逐渐从采集狩猎的生活转变为以农业耕作为主的定居生活。

种田需要工具,最早使用的农具很简单,就是一根削尖了头的木棍。

后来,先民为了加强掘土的力量,在尖棒的下端绑上一根横木,便于脚踏。

进一步,为了减少掘土时的俯身角度,先民将木棒的直尖改为斜尖,这就成为单尖木耒。

此外,为了提高挖掘效率,祖先将雷的单点改进为双点,称为双齿雷。

雷蕾)传说中最古老的工具是在炎帝时期。

(转动农具)(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似镐的刨土工具)(青铜铲)商代(青铜器)。

用于铲和除草的农业工具)(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脚踏犁)(犁耕)汉代。

(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国。

(翻土农具)(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

(翻土农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

(翻土农具)(耦犁)西汉。

(两牛三人一组的农田)(鐴土铁铧)秦汉时期。

(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犁錧) 战国时期。

(翻土农具)(犁鑱) 周朝。

(翻土农具)(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

(翻土农具)(銍)战国。

(翻土农具)(镰)周朝。

(除草工具)(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细数水利史上的灌溉用具

细数水利史上的灌溉用具

细数水利史上的灌溉用具古代没有如今发达的科技却耕种着大量的农田那么他们依靠什么给作物进行灌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不同时期的灌溉技术感受古人的智慧吧简介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

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

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

出现时间商朝构造及其原理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

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杠杆。

在其横长杆的中间由竖木支撑或悬吊起来,横杆的一端用一根直杆与汲器相连,另一端绑上或悬上一块重石头。

当不汲水时,石头位置较低(位能亦小);当要汲水时,人则用力将直杆与汲器往下压,与此同时.另一端石头的位置则上升(位能增加)。

当汲器汲满后,就让另一端石头下降,石头原来所储存的位能因而转化:通过杠杆作用,就可能将汲器提升。

优点大大减少了人们提水的疲劳程度。

简介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出现时间周代构造及其原理在井上安置带有水平转轴的支撑架。

转轴一端装有曲柄,转轴上缠有绳索。

绳索下端系有水桶。

用人力或畜力转动曲柄,即可自井中提水。

是一种利用轮轴理的起重机具。

优点方便灵活、安全、省人省力的优点。

简介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

圆木上绞缠绳索,索系水平,圆木旋转,带动绳索。

水斗随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

不能绕圆木旋转。

出现时间隋朝构造及其原理将许多木制水斗都以小横轴连接成串,如同大链,套在井上面一大轮上;在这大轮的轴的一头,装上一个大立齿轮,再和上部一个大卧齿轮相衔接;用畜力或人力拉动套杆,则卧齿轮回转,大立齿轮及大轮随之而转,盛水水斗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失倾泻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空水斗由另一边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优点与辘轳、桔槔一样,大大减少了人们提水的疲劳程度,并且效率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水利农具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农业所使用的水利农具的调查,研究各种农具的优缺点,分析农具中的不合理之处,得出传统水利农具需要很多改进以提高生产力的结论。

关键词:农具,水利,改进
1. 背景
1.1意义及研究状况
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前三个方面。

(1)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工具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耕犁,唐朝的曲辕犁;播种工具如西汉的耧车;灌溉工具如春秋时期的桔槔,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唐朝的筒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和管理技术上。

灌溉技术主要表现在灌溉工程的兴修和灌溉工具的革新上。

(3)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4)劳动对象的扩大。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对水利灌溉工具进行研究改进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的发展。

传统水利农具值得我们去学习其设计精髓—积极利用有利资源为人类创造优质的生活。

1.2本研究的目的
加强自己对产品结构的理解与设计能力。

培养寻找设计中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利用的习惯。

2.调查
2.1 调查方法
文献调查,选择此方法的理由。

调查了哪些文献。

条理分明,分析透彻。

网络调查,选择此方法的理由。

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可以快速获得图片资源。

2.2查询来的案例的分析
案例1:桔槔
桔槔利用杠杆原理取水,它巧妙利用杠杆原理将一端绑上石头,取水时下压水桶,待水盛满下拉石块可以轻松提起水桶,相当省力。

大大减少人们提水的疲劳程度。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要进行深井取水必须加高支点的高度。

另外需要使杠杆能够在水平方向有一定角度的旋转,这样才能够使水桶不仅上下移动还能够左右移动以落到地面上。

案例2:辘轳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做功的机械。

用于提取井水的辘轳始见于汉代,辘轳的出现,解决了深井的取水问题,标志着人类利用地下水进入新的阶段。

辘轳手摇把的半径大于圆木的半径,相同力矩,所以手承受的力小于水桶重力,但是费时间费距离。

辘轳有脚也有头,叫辘轳头,是一块圆硬木,中有轴孔。

穿在轴上,上绕绳索,绳头系水斗,辘轳头上嵌一摇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杨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

水斗为白柳条编制,遇水膨胀,有韧性,耐磨,耐磕碰,上有
两三个环,与绳连接。

案例1:桔槔
案例2:辘轳
案例3:机汲
一种利用滑轮提水的设施,适合远距离高落差的地方提取河水。

与辘轳相似费时费距离。

案例 4:筒车
竹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

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这就是筒口要朝着筒车前进方向的原因),竹筒里会存一些水。

当竹筒越过筒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

你可以调整水槽的位置,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轴为木质,要选择耐磨,不易腐烂的材质;以竹
为车杆,长度为车轴至沟底的距离, 制作时将竹杆的一头削尖,每两根为一组钉于车轴上. 车舷的制作相对简单些,将几根细竹条绞在一起顺着车轮的方向捆扎成两个大圈形成车舷,然后在每组车杆靠近车舷的位置用竹片编制受水板,受水板通常要编制成凹型,便于水流冲击,以带动水车转动;
当水流速度较低时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

筒车以木制材料做成,本身粗重烦笨。

大大降低使用的效率。

案例3:机汲
案例4:筒车
案例 5
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

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

其结构犹如龙骨,所以也称龙骨水车。

它是在木槽内活动榫铆的木链上串连许多刮板用以提水.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

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

案例6
曲辕犁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水田耕作.曲辕犁主要分为犁架和犁铧两部分,犁架主要由木材来制作,犁铧由铁来做成。

制作工艺较简单:犁架多采用楗、梢、榫等来连接固定,这样不仅轻便灵活,更坚固耐用;犁铧采用铁制冶炼、捶打来实现,犁铧锋利,有利于耕作。

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镵用以固定犁头;策
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槃可以转动。

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

1、功能性分析
与直辕犁相比,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分析
案例5:龙骨水车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

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

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

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

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

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

4、结构美分析
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

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
3. 分析结果的归类
先阐述下分析的过程,再从以上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归类如下:
1.桔槔利用杠杆原理,杠杆本质是力矩,我们可以通过增大石块到支
点的距离使之大于水桶到支点的距离,使桔槔成为省力杠杆,进一
步减少人力的损耗。

也可以通过增加石块重量达到增大力矩的效果,
但增加石块也使得安全隐患增加。

2 辘轳为了更加省力可以增大动力臂,也就是摇把的半径。

但增大力臂也加增多了提水所要花费的距离。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动力臂大小不变,减小辘轳的半径。

省力,摇动
起来也方便。

不过增多了摇动的圈数。

3 筒车以水流为动力,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损耗,也解决了低地势向高地势送水的问题。

但是筒车本身的质量与转动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筒车的取水效率。

过去的筒车的转轮与轴之间是滑动连接,我们将其改为滚动连接,就是像自行车的轮与轴之间的滚珠轴承。

减小摩擦,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筒车本身木质材料笨重,改为塑料等轻便材料可以大大降低其自身重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取水竹筒与轴之间的角度使竹筒转到上部时尽快江水倒入槽内,减轻筒车承载的重力。

4 旧式龙骨车虽是农村中使用最多的人力提水工具,但主要存在着边车边漏,效率低,毛病多,提水不高等缺点。

我们针对这些缺点,吸取解放式水车的优点,经研究试验,把敞口车槽改成密闭的车桶,把几十个刮水板改成4个方形皮钱,把原来的刮水上升改为吸水上升,成为改良龙骨车。

古代传统龙骨水车以人力畜力等为动力,如今也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作为动力。

4. 结论
传统水利农具的改进要以强大的物理理论与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此次调查分析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物理力学理论等的茫然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匮乏。

产品结构由产品所需要的功能决定。

筒车的取水效率证明产品材料的选用对产品的功能起着很大的影响。

辘轳在减小转木半径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半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是否对其承载力的性能造成影响。

在桔槔的改变石料的质量与增加力臂之间首选增加力臂,目的就是减少安全隐患,减轻使用者的心理恐慌,所以设计中需要严格认真考虑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人服务。

5. 参考文献
1.《农业科学通讯》 1999年01期
2./Article/CJFDTotal-ZNYK195701018.htm
3./bai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