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的艺术胜地——株洲艺术陶瓷馆亮相美丽的神龙城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第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这是釉下五彩瓷独特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因此,这种釉下彩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手法多样,装饰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现各种单色效果,也可绘制色彩斑孄的纹样,或瑰丽,或淡雅,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由于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汉举行的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第一等奏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据公元1911年的《时报》报道,那一时期,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这标志着醴陵瓷业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鉴赏15 Sept. 2015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
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
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醴陵制瓷起步较晚。
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
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
早期醴陵瓷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皆为粗瓷。
拉坯、绘图系一人为之,作坊内尚无明确的分工。
长沙等地瓷商称醴陵等窑的碗为“土瓷”,而称景德镇碗为“镇瓷”,售价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并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归功于产品革新。
在此过程中,光绪末年的熊希龄及文俊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熊希龄,字秉三,湘西凤凰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幼入私塾,14岁中秀才,17岁入湘水校经堂深造,同年中举,年2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年随湖南巡抚端方东赴日本考察宪政,见京西、大阪、濑户等地产瓷精美,羡慕不已,回湘后决心振兴湖南瓷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吕 埴编辑|薛续友鉴赏15 Sept. 2015业。
民国二年辞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职,时有“第一流人才内阁”之称。
熊希龄一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
文俊铎,字代耕,醴陵东堡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以一等知县候补湖北,后相继主管发审局、硝磺局和来凤厘局。
中日甲午之战,随吴大澂出关抗击日军,因计谋不被采用,辞归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应试,各省举人相约公车上书,力主变法,湖南由文俊铎首署。
谭嗣同在湘成立南学会,由文领衔。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隐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
光绪三十年冬,与熊希龄同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实业。
谦谦君子 铮铮傲骨——邹国华先生釉下五彩陶瓷作品赏析
谦谦君子铮铮傲骨——邹国华先生釉下五彩陶瓷作品赏析王立新【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7(051)009【总页数】3页(P30-32)【作者】王立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新情新意一个真正的陶瓷艺术家是善于在真情实感中发掘生活的美,以情求生活,以生活激起艺术的灵感。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邹国华先生的釉下五彩陶瓷艺术作品总是以善于构思、善于表达深刻的意境令人叹服。
邹老以为“画于陶瓷必先随形立意,而意必出于我对自然的感受。
”创作立意的根本问题是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有真情实感。
“寡于情者,难以言思。
”感情是绘画审美表现中一种能动的心理因素,一种独特的思维触电,邹老在陶瓷艺术创作上的主张以画笔言志抒情,而且须是真情、至情。
艺术创作归于情,情者,感受生活与艺术之门户交通也。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情之所钟,可以惊天地而动鬼神。
”《飞天》釉下五彩瓷邹国华邹国华是1953年考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牌大学生,195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国画学讲师,同任湖北省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
1963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把这样一个科班毕业的人才从湖北调到了所里,任美术设计师。
1978年就被评为陶瓷工艺美术工程师,1980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建成并成立湖南陶瓷陈列馆后,就任该馆馆长,这个陶瓷馆曾经是我这样少年心目中最神圣的艺术殿堂,因为馆里面陈列珍藏着全国各地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陶瓷艺术家及陶瓷艺术作品,还有各产瓷区的一些特色产品。
《寒梅》釉下五彩瓷作品邹国华我同时也是这个时期与邹老结缘相识的,他在我的心目中总是洋溢着一种谦谦君子的古风,和善,又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高气质,画亦如其人,正如他所画的釉下五彩梅花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意一样。
邹国华1928年出生于醴陵,1941年考入湖南醴陵私立渌江学校初级陶瓷班,1944年醴陵被日寇沦陷停学,1946年转入江西景德镇,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半工半读班继续学习,在名家张志汤,潘康秉的指导下学习釉下粉彩,1948年毕业后在景德镇私人作坊画釉上彩瓷器,1949年解放后重回陶业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该学校并入到江西南昌大学艺术科。
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艺之我见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艺之我见陈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湖南醴陵412200)摘要院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国瓷典范,以色泽莹润淡雅而闻名中外。
陈扬龙用毕生心血研创出的“薄施淡染”彩绘技艺是对传统釉下五彩彩绘技法的一次创新突破,使当代釉下五彩瓷再次超凡脱俗,达到了薄而有形、淡而有神、水润空灵的审美艺术境界。
关键词:釉下五彩;薄施淡染;技法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4-0017-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4.008一、由素纱蝉衣到薄施淡染技艺的源起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双勾分水”和“三烧制”技艺而著称,在清代就获得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高度评价。
然而,釉下五彩瓷“双勾分水”彩绘技法因受胎面弯曲度和矿物颜料分水经验的影响,在分水装饰操作过程中上都是小心翼翼,画面也多采用工笔画表现,色块较小而且层次感不够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画面僵硬,颜色深浅过渡不自然,产生图案式色彩堆积和框线内机械填色的平板效果。
由于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爱,醴陵老一辈艺人们对釉下五彩颜料色泽表现和彩绘技法的创新研究也坚持不懈。
有的致力于釉下泼彩表现技法探索,有的致力于釉下淡彩表现技法探索,有的致力于器物造型研究,有的致力于技艺恢复和颜料的开发研究,有的致力于古瓷收藏与古籍整理研究。
陈扬龙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他的名字,注定与薄施淡染技艺被陶瓷历史所铭记。
而在薄施淡染技艺形成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代表西汉杰出纺织技艺的精典作品———素纱襌衣(如图1所示),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出土不但让沉睡两千多年的西汉丝织品重现于世,也应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所描述的“地铺白烟花簇霜”诗句。
轻薄而透明的素纱襌衣,如烟雾般飘渺轻盈,如水色般晶莹剔透。
参观株洲博物馆的收获和感悟作文
参观株洲博物馆的收获和感悟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去株洲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吧。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去过博物馆,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走进博物馆大门,我就被里面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气氛所吸引。
博物馆前面有一座高大的雕塑,那是株洲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军骑着战马英勇斗志昂扬的模样。
爸爸告诉我,这位将军就是我们株洲人引以为傲的岳飞。
看着他威武的形象,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股patrioticmobilizing的力量在我心中激荡。
接着,我们来到了陈列厅。
只见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有陶器、铜器、玉器等,还有一些古老的钱币和印章。
每件展品旁边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讲述了它们来自哪个时期、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小小的玉姿,爸爸说它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我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用非常简陋的工具把坚硬的玉石雕刻得如此细腻生动。
真是了不起!参观陈列厅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被一些特别的展品所吸引,就忍不住多看两眼。
比如一件四分之一人高的巨大陶罐,上面雕刻着很多有趣的人物和动物图案;再比如一件做工精细的金杯,虽然只有手掌那么大,却熠熠生辉。
每件文物都让我感受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匠心,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引领我们把优秀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陈列厅,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展览区。
生活陈设区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这些生动的陈设增强了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考古发掘区则展示了一些出土的遗迹和珍贵文物,向我们揭示了history的神秘面纱。
在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区,是一些珍贵文物的临时展览,比如佛教艺术品、唐代陶俑等。
看到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我既兴奋又惶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破坏了这些万贯家珍。
同时我也被这些文物流露出的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它们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与釉下五彩的那些事
我们与釉下五彩的那些事《飞 天》釉下五彩瓷作品 邹国华1963年,在湖南省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要求下,爷爷被调回位于醴陵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任美术设计师。
1980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创建湖南省陶瓷陈列馆,爷爷被任命为陶瓷陈列馆馆长。
还记得那时候我时常跑到陈列馆找爷爷,有一次见爷爷手里拿着笔和尺子描绘着什么,我跑过去直接抢走了爷爷的画笔,他顿时大发脾气,我眼泪直接迸发出眼眶。
他只好停下笔过来哄我。
后来才知道爷爷在描绘每个陶瓷的器型,用尺子细细的丈量着尺寸,稍有震动都能影响器物的精确度。
这正像爷爷的为人,总是认认真真,从不来半点马虎,他心中的那把尺永远精确地要求着自己,当然也衡量着我的父亲和我。
爷爷设计的象征世界和平万《江山多娇》釉下五彩瓷作品 蘑菇瓶 邹国华阳、山西晋中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暨《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年会”,推介了部分艺术院校和产瓷区域的陶瓷文化及艺术家,在业内、当地政府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一致好评。
《陶瓷科学与艺术》也一跃成为国内外非常倚重的陶瓷专业学术杂志期刊。
在大力推广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同时,父亲也不忘拿起瓷画之笔,继续釉下五彩瓷艺术瓷新的创作和探索,陆续创作了一批打破传统创作思路、思维方式有审美情感的釉下五彩瓷作品。
父《生命》釉下五彩瓷系列作品 邹明林《羽化》釉下五彩瓷作品 邹 幸《彩云之南》 釉下五彩瓷作品 邹 幸CERAMICS SCIENCE & ART作者邹幸:陶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沙民政学院讲师,中国陶瓷协会、湖南省陶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传承人,乐雅陶瓷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
多件作品参加爱心捐赠及拍卖活动,部分作品被相关机构及艺术爱好者收藏。
部分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并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
《春 语》 釉下五彩瓷作品 邹 幸CERAMICS SCIENCE & ART。
“釉下五彩”是集大成之陶瓷艺术
“釉下五彩”是集大成之陶瓷艺术作者:郭芳华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8期[摘要]“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市首创于清末的汉族传统名瓷,是在半成品素胎上运用国画双勾汾水或写意彩绘创作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炉经“三烧”焙烧而成,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品质著称于世,这在陶瓷领域是独一无二的。
“釉下五彩”在色彩运用上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蓝、绿、红、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制成,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晶莹透亮,永不褪色,令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釉下五彩大成陶瓷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365-01正文:(一)“釉下五彩”之“大浪淘沙,风潮所布”自“釉下彩瓷”成为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是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至清康熙年间,醴陵创制了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即“窑彩”。
其中,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花青为氧化铁着色,使釉下色彩更搭配加丰富。
1907年,时任民国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醴陵姜湾创立湖南瓷业学堂以培养技术人才。
在历史的飓风夹杂着军阀、民主和科学的“云物惨然”扫荡整个九州之后,醴陵“釉下五彩”顷间失传!解放后,是醴陵湖南陶瓷研究所的元勋们“煞费苦心──掘地三尺──三顾茅庐”才找到并请出时年八十三岁高龄人称“寿公”的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最后一名学员:吴寿祺老人。
几经轮回,醴陵“釉下五彩”技艺才得以死而复生,流传现世而大放曙光。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参加了武汉、南洋劝业奖进会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世界博览会,湖南瓷业公司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牌,享誉“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在20世纪70年代初唯一未受绿色贸易壁垒禁令限制的,就是湖南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不仅瓷品细腻温润、图案淳风仁美,而且色料中不含铅等添加剂,在瓷器表面有一层晶润透明的保护釉层,使瓷器中彩绘颜料等毒性物质无法析出,从而使“釉下五彩”瓷清雅明快,无铅毒,耐酸碱,防磨损,永不褪色,尤其是餐具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餐具”备受各国青睐,国际陶瓷市场上一度出现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热。
釉下五彩瓷装饰的色彩表现
读·闻·观119釉下五彩瓷装饰的色彩表现林 威摘要:在各项陶瓷手工艺作品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直接影响陶瓷的艺术欣赏价值。
釉下彩绘技术作为一种陶瓷主要制作工艺,具有彩绘工作量大、彩绘工作开展难度较高、窑内温度控制要求较高等特点。
一件完美的釉下彩瓷作品,是经过画瓷手艺人的不断努力创造而出,向外界展示着特殊的意境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本文围绕着釉下五彩瓷,分析不同色彩运用所呈现出的美感,积极探索色彩之美在其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五彩瓷;色彩;具体表现当今社会,一些新型的审美风格、美学思想不断涌现,使得审美潮流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人们逐渐对“美”有了自身独特的感受,使陶瓷作品的色彩运用和表现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1]。
在陶瓷的素胎之上,画瓷手艺人运用各项色彩搭配,创作出一幅幅涵盖意境之美的彩绘作品,经由高温烧制之后,图案中某些黑色线条,逐渐淡化,其不仅没有影响彩瓷的观赏价值,还提高了彩瓷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釉下五彩瓷的基本概述陶瓷一直是我国的一大瑰宝,在中国古代时期,便出现了以“青色”为主要彩绘颜色的陶瓷。
在清朝末期的时候,陶瓷制作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诞生出著名的釉下多彩技术,转变了传统以“青色”和“蓝色”系列为主的釉下彩绘方式[2]。
所谓的“釉下”是指在陶瓷胚胎未放入窑内之前,画瓷手艺人依据自身设计的彩绘图案,结合自身的画瓷能力。
在陶瓷的素胎之上开展相应的彩绘工作,采取分水的画瓷工艺,将各项色彩层次分明的绘画在素胎之上。
在绘画工作结束之后,再对素胎开展喷釉的工作,然后将其投入到窑内,开展烧瓷的工作流程。
采取此项陶瓷制作和绘画的制作流程,使画瓷手艺人绘画的彩绘图案与陶瓷本身融为一体,与其它类型的彩绘方式和制作工艺不同,此种陶瓷的绘画图案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和抚摸,其色彩仍然会保留原样,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还具备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釉下五彩瓷色彩表现之美在此种类型的瓷器之中,人们常说的“五彩”并不是指只有五种类型的色彩,而是对多彩的一种称呼。
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作者:王焕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2期王焕“醴陵釉下彩早期称‘釉下五彩’,清朝雍正年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泥釉粗糙,色泽灰暗,装饰简单,时人称为‘土瓷’。
”[1]较其他古窑口而言,醴陵釉下彩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还曾历经沧桑。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制瓷(白瓷)从粗瓷向细瓷发展中,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设立,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釉下多彩装饰工艺,当时只有绿、赭、黑、玛瑙红和青花五个颜色,醴陵釉下五彩也因此而得名。
釉下五彩瓷创始难能可贵,瓷艺作品晶莹淡雅,别具风格。
至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宗师吴寿祺的《扁豆双禽图》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醴陵釉下五彩瓷才得以名扬天下。
经历了20世纪初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受多次战争影响,釉下五彩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醴陵瓷业日渐没落,釉下五彩工艺濒临灭绝。
1955年,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醴陵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2]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对研究和恢复醴陵釉下五彩陶瓷生产技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在现代陶瓷基础工业对原料、釉料、色料的综合科研与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醴陵釉下彩瓷艺术的发展成熟,带动了湖南陶瓷产业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醴陵陶瓷,列为中国当代七大陶瓷产区之一,成为我国南方当代硬质瓷生产发展中,与景德镇齐驱的艺术瓷、日用瓷、家用瓷基地。
1964年醴陵白瓷釉下彩兰海棠餐具,于国庆15周年起始,入选人民大会堂国宴庆典用瓷。
它与1974年周总理主持工程、新北京饭店用瓷——釉下兰牡丹纹餐具,共获1979年国家经济建设委员会授予陶瓷行业的首枚质量金奖。
湖南省醴陵陶瓷研究所不仅是醴陵釉下彩瓷的科研基地,也是釉下彩瓷艺术的创作中心。
陶瓷研究所第一批学徒共有十人,陈扬龙便是其中之一。
出身于陶瓷世家的陈扬龙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暗下决心:愿意为陶瓷事业服务一辈子!从陈扬龙走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开始,才逐渐接触到“艺术瓷”,并被其深深吸引,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艺术瓷的创作。
《釉下五彩》,你真的看懂了吗?
《釉下五彩》,你真的看懂了吗?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1年第1期特约记者 / 杨佳岚编辑 / 赵晴川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称之为“艺术之母”。
作为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动作姿态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传达人类的审美情感,表现生活的审美属性,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
艺术犹如海洋,当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融合,会给彼此带来特别的灵感和启迪,呈现出意想不到惊喜。
在湖南卫视《舞蹈风暴》节目中,CDSF A组拉丁舞冠军阎棒棒/杜玉君与CBDF甲A组拉丁舞冠军古堃玄/孙晨鸿强强联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挑战。
他们尝试运用西方艺术形式表现东方传统文化,演绎“艺术品”《釉下五彩》。
他们通过拉丁舞不同风格的5个舞种,表现不同色彩的陶瓷艺术,将陶瓷艺术转化为身体艺术,用舞蹈语言传递陶瓷文化。
这个作品不仅是东西方艺术的交融,更是跨越年代和艺术形式的对话。
4位优秀的舞者,在这个作品中塑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釉下五彩”陶瓷艺术品。
釉下五彩是湖南醴陵首创于清末的传统名瓷,醴陵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技艺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其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
整体作品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很多人都不了解釉下五彩这一陶艺文化,谁又能想到,两对年轻舞者决定用拉丁舞来表达中国的制陶艺术。
这个作品从主题选择、动作编创、服装道具、舞美设计到最后的舞台演出,正如陶瓷艺术的每一道工序,无一步可忽略,每一处都需精心琢磨,才能成其光彩。
他们通过男女双人动作的配合交融,达到了一种和谐,运用拉丁舞的5个舞种将五彩瓷从陶坯、着色、烧制,到最终成型的多个过程演绎出来。
舞蹈艺术可谓人物造型艺术的精华,舞蹈动作的呈现犹如陶瓷着色,拉丁舞很多女生动作,和陶瓷着色的感觉是一样的,他们身着预示着黄土和大地的舞服,双手浸染五色油彩在身体上绘制,就像五彩在大地上着色。
釉下五彩瓷山水装饰的传承与创新
囝
较强的制作性 ,用笔 的轻 、重 、缓 、急 ,用色的干 、湿 、浓 、淡 等都应适应其 工艺要求 。特别是在用色方面 ,要考虑到色料在高 温中有一定的挥发 。有 时坯体在未烧之前呈现的画面层次清楚 , 浓淡分明 ,而一经烧成则面目全非 。
雪景山水的画法重点是在用黑色料 “ 布墨 ” ,黑色料的掌握需严 格控制 ,黑色画得太重 ,烧 成后会 感到 “ 骨” ,黑色太轻 ,又 露 会感到画面萎糜 ,缺乏精神 。在装饰 技法上 ,既可先勾勒 ,后点 梁 ,也可以先用分水法染出山石层 次 ,后用调制恰 当的黑色进行 勾皴 。一般来说 ,是先用黑色勾皴 山体、树石 ,然后再用掺有蓝
从山水的 自然存在 中体 会出理 想的儒家 美德 ,从 而达到物我 合
一
的 美学 境 界 。
道家认 为山水是静观悟道的对象 ,于是 山便成为道士们的天然修
炼场所 。自然 山水成为他们体悟世 界大道 的对象与客体 。在山水 之中以自己虚静之心体会世间大道 , 并将体悟结果铭记于心 ,通
过心灵感悟去发现 山川之美 ,这便是道家与 山水的关系 。
2、多彩 山水 釉下多彩山水有 工笔和兼工带写两种形式 。所谓工笔可表现如国 画青绿山水的效果 ,带有图案意味 。在工艺制作上可用油性料勾 线 ,山石着色可用分水技法操作 ,色彩即可达到变化丰富 、艳丽 丰雅的效果 ,且纹饰工整严谨 ,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
色的淡黑色进行烘染 ,积雪的地方 还可以用些 白色料进行点填 , 以烘托出 白雪皑皑的气氛 。釉下雪景山水不 宜把水 、天画得黑色 很深 ,白雪与天空处 除可用浅淡的轮 廓线外 ,也可用淡蓝黑色水 料进行烘染 ,以衬托积雪的白色 。这样洁 白的瓷质 既不会感到唐 突 ,又展现了雪景的神韵 ,显得清新雅洁 ,耐人寻味 。
釉下五彩的绝响——记釉下五彩宗师张晓畊复色山水笔筒
画跋 》提 出 “ 我于 青绿 清静悟 三十 年 ” ,始尽 其妙 。 恽寿平 《鸥香 馆 画跋 》也 指 出清绿 重 色 ,为浓厚 易 ,为浅淡 难 。为 浅淡矣 ,而愈
见 浓厚 为 尤难 ……愈 浅淡 愈见 浓厚 。所 谓 绚烂 之极 ,仍 归 自然 ,画 法 之一 复也 。这 种 “ 愈浅 淡愈 见 浓厚 ”美 学观 点 ,很大 程度 上影 响 了瓷器 的 装饰 。而清 末 、 民国的 陶艺 家创 作 的浅绎 彩和 釉下 五彩 山 水 瓷 画 ,以水 墨勾勒 基础 上敷 改淡 赭 和水 绿 ,草绿 和淡 蓝 ,画面 产 生 一种浅 淡 的朦 胧感 。张 晓田 此件 复色 釉 下 山水 笔筒 风格 ,显然 受 } } 其 影响 ,此件 作 品创 作于 1 2 年 , 为 “ 93 湖南 模 范窑 业工场 ”的鼎 盛
就 是在 上述 基础 上再 创造 成 多色 的釉 下彩 绘 ,突破 了 千百 年来 生产 单 色釉 下彩 瓷 的局面 ,进 入 了一个 五彩 缤 纷 的世界 。千 年梦 想 ,百
年 成就 ,当归于 醴 陵窑工 、产 品更新 ,励 精 图治精神 。醴 陵瓷业 脱 离 景德 镇 的 ,光 绪 末年 ,熊希 龄 、文俊 铎 起 了关键 性作 用 。 清 光绪 之十 一年 ( 0 1 5),时任湖 南 时务 学堂提 调 熊希 龄上 书 9 万言 ,呈湖广 总督 端 方 ,携 同县 邑文 士文俊 铎 实地考 察 ,多彩 的醴
纹 饰 ,外 壁正 面 以墨彩 、绿 彩 ,以生动 细致 的笔 墨表 现 出群岩 环 绕 ,万千 翠竹 从 中 ,几 间 茅舍 , 山下 膦磷 江水 ,绿波 荡漾 ,两艘 齐 头 并进 的帆船 ,从 遥远 的地 方挂 满风 帆 ,驶 向彼 岸 ,俨然 构成 了一 幅 悠然 宁静 、充满 辉煌 和希 望 。画面 气 势连 贯 ,山石 勾勒 有神 ,竹 林屋 宇 ,线条 轻重 、虚实 、浓淡 变化 丰 富 ,渲染 得体 ,帆 船 、人 物 生动 有致 ,整 个 画面层 次分 明,错落 有致 ,动 静 结合 ,达 到 了 “ 浓 而不俗 ,淡而 有神 ” 的韵味 。外 壁背 面 两行 行楷 ,署 为 : 甲子 秋月
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抱兔童子》,高23厘米《松鹤延年笔筒》,高14厘米,直径11.5厘米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表明,至迟在汉代,醴陵就已经开始烧造陶器,宋、元时期烧造青白瓷。
清末创烧成功的独具特色的高温釉下五彩瓷,则堪称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清朝雍正七年(1729)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醴陵瓷器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学习先进的制瓷工艺。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经过实地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并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
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在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获得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至此,醴陵瓷器蜚声海内外。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后,上世纪20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
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首都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也是醴陵烧造的。
1964年的国庆十五周年,醴陵又成批烧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
此后,毛主席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
历史的釉光 醴陵釉下五彩瓷
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作者:黄静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5期文、图:黄静《历史的釉光——中国·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目前正在广东省博物馆热展。
醴陵釉下五彩瓷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醴陵釉下五彩瓷出现于清末,至上世纪30 年代因时局动荡而暂时停烧,持续了短短的20 多年。
但是它却对整个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清末釉下五彩瓷的出现,醴陵始以制瓷业而兴旺起来并名扬中外。
至今醴陵仍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号称“第二瓷都”。
历史如此短暂的一个彩瓷品种,便能支撑起一座享誉中外的名城,可见它必有令世界惊艳之处。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先在半成品的素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一层透明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包括有釉下五彩、釉下绿彩、釉下墨彩等多个品种。
晚清、民国时的醴陵釉下五彩,烧造用的是“三烧法”。
即首先在第一次烧成的素坯上彩绘,绘画完成后入窑第二次焙烧,使彩料与胎体紧密结合,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第三次入窑高温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柔和淡雅。
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栩栩如生。
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陶瓷审美“划时代”醴陵釉下彩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彩瓷的品种,而且在陶瓷审美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陶瓷审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宋代崇尚青瓷,清润素雅、如冰似玉的青瓷与文人士大夫追求高尚人格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青瓷成为了当时瓷器审美的主流。
明代青花瓷发展得相当成熟,雅俗共赏的画面深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并大量远销海外,青花瓷因而成为了“国瓷”。
釉下五彩瓷的艺术特征
釉下五彩瓷的艺术特征作者:王玉来源:《艺海》2013年第06期(一)醴陵陶瓷源远流长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
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时隶长沙郡,汉初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东汉初置县。
其土壤肥沃,自古为产粮区,家给人足。
渌水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水陆相连,瓷土资源丰富,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世纪初,熊希龄等著名人士创造出了多色的釉下彩绘,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釉下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工艺技术以细腻著称的釉下五彩瓷,离不开原材料的使用。
虽然大多都是混合高岭土、长石、石英,“但还是要运用球磨,“但还是要运用球磨、过筛、除铁等工艺进行筛选,纯净程度不同,品质也就不同。
”在经过拉坯、滚压等工艺制成坯体后,便要经历这醴陵独有的“三烧制法”。
改进后也必须入窑烧两次才能完成其全部工艺流程。
将坯体多次进行素烧和多次焙烧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坯体中的结晶水分等有机杂质排除,以使坯体纯净,二是增加坯体强度以利于装饰绘制时各种技法的发挥。
多次焙烧是为了增加瓷胎的清透与光亮度。
釉下五彩工艺主要分五个步骤:素烧柸上构图、勾线、汾水、喷釉、烧成。
其中勾线和汾水是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中的重要步骤。
勾线就是在胚体上用油性材料勾勒出纹样轮廓,线条分墨线、色线两者,墨线在一定温度下变成白线。
汾水就是在轮廓内填充各种水分饱满的釉下五彩色料。
因为陶瓷色料溶解在水份里,所以称这种填色为汾水。
这种双钩分水填色的特殊技艺,使瓷器的色彩沉淀在釉质之下,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这种将黑线变白线的工艺便是釉下五彩瓷的精髓所在。
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说起醴陵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醴陵瓷业真正的崛起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当时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
技艺精妙:东方陶瓷艺术惊艳世界一捧瓷土,几色颜料通过烈焰的试炼,摇身一变成为晶莹通透、色彩斑斓的釉下五彩瓷,这一神奇的变化离不开醴陵独特的瓷土资源,但要烧制出光彩夺目的瓷器更重要的是靠制瓷匠人的一颗匠心和一双巧手。
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制作到产品烧成要经过近100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艳“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芙蓉国里醴陵釉下五彩瓷:日之星……一连串重点实验室和项目落户,一系列荣誉加冕,使天仪研究院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当国内同行都去攻占通讯和遥感这两个利润丰厚的市场时,天仪却选择了国家队和创业团队都不愿进驻的太空科研市场。
在很多人看来,太空科研市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规模小、攻坚难、利润薄。
但在天仪看来,这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许多从事太空实验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一辈子都很难有哪怕一次做太空实验的机会。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回国后,想在太空验证其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已有许多研究项目在排队等候,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
巨大的供求矛盾,更让天仪研究院坚定地选择了研发微小卫星平台的决心。
为从事太空科研的用户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既能投身科技强国,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天仪研究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16年,天仪研究院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
该平台可以为全世界科研机构、双勾分水技法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扁豆双禽瓶54而不俗,淡而有神,可根据创作需要表现各种效果,淡妆浓抹,无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