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而初中地理课作为了解地球环境、认识自然资源和地球等重要内容的科目,更是适合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入手,探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1. 多样性:地理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球科学等多个方面。
2. 综合性:地理学科有有着综合性,它既包括了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知,又包括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
3. 时效性:地理学科的内容与时事密切相关,时刻关注地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基于以上特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提高环保知识的理想平台。
二、渗透环保教育的方式1. 选取恰当的教材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与环保相关的话题和案例进行教学。
比如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并思考如何预防和改善。
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与资源利用的现状,又能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比如展示饱受污染的河流、被砍伐严重的森林等,通过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
也可以展示环保行动的案例和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3. 结合实地考察地理学科天然与实地考察相辅相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亲身感受,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还能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
4. 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宣传等。
通过实际参与环保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还能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几种方式的结合运用,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也能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点, 由于游人过 多 , 而这些人又不 注重保护环境 , 地上到 处都是纸 屑和垃圾 , 长期无人 打扫 , 再加上 天气炎热 , 这 些垃圾散发 出一股股臭气 。 脏乱 的垃圾 与美丽 的风景格 格不人 , 严重影 响了人们的视 觉美 。视频放 到这里戛然 而止 , 学生也感觉 到非常愕然 。我 问道 : “ 如此 美丽 的风 景, 你们愿意看 到它被污染 吗?你们觉得保护 环境重要
干 个小组 , 对 我校周 边 的河流 进行调 查 , 并利 用化 学知 识, 对河流 的污染 程度进行检测 。 通 过学生的集体努力 , 最终 得 出了调查 结果 : 原来 , 我 校周边 的河流无 一例 外
如结合 角色扮演 、 结合 游戏进行 环境教育等 。由于篇幅 有限, 在此就不过 多赘 述 。希望本 文的写作可 以起到抛 砖 引玉 的效果 , 激起更 多的一线教 师参与到该 问题 的研
都 在议论北京 大雾》 。报道 中这样提 道 : “ 整个 北京城看 上 去就像机场里 的吸烟 区” , “ 毒 气蔽 日, 能见度 不足 2 0 0 米, 2 0 0 0万人在 中国首都感 觉到窒息” 。 诸如此类 的语言
在 该篇报道 中不 胜枚举 。读 完这篇报道 后 , 学 生陷入 了 片沉默 。看 到这 种情形 , 我说 道 : “ 同学们知道 为什 么
点看法 。
结合媒体报道进行环境 教育 结合媒体报道 进行环境 教育 , 这 种教学方式 不仅具 有 时事感 ,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一
、
纳》 一节 时 ,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 到环境保护 的重要性 , 我用多媒体呈现 出一个西双版纳被污染 的场景 。 视频 中 先 出现美 丽 的西 双版 纳 ,那美 丽 的风景让 游人 流连 忘
初中地理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及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及实施策略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非常广泛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关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识方面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要促使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具体来说,教师要革新教学思想观念,重视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运用乡土资源,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感受,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环境保护理念,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主要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思考,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策略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觉醒,生态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了随处可见的生态标语、政府的大力发展,生态道德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施行德育教育观念的重大体现。
其中,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态文明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成为了广大教师实践生态环境教育观念的重要学科,对人们的生态发展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因此,本文就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一、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建构学习的氛围,拓展学习的空间信息技术为初中地理教学创设了各种情境,以前的教学是静态的、单一的,过度地突出了教师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当今的初中地理教学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视频、文字、音乐、声音、图片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静态的、沉闷的课堂转变成动态的、灵活的课堂。
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地理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例如,互联网平台上的相关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正是媒介的随身化带来的便利。
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利用短视频平台,去寻找有关海陆变迁过程的短视频,再发给老师,老师汇总后在课上播放,并且对视频的正确与否和质量优良进行筛选,找出最优的视频来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初中地理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研究——以“极地地去”课例为例
生涯是指人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渡过一生。
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清楚自己将去往何方、怎样去,并接受自己选择结果的全人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生涯认知和生涯探索阶段。
学科课程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师要转变观念,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肩负起做好学生“生涯导师”的职责,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
学科融合生涯教育是把学科学习延伸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中。
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文以“极地地区”为例,尝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融合生涯教育。
一、案例说明“极地地区”对应《课标》主题四“认识世界”第二个专题“认识地区”的第四条内容要求:“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一)《课标》解读本条要求中的“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既是方法限定,又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目标,需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是分析“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的基础;行为动词是“说明”,意思是不仅要说出结论,还要解释明白原因;“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本课为主题四“认识世界”第二个专题“认识地区”的最后一节内容,该区域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素材完善学生的认知;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及其对区———以“极地地区”课例为例芦艳波1,王松梅2,郭梓峰3(1.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61;3.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涯教育;极地地区;课例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 (2023)26-0057-04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域水热状况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因此学生可以从自主认识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地理环保教案初中
地理环保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2. 让学生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2. 利用实验、讲解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爱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2. 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环保的行动和责任。
三、教学重点: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影响。
2. 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2. 环保的行动和责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看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讨论环境问题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3. 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讲解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 环保的行动和责任:让学生讨论个人和集体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行动,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参加环保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时刻关注环保,关爱地球。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环保方面的掌握程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课程的生态环境探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课程的生态环境探究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程的生态环境探究生态环境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及其实施策略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初中地理课程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及其实施策略,为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生态环境教育的质量提供参考。
现状分析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2.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评价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教师生态环境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课程设计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以下设计: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保护的重要性;2.引入案例教学,以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化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关注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初中地理课程中生态环境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1.多元化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3.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环保意识等,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
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与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初中地理课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联系 (2)1. 初中地理课堂的特点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4)3. 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5)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路径 (6)1. 课程内容整合路径 (7)1.1 结合地理知识,引入全球视野 (8)1.2 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9)1.3 融入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11)2. 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12)2.1 采用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 (13)2.2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合作 (14)2.3 结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15)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16)1. 强化全球视野,提高认知层次 (17)1.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热点问题 (18)1.2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 (19)1.3 培养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意识 (20)2. 加强实践环节,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策略 (21)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初中地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重要思想融入教学中。
二、初中地理课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通过对地球资源、生态环境、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家园,各国人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地球家园。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了解各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从而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211175112_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
'9%"q Y%`h78 !0 (托马斯提出的环境教育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和理论实践基础。
我国通过在中小学以及高校进行生态文明的渗透和培养,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由理论指导实践,将生态文明意识上升到具体实践。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
生态文明理念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一致,提倡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生态文明行为注重学生的实践,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落实。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效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这些都要求初中地理教师仔细分析教材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有效的生态文明地理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地理课堂渗透生态文明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必然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中学生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中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现实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也成为衡量地理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1.融入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生态87文明教育资料的收集,没有认真筛选贴合教学内容的教育资源,导致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
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中学地理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
本人认为: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及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更好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地理教学要求,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
我认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尝试。
何为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么,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我认为关键是创设情境。
下面就结合本人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法应用的体会,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新课的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好的导入方法会使学生的精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并认真听课,也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创设合适的导入情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一)由生活常识导入新课。
如:在讲解八年级地理《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问: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人口最多是哪个民族?你知道的民族有哪些?各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学习。
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析归纳。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所形成的知识,感受知识就在身边。
(二)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生态教育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探索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生态教育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开展对于加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推动地理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生态教育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生态教育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授地理知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在讲解地理资源时,可以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让学生明白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
在学习地理区划时,可以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保护措施。
通过将生态教育理念融入地理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未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奠定基础。
生态教育理念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低碳经济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低碳经济理念摘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当今社会中重要的理念之一。
由于低碳经济理念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低碳经济观念,养成低碳经济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
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理念渗透;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保障生态文明要推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着绿色节能的方向转变,为此,“绿色出行”、“低碳经济”等生活理念不断出现。
初中地理教学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熟悉世界,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以理念为核心,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低碳经济理念框架在目前的地理学科教材中,已经加入部分低碳经济理念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渗透低碳经济理念。
教师要正视课程内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最大程度的在地理学科知识中向学生传递低碳经济理念[1]。
同时为学生树立低碳经济的意识,构建低碳经济理念框架,做到心理上和行动上的“低碳经济”。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海陆变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其中。
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并掌握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等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时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它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方式引起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低碳经济理念的内容,工业化的推行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地球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人口数量激增且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最终结果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谈环境道德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谈环境道德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摘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球上60多亿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爱护。
人们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道德教学策略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通过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环保活动,努力营造环保道德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观念,增强中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成为地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
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
诸如以上内容教材中均有体现,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除了经济和法律手段,还需依靠道德的约束。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青少年历来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状况,也必将影响国家社会发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南斯拉夫实行狂轰滥炸,造成南斯拉夫乃至巴尔干的空前的生态灾难。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摘要: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视角,初中地理研学活动的设计具备重要意义与作用。
通过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激发起保护环境的意愿和行动。
本文立足生态文明教育视角,针对初中地理研学活动给予综合探究,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研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方案立足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不仅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情感价值观。
通过有效研学活动可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行动,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一)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参与地理研学活动,学生可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亲眼目睹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性,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产生保护自然的愿望和责任感。
地理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与自然互动机会,让其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相关环境问题,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二)加强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初中地理研学活动的重要性,旨在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可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如参观生态公园、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等,让其亲身体验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式。
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样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开展生态知识讲座、组织生态文明主题的展览和比赛等,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认识。
学校还可通过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专业知识掌握。
二、生态文明教育下初中地理研学活动可行性(一)地理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一致初中地理研学活动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下进行,与地理学科及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完美契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学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美和伟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独特,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环保宣传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初中2024年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五篇)
初中2024年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计划秉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堂教学现代化,强化校本教研意识的原则,统筹整合常规工作,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构筑坚实基础。
二、制定依据: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探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学科,具备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及实践性特征。
中学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地理思维,树立全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视野与爱国情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
2、学生现状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具备一定的抽象与系统思维能力。
随着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始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因此,可通过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会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实现认知水平的递进发展。
三、目标设定:七年级世界地理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气候、海洋及人口、人种、国家概况等基础知识;2、了解世界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初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3、通过地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内在联系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理略图及阅读相关图表;4、认识到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不同国家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经验与挑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理解国情,培养对祖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为升入更高学府及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
初中2024年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二)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本学期地理教研组的工作将秉持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部署。
以下是对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的官方表述:一、工作指导原则本学期,地理教研组将围绕教学改革思想,精心组织并高效实施教研活动,同时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备课组的工作。
初中地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初中地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首先,教案的设计要围绕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例如,在
讲解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引入环境保护的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能力。
通过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理解不同地区人们面临的挑战,增强全球公民意识。
接下来,教案中的活动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人民,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这种活动不仅能够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
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此外,教案还应包含情感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感人故事,或者展示一些自然美景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些情感的触动,学生能够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培养感恩的心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
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教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于地理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i 工荞 省 南 京 市 第 六 + 六 中 学 彭 文俊
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 的关系极为密切 ,地理教材 中有很多 内容可 以成为对 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的素材 。 那 么应怎样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中渗透 环境 教育呢? 笔者认为应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
问题 , 我们该如何做” , 引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 必要性 。 教学实践证 明,
有学生参与 的知识延伸和扩展 , 可 以使学生 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 , 学 习效率
也 大 幅度 提 高 。
4 . 组 织学生撰 写与环境 有关的论文 、 绘 制与环境有 关的漫画等 , 增 强学生的 环境保护 意识 。 植树节 、 世界环 境 日、 地球 H、 水 H等纪念 日, 都是为了呼 吁人 们 爱护环境 , 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 的生存环境而设 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 及 学 生实 际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 来提高学生 的环保意识 。 如, 学 习完 “ 地球上的水 ” 、 “ 自然 资源” 、 “ 天气与气候 ” 等知识后 , 结合某些 与环 境保护有关 的主题 , 开展 论
行为 、 好 习惯 。
3 . 组 织学生查 阅环保资料 , 增 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 地理教材不可能把 知 识点都讲得面面俱 到, 凶此 , 学生需要在课 后查 阅更多 的资料来弥补教材 的不足 。
课下, 教 师 可 以让 学 生 整 理 该 节 课 所 涉 及 的 问题 , 然后分 小组通过 上网 、 读 报 刊
一
、
要 增 强 学 生 的环 境 保 护 意 识
水资源污染 , 耕地 面积不断减少 , 森林 、 草场退化 , 沙尘 暴肆虐 , 雾霾 、 酸雨加 剧等 环境 问题 , 阻碍着人 类社会 的发 展 , 严重地威胁着人 类 的生存 。 我 国虽然物 产丰盈 , 资 源种类多 、 储量 大 , 但 是人 口众多 , 人均资 源 占有量严 重不足 , 这要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 : 节约、 环保 已迫在眉睫 。 在 中学地理教学 中 , 教师要联系生活 实 际, 培 养学 生理解 和思考环境与人类生存 之间关系 的意识 , 特别是要落实学生 的 环境保 护意识 。 初 中生 的社会经验不 多 , 可塑性 比较 强 , 这一阶段是增 强其环保 意识 、 对其 开展 环境 教育 的关键 时期 。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郭妙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突显出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
要想解决环境问题,首要是解决人的思想观念的问题,基础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尤其关键。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其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并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中,地理课程最适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这将利于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地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一)利于解决生态问题大部分生态问题都是由于人的生态意识薄弱所致。
所以,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而树立生态意识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基础教育,对初中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而且未来有望小手拉大手带动学生的家长、亲人,共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二)利于培养學生正确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在初中地理开展生态文明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本质上也是统一的。
初中地理学习环境构建(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学习环境构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初中生发展的地理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一篇范文地理学习环境构建是指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实践平台等手段,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自主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
针对初中地理学习环境构建,教师和学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构建地理学习环境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多元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素材。
同时,注重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拓展,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创设实践平台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校应积极创设实践平台,如组织实地考察、开展地理实验、举办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强化评价体系完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及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地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地理素养。
6. 加强师资培训地理教师是构建学习环境的核心力量。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研究,充实自己的地理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构建适合初中生发展的地理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实践平台等途径,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自主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提高我国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课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摘要: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可渗透环境教育,但是地理作为与环境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在教学中更易于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奥秘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改变教学方法,渗透环保意识
传统的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简单的单一的说教方法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渗透环保意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将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
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互动教学,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师生与社区、网络课堂为辅。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思考与领悟;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讲“活”,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活”,能够与实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或者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如,讲到“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抽纸、书本等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废旧的筷子、书本等问题,可以给学生讲述日本的利用方法,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最先发明的,但是,日本人在用完一次性筷子后不是简单的焚烧而是将其回收造纸,这就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后启发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的思考。
二、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
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问题,那“经济收入与环境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我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代表“上里古镇管委会”的领导;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农家乐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环保局的局长等等,大家就:“‘经济’与‘环境’谁更轻谁更重”展开讨论?通过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并且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问题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
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方式,使地理问题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来看,学生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
占地球水资源中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将洗手用的水冲厕所等。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环保意识。
四、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则会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如在讲“中国的海洋资源”时,我播放了海洋污染的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观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不乱丢垃圾,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
又如在介绍湖北省时,告诉学生湖北省曾经是“千湖之省”,现在已经名不符实了,并借此机会让同学们观看2013年“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学们兴趣高昂,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湿地的作用。
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环境教育教学策略及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06.
[2]梁丛城. 地理教学课堂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