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关于古代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3.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举人C. 秀才D. 贡生答案:B4. 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被废除?A. 明朝B. 清朝C. 元朝D. 唐朝答案:B5. 科举考试中,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会元C. 探花D. 进士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包括哪些?A. 经义B. 策论C. 诗赋D. 算术答案:ABC7. 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些是考试的阶段?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国子监考试答案:ABC8. 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些是考生的称谓?A. 秀才B. 举人C. 进士D. 状元答案:ABCD9. 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些是考官的称谓?A. 主考官B. 副考官C. 监考官D. 阅卷官答案:ABCD10. 科举考试中,以下哪些是考试的地点?A. 贡院B. 书院C. 国子监D. 皇宫答案:ACD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______朝,终于______朝。
答案:隋,清12.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乡试,会试,殿试13. 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______,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______。
答案:举人,贡士14. 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______,获得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殿试,状元15.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______,以充实国家的______。
答案:人才,官僚体系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它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整理]中国历史科举考试试题
![[整理]中国历史科举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bd86a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7.png)
中国历史科举考试试题(某大学政史系历史教研组)(关于科举考试章节考试题型设计为填空题,选择题,回答题,论述题,总分120分。
)一、填空题(将所填内容填入空白处,每空2分,共60分)1、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23二甲赠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登第后即可授官。
45理学观点指导作文。
6文字,限定字数,故称八股文,又名制义、时文。
78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
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
910、11、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状元总数为777人。
二、选择题(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计30分)1、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居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的武举状元()。
A、李光弼B、郭子仪C、张宗昌D、魏征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是南宋状元()。
A、文天祥B、戚继光C、秦雷鸣D、王寿彭2、清代对中国政治局势齐国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状元是( ).A、翁同和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3、清代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状元是( ).,他曾经1895年从事实业活动。
A、翁同和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4、因为诗文写得好,字迹出众更能得到皇上赏识而高中状元的是()。
A、柳宗元B、张謇C、吕蒙正D、梁启超5、清代对作为帝师的状元是( )。
A、翁同和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6、对中国茶道研究贡献最大的状元是(),他是()代人。
A、张有新B、张謇C、翁同和D、梁启超A、唐B、宋C、元D、明E、清7、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的状元是( ).。
A、翁同和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8、诗句“九霄离海峤,一夕过天池”是状元( )所作。
.A、吕溱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9、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状元( )所作。
.A、吕溱B、文天祥C、梁启超D、康有为10、清代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考生()的欧体字写得好,被钦点为状元。
中国历史科举考试试题

答:1)、既讲德才也,按长相。尤其是京城官员,才能与金銮殿相配,在外交场合也能为王朝争光。地方官员气宇轩昂,才能让老百姓佩服。如宋朝真宗皇帝观看考生长相,看中蔡齐,冯京钦点为状元。明惠帝见考生王艮相貌丑陋将其从第一名改为第二名,将长相好的胡广由第二名提到第一名,点为状元。
9、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状元( A )所作。
.A、吕溱B、文天祥C、梁启超D、康有为
10、清代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考生(AB)的欧体字写得好,被钦点为状元。
.A、邹忠倚B、张謇C、孙承恩D、梁启超
11、历代状元中,成为大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是(D),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6、对中国茶道研究贡献最大的状元是(A),他是(A)代人。
A、张有新B、张謇C、翁同和D、梁启,大实业家”的状元是( B ).。
A、翁同和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
8、诗句“九霄离海峤,一夕过天池”是状元( A )所作。
.A、吕溱B、张謇C、康有为D、梁启超
8、“进士”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
9、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楼前广场举行。
10、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
据考证,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6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咖开始,到11、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的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止,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的状元为777人。
.A、张孝祥B、王十鹏C、杨慎D、王维
14、古代帝王在选人用人上讲究德才兼备。清代顺治皇帝选人用人更重德,因其弟是罪人,被皇帝特地破除“家中有罪人,不能高中”的常规。这位状元是()。
科举制初中试题及答案

科举制初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主要考察哪些内容?A. 武艺B. 诗词C. 经学和时务D. 绘画答案:C3. 科举制的创立者是?A. 汉武帝B. 隋文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A. 明经B. 进士C. 武举D. 画师5. 科举制在哪个朝代达到鼎盛?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6. 科举考试的录取标准是什么?A. 家世背景B. 财富多寡C. 考试成绩D. 社会地位答案:C7.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A.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B. 增强了皇权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答案:D8. 科举考试中,哪一科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的?A. 进士科B. 明经科C. 武举科D. 律科答案:C9. 科举考试中,殿试是由谁主持的?B. 宰相C. 礼部尚书D. 地方官员答案:A10.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哪个朝代?A. 明朝B. 清朝C. 民国D. 唐朝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______朝,终于______朝。
答案:隋,清2.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和殿试。
答案:乡试,会试3.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第一名被称为______。
答案:状元4.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______和______的人才。
答案:德才兼备,文武双全5.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的终结。
答案:封建科举制度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下层社会提供了上升的渠道;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
历史上的今天(7月4日)

历史上的今天(7月4日)历史上7月4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历史时段:1776~1998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的费城的独立宫1776年7月4日,在美国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杰斐逊182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杰斐逊逝世,享年83岁。
杰斐逊1801年就任美国第三任总统,1804年连任美国总统,并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
茅盾1896年7月4日,茅盾诞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义乌镇。
1903年7月4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通过新铺设的太平洋电缆,发出了第一封庆祝独立日的正式贺电,他的贺电从纽约的奥伊斯特贝发出,寄给菲律宾总督塔夫脱;贺电到达地球另一侧用了9.5分钟,过去,这样的电讯需用几个小时。
在回电中,塔夫脱借此机会说服总统降低对菲律宾商品的关税。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闿、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
清廷于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公理战胜”碑原来的样子1920年7月4日,北京政府在北京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公理战胜”纪念牌坊举行落成典礼。
陈延年1927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在上海龙华监狱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
1924年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次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调任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6月26日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玛丽· 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法国著名现代物理学家玛丽· 居里夫人逝世,享年67岁。
中国最后一批进士,都经历了什么?

悦读荐书中国最后一批进士,都经历了什么?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那一年,湖南人陈继训(1878—1962年)高中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之一。
回首他的科举生涯,着实堪称成功:26岁就成为进士,授户部主事。
1907年,他成为驻俄使馆的参赞,不久之后,转而担任度支部军饷司司长。
正当“官秩日显”之际,他的政治生命却在1911年戛然而止,此后他解职归里,“以诗文自娱”,不仕民国。
民国年间,在陈继训给他人撰写的墓表、传记等文字中,他常常刻意标明自己在前朝的为官履历,以此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认同。
像陈继训这样的例子,在癸卯科、甲辰科的进士中还有不少。
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
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在此期间,共举行了两次会试,即癸卯科与甲辰恩科,共计产生了588名进士。
韩策的新著《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就将目光聚焦于1901年科举改制后所产生的最后两科进士,既展现了这两科进士如何被改制后“新”的科举制度“生产”出来,也追述了癸卯科、甲辰科进士群体在科举废除乃至辛亥鼎革以后的命运浮沉与文化怀抱。
癸、甲进士群体恰逢清末新政这一大变动的时代,在清廷改革举措频出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刚中进士之后,他们就接连遭逢开进士馆、废科举、派游学、改官制等多项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变动。
科举虽经改制,考试内容一新,但他们多半还是旧有科举体系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其观念还多有科举时代的印记。
“旧人”身处“新制”,难免生出许多窒碍与冲突。
在清末中国,新与旧成了一种常见的《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作者:韩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17年5月晚清的中国连遭挫败,被迫走上变成法、施新政的道路,科举制度首当其冲。
作者充分挖掘日记、书信,揭示科举改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如朝廷高层各方态度与争论的历史真相,以及作为清朝最后的进士群体的浮沉进退和政治命运。
人群分野,癸、甲进士群体依违于新、旧之间,其个人表现亦是新、旧互现。
尔雅中国社会与文化

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形容的是以下哪个职业?()A、新闻工作者B、律师C、教师D、政治家我的答案A 得分: 0.0 分2孙志刚事件促进了以下哪项法律法规的废止?()A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B 、《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D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我的答案: D 得分: 25.0 分31978 年著名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发表在哪份报纸上?A、人民日报B、参考消息C、光明日报D、新华日报我的答案: C 得分: 25.0 分4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
()我的答案:√2《纽约世界报》的创办者是()。
A 、赫斯特B 、贝内特C 、普利策D 、亨利· 斯坦利我的答案: C 得分:25.0 分2“人有多大胆,地有大产”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政治口号?()A 、文化大革命时期B 、大跃进时期C 、改革开放时期D 、国内战争时期我的答案: B 得分:25.0 分3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其平时对于社会现状的了解和知识积累。
()我的答案:√得分:25.0 分4《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的竞争对越南战争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的答案:×3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定义的人是()。
A 、斯宾塞B 、列维.斯特劳斯C 、泰勒D 、莫斯我的答案: C 得分:20.0 分2“中国特有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
A 、独特的地理环境B 、庞大的人口基数C 、特殊的政治体制D 、不曾中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的答案: D 得分:20.0 分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指的是物质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总和B 、礼俗、民俗等属于行为文化层C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D 、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它不依赖于历史和环境我的答案: D 得分:20.0 分4关于“文化”,学界已经有了统一一致的概念与说法。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你了解吗?》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吗?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好奇的历史啊!
当时的考场,那场面,就好像一个大战即将打响的战场。
考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心里头又紧张又期待。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紧皱的眉头,听到他们怦怦的心跳声。
“这可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啊!”他们心里肯定这么想。
考题发下来,那一道道题目就像是一座座高山,等着考生们去攀登。
有的题目像是迷宫,让人转得晕头转向;有的题目又像是深不见底的湖泊,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说这科举考试像不像一场马拉松?考生们要一直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要是中间有一点差错,那之前的努力可就都白费啦!
我听说有个考生叫小李,他进考场的时候信心满满。
可当看到题目,他的脸一下子就白了,嘴里嘟囔着:“这题咋这么难啊!”旁边的小王倒是沉着冷静,一笔一划地认真作答,好像心里早有了答案。
再说另一个考生小赵,他不停地擦着汗,手都在发抖。
他心里肯定在想:“哎呀,这要是考不好,怎么对得起家人的期望啊!”
这场考试,对于那些考生来说,不就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吗?考好了,飞黄腾达;考不好,可能就得继续过苦日子。
这压力,得有多大呀!
这清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它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你想想,以前的人们都把科举当成唯一的出路,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选择,难道不是很幸运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科举考试题目

科举考试题目第一题:时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作诗题目:《望终南余雪》附录:被录取的诗人祖咏答案: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第二题:时间:宋太祖开宝六年,诗赋题题目:赋题为《未明求衣赋》,诗题为《悬爵待士诗》。
第三题:时间:宋仁宗嘉祐二年史论题题目:「行赏忠厚之至论」第四题:时间:宋仁宗嘉祐六年策问题题目:“浮费弥广”第五题:时间:宋神宗熙宁四年策问题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附录:译文“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第六题:时间:嘉靖十四年策论题题目:“安国全军之道”第七题:时间:崇祯年间策问题题目:“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
如今士风不正,欲求无边而见识短浅。
想要正士风以复古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做到?”第八题时间:乾隆二十五年武举题目:马箭纵马二次射六箭,中三箭者为合格;步箭射六箭,中靶两箭者为合格。
在都合格之后,再箭“地球”,地球是斗型,直径二尺。
箭六射,于马上射,打落球为中靶,根本中靶的数量,分为单好、双好。
然后就是试拉弓、舞刀、举大石。
第九题时间:光绪二十四年钦命诗题题目: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
得「山」字,五言八韵第十题时间: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科举史论题题目:“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30道中国古代科举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中国古代科举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个朝代?(A)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2. 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哪里举行?(B)A. 县城B. 省城C. 京城D. 皇宫3. 以下哪个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D)A. 进士B. 明经C. 武举D. 算术4.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A)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5. 以下哪个成语与科举考试有关?(B)A. 名落孙山B. 金榜题名C. 一举两得D. 才高八斗6.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哪几级考试才能获得进士资格?(C)A. 乡试、会试B. 会试、殿试C. 乡试、会试、殿试D.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7. 以下哪个不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作用?(D)A. 选拔人才B. 促进教育发展C. 稳定社会秩序D. 加强中央集权8.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C)A. 500 年B. 800 年C. 1300 年D. 1500 年9.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级考试?(A)A. 童试B. 乡试C. 会试D. 殿试10. 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的录取率大约是多少?(B)A. 10%左右B. 30%左右C. 50%左右D. 70%左右11.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D)A. 童试B. 乡试C. 会试D. 殿试12.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在殿试中的成绩分为哪几个等级?(A)A. 三甲B. 四级C. 五级D. 六级13. 以下哪个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要求?(D)A. 品德高尚B. 才华出众C. 身体健康D. 家庭富有14.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试卷是由谁来批改的?(C)A. 考生自己B. 考官C. 阅卷官D. 皇帝15.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官的称呼?(B)A. 主考B. 考官C. 阅卷官D. 祭酒16.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官在批改试卷时主要依据什么来评判?(A)A. 考生的答题内容B. 考生的书法水平C. 考生的家庭背景D. 考生的相貌17.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监考人员的称呼?(D)A. 主考B. 考官C. 阅卷官D. 监试官18. 古代科举考试中,监考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A. 维持考场秩序B. 批改考生试卷C. 解答考生疑问D. 防止考生作弊19.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场的称呼?(C)A. 考棚B. 考房C. 贡院D. 考场20.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场的环境是怎样的?(A)A. 非常安静B. 非常嘈杂C. 非常拥挤D. 非常舒适21.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座位的称呼?(B)A. 考位B. 号房C. 座位D. 考场22.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在进入考场时需要经过哪些程序?(D)A. 点名B. 搜身C. 检查文具D. 以上都是23.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试时间的称呼?(C)A. 时辰B. 刻钟C. 场次D. 日期24. 古代科举考试中,每场考试的时间大约是多少?(B)A. 2 小时B. 3 小时C. 4 小时D. 5 小时25.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试成绩的称呼?(A)A. 名次B. 分数C. 等级D. 评价26. 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的成绩是如何公布的?(B)A. 张贴榜单B. 宣读名次C. 发送通知书D. 报纸公布27.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中举者的称呼?(C)A. 秀才B. 举人C. 进士D. 状元28. 古代科举考试中,中举者可以享受哪些待遇?(D)A. 免除徭役B. 赏赐财物C. 授予官职D. 以上都是29. 以下哪个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落榜者的称呼?(A)A. 落第B. 不第C. 下第D. 未第30. 古代科举考试中,落榜者可以选择哪些出路?(D)A. 继续参加下一次考试B. 回家务农C. 经商D. 以上都是。
古代科举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科举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隋朝D. 宋朝答案:C2.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主要考查什么内容?A. 诗词歌赋B. 经史子集C. 政治时事D. 武艺答案:B3. 以下哪位不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考试科目?A. 明经B. 进士C. 武举D. 算术答案:D4.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是由谁来主持的?A. 地方官员B. 皇帝C. 丞相D. 翰林院答案:B5.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哪一级别的称号?A. 乡试第一名B. 会试第一名C. 殿试第一名D. 武举第一名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________的一种制度。
答案:官员7. 科举考试中,通过________考试的考生被称为“进士”。
答案:会试8. 科举考试中的“举人”是在________考试中获得的称号。
答案:乡试9.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________。
答案:人才10. 科举制度的废止发生在清朝的________年。
答案:光绪三十一年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案: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选拔人才的公平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减少了世袭和门阀的影响;(2)考试内容的广泛性,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门学科;(3)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包括乡试、会试、殿试等不同级别的考试;(4)考试结果的权威性,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保证了考试结果的公正性。
12.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1)促进了社会流动,使得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出有才学的人才担任官职;(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得读书成为社会风尚;(4)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四、论述题(30分)13. 论述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1.按照经史子集四分法,下列书籍中属于经部的是---------A.墨经 B 春秋经 C 道德经 D 茶经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发生在----------A. 1911 B 1910 C 1905 D 19043. 下列人物中惟一没有亲自著书立说阐发其思想观点的是--------A.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墨子4. 自秦至今,我国一直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是---------A.省 B 市 C 县 D 区5. 历史上共有10个皇帝亲往曲阜祭祀孔子,最早的是-----------A.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文帝 D 汉武帝6.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 文化时期制作的器物A.龙山 B 仰韵 C 裴李岗 D 大汶口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兰亭集序B祭侄稿 C 千字文 D 寒食帖8.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A.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文帝 D 汉武帝9. 在中国茶史上,被尊为“茶圣”的是--------A.杜育 B 蔡襄 C 刘伯刍 D 陆羽10. 下列文物中, 制作年代最早的是----------A.长信宫灯 B 秦始皇陵铜车马C 曾侯乙编钟 D 越王勾践剑11. “史记”中的‘本纪’主要用于记叙--------A.圣者事迹 B 帝王事迹 C 诸侯事迹 D 游侠刺客事迹12. 日本使团渡海来华访问和学习始于--------代A.南北朝 B 隋朝 C 唐 D 宋1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语出自“孙子兵法”,其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A.孙武 B 孙膑 C 孙权 D 孙策14. “天人合一”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明确提出的A.董仲舒 B 子产 C 张载 D 孟子15.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猪龙,是-----时期的玉器A.仰韶文化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良渚文化16. 迄今发现的铸刻铭文最多的中国古代青铜鼎器是----------A.司母戊鼎 B 大和鼎 C 大盂鼎 D 毛公鼎17. 北魏时期,提出“除去三张伪法”,鼓动灭佛,改革天师道的道士是--------A.寇谦之 B 葛洪 C 陆修静 D 陶宏景18. 1662年,台湾被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后一直孤悬海外,直到清代-----年间才与大陆重新统一A.顺治 B 康熙 C 乾隆 D 嘉庆19. 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中,“四灵”指的是麟龙凤和--------A.虎 B 豹 C 龟 D 兔20. 成语“胸有成竹”源于宋代------画竹的故事A.苏轼 B 文同 C 黄庭坚 D 秦观2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在位时期的--------A.元光 B 太初 C 天汉D建元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任钦天监的外国人是------,现在沿用的农历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制订的A.艾儒略 B 南怀仁 C 汤若望 D 利玛窦23. 下列书籍中属于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是---------A.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农政全书 D 农学丛书24. 中国医学中的“药王”是对-------的称誉A.扁鹊 B 孙思邈 C 仓公 D 华佗25. 汉族政权最早主动接受异族文化的重大事件是“-------胡服骑射”A.赵武灵王 B 找孝成王 C 赵惠文王 D 赵悼襄王。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科举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隋朝D. 元朝答案:C2.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A. 诗赋B. 策论C. 算术D. 武艺答案:D4.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哪个朝代?A. 清朝C. 元朝D. 宋朝答案:A5.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举人C. 秀才D. 进士答案:B6. 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是选拔什么?A. 官员B. 学者C. 诗人D. 武士答案:A7. 科举考试中,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会元C. 榜眼D. 探花答案:B8. 科举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 唐太宗C. 隋文帝D. 宋太祖答案:C9.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二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榜眼C. 探花D. 进士答案:B10.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二名被称为什么?A. 状元B. 举人C. 秀才D. 副榜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______的一种制度。
答案:官员2.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______。
答案:殿试3. 科举考试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制度的开始。
答案:文官选拔4. 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______制度的结束。
答案:科举5. 科举考试中,乡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秀才6. 科举考试中,会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举人7. 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合格者被称为______。
答案:进士8. 科举考试的创立,是为了选拔______和______。
答案:文才武艺9. 科举考试的废除,是由于其制度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僵化落后10. 科举考试的创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答案:推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榜进士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榜进士
刘海峰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在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决定渐废科举的时代背景中,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会试与殿试.该科策问考试题目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说明末科会试和殿试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最后一榜进士的命运与过去各科进士不大相同,有的进士命途多舛,也有不少进士的发展则是时势造英雄.总体而言,由于末科进士出身者文化素养较好,事业起点也较高,有成就者还是多数,在政界和文化界尤为突出.
【总页数】7页(P68-74)
【作者】刘海峰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 [J], 钱建状
2.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J], 刘海峰
3.科举史上“第一人中最后人” [J], 刘继兴
4.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J], 马少华;
5.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J], 马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吾乡科名免留缺 陷。”
郑 孝 胥请 他 出 山 ,到 长 春 当教 育部
知贡举 的陈夔龙负责管理会 试 长 , 断 然拒 绝 。王 揖唐 任伪 华 北政 他
事 务 , 无 阅卷 取 士之 权 。陆 、 对 务委员会委员长 ,请年兄施展雄才 , 但 张
中不乏 俊 彦 。 0多年 前 笔 者孩提 时 , 6
可以推荐自己所阅之卷 , 还可 以根据
试 卷 的文 字 笔 迹 , 定 取 舍 , 至 不 决 甚
祖父常向我提到钱崇威 、高振霄等
人, 无非 是勉 励 我好 学 上进 。 、 钱 高都
《 京 档 案 》 0 0年 第 4期 北 21
末班车主考( 总裁) 四人 : 大学士
裕 德 、 部 尚 书 张 百 熙 、 都 御 史 陆 吏 左 润 庠 、 部 尚书 戴鸿 慈 。知 贡举 满 汉 户 各一 , 内阁学 士熙 瑛 和河 南巡 抚 陈夔 龙 。 当时 已经 废除 誊录 , 故主 考 不但
了决断 , 末科状元就此产生。 科举末班车共取进士 23 , 7 名 其
鼎 甲俱 备 , 少 会元 。场 中得湖 南 一 同 心 同 道 , 国 是 日非 、 浪 淘 沙 的 独 在 大 卷 , 作俱 佳 。按 次 序 , 推 荐 的卷 趋势下 , 写 我 各走各的路。状元刘春霖事
子应中会元。 科举将停 , 机会难得 。 恳 业上并不抢眼 ,民族气节却很可贵。
也 。”
奇怪了, 抗战 胜 利 后被 判处 死 刑 。江
清 光 绪三 十年 甲辰 ,公 历 10 94
其实 第一 个 识拔 刘 春霖 的 , 主 亢虎任汪伪考试院院长 , 是 胜利后潜藏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比GRE稍难点

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
第一场史论: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பைடு நூலகம்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转]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
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
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
此次科考的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其历史可追溯到隋朝。
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和改革,科举制成为唐代至清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科举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批评和反思。
本文将重点探讨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以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考试形式和评价准则。
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对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的概述进行阐述,为后续的详细讨论做出铺垫。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是指清朝晚期的科举考试,这是科举制宣告结束的时期。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策论等科目,旨在测试考生的文化素养、才智和应试能力。
考试形式上,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采用了议论文或文言文的形式,要求考生以规定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
考试评分标准主要有文采、逻辑、观点独特性等方面。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的设置对考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能力要求。
首先,对于经义和史书的考试科目,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经典著作的内容和精神内涵,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评价体系。
其次,对于诗词的考试科目,考生需要具备优秀的诗才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最后,在策论科目中,考生需要结合时事和历史背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展现出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政治意识。
总的来说,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涉及到文化、思想、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知识,还需要考生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考试形式和评价准则,以及对科举制本身的评价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介绍本文要讨论的题目,即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
概述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2. 正文:2.1 考试内容的历史背景: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的科举都考些什么

国人就失败,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请外国人来中国当公务员?这其实是决策权与行 政权的问题。
第四题开始关注农业问题。应该如何实行农业政策?其实考题里就说清楚了,设 立农业学堂,翻译西方农书,善用资本和人力。
第五题关注中国海外侨民问题。1882 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大量华人受到打击, 那么应该如何援引国际法,保护我国的侨民呢?
殿试
题目就是一篇文章,
关键能给皇帝出主意
考时: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 年 7 月 4 日)
考点:保和殿
考题:
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 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
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 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 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 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 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至于其他省份就各有特色了。有些是地域特色,比如河南考的是《中州形势论》, 就是说河南这个地方的位置如何重要,而陕西考的是《王猛治秦论》,前秦的丞 相是如何治理陕西的;有的考军事,比如山西的考题是《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 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意思就是如果当年的陈余用李左车之计,韩信该 如何应对?还有的省的考题联系到了实际情况,比如广东的考题是《武以侠犯禁 论》,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广东革命党的暗杀之风太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一题藩镇,第二题平戎,第三题举贤,第四题变法,第五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状元刘春霖的其中几篇作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
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
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
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
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
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
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
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
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
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
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
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
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
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
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
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
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
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
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
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
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
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
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
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
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
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
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
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
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
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
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
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环地球而国者以数十计、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学堂者东西各国之所同重也。
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
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
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
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
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
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
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
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
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
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
中国以重文轻武之故,民气靡弱偷惰、谋私利不谋公益、无善良之德、视国事不干己事、无忠爱之心、专事分利、无自养之技能、末习溥通、无必需之知识。
稍有解外国语言而习其事者、则相与服属外人而为之伥。
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不亦难乎。
方今欲建学校以图富强、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积习。
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
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
然窃谓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
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挠之、其势必不能胜。
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
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
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
至於农工之业、拘守故辙、商矿之利、见夺外人。
以中国人力之勤,物产之博、苟分设各学致富之道、尤可跷足而待。
然兴一事必招洋股、创一利适资他族、皆其民无特立之质,故利未兴而害乘之矣。
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尝以独立自尊一语为教育最大纲领、其即此意也欤。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自古帝王之治、圣贤之道、不外一中。
中者、举天下万世所宜视为标准者也。
然芸芸之众、率恭然不能自立。
而豪杰奇逸之士则又不免矫持太过、而不能以大中为归。
即中矣、而卒不能历久不渝、贯始终而如一,则物俗为之累也。
惟君子能祛物欲之累、介然有以自持、此其所以难能可贵欤。
夫子答子路之问强、而复进之於君子有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信哉、其能强也。
且吾尝见天下之变、所以挠吾中立者多矣。
凡夫祸乱之萌、必先挟一近是之词以为煽惑人心之计、一二见微之士或能逆知其妄、耿耿自立而不陷其樊。
设於此而复有巨诈雄奸、别树一帜以相抵抗、其所以攻击彼党而发其逆谋者、适与己见若合符节、则不觉沛然从之而无复疑及乎。
势焰已成、徒党已众、而阴谋渐露、其狂悖乃更有甚焉。
至此虽觉悟、愤悔而已。
失身其中、噬脐无及。
自古以来忠义慷慨之士、不能卒守中立者、往往如此也。
君子则不然、其识足以鉴别天下之是非、灼然如黑白之不可乱。
其力足以措拄狂澜之横决、屹然如砥柱之不可摇。
当举世昏昧之秋、尝倡为非常之说、以冀弭百世之患。
迨吾谋不用而卒归於败、然后天下服其先觉、纷纷并起、窃其绪论、横议放言。
而奇邪诡辩之徒、思乘时以售其奸、乃托君子之言、以保国救时悚动天下。
而君子於此反退然中处、若无以异於常人。
及其邪说一败,为世大僇,而君子不与其祸。
时势迁流相激、世变万端、君予以一身卓立其中、凝然若出於无事。
天下方惊骇怪叹以为神奇、而岂知其素所树立者固如是哉。
夫惟有定识以烛於几、先有定力以持於局外、然后甘言好诃不足以诱之、群疑众谤不足以动之、权谋诡术不足以误之、祸福利害不足以乱之。
而要其本原、在能取物欲之私而胜之也。
故曰自胜之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