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巩固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

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答案】 D2、(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

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A.导赤丸B.芩连片C.黛蛤散D.西黄丸E.新雪颗粒【答案】 C3、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

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古之人不余欺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答案】 D4、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下列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答案】 B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答案】 C6、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试题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好好复习一下《伤仲永》这篇文言文。

说起这《伤仲永》啊,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先来说说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

像“隶”这个字,它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奴隶的意思哦,在文中指属于。

还有“尝”,是曾经的意思。

这些字词可别搞混啦。

再看看文中的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仲永他爹啊,看到仲永有点小才能,就天天带着他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你说这当爹的,目光咋就这么短浅呢!我记得我小时候,隔壁有个叔叔,他家孩子画画特别好,大家都夸。

这叔叔就觉得孩子以后肯定能成大画家,天天让孩子给亲戚朋友画,也不管孩子学习。

结果呢,后来孩子学习跟不上,画画也没进步,可惜了呀!这就跟仲永他爹一个样。

咱们接着说文章的主旨。

这《伤仲永》主要讲的就是一个天才儿童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泯然众人矣”。

这告诉咱们啥呢?就算你再有天赋,不好好学习,那也白搭。

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中“收族”是什么意思?还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就”怎么解释?再想想,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普通人,原因有哪些?一方面是他爹不让他学,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没有主动去追求知识。

这就好比一棵小树苗,刚开始长得特别好,要是没人浇水施肥,自己也不努力扎根,能长成参天大树吗?咱来分析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仲永一开始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可后来呢?变得平庸了。

他爹呢,就是个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的人。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通过复习《伤仲永》,咱们明白了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教育更关键。

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学习的机会,可别像仲永一样,浪费了自己的好苗子。

好啦,今天的复习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再琢磨琢磨,争取把这篇文言文掌握得透透的!。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1、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答案】 A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答案】 D3、老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答案】 D4、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拓展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韵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答案】 C5、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单选题(共30题)1、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答案】 D2、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答案】 A3、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

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答案】 B4、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

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答案】 D5、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拓展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韵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答案】 C6、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答案】 D2、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答案】 C3、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

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答案】 B4、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答案】 C5、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

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答案】 C6、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_初中_语文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3套_练习模式

教师资格考试_初中_语文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3套_练习模式

***************************************************************************************试题说明本套试题共包括1套试卷答案和解析在每套试卷后教师资格考试_初中_语文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3套(20题)***************************************************************************************教师资格考试_初中_语文_真题模拟题及答案_第03套1.[单选题]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洪亮。

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师: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

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

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

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

“此中人语云”的“语(yu)”读成“语(yu)”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a)”,他读成“夹(jia)”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 (学生争论)查一查字典。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ia”。

《伤仲永》巩固练习题答案.doc

《伤仲永》巩固练习题答案.doc

中考文言文复习:《伤仲永》参考答案三、习题A套1.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

2.同乡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来讨取仲永的诗作。

(关键字: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之)3.B(方仲永是在二十岁时才能消失净尽,“泯然众人矣”)B套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2.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关键字:是、作、就、可、观、者;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C(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C套1.宋;王安石。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关键字:利、然、扳、环谒、使;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D(应该是从反面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四、考题链接2011届闵行二模卷1.宋/北宋;王安石2.同乡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不能依靠天赋,应该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2011届普陀二模卷1.宋;王安石2.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关键字:是、作、就、可、观、者;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略2012届崇明一模卷1.宋/北宋;王安石。

2.同乡人对他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关键词:奇、之、稍稍、宾客)3.D(错在行为的主体是方仲永的父亲而不是方仲永)2013届一模卷D卷1. 宋(北宋)王安石2.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关键词:异,之,稍稍,宾客,其)3. C(错在仲永是因其年幼而文采出众被乡人称奇)2014届一模卷A卷1.(2分)宋王安石2.(3分)(仲永)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或“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索要这些写字的工具(或“笔”、“墨”、“纸”、“砚”)3.(3分)D(3分) A(1分)2015届一模卷B卷1.(2分)《伤仲永》王安石2.(6分)幼时有奇才的仲永,因不学习而成为一般的人。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要点14、即书诗四句(写) 15、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1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17、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18、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19、还自扬州(从)2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1、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22、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2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最全制作】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巩固重点素材

【最全制作】2022年云南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巩固重点素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化常识专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吉檀迦利》《繁星》《诗经》都是诗歌作品。

B.《论语》《大学》《孟子》《左传》都是儒家经典,并称“四书”。

C.《马说》《伤仲永》《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名人传》《格列佛游记》《简•爱》《培根随笔》都是英国作家的作品。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比较判断。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哈姆雷特》不是诗歌,是戏剧;B《左传》是史书,不是儒家经典;D 《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答案为C。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情词恳切,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从而使得“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B.茅盾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三次写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冰心在《繁星》《春水》两部诗集中,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为主题,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D.《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小说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和悲观。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B错,“茅盾”应为“朱自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依据所给信息填空。

他从眉山走向中原,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

一生“历经八州”,在被贬黄州时,自称“闲人”。

2014年巩固提高中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

2014年巩固提高中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

79页一、原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xiu)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二、翻译: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

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

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

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

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

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

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三、点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80页一、原文: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课 木兰诗(第02课时)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课 木兰诗(第02课时)

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当户理红妆..()(2)著.我旧时裳()(3)朔.气传金柝()(4)雌兔眼迷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品味文中“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地赞扬了木兰热爱国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2)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3.“开”“坐”“脱”“著”“理”“贴”这六个词表达了木兰多年女扮男装之后终于可以还原女儿身时重点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设悬念的手法。

木兰停止织布,连声叹息。

她在叹息什么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原因。

与后面的“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形成一问一答的格式。

这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

“思”“忆”反复出现,反映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理活动。

3.“昨夜见军帖”“军书十二卷”隐含了什么信息?“军帖”夜传,军书有“十二卷”,表明军情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同时也为下文木兰代父从军做了铺垫4.本诗的详略是怎么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这首诗内容安排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详写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艰辛与思亲、凯旋辞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等,略写了木兰从军十几年的战争生活。

这样处理,意在突出木兰勇于担当、孝敬父母的品质,她的英勇善战和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同时也寄托着作者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5.从木兰的身上,我们应该汲取哪些积极力量?木兰是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子,也是一个勇敢刚毅的战士。

2018年最新语文中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及答案

2018年最新语文中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及答案

专题巩固(四)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

作品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抒写了作者的感想和回忆。

B.《水浒》中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官府判了死罪,在江州刑场上被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搭救,最终上了梁山。

C.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

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的“铭”和《马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绝句”“长短句”等。

C.《背影》《藤野先生》都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

3.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故乡》《孔乙己》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C.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在他患伤寒症病愈后,在烈士墓前进行的。

D.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阴。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B.黄花娇小瘦弱。

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答案】 A2、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A.老舍《济南的冬天》B.朱自清《荷塘月色》C.杨朔《荔枝蜜》D.邓荣坤《秋雨》【答案】 C3、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A.胡适《我的母亲》B.冰心《荷叶母亲》C.莫怀戚《散步》D.孟郊《游子吟》【答案】 C4、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 C5、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答案】 B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答案】 A7、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伤仲永》“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说:钟涌的启蒙是接受的天堂。

接受它的那一天也远远不是道德的。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它。

他收到礼物的那天也是这样。

他是有道德的,不接受的人就是一切;今天,当我不接受它时,我将巩固所有人,如果我不接受它,我将成为所有人?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 代安刀跟随范玄学:代安刀和范玄学都是金朝的人名。

② 顾问:赞美。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 好人远非好人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 看到这幅画后,范认为它非常有益,于是开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乙]文则直接
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

(4分)
参考答案:
7.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4分)8.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

(4分)9.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

七伤仲永 (1)

七伤仲永 (1)

百峰教育七年级语文姓名伤仲永−−−−−−−王安石伴你学一、课前预习字词疏通1、读一读,写一写邑yì扳pān 谒yâ卒zú耶yã泯mǐn 称chân2、抄一抄,文言语词分类积累。

①多音字为(wâi)国为民还(huán)家与(yǔ)传(zhuàn)记自为(wãi)其名还(hái)有参与(yù)传(chuán)一乡秀才观之②一词多义自:自己如“并自为其名”闻:听说如“余闻之也久”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④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大意疏通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是为仲永而伤吗?作者除“伤”仲永之外,还为其父的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伤”,也为邑人无知而“伤”。

二、课中探究重点讲解: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从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

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好坏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叙事有几条线索?全文是怎样将叙和议有机结合起来的?叙事部分以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一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邑人__ _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2、说明加点的词⑴世隶耕〔〕⑵未尝识书具〔〕⑶借旁近与之〔〕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⑸稍稍来宾其父〔〕⑹余闻之也久〔〕⑺从先人在家〔〕⑻受之天也〔〕⑼卒之为众人〔〕⑽今夫不受之天〔〕⑾泯然众人矣〔〕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3、说明以下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4、翻译以下句子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B、父利其然也。

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D、邑人奇之。

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F: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伤仲永》的是 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以下朗读停顿不正确的选项是〔〕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7、课内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说明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⑶翻译以下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⑸是什么缘由造成方仲永最末“泯然众人矣”?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缘由是什么?其详细做法怎样?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基础巩固2、⑴属于⑵曾经⑶给⑷完成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来宾之礼相待⑹语气助词,表停顿⑺跟随⑻承受⑼最末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谈论⑾完全⑿牵、引;拜见⒀相当⒁对……感到惊诧3、A、这……的样子 B、比、在、到4、略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6、D7、⑴“扳”通“攀”,pān,牵,引⑵①观看,欣赏。

伤仲永文言文全复习

伤仲永文言文全复习

第5课《伤仲永》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2.解释加点的词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

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7.课内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⑶.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基础巩固2.⑴.属于⑵.曾经⑶.给⑷.完成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⑹.语气助词,表停顿⑺.跟随⑻.承受⑼.最后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⑾完全⑿牵、引;拜访⒀相当⒁对……感到诧异3.A 这……的样子 B 比在到4.略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6.D7.⑴.“扳”通“攀”,pān,牵,引⑵.①观看,观赏。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参考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 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 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 先天得到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 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 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 天生聪明,பைடு நூலகம்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结合注释 口头翻译课文
伤仲永
哀伤,叹惜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
属于 对……感到惊异
把……作为 渐渐 给 聚,团结 写 全 曾经
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题写 从此 完成 文采和道理 有人
其受于人者不至。 --------。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不使 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写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 对… …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 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 认为… …有利可图 名词活用为动词
(唐)韩愈 (宋)苏洵 苏 辙 曾巩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巩固:5伤仲永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巩固:5伤仲永

【课后导学巩固】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以下字音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
..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3.识记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
..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
⑦环谒
..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⑨泯然
..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实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能够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复习:《伤仲永》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王安石,号半山,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被称为神童到二十岁沦为平庸的常人的过程,以方仲永为反面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2.内容梳理:
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五岁开始显露异才(第①段):写其天赋之高,也交代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这段写“闻”。

②十二三岁才能衰退(第②段开头至“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段写“见”。

③二十岁沦为才能平庸的普通人(第②段“又七年”至“泯然众人矣”):这段写“闻”。

三、习题
A套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伤仲永》选自《》,作者王安石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等人同列于“”。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段点出仲永极高的天赋被不断消耗,为后文的变化埋下伏笔。

B.本文第二段先“见”后“闻”,交代了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已衰减净尽。

C.本文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的惋惜。

B套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北宋的______。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的“伤”,是“为……哀伤”的意思。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方仲永从小通达聪慧,可见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

D.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读来有真切感。

C套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B.“邑人奇之”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幼时天赋极高。

C.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D.课文通过方仲永的例子,从正面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考题链接
2011届闵行二模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说明了的道理。

(3分)
2011届普陀二模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012届崇明一模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作家(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为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哀伤。

B.作者为父亲“不使学”而哀伤。

C.作者为乡人“宾客其父”这种推波助澜的行为而哀伤。

D.作者为方仲永不好好学习还在乡邻面前炫耀自己而哀伤。

2013届一模卷D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仲永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

B.仲永五岁就以作诗而出名。

C.仲永很能挣钱被乡人称奇。

D.仲永缺少系统学习而平庸。

2014届一模卷A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作家(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3.下列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分析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过早成才,后劲不足。

B.过于骄傲,江郎才尽。

C.乡人追捧,金钱利诱。

D.父不使学,止步不前。

2015届一模卷B卷
阅读《伤仲永》“自是……众人矣”,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 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

(2分)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事件:。

这件事给予我们的教训是:。

(6分)
2015届宝山一模卷
阅读《伤仲永》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最能表现仲永颇具才华的语句是(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联系文中加点词语,根据提示,完成下题:
幼年时仲永才华显露→少年时仲永→(3分)
3.“伤仲永”之“伤”,表达出作者对感到哀伤。

告诫人们应该(3分)
2017届一模D卷
【甲文】伤仲永(节选)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文】爱莲说(节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上面两文中,甲文的作者________(人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

(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
3.【甲文】中“泯然众人矣”与【乙文】的“宜乎众矣”都是感叹句,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其中“泯然众人矣”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