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摘要: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如今中医学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中医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对立统一阴阳五行说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更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中医
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一切对立和变化都是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维持自身平衡、稳定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目的。如在《周易》中就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又如在老子哲学中,老子强调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
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再如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说:“君和而不同”也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这一核心即“对立统一”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⒈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⒉在配药方面,这一辨证思想体现在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生与降,动与静的配药思想中;⒊在养生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可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可追溯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其中老子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受静笃”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养生观有一定的影响。老子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下(《老子》第76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这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表现。“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为被消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要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状态”①二阴阳五行说与中医
阴阳说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①马砚涛,张丹: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甘肃中医》
2008年第21卷第10期第39 页.
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五行理论是确定五行内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说引入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性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与治疗的依据。
⒈中医对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阴和阳两部分。阳指背、腑、体表、上部和外侧,阴指腹、脏、体内、下部和内侧。在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时,根据阴阳说,中医认为疾病发生是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所致,或者过阳或者过阴,认为人体能维持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因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方面能够达到协调、平衡。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
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如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
阳,功能减退属阴。而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又如阳气和阴精的转化,阴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的作用又是在不断地产生着阴精,因而阳气和阴精,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⒉五行理论对中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应用五行理论解释病理时,应用的主要是五行生克关系理论,通过运用五行生克关系理论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体内各个脏腑的病理,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内经》将五脏间的相生关系表述为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这就应用了五行相生的关系理论解释了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导中医的分析、诊断和用药。
五行相克关系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黄帝内经》将五脏间的相克关系表述为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这就应用了五行相克的关系理论解释了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中的互相调控关系,指导中医的分析、诊断和用药。
《黄帝内经》是祖国中医学的经典,它广泛地运用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人体各个系统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五行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指导
临床诊断、病理分析、治疗用药、刺灸取穴、心理调整与心理治疗等各个层面,有效地解释了疾病的复杂性,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