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摘要《老子》关于辩证法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受到了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辩证自然观以及“反者道之动”等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以从中医学的理论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古代哲学;中医学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辩证法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最耀眼的明珠便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是论述古代辩证法的杰出代表,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可知,《老子》的思想对传统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这是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受到诸如《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吸收其中精华,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简要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
1辩证自然观与中医学《老子》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辩证法的思想。
老子把宇宙看作是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自然,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老子认为一切有形的具体的物都不是永恒的,所谓“名可名。
非常名”,有生必有死。
万物是永恒存在的,又是不断变化消亡的。
而这种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即自然内部的矛盾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内部矛盾着的正(阳)与反(阴)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阴阳矛盾的规律虽然暗不可见,但却是万物生存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老子认为道即阴阳冲气以为和是自然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总根源。
这种辩证的自然观对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的特性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既相关的基础上的。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
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
阴阳匀平谓之平人。
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
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
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
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
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
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
阴阳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
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
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
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
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
后指剥下的兽皮。
如马革裹尸、皮革等。
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
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
” 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
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摘要: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如今中医学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中医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对立统一阴阳五行说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更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中医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一切对立和变化都是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维持自身平衡、稳定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目的。
如在《周易》中就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又如在老子哲学中,老子强调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再如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说:“君和而不同”也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这一核心即“对立统一”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⒈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⒉在配药方面,这一辨证思想体现在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生与降,动与静的配药思想中;⒊在养生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可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可追溯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
中国文化之阴阳五行
牛顿说:“如果大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 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 法来描述它。”科学探索方法就像剥葱头,要 弄清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将万物遵循的基本 法则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法则表述 出来,就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阴阳五行就是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从 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中,一点一点, 一层一层剥开来,找出引起变化的本原,捕捉 其内在的支配规律,用阴阳五行、十干、十二 支、干支六十一周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具有 准确含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西方科学基本粒 子学说一样,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 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 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 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 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 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 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 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 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 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 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 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 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 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 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 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 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 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 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 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 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 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作为中医思想的根本,阴阳五行究竟是在讲些什么呢?这种思想,对中医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今天的中医看病,还会用到阴阳五行吗?有人讲:阴阳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所以说:阴阳就是辩证法,五行就是唯物论。
你怎么看呢?认识事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头脑去分析,去推理;一种是用心去感知,去体悟。
学习阴阳五行的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第一种,那么你看到的阴阳会是什么样呢?阴阳是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属性。
阴代表下、内、冷、静等性质;阳代表上、外、热、动等性质。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为用,以及相互转化等关系。
阴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通过这样的冷静思考,我们对阴阳的认识会是怎样的呢?阴阳是一对哲学概念,是一种经古人高度抽象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工具。
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应该说,是正确的。
更可以说.是科学的。
但当我们把握住这些科学哲学方法之后,我们心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真的清晰可见,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了呢?(一)体验阴阳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再尝试一次对阴阳的认识。
记住这一次,不是用脑去思考,不是用眼去观察,而是用心来体会下面的文字,来体验阴阳。
凡用心,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叫作心静。
只有心静下来,意念空虚安详,神思才会敏捷。
心静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体现出来:呼吸是否均匀平缓,头脑是否杂念全无,身体是否端正,全身是否放松。
如果没有,请现在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们马上开始对阴阳的体验了。
每天正午烈日炎炎就是阳,子夜皓月当空就是阴;清晨旭日东升,万物苏醒就是阳;黄昏夕阳西下,万物沉寂就是阴;四季更替,春暖夏炎就是阳,秋凉冬寒就是阴;崇山峻岭巍峨陡峭就是阳,丘陵起伏绵延跌宕就是阴;大江大河气势如虹就是阳,涓涓溪流润物无声就是阴;白杨雪松刚毅挺拔就是阳,垂柳灌木柔弱妩媚就是阴;牡丹芍药香气袭人就是阳,兰花茉莉清淡幽雅就是阴;雄狮猛虎凶悍威猛就是阳,绵羊家兔温顺宜人就是阴;飞鸟自在翱翔天际就是阳,鱼虾灵巧沉潜水底就是阴;身材魁梧力大刚勇就是阳,纤细温柔娴娜多姿就是阴;为人豪爽直言快语就是阳,为人含蓄心思细腻就是阴。
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术形成的关键意义
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术形成的关键意义发布时间:2021-11-15T06:04:14.60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8期作者:田柏淋[导读] 中医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形成田柏淋大悟县中医医院湖北孝感 432800摘要:中医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形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术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术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积极影响体现在对中医研究的推动、研究纲领的建立,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模糊性。
在中医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中,保留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等特点,同时也将逐渐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形成独特的中医学术。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术;研究;影响中医巧妙地应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通过五行辨证的生克关系,对各种生理现象加以认识与解释,进而掌握人体的运行机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中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中医学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在秦汉时期被广泛流传,随着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中的经验激烈,促进了较早的中医学术形成[1]。
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有较大的局限性,中医学术形成并不成熟。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术形成、发展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观念。
有观念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也有观念认为阴阳五行学说限制了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
1.阴阳五行学说1.1阴阳学说古人为了对自然界中的各个事物变化规律进行探究,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在周初便已有关于阴阳学说的概念形成。
在最早的出现的“阴”与“阳”概念是日常的“明”与“暗”的一种相对性概念,反映的是阳光能够照射到与不能够照射到的地方。
而在后来古人发现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相比较更为明亮、温暖,相反照射不到的地方则跟我给黑暗、寒冷;当太阳出来就能得到阳光照射,就是白天,相反太阳落山后没有阳光照射就是黑夜;在白天出现地气向上蒸发的现象,在黑夜出现天气向下沉降的现象;地气上升于天形成云,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雨滴下降至地面等等多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温暖”与“寒冷”、“白天”与“黑夜”、“升”与“降”等多种相对性概念,关于阴阳的概念与内涵得到了不断地扩展。
浅谈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概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是整体的医学,中医基础的阴阳五行,八纲辩证,藏象,经络贯穿在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始终.•阴阳五行,八纲辩证是中医变化中的"不变性",不管是由局部向整体各个层次的过渡,•放大,还是从整体向局部的缩小,中医的基本点,这种放大缩小的"共同特性:•分形元(阴阳五行八纲)"的不变性,就是中医所隐含的朴素古老的分形观,有自相似,自仿射特性.•准拓扑的联系.阴阳集的分维是1,五行集的分维是1.4650,阴阳五行集的分维是2.0959,八纲集的分维是4等. 中医诊断,辩证施治的根基也是建立在古老朴素的分形观上的.中医的望闻问切是机体功能与结构等的局部与整体互相映射的结果,•是分形自仿射,自相似的产物.或全息观的映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阴阳就没有自然界。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形形色色的自然界,就其构成物质来说,都可高度抽象.概括.归纳为五个方面,而此五个方面又是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和概括。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郭明凯(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早在《周易》、《尚书》中就已对阴阳五行理论有所提及,并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万物的生长、自然界的运行加以总结和阐述。
但是在1963年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修订的第二版教材中,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中医的诊治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病规律,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1]。
这一观点直接的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间接地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为了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发展,明确其核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阴阳五行的产生及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伏狡、尧舜时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阴阳五行观念萌生的时期[2],但是缺乏资料记载。
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周易》、《尚书》等著作的记载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周易》和《老子》最早对阴阳理论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五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最早对五行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阴阳[3]。
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并结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从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4]。
从西周到战国,经过史官对阴阳五行早期的不断实践,使得阴阳、五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天人之际的沟通,宇宙解构的阐述、自然运行的规律也不断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得以阐明[5],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阴阳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扩充,从最初的明与暗,到多内涵的远与近、上与下、热与寒、昼与夜、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
2.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本质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阐述,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其体现的阴阳属性,无非是其一方强,一方弱的综合表现。
《阴阳五行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古代医学中,阴阳五行理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观念,贯穿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各个方面。
阴阳五行理论源自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人体也受此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阳五行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概述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状态,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阴阳五行在医学中的应用诊断与辨证在古代医学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与辨证。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阴虚),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内盛(阳盛)等。
药物配伍药物配伍是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阴阳五行理论在药物配伍中有着重要作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药物,并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饮食调理古代医学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比如,寒性体质的人宜食用温热食物(阳性食物),而热性体质的人则宜食用清凉食物(阴性食物)。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古代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针灸和推拿的操作技巧和穴位选择都受到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医生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观念。
通过理解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医生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今天,阴阳五行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阴阳说摘要: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老子和后继者庄子也提出了“道”的概念。
阴阳、八卦、太极、道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包括医学)乃至文学、艺术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说抽取阴和阳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天文现象、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自然现象,是殷商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后来又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人们把自然界与社会上一切对立的现象,如天地,男女、昼夜、上下、君臣、夫妻等抽象为阴阳,用阴阳概念来分析阐述事物的变化。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日、男等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月、女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阴阳说认为万物都具有阴或阳的基本属性,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阴阳相反相成,互斥互补,又是相互包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性质也是相对的,一物对于他物为阴,相对与另一物则可以为阳。
万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其中阴和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会向对立面转化。
阴阳的互变,是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之一。
阴阳说以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而阴阳有序、整体和谐是世间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稳定的基本保证。
《周易》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宇宙本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由太极产生出阴阳,由阴阳的作用演化出时间,然后形成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由八卦再演化出万事万物。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世界生成说。
在太极图中,圆圈表示宇宙,是“元气混沌、混沌未开”的无极境界,中间阴阳线判阴阳而有太极,阴阳相分而又密切相合。
两条阴阳鱼的鱼眼为阴阳子,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学说,自秦汉时期开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本文将从概念、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概念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学说,以阴阳和五行为基本哲学分类和数理范畴,包括阴、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其中阴阳以太极图形式体现,意义有宇宙、生命、万物之变化,其相互作用反映了万物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
五行则是对宇宙、自然界、人体内脏与组织器官等的分类和划分。
将其运用于中医药文化领域则有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理论中,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理论是利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药文化对传统中药有深刻的认识。
传统中药归结为五种味道:苦、辛、甘、酸、咸。
而五味则与五行有所关联,例如苦属火,辛属金,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
药品性质和功效与五行相联系,进而与阴阳程度有所联系。
对传统中药演变、配伍、应用等都有所总结。
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治病方面,根据病症、证候,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可以通过五行与阴阳关系的正确应用解决疾病的问题。
在某些场合下,中医药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阴阳、五行进行组配方子、治疗方案、针灸、按摩、甚至是饮食方法等,使患者的体质与环境尽可能匹配。
例如,针灸的灸法中,通过灸热的灸药(同阴阳)或对应五行而使人体内的气血湿热得以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三、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中药在调治人体失调问题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配伍均衡和四气调和应该说是中药的基本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出发点都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配伍均衡理论,指中药的组配需尽可能取得阴阳均衡,即以应方的治疗目标和所处病症中监测得到的患者状态为依据,选对药品和搭配药品的比例,匹配阴阳,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程铁兵151********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
《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
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取象比类”。
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取类比象”。
所以说,“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
“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象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
(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
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是一门历史悠久、理论丰富、疗效神奇的学科。
中医学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治疗上注重预防和治本,并采用了诸如道、阴阳、五行等学说。
这些学说虽然存在一些局限,但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维护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共性、进步和局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地理解中医学中有关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作用。
一、中医学中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1. 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系道、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和人类现象的综合反思,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系。
中医学中的道、阴阳、五行学说参照了这种思想体系,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追求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学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中,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理性,有利于探索人体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2. 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道、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们的实用价值在中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上述学说进行诊断和治疗,常常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一方法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习惯,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3. 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中医学中的道、阴阳、五行学说涉及到哲学、医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的知识,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价值和前景。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中医学的学说可以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为深入了解生物医学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中医学中道、阴阳、五行学说的进步1. 对于人体调节机能的探究道、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了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内部各种生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特性。
这为中医学研究人体的调节机能,特别是异种病毒、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契机。
2. 对于病因病机的理解道、阴阳、五行学说揭示了疾病与人体内环境、外界环境的关系,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体内阴阳平衡状态的变化相关性。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这一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维护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性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阳盛病症可以采用降阳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疏风等;治疗阴盛病症可以采用滋阴的方法,如补益、滋养等。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个理论体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部位和脏腑都与五行中的某一类元素相对应。
通过观察病人的五官、舌苔、面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五行的平衡状态,进而诊断疾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水元素失衡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火元素失衡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木火相克为例,治疗火性疾病可以采用寒凉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等;治疗寒性疾病可以采用温热的方法,如温补、祛寒等。
通过恢复五行的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案例1. 根据观察病人面色、舌苔等判断体内阳盛、阴虚的状态,运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滋阴的中药、调节饮食结构等。
2. 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通过饮食调控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治疗火性疾病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寒凉的食物。
3. 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针灸理论进行治疗。
试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_治未病_中应用_林丽丽
134第15卷 第6期 2013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6 Jun .,2013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与中医学的固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融为一体,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一直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人类的养生和疾病的防治。
而中医“治未病”作为人类养生防病的重要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1 阴阳学说在“治未病”中的运应用1.1 顺四时阴阳而养生防病古人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治疗疾病固然为战胜疾病的必要手段,然而与其有病而治,何不如未病先防,这才是积极的办法。
“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无疾之前”,病而后治,则“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各半矣”。
要保持人体健康无病,必须“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二气变化的规律生活,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的变化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之季,万物开始生长茂盛,阳气也升发蓬勃,人们应该顺应春夏生长之气以补充阳气;而秋冬之时,万物成熟收藏,平静凝敛,其性属阴,人们应该顺应秋冬收藏之气以补养阴津。
无春夏之生长,则无秋冬之收藏。
天人相应,人亦如此,要应其四时之气而养之,不可逆之,逆之则乱。
所以,顺应四时变化调养人体之阴阳真气是养生防病的根本法则。
临床也常根据这一法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患者,在夏季人体阳气旺盛之时,以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亏阳盛患试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治未病”中应用林丽丽,何文彬(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一直指导着人类的养生和疾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对中医的影响
摘要: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如今中医学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说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字:中医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对立统一阴阳五行说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阴阳五行说,更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中医
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一切对立和变化都是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维持自身平衡、稳定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目的。
如在《周易》中就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又如在老子哲学中,老子强调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
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再如儒家提倡中庸,孔子说:“君和而不同”也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这一核心即“对立统一”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
⒈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⒉在配药方面,这一辨证思想体现在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生与降,动与静的配药思想中;⒊在养生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可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可追溯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
其中老子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受静笃”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养生观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下(《老子》第76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这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表现。
“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为被消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
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要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状态”①二阴阳五行说与中医
阴阳说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①马砚涛,张丹: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甘肃中医》
2008年第21卷第10期第39 页.
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理论是确定五行内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说引入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性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与治疗的依据。
⒈中医对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阴和阳两部分。
阳指背、腑、体表、上部和外侧,阴指腹、脏、体内、下部和内侧。
在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时,根据阴阳说,中医认为疾病发生是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所致,或者过阳或者过阴,认为人体能维持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因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方面能够达到协调、平衡。
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
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
如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
阳,功能减退属阴。
而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又如阳气和阴精的转化,阴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的作用又是在不断地产生着阴精,因而阳气和阴精,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⒉五行理论对中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应用五行理论解释病理时,应用的主要是五行生克关系理论,通过运用五行生克关系理论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体内各个脏腑的病理,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内经》将五脏间的相生关系表述为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这就应用了五行相生的关系理论解释了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导中医的分析、诊断和用药。
五行相克关系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黄帝内经》将五脏间的相克关系表述为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
这就应用了五行相克的关系理论解释了五脏之间在生理活动中的互相调控关系,指导中医的分析、诊断和用药。
《黄帝内经》是祖国中医学的经典,它广泛地运用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人体各个系统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五行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指导
临床诊断、病理分析、治疗用药、刺灸取穴、心理调整与心理治疗等各个层面,有效地解释了疾病的复杂性,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