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媒体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属于适度效果理论范畴。

自1972年由麦库姆斯和肖首次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这个理论从一个简单的假设开始,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议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图谱。

麦库姆斯把与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荟萃于一堂写成了《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

本书重点讲述的内容建立在实证基础上,并以媒介为中心,研究了有关大众媒介在塑造舆论方面已知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较多的讨论了不同议题类型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发生影响的更加广阔的背景。

回顾议程设置理论图谱的演变过程,麦库姆斯将其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阐释了大众媒介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①从查普希尔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题议程对公众议题议程的影响;②详细阐述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偶发条件;③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④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⑤议程设置的后果。

第二阶段: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

例如商业与金融、文化规范、职业体育、大学教育、组织化宗教等。

第三阶段: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包括显要性、导向需求、属性和框架等。

第5章在讨论测量显要性的多种方式时,曾粗略提到:公众显要性的三个维度(社会显要性、个人显要性、情感激发)和媒介显要性的三个维度(关注度、显著性以及结合力)。

另外,议程设置理论还吸纳和增添了其他的传播学概念,如刻板印象、形象建构、地位赋予、把关、沉默的螺旋、教养分析等。

其中,第一阶段自古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了本书讲述的重点。

主要讲述了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议程设置的两个层级(客体显要性的转移和属性显要性的转移);媒介议程的来源(即谁设置了公众议程);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以及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铺垫”作用)六个方面。

论政府议程设定中的大众传媒

论政府议程设定中的大众传媒

论政府议程设定中的大众传媒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有限政府解决问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问题有所取舍,能否影响政府议程设定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议程设定的有关参与者角色定位。

以信息化时代作为大背景,从大众媒体发挥影响的针对主体和主要方式的角度入手,着重探讨了大众媒体在此过程中的有限作用。

标签:政府议程;大众媒体;社会公众人之初,性本恶。

霍布斯的《利维坦》假设: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战争的自然状态,为此,任何社会的公民大众任何时候都在忍受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五花八门的普通民众个人无能为力的状况,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担负着巨大的职责。

如何发挥政府保护社会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侵犯;保护社会个体免受他人的压迫与侵犯;建立并维护某种公共工作或公共制度的基本职能,各项公共政策成为其职能得以展开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作为政府提供的最广泛、也是最好的纯公共物品,公共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即政府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托马斯·戴伊关于公共政策的这个定义也许不够精确,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公共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政府部门的。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千变万化,多样化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应付问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公共政策制定时,政府往往会对优先处理哪些问题有所取舍。

取舍这个概念意味着有些问题会被拿到台面上讨论,有些问题则被排斥在外。

纵观现实社会,为什么有些问题最终会引起政府官员的关注,被提上了议程;而有些其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会被忽视,这里牵涉到政府议程设定的问题。

1 政府议程设定的相关概念分析1.1 政府议程概念的分析政府议程是一个主体指向不甚明确且涉及面很广的概念,具体是对政府官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政府外人员在任何给定时间认真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编目。

《议程设置》读书笔记

《议程设置》读书笔记

《议程设置》读书笔记第一篇:《议程设置》读书笔记议程设置一、简介作者:马克思韦尔·麦库姆斯简介: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他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换言之,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议程设置简介: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比较)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层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阶段。

②、议程设置功能考察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个传播效果,“0/1”效果(知觉模式)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显著性模式)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优先顺序模式)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麦克思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 【作者简介】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1967年至1973年,到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任教,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做教堂山实验——第一个议程设置研究。

30多年之后他将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整合在一起,完成《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公共舆论》一书,于2004年底在英国、2005年初在美国出版。

【写作背景】传播学诞生初期,美国学者为研究政治宣传效果,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多项研究,“魔弹论”等无限效果论盛极一时。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大众传媒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限的,之后最小效果论盛行。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教堂山对一部分选民进行调查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并将它取名为“议程设置”,以强大效果论打破最小效果论。

→以后的几十年间,议程设置研究发展演变成了三个阶段诸多方面,麦库姆斯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写成此书。

【内容概述】麦库姆斯将议程设置理论图谱的演变过程描述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大众媒介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

这一阶段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了本书讲述的重点。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①从教堂山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第一章、第二章)②详细阐述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偶发条件;(第三章、第四章)③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第五章、第六章)④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第七章)⑤议程设置的后果。

(第八章)第二部分: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

例如商业与金融、文化规范、职业体育、大学教育、组织化宗教等。

(第九章)第三部分: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

《议程设置》读书笔记

《议程设置》读书笔记

议程设置一、简介作者:马克思韦尔·麦库姆斯简介: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

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

他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换言之,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议程设置简介: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比较)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层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阶段。

②、议程设置功能考察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个传播效果,“0/1”效果(知觉模式)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显著性模式)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优先顺序模式)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浅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效果

浅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效果

浅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效果传媒研究湖北社会科学浅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效果周鸿(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参与了构建现代信息环境,并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与传统的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不同,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关键词: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oo7)12—0181—03一,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理论假说"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0世纪60年代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也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11"议程设置"理论假说涉及新闻选择的"把关人"(gate—keeper)3~论.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有闻必录",毫无目的的取舍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然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观念和新闻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介通过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设置议题,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认识层面的注意和重视.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把关",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 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客观世界所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也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二,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体现报纸,作为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在媒介产业化的今天,报社作为新闻单位由于生产性需要,在造就主流报道时大多着重选择,建构与表述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对某一议程的选择是报纸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选择之后的排序也体现了媒介宣传的主次和新闻报道的作者简介:周鸿(197l一),女,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技巧.因为新闻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而新闻议程的优先选择是很明显的:报纸标题的大小和语言是否刺激,消息的篇幅长短,登载的版面是否重要和醒目,报道的频率是否增加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将经过挑选的每日新闻中的一小部分议题列为关注焦点.电视,指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在现代媒介中,电视日益成为君临一切的媒介霸主.人们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和世界观,人生观都受到电视媒体的巨大影响,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有人把电视称之为"文化快餐", 电视成了人们接受信息,交流情感,娱乐休闲的首要媒介载体.电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主要源于其传播工具的特点,而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121 传播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始终无处不在地左右着,影响着电视的流程,使电视更加人文化,社会化.电视视听兼容的共时性传播,使"议程设置"必须考虑前瞻性作用.电视的这种特性要求"议程设置"先声夺人,以满足由于事件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而给受众带来的期待感,新奇感和心理冲击;议程设置的电视化进程也必须迅速及时,适应受众先睹为快的心理意向以及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真切感.电视媒介的受传特性与传播特性决定了电视具有自己特有的信息受传方式,形成电视的受传特性的随意性观赏.电视以同时传播,分散受传的方式进行.它在同一时刻,向分散在各地的相当数量的群体进行同步的传播,其大面积同步进行的分散受传方式,构成无数个别受众的一种不约而同的社会行为.本世纪初,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体》一书中,把这样一种受众看成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而另一方面,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1980年出版)一书中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l8l?述了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们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识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性的具体写照.受众的这些特性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功能精心选择符合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文化的"议题",利用自己公开性,权威性,显着性和直达性等信息特性,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或利用自己的物理性能的优势迅速地切入文化传播的领域,显示其巨大的传播能量.昔日受时空等各种因素限制的文化样式,都能够被加以转换传播给社会,无论是书刊作品,还是舞台艺术;无论是物态文化,还是观念文化,都更生动,直观.这说明通过"议程设置"功能,电视具有从事"环境再构作业"的功效,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层面,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三,新媒体的"议程设置"特色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继报刊,广播,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因特网.同时因为因特网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故而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第四媒体"又称为"新媒体","网络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现在已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的;所谓"网络媒体",是指"第四媒体"通过网络来传播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加.其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再次,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最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31必须看到,"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环境的基础上.这个"传统媒体环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专业化媒介组织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它对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在传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三是传统媒介容量有限,报纸有版面限182?制,广播电视有时段限制.传播者只能有所取舍,这为报与不报,强化与弱化信息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权泛化到了各个端口.每一个普通的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方,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方,传受关系非常模糊.在高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几乎可以达到无阻碍传播,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想控制整个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是不现实的.同时,数以百亿计的形形色色的网站同时存在一个时空中,网民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轻易从一个网站"转到"另一个网站,在信息接触和选择上具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传播权泛化,信息收受高度自主,网络时空无限,"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被一一打破.但这并不意味"议程设置"在网络世界完全不存在.事实上,网上从不缺乏设置.首先,网络信息能快速传播与繁殖, 这个特点使网络可以轻易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其次,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最后,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非常有利.[41与传统相比,网络的"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呈现新的特色:第一,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形成议题的功能.网络为社会形成议题提供了一个显性的,可操作的平台.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们往往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在BBS上灌水等方式传播和交流信息.由于上网者数量巨大,分散,异质,正处于匿名状态,监控起来比较困难,自行发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地传播,几乎不受限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有可能设置议题.其次,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发展方向的左右.互联网络克服了传统媒介环境中,受众缺乏反馈作用的弱点,网民不需坐视传统媒介或主流网站来立言或追踪,完全可以第一时间发表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以此影响其他网民的理解与判断,真正实现了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所倡导的"观点自由市场","观点公开市场".不同的观点,信息交汇,议题很难以某人或某个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总是非理性化,非预设地发展着.第二,议题本身具有特色.首先,议题内容多元发展.在传统媒体强大的"把关"能力下所形成的议题,其内容和类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新闻媒介以传播硬新闻为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和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而网络的"把关"作用弱,各类内容不管雅俗,是否符合传统上媒介刊发信息的有关要求,只要激发兴趣,都有可能成为议题.其次,议题衍生能力强.因为网络传播者是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巨大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分散性和异质性.网络传播者的这些特点,以及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乏,使得议题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路径不确定并经常性转换,这导致原有议题可以衍生出与之相关乃至无关的议题.虽然目前网络"议程设置"的能力与传统媒体比起来还有差距,但网络化是未来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议程设置"对社会舆论将会产生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四,从国家和地方两级新闻事件分析其对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对各级新闻事件的报道,使大众传媒的地方"议程设置"效果有所削弱.(一)各级新闻传播效果的异同.新闻事件可以分为国家级(中央级),省级(包括特区,直辖市级)和市县级,后者统归为地方级.由于新闻事件的层级不同,对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也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关于国家级新闻事件的报道都拥有大量的,广泛的受众. 但是,他们与受众存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传播效果很有限,难以对受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相反,地方级新闻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却是直截了当和具体有效的.比如, 一个本地的民意工程,哪怕对外地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相对于国家级新闻事件),却会对本地区大多数居民产生重要影响,激发他们的高度关注,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关于国家级新闻事件的报道,尽管难以对公众产生直接影响,却能够以庞大和持续的宣传攻势使受众产生"此事极端重要"的认识,这是地方新闻报道难以做到的.对于许多人来说,声势浩大的关于国家级新闻事件的报道,如对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报道,给受众造成的认知影响远远大本地一个民意工程给受众造成的认知影响,并促使人们主动去寻找更多,更详尽的信息.(二}大众传媒对地方新闻事件的报道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地方"议程设置"效果.1944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伊里调查"后出版了《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的概念.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两极传播"是指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对于地方性新闻事件,由于受众与当地新闻的接近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大大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地方议程设置效果.由于受地理位置,受众心理的接近性,受众有条件直接目击或参与地方新闻事件,根本用不着大众传媒多此一举向自己传播新闻.这时传播媒介的"拟态环境"效果削弱,"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提供的信息,观点或建议对受众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试想,难道关于本地的一个民意工程的新闻还要由本地电视台,报纸等大众传媒向每日必经此处的居民辗转传递吗?在这个问题上,地方人际传播网尤其是"意见领袖"承担着主要的信息传播任务,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削弱或代替了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因此,在某一地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第一信息源,他们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闻事件传播给身边的组织和个人.(三)地方大众传媒对国家新闻事件的侧重报道使自己的地方"议程设置"效果受到削弱.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变动是新闻之母.人们获取新闻的最大动机是减少或消除人们对客观环境认知的不确定性,由于地方范围狭小,变化不大,人与人之间关系角色趋于固定,所以地方性新闻事件数量有限,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中国的大众传媒有着不可动摇的党性原则,大众传播媒介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报道国家级新闻事件,国家最高级新闻事件,其信息瞬间即可通过卫星,网络传送给各地的大众传媒.当然,在大众传媒报道的新闻中,高密度,大流量的国家级新闻事件信息量很容易给受众造成深刻的认知影响.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对各级新闻事件的侧重报道,使自己的地方"议程设置"效果受到削弱.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美籍华裔传播学者戴佳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麦库姆斯教授的采访后所写的《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见《国际新闻界》2006第2期)一文中,麦库姆斯认为新的媒介环境的确给"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络的出现,由博客制造新闻的时代的到来,人们现在可以创造自己的"个人口报".不可否认,这些的确给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带来了一些变化.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在线新闻的议程,尤其是少数占支配地位的网站的议程之间仍然具有很高的集中性.就博客本身而言,他们的大多数内容只是对于媒介机构传播的内容的一种反应,原创的报道很少.即使有原创的内容,大多也只是耸人听闻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是,这些博客网站由一人操作经营,与新闻机构多层编辑体制相反,其审阅和质量控制与传统大众传媒存在很大的差距.媒介全球化给"议程设置"开拓了新的研究课题.媒介全球化加剧了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不同媒介因为经营模式,市场定位,目标受众的差异而出现了"议程设置"不同步甚至不同质的现象.针对中国媒介环境新的变化,呈竞争态势的媒介在何种程度上设置相互竞争的议题,仍是我们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1]Cohen,Bernard.ThePressandForeignPolicy[M】.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3.[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f4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f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郁之行183?。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Features
议程设置理论 的特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 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 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 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 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 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 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该理论假设探讨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媒介
人们在头脑中构 建的事件图景
真实世界的再现
Viewpoint
议程设置理论 主要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媒 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 ,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 会现实的构想。
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 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基本定义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于《舆论季刊》上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理论假设: 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 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 ,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 急的考虑。
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 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 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出现频率影响受众判断事件重要性判断

主题: 议程设置理论和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主题: 议程设置理论和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主题:议程设置理论和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议程设置理论一、引题美国有位叫做马丁·路德·金的人,他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讲演,叫I have a dream 今天我们也介绍一位不著中的美国人,他叫史蒂芬斯,他也说过一句话是I make a crime wave.小史是美国纽约一家报社的记者,这家报社叫《晚邮报》,他写了一篇涉及名门望族的报道,引起了轰动。

纽约的另一家报纸叫《太阳晚报》,《太阳晚报》的老板看了小史的报道引起了轰动,就批评自己报社的一位专门写犯罪故事的记者里斯,他质问小里,为何错过这则消息,小里也乖七巧地接受了批评,并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写了另外的一篇关于犯罪的报道,市场效果也不错。

纽约的各大报纸一看,原来犯罪报道这么受读者欢迎,于是纷纷大量地刊登关于刑事犯罪的消息。

这样一来,报纸上的刑事案件骤然增加,老百姓开始惶恐不安,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乱啊,于是有人开始投诉警察局,说你这警察局整天干啥吃的,弄得世道这知乱,治安这么差,纽约市警局的局长罗斯福听到这些投诉之后也大为光火,属下办事不利,真是没面子,于是召集手下人开会,质问他们:“你们怎么搞的,治安这么差?这段时期的犯罪率上升了多少?”手下人一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说这几年犯罪率没有明显的上升啊。

罗局长亲自调查,倒底是怎么回事,最后发现,所谓的犯罪浪潮原来是由史蒂芬斯和里斯之类的记者写出来的。

后来,史蒂芬斯便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掀起了一次犯罪浪潮”,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主观环境”亦即人们的现实观,它是人们的现实行为的依据。

在传统社会里,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较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肖在当代,竞选者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通过大众媒体向人们展示自己,而不是直接出现在人们面前。

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成为许多人接触政治的唯一途径。

包含在新闻、专栏文章、社论中的竞选者的誓言、承诺和高谈阔论,成为人们决定是否投票的依据。

人们所知道的事情,大部分是通过大众媒体或其他人获得的第二手或是第三手信息。

虽然,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大众媒体能在竞选中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有一些相当有力的证据显示,选民能从大量可得到的竞选信息中获知情况。

当然,人们对大众传媒提供的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因人而异。

有些人,他们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并对政治抱有很大兴趣(包括一些最不可能改变政治信仰的人),积极地搜寻信息,而大多数人是在轻而易举的情况下获得信息的。

正如贝雷尔森精辟地指出:“在任何问题上,多数人‘听到’,但几乎没有人‘认真倾听’。

”但同时,贝雷尔森还注意到,那些与媒介接触最多的人最有可能知道竞选者在不同问题上的立场。

特莱那曼和麦奎尔在对1959年英国大选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事实,选民们确实从大众媒介那里获知情况。

并且很明显,他们直接按照媒介对竞选运动中的问题的强调程度而获知事件。

对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格外关注的朗夫妇发现:“大众传媒迫使受众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它们树立政治人物的形象,它们不断地向大众建议他们所思、所知、所感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也许,柯恩对这一假设的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功能的阐述最为简洁。

他指出,报纸“也许多数时候在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方面并不成功,而在告诉人们考虑什么问题方面却惊人地成功”。

大众传媒或许对人们态度的方向或强度影响不大,但学者们假设,大众传媒为每一个政治竞选运动设置议题,影响人们对政治问题的重视程度。

研究方法为了便于调查在1968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本项研究试图将查佩尔希尔地区选民称之为竞选运动中关键性议题的问题与他们在竞选运动中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的实际内容相比较。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大众传播领域,议程设置功能是一项备受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议程设置的作用、意义、不同类型的方式及其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提高大众传播效果。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主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和传播,影响公众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和度。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和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度和认知。

当大众传播媒体将某些事件或议题置于显著位置时,公众的注意力也会被相应地吸引。

这种影响机制对于塑造公共舆论、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信息传播的具体方式,议程设置可分为直接议程设置和间接议程设置。

直接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媒体直接报道某个事件或议题,从而引起公众。

而间接议程设置则是通过报道其他媒体或个人的相关言论,间接传达出对该事件或议题的。

这两种方式在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视线。

要提高大众传播效果,首先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和点。

在此基础上,媒体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编排和传播,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议题上。

同时,媒体还可以通过持续报道和评论,强化公众对特定议题的认知。

媒体之间也可以通过协同报道和共享资源的方式,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

以某次重大突发事件为例,大众传播媒体可以通过对事件进展的实时报道、专访受害者和目击者、邀请专家解读事件原因等方式,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该事件上。

同时,可以通过连续报道、深入挖掘相关信息以及发表评论员文章等手段,强化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

媒体之间可以协同报道,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有效引导公众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效果。

在2022年某城市暴雨灾害中,当地媒体通过大量报道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现场救援情况以及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等,有效地吸引了公众的。

同时,邀请气象专家解读雨势和水情,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洪救灾行动。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陈力丹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陈力丹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作者:陈力丹内容提要:这篇论文从大众传媒与舆论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与此相关的各种传播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一方面说明大众传媒对舆论拥有的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详尽分析了传媒影响舆论时所遇到的各种公众自觉不自觉地抵制。

作者认为,舆论现象由于必然要与大众传媒的影响相提并论,于是变得十分复杂。

当考察某方面的舆论时,需要把传媒的影响力、公众对传媒影响力的抵制这两方面的诸多因素考虑在内,以便准确地判断传媒或某项舆论调查声称的"舆论"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

这对于正确地估量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恰当的决策,都是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传媒舆论拷贝世界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现在一些通行的概念,常把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等同,于是就有了关于大众传媒的别称"舆论界"、"新闻舆论"等概念。

其实,"传媒"和"舆论"是有关联的两回事。

只要回到没有现代传媒的传统社会,就可以感觉到舆论与传媒并非天然相关。

那时的人际交流,几乎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方式。

人们对舆论的感知,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较大范围内的舆论形成很困难,舆论的流动十分缓慢;较小范围(诸如家庭、家族)内的舆论则常常陷于僵滞的"一致"状态。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A.Toffler)说,那时只能把"人群"视为一种特殊的传媒,"人群规模的大小本身就是一种讯息。

这个讯息十分简单:‘你并不孤独’(它也可能存在极大的破坏性)。

因此,人群在历史上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1]那个时代人们头脑里的形象稀少而简单,而且一旦形成就容易变为成见。

一位心理学家在描写一个古老村落的儿童时写道:他们可以模仿的人是同他们一样缺乏与人们交往经验的人,因此他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就更受到限制。

这个村落的儿童所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的形象,狭隘得十分可怜。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 洋葱的次内层:新闻规范与传统。媒介在界定某 个议程方面的作用时,有一个规范问题,即这个 议程是否对公民有用,并以此作为是否进入议题 的重要依据。
第五阶段:议程设置的后果
• 议程设置的显著后果主要有: 铺垫舆论,即媒介对人们关注的客体及其属
性进行议程设置,从而引导人们对于客体的判断。 影响行为,即媒介议程影响我们的态度与意
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为媒介效果研究建立了一
个标准化的过程,特别是议程设置的效果研究。

后来的议程设置研究者又引入了很多其他的
研究方法,如实验室中的控制实验法、从四个角
度研究议程设置的阿卡普尔科模型、研究议题在
公共议程上盛衰的纵向研究方法。
给我们的启示
1、对身边的问题多做深入思考; 2、搜集的理论依据要尽量的全面; 3、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研究。
许多证据证明人们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这使得
他们心中也存有疑问,认为重大的媒介效果并非
没有,只是有待发掘。此时,媒介效果研究进入
了范式转换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查普希尔调查
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在北卡罗 莱纳州的查普希尔作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其中 心假设是大众媒介通过影响议题在选民中的重要 性来为政治竞选活动设置议程。研究人员抽样得 到犹豫未决的100位选民,并对他们认为的最重要 问题进行调查。同时对几家大众媒介作了内容分 析,分析的有5家报纸、2家新闻杂志以及2家电视 网的晚间新闻报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公众的注意 力只是集中在少数议题当中,那么是谁决定了将哪 些话题带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呢?
主要内容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二、议程设置发展的五个阶段 三、议程设置的研究方法及启示
议程设置的提出

媒介对舆论引导的议程设置

媒介对舆论引导的议程设置

在诸多关于媒介对舆论的引导理论中,议程设置论越来越受到我国传媒界的重视。

议程设置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理论。

议程设置论的中心思想是: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议程设置的效果不仅存在于媒介与公众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媒介之间。

当人们换一个角度考虑“谁设置了议程”时,就会发现权威媒介的议程对较小的媒介影响很大,可以说,权威媒介往往为较小的媒介设置了议程,全国性媒介往往为地方性媒介设置了议程。

议程设置是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进行舆论引导、提高引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学会议程设置,选择恰当的议题进行报道,才能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包括“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它们分别是媒介、公众、政府对各自领域最关注事件的客观反映或主观诉求,是媒介、公众、政府表达态度、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媒介议程”开启了议程设置过程,这表明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大众媒介在决定人们“想什么”方面具有强烈影响。

这也正是议程设置论在舆论引导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佐证。

应该说明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并不总是接近或一致的。

媒介要尽最大可能使其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相接近,使舆论向着一个主导方向发展,实现议程同构,从而实现舆论引导。

议程同构,其实就是意见不断同化与统一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这三种议程的互相接近与融合的过程。

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引导舆论,我国的新闻媒介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不久,《解放军报》又发表与此文相呼应的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大众媒介与舆论的博弈

大众媒介与舆论的博弈

大众媒介与舆论的博弈作者:赵偲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4期【摘要】李普曼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来解释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舆论的形成,它的形成基于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大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公众议程。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媒介环境,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人们对待变化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本文试从梳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演变入手,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各个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并展望未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大众媒介与舆论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介公众舆论议程设置新媒体媒介融合我们生活在庞大、复杂而多变的媒介世界中。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的我们下意识地选择“想象”的方法,在能够驾驭世界之前去对它进行个人化的重构,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我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画。

李普曼认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这些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众舆论。

①那么,当如今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我们脑中的图像会不会相应发生变化呢?舆论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大众媒介与舆论自麦库姆斯与肖、韦弗在1968年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以来,议程设置理论为媒介与舆论之间关系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我们运用它可以很好说明在传统大众媒介作为主要传播主体的时代,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

在传统大众媒介作为传播主体的时代,作为个体的我们每天能够依靠自身接触的信息范围十分有限,我们需要借助新闻媒介扩大认知范围。

于是,我们每天接触的现实便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由新闻记者通过对事件和局势的报道建构的。

公众利用这些来自媒介的显要性线索去组织他们自己的议程,并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议题。

时间长了,新闻报道中强调的议题就成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

新闻媒介的议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公众的议程。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全书读书报告《公众舆论》这本书成书出版于1922年,这一年正值一战中宣传作用巨大时,宣传成为了战争国操控民众的重要手段,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也痛斥充满谎言的战时宣传,那时的李普曼认为,囿于现实环境的复杂,人们根本不能清晰地认清现实世界,这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上存在的差异与联系,因此李普曼说:“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的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因此民众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不可能民主,所以李普曼赞同了拉斯韦尔提出的让社会精英(科学技术专家)掌握宣传控制权,以此来保证脆弱的大众免受有害宣传。

《公众舆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公众舆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全书从八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释了人和现实环境之间锲入着由媒介构成的“虚拟环境”,在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和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会对超出视线范围内东西或制造虚构的东西,并对他们作出反应,正如李普曼所言:“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和第三部分成见都讲述了虚拟环境产生的成因。

成因分为外因与内因。

外因:①审查与保密制度②社会阶层对交往的限制影响③时间和注意力的限制④文字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内因:刻板成见第四部分兴趣和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在虚拟环境存在的情况下,公意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两部分中李普曼否定了天性与阶级影响,他提出:公意的形成是由于宣传者利用图像等象征符号淡化了个体差异,减小了传达误差,沟通联动了群体情感,由此形成公意。

第六部分民主的形象和第七部分报纸主要在阐述虚拟环境对民主和新闻的影响。

首先,在民主上,李普曼是悲观的,他认为当今无论资本主义还是基尔特社会主义都无法带来真正的民主,资本主义通过公职人员阶层流动的机制,利用虚拟环境掩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真相,而基尔特社会主义中追求共同利益的团体尚无法确定自己的功能,因此导致实践差别巨大。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汇报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汇报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汇报2010020811 传播研黄林静本书概况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启示反思本书概况1.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传播学经典著作之一;3.主题为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

4.该理论源自一个假设,逐渐扩展,又融入新的命题,使得这个理论逐渐成为大众媒介议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图谱。

作者简介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1960年从图兰大学新闻系毕业。

1961-1963年在《新奥尔良报》担任记者。

之后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65-1966年,他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1967年至1973年,他跑到了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任教,就是在这一期间,他开始了议程设置的研究。

•传播学诞生初期,美国学者为研究政治宣传的效果,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多项利用和研究,早期“魔弹论”盛极一时。

写作背景•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68年在北卡罗莱州的查普希尔对一部分选民进行调查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并将它取名为“议程设置”。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进行的“伊里调查”中发现,大众传媒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限的。

•以后的几十年间,议程设置研究的发展涵盖了五个研究方面,麦库姆斯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写成此书。

基本内容1.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2.属性议程设置3.媒介议程的来源4.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5.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客体显著性的转移(议题议程设置效果)客体显著性的转移(议题议程设置效果)“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选取100名投票意向不明确的选民,在连续三个星期里,调查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大众媒介所报道的内容的关系。

属性议程设置客体显著性的转移(属性议程设置效果)客体显著性的转移(属性议程设置效果)Ps :当新闻媒介报道一个事件时,这个客体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属性被重点强调,而另一个或另一些属性被忽略或者是简单地带过,由此就形成了由大众媒介所塑造出的这一客体的形象。

议程设置读后感

议程设置读后感

议程设置读后感《议程设置》读后感读《议程设置》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思考。

读到关于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舆论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特别新奇。

以往我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力量能够到这种程度。

书中提到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某些话题并加以强调,从而影响受众对这些话题重要性的认知。

这让我想起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某些娱乐新闻总是被大量报道,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媒体聚焦。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事情很重要,大家在聊天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聊起这些娱乐八卦。

而实际上,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些娱乐新闻可能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却占据了大众很多的注意力资源。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讲述的政治议程设置方面的内容。

在选举期间,媒体通过有选择性地报道特定候选人的信息、政策主张等,其实是在对民众脑海中的政治议程进行塑造。

我由此联想到一些选举事件,民众最终选出的结果,很可能是受到了媒体报道导向的影响。

这让我认识到大众传播在政治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影响力,在一个民主选举的环境里,看似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结果背后,大众传媒所起到的议程设置作用不容小觑。

然而,书中也有让我疑惑的地方。

我不太确定在如今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议程设置的效力是否还如同过去那般强大。

现在各种信息源种类繁多,新媒体发展迅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信息的可能性,这是不是会削弱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呢?后来我明白了议程设置在这样的时代下可能有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媒体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主流媒体等权威信息源依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它们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权威信息,来影响公众的议程认知。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的力量,更是在提醒我们作为受众,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众传媒在信息呈现上存在主观选择,我们不能毫无判断力地接受传媒所强调的各种议题。

就像在面对网络热点新闻时,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理性对待媒体所设置的议程,而不是盲目跟风。

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塑造与引导研究

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塑造与引导研究

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塑造与引导研究2. 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广东韶关,512005)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塑造与引导,通过分析大众传播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揭示其对公共意识形态和社会议程的影响。

同时,探讨大众传播与公共舆论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塑造和引导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旨在为深化对社会信息传播机制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相关领域的实践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众传播;公共舆论;社会议程;信息传递;社会影响引言随着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其在塑造和引导公共舆论以及社会议程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媒的崛起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格局,影响了社会对重大议题的看法和反应。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其在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中的作用,旨在揭示大众传播如何塑造和引导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以及对社会议程产生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的基本影响(一)大众传播在公共舆论形成中的作用1.大众传播对舆论形成速度的影响大众传播加速了舆论的形成速度。

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可以迅速将消息传递给大量受众,推动信息快速传播。

社交媒体更是在实时性和广泛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

这种即时性的传播方式加快了舆论的形成,引发社会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迅速讨论和反应。

2.大众传播对舆论多元化的促进大众传播的多样化媒体形式使得不同声音和观点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表达。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以及用户参与的特性,使更多不同立场的信息能够被广泛传播。

这促进了舆论的多元化,让社会更能接触到不同角度和观点的信息,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舆论。

(二)大众传播对社会议程的引导1.大众传播对社会议程设置的影响大众传播能够将特定话题或议程置于公众关注的焦点。

传媒在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时,能够引发公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将其纳入社会议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报告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媒体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属于适度效果理论范畴。

自1972年由麦库姆斯和肖首次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这个理论从一个简单的假设开始,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议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图谱。

麦库姆斯把与议程设置相关的主要观点和实证发现荟萃于一堂写成了《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

本书重点讲述的内容建立在实证基础上,并以媒介为中心,研究了有关大众媒介在塑造舆论方面已知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较多的讨论了不同议题类型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发生影响的更加广阔的背景。

回顾议程设置理论图谱的演变过程,麦库姆斯将其描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阐释了大众媒介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①从查普希尔研究开始,主要关注媒介议题议程对公众议题议程的影响;②详细阐述这种影响,探讨了强化或限制在公众中议程设置效果的各种偶发条件;③扩展了媒介议程的影响范围,将效果从对客体议程的关注扩展到对属性议程的理解;④探讨了媒介议程的起源;⑤议程设置的后果。

第二阶段: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

例如商业与金融、文化规范、职业体育、大学教育、组织化宗教等。

第三阶段: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包括显要性、导向需求、属性和框架等。

第5章在讨论测量显要性的多种方式时,曾粗略提到:公众显要性的三个维度(社会显要性、个人显要性、情感激发)和媒介显要性的三个维度(关注度、显著性以及结合力)。

另外,议程设置理论还吸纳和增添了其他的传播学概念,如刻板印象、形象建构、地位赋予、把关、沉默的螺旋、教养分析等。

其中,第一阶段自古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了本书讲述的重点。

主要讲述了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议程设置的两个层级(客体显要性的转移和属性显要性的转移);媒介议程的来源(即谁设置了公众议程);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以及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铺垫”作用)六个方面。

首先,第1章通过大量证据表明媒介议程强调的内容与公众议程强调的内容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为了排除对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这种因果关系的任何质疑,议程设置观念被引进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2章在回顾更多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意即显要性从媒介议程转移到公众议程)这一假设。

其次,在了解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之后,第5、6章介绍了议程设置的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客体显要性的转移(即议题议程设置效果);第二层级——属性显要性的转移(即属性议程设置效果)。

客体是我们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我们对之持有态度或意见的事物。

客体显要性的转移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关注的是传播中一个关键的早期阶段,即获得注意,从而告诉我们想什么。

属性指充实每个客体图画的那些特点与特性。

属性议程设置关注的是传播过程中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即理解,它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告诉我们怎么想,从而塑造客体形象。

解释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属性议程设置,可以与另外一个当代的重要概念建立联系,即框架建构,它指在媒介议程上谈论某个客体时对一些具体属性的选择与强调。

框架建构与属性议程设置都要求我们关注传播者与受众的视角,关注他们如何描述新闻中的话题。

其中,框架能够组织思想,能够创造一个超越部分之和的综合模式,这种作用构成了其格式塔特点,这一特点还表现在它能够组织思想,塑造我们思考新闻的方式;属性议程设置关注媒介在塑造人们心中的客体图画方面所具有的能力。

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建构概念的结合为我们带来了新视野,以重新认识新闻中的各种属性对公众如何思考公共事物的影响(包括刻画客体各种方面的宏观属性、建构主导框架的单一属性以及作为雄辩论据的单一属性),这些影响又将我们带回到大众媒介对人们态度与观点的影响上。

再次,既然媒介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那么又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呢?对这一理论的探索,媒介议程成为了因变量,成为了被解释的对象。

本书第7章就重点介绍了塑造媒介议程的因素。

麦库姆斯认为塑造媒介议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提供新闻消息的主要信息源、其他新闻机构以及新闻规范与传统。

“剥洋葱”的比喻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其他议程与媒介议程之间的关系,洋葱的各个表层代表塑造媒介议程的各种影响因素,而媒介议程是洋葱的中心;最外层是重要的外部新闻来源,如美国总统、日常公关活动、政治宣传活动等;再往里一层是各种大众媒介间的互动与影响,即媒介间的议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媒介间的议程设置验证并强化了社会规范与新闻传统,这些规范与传统是紧靠洋葱核心的层面,它们为最终塑造媒介议程界定基本规则。

那么,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呢(亦即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本书的第4章主要讲述了这一理论。

谈到议程设置效果发生的条件,就必须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导向需求,它描述的是个体在需要引导与寻求背景信息方面的差异。

从概念上讲,个体的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导向需求来界定:关联性与不确定性。

关联性是导向需求的初始界定条件,指人们感觉某个议题与个人或社会有关系。

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只要个体认为某个话题具有关联性,那么下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话题的不确定性程度,这是导向需求的第二个也是其后的界定条件,它指个体获得的相关话题的预知信息的多少。

在高相关性、低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导向需求处于中等状态。

议程设置的效果随着导向需求的增长而增长,个人的导向需求越高(如那些个体没有或拥有很少亲身经验的抽象议
题),他就越可能关注大众媒介议程。

然而,公众的导向需求再重要,议程设置也需要一个条件来使其发生作用。

这个条件就是:相对开放的政治系统和传媒系统。

第3章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对其进行了大致的介绍。

议程设置效果在极大程度上是由媒介报道的特点决定的,只在极小程度上是由这些消息的接受者的特点决定的。

我认为对于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值得专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最后,议程设置的后果不仅局限于塑造我们头脑中的客体与属性议程,它还具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议程设置的铺垫作用。

铺垫是公众议程上客体显要性与意见方向之间的联系,大量证据表明了铺垫作用的存在。

媒介通过对视角的铺垫引导公众产生关于公众人物的意见和态度,进而影响公众的行为,这个后果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影响带入了舆论这个核心领域。

除了上述重点之外,《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还介绍了大众传播的三个社会作用:①监视大环境;②达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③传承文化。

该书介绍的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摆脱"有限效果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另外,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但值得思考的是,网络媒体时代,网络话语权的变化实现了议程设置权力的分化,受众自主性增强,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关系已经变成一种“双向互动、螺旋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议题从受众议程到媒介议程,再由媒介议程产生更进一步的受众议程的过程。

所以,传统媒体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继续占据“议程设置”的高地值得引起传播学者的普遍关注。

另一方面,权威媒体设置普通媒体的媒介间议程设置形式所带来的信息同质化在自媒体时代将面临如何的境地?亦即这个自由多元的网络空间是否会导致大量的、高度异质的个人议程需要得到有关专家的解读。

另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似乎回避了国别、文化、动机等个案问题。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议程设置是否在社会主义国家完全适用?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化和社会责任等?
最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原有议程设置的度量标准是否有必要发生变化?或者说,是否需要添加一些其他的元素加以研究新环境中的议程设置?
总的来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利有弊。

用得好,它对社会、公众起正面的、积极地作用;用的不好,它会诱发社会问题,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