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省巢湖市古祠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安徽省巢湖市古祠堂
作者:丁皖青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1期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其中古祠堂作为特定的乡土建筑遗产和乡土文化传承的代表,更应成为保护的重点。
巢湖的古祠堂具有典型的皖派建筑风格,为研究江北民居的祠堂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祠堂的介绍,对巢湖古祠堂的历史内涵和生存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巢湖的古祠堂建筑特色保护利用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历史上曾称南巢、居巢、襄安、巢州等。
巢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距今三、四十万年的和县猿人遗址和距今5000多年的含山凌家滩古文化遗址闻名遐迩。
范增、周瑜、丁汝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戴安澜、林散之、温宗仁、鲁彦周、鲁炜、许海峰等名人灿若辰星。
现今的巢湖市保存有许多明清建筑,其中有一类地位特殊的建筑类型:祠堂。
祠堂也叫宗庙、宗祠、家祠、家庙,主要功能为祭祖、尊宗、睦族。
巢湖古祠堂甚多,多为砖木式结构,从建筑格局和形式上看,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以三进居多。
巢湖古祠堂里的木雕工艺尤为精湛,在技法上将简练粗放与精雕细琢相结合,梁架、檐枋、斗拱等各处都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整体结构、建筑装饰艺术都显示了长江以北皖派建筑风格,为研究江北民居的祠堂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下面介绍几处颇具代表性的祠堂。
周氏宗祠:位于巢湖市无为县洪巷乡联合村周村西侧,始建于康熙丁未六年(公元1667年)。
该祠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门楣上悬有“周氏宗祠”匾额。
宗祠布局为三进三开间,前堂为“崇前启后”,中堂为“敬思堂”,后堂为“昭穆先灵”。
在一进和二进之间另有东西两厢,中堂和后堂之间有一天井。
祠堂内的木雕、石雕均十分精美,构架用五架梁前轩后出单步,轩下用虹梁,檐下撑拱雕八仙。
祠堂顶上有“海棠式八角形藻井”,其建筑形式源于印度建筑中“九龙沐浴”法。
该祠堂自1954年至1990年一直被用作村里的粮库,故保存基本完好。
在巢湖市目前已发现的古建筑中,大部分都属清代中、晚期或民国时期,如中庙、柘皋和烔炀的李鸿章当铺等均属晚清时期,清代早期的古建筑则十分罕见。
经考证,周氏宗祠堪称巢湖市建筑时间最早、保存现状最好且建筑风格独特的古祠堂,甚至在整个江北地区都十分罕见。
该祠堂是巢湖市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最重大的发现。
汪氏宗祠:座落于巢湖市无为县城后新街西侧(县自来水一厂对面),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5年)。
祠堂坐西朝东,原有三进,嘉庆十四年扩建,后因年久失修加之倭寇摧残,自民国至今,仅存祠
堂一进、厢房两间及前门瓦屋一进三间,另有清代石碑一块。
其梁架结构保存完整,檐枋、斗拱、雀替等木雕图案精美,彩绘描金清晰,建筑年代明确,在县城内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戴氏宗祠:座落于巢湖市无为县洪巷乡排行村村口,现为村部所在地,为清代中期建筑。
祠堂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708平方米。
戴氏宗祠结构奇巧、营造别致、雕刻精美。
整个祠堂规模较大,梁架选材粗壮,檐枋雕刻精美外加彩绘,檐板上彩画“猫蝶戏”清晰可见。
该祠堂于民国癸亥年(公元1923年)重修过,祠堂大门正中嵌有“濡南望族”匾额,两侧窗楣上嵌有双狮戏球浮雕石刻,分别为明代和清代石刻,祠门前竖立一对石狮。
张氏祠堂:位于巢湖市居巢区最大的村落、烔炀镇张家疃村。
始建于清代,1952年作为村小学。
原有三进,现存前后两进。
1996年对祠堂进行了整体维修,现保存较为完好,尤其是祠堂外檐撑拱上雕刻的八仙过海,至今人物面目仍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祠堂所在的现张疃小学为农村示范小学,校内环境优美,古老的祠堂加上漂亮的教学楼,可谓古典和现代相得益彰。
洪氏祠堂:位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洪家疃村,北面200米即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人士张治中将军的故居。
祠堂为清代中期或早期所建,具体年代无考,解放后曾作为村小学使用。
祠堂坐西向东,面阔三间,总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
祠堂大门为歇山式建筑,门楼由粗大的立柱和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屋檐前挑形成高翘的大翼角,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
祠堂原有三进,因年久失修,二进房屋已全部损毁,现仅存一进和三进,一进为原来建筑,三进在民国时重修。
整体梁架结构保存完整,其檐枋、斗拱、雀替等木雕图案精美。
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纪念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建筑。
巢湖的历史名人专祠在数量上虽然与上面介绍的宗族祠堂无法比拟,但在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上却远远超过了宗族祠堂,如纪念项羽的霸王祠、北宋书画名家米芾的米公祠和清末淮军将领吴长庆的武壮公祠等。
下面就介绍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专祠。
昭忠祠:位于巢湖市居巢区中庙镇中部。
是清代李鸿章为祭奠淮军阵亡将士所建的祠堂,又称淮军祠。
1893年动工,越年建成。
巢湖是淮军故乡,淮军各营系的主要将领在正殿中皆设有灵位,刘铭传、李鸿章、李瀚章等都为昭忠祠题写了楹联。
该祠坐北朝南,临湖而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由门厅、正殿和两厢组成,三殿两厢,共30间,正殿为7间宫殿式建筑。
祠内古雅肃穆,屏门隔扇、梁架檐枋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是巢湖现存最大的庐州府古建筑,也是全国现存的各淮军昭忠祠中最宏伟的一座。
李公祠:与昭忠祠毗连而建,位于昭忠祠东。
李文安为李鸿章之父,时任记名御史、刑部郎中。
咸丰五年,李文安率领团练转战到中庙,暴病身亡。
清光绪十八年,由合肥绅士、翰林院典薄王尚根和巢县绅士、举人杨昌言等百余人,联名公禀呈报合巢两县,请求于两县交界处即中庙旁捐建李文安专祠,最后与昭忠祠同时谕旨而建。
李公祠坐北朝南,前后四进,皆五开间,原有房屋83间。
该祠解放后被拆除部分办厂,现存三进,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结语
祠堂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代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许多古祠堂都被拆除,现存的也大都经过重修,能保存旧貌的少之又少。
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一批古祠堂陆续被发现。
我们应借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对这些古祠堂加以保护,在充分研究、认识和鉴赏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出古祠堂的历史、艺术与旅游价值,让其在现代焕发出新的光采。
◆
参考文献:
[1]《巢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2]蔡康善,李定元,刘以桂。
《巢湖文化全书》。
东方出版社。
2008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