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一) 个人隐私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
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二) 个人自立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
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
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
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
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
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
”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
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
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
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作者:姜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2期姜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中西方道德伦理本位既有共通点,又互有差异,这些差异具有社会必然性对此。
应坚持多元并存、取长补短、中西整合、综合创新的观点,这对于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方;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2—0017—02一、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相同点1�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仁”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规定了等级名分与尊卑贵贱。
“三纲”和“五常”则更加明显地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地服从,“仁、义、礼、智、信”,规定了个人称为君子的私德。
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基德,即智慧、勇敢、公正和节制,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中强调“爱”、“信”、“望”三主德,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三主德是神的德行,而人的德性——明智、坚忍、节制和公正只是“爱”的形式,神的德行和人的德行是不同等级的,人要学习神的德性,才能赎罪上天堂。
2�人道主义中国封建社会提倡“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是一种君子的德行的总体要求,而“义、礼、智、信”四德都是附在其中的,孟子提出人皆有恻隐之心,把仁与性善论紧紧地连在一起;汉代董仲舒“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心来供养人,让人得以生存,把天赋予为善的性质;到了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论辩,更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把善、仁推广到了极致之处,成为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性。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所谓的“爱”,是爱上帝,爱邻人,甚至爱仇敌,所主张的宽大的博爱观有爱人如己的味道,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道德观的古今变化

和流传都可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中找到其根源。
思考题
综合上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今道德观的变
化以及本节课所学,请同学们思考并比较中
西方在道德观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电影中看差异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
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
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 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
期的智者学派的一部分学者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奴隶民主派
的立场出发对待伦理关系,比较注重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 层的个人利益,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 是万物尺度”的命题,就认为人在社会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 的欲望和私利作为道德规范的标准。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
西方古代道德最基本观念是
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
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三大著作即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 《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推荐)。《国富论》在经济 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 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 思想上,在“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提倡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而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则可以窥见西方人的道德观全 貌。他们注重契约精神,讲究诚信,倡导勤劳工作,创造财富而又不享 受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造上,他们的道德超越于物质之上。 他们将灵与肉分开来对待,因而也更能较好地实践道德的精神。
德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博采众长,积极创
新,形成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
德育教育理念。
Thank
Y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完整版)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第二章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我国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比较分析(一)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关于中西方公民道德观的根本差别,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认为,道德是人从内向外的一种道德约束,要求仁爱,也就是本人的心胸要宽广,待人要和气,以爱己之心爱人,因此“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成为中国人道德规范的一条准绳,因此中国在道德形态的着眼点是个体本身,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是“修身齐家平天下”,都是从个人的自身角度要求提升自己的素质,然后服务他人。
而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因此从这个社会信条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讲求的道德是一种集体观念,这和当初西欧和美国恶劣的生活环境有关,因此我们从这个比较中不难发现其实中西之间关于道德的内涵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道德的施与方向,是提升自己还是服务集体,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如果把中西这两种道德准则结合起来,既完善自己同时又服务集体,对于构建我们和谐社会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异关于爱国主义,笔者认为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而言,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朝代的更替比较频繁,而且群众对于朝代的认同并不是很严格,因此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这是传统道德观念使然,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我们才在公民道德守则的第一条将爱国主义列为第一,但国民对于朝代的更替已经习以为常。
西方社会而言,其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的时间很短,之后直接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因此西方社会的国家观念比较强,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革命之后在持续的发展和进化中,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国民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认可程度比较高,因此西方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历的时间比较短,但程度远较中国来的集中,再加上西方国家人口普遍较少,因此集体意识比较强,因此西方社会在国家沙文主义的影响之下,国民的爱国意识比较强【47】。
(三)集体主义教育的差异因为西方的社会发展历程比较短,还有就是欧洲比较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欧洲人过着集体狩猎的生活,因此欧洲的国民喜欢聚居并且依赖集体的力量进行社会生活,因此欧洲国民对于集体生活的感触比较强,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很浓厚。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1. 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的主要差异在于传统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在东方文化中,传统普遍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重视与家庭和社会的连结。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我的价值观更为突出,追求发展和自由。
2. 伦理观
东方文化的伦理观强调平衡、谦虚、智慧和自我约束。
西方文化的伦理观则注重独立、权利和选择权。
3. 道德观
东方文化注重道德与礼仪,强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传统。
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和自由意志的规范,强调自由和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对传统、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人际关系、平衡、谦虚等方面的看法。
但两种文化也存在共同特点,例如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等。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王恩界,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WangEnjie@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
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1.引言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
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
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14 T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 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25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26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30 A H 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3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32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33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35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36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37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38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39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40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41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42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43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44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45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46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47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48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49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50 浅谈商务合同5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52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53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54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5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56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57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58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5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60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61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62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63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64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65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6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6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68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69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7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7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7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73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74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75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76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77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78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79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8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81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8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83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84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85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86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87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88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89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90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91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92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93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94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95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9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97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98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99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100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101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02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103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104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05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06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10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08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09 《紫色》中“家”的解读110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111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1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113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114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115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16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1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1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19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120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121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122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23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2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25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26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27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128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129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13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31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132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33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134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135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136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137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38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39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140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141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142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143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44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145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146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147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148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49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50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51 分析《等待》的悲剧152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153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154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155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56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157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158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159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160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161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162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163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164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165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166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167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68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169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170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17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72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73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174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17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76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77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78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179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180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181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182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83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184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85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18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87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18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89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190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191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192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93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19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95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196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197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198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99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200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价值观中国,千年文明的传承:在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千年的文明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众学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孝道和忠诚。
道家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追求心灵的平静。
墨家则关注公平和社会利益,而法家则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等等。
这些学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各自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观,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大地的儿女。
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
西方,盛行自由和个人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由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融入到个体的生活之中。
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
这种自由,如同飞鸟在蓝天中翱翔,让个体的灵魂得以自由展翅。
同时这些价值观的体现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另一支旗帜。
它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
在西方,个人主义赋予每个人权利和责任,鼓励自我决策和自我表达。
这一价值观,如同一幅独立的画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画家,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宗教信仰中国,宗教多元且和谐:中国的宗教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体系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中国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道德伦理以及纲常礼法。
这些理念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古典诗词,古建筑如寺庙和园林都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启发,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中西伦理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中西伦理在价值观上的异同说到中西伦理,哎呀,这可是个大话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讲究的是和谐、孝道。
咱们的老祖宗可是把“孝”这个字当成金科玉律,父母在,上天在。
听说,咱们小时候,不管怎么叛逆,还是得听父母的话。
可西方的朋友们就不太一样啦,他们更强调个人主义,像是“你想干啥就干啥”,这个自由真是让人羡慕。
不过,咱们说的自由可不是随便做坏事,还是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中西文化的交锋,就像一场激烈的篮球赛,双方都各有千秋,谁也不愿意退让。
你看看中国人,重视的是集体的利益。
大家都要齐心协力,像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只有大家一起包,才能吃得香。
而西方人呢,喜欢突出个人成就,像是在舞台上大展身手。
他们的价值观更像是一场独舞,尽管旁边有很多人,但你还是要自己做主,自己来。
中国讲究的是“家”,父母、兄弟、姐妹,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得互相照应。
而西方的“家”则可能更像是个“宿舍”,大家互不干涉,各自生活。
要是有人惹到你,你可得小心了,西方人可不怕争论,能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再说说道德观,咱们中国人讲的是“中庸之道”,就是别太过,也别太少,做事情得有个度,像老母鸡孵蛋,得耐心。
这种思维模式,给人一种踏实感。
不过,西方人就觉得,“这不是我的风格”,他们追求的是真实和激情,喜欢大刀阔斧,来点“黑白分明”,这是他们的“英雄情怀”。
好多人都说,西方的正义感特别强,见不得不公,动不动就要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真是气吞山河的样子。
再讲讲对待时间的态度,咱们中国人总是说“天道酬勤”,辛勤工作,迟早有回报。
时间在我们眼里,更像是一条绵长的河,慢慢流淌,不能急于求成。
而西方人就觉得,时间就是金钱,干活要效率,快马加鞭,绝对不能拖沓。
这不,常常能听到“赶时间”的声音,给人一种“快、快、快”的紧迫感。
不过,这也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显得特别快,时常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再看看对待教育的态度,中国人可是把教育看得极其重要,读书要上得去,考得好,真的是一条“黄金路”。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由于历史起源、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相对更注重伦理道德上的内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学校道德教育、结果时效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标签: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当今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知识和人才的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靠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德行。
一代人的德行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兴亡。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异、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比较二者差异,取对方所长。
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都给人们了一个道德标准,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但是仍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
大到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小到乘客为了破例下车妨害司机开车。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1.1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学,本质就是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之四断等等[1]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是因为人有仁义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
因此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
虽然有些指导过于片面,但依然为我国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道德与政治分不开。
虽然我国的道德重人伦常理[2],但还是为了政治服务。
中国传统道德有“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道德多牵扯政德。
其次,道德与个人素质相结合。
道德是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
对于国家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正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把道德视为第二生命。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摘要: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愈来愈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由于中西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道德教育也各具特色。
认真比较中西道德教育的异同,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字:道德道德教育中西比较启示灌输渗透开展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世界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内的某些争论。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重要过程。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大学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
诚然,西方高等学校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德育有关课程,给人的印象好像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没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
但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未放松过,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
他们所采取的德育,形式上丰富多样,方法上潜移默化,通过渗透,使学生确立起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信念及伦理道德观。
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各自的学术阐述和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稳固的文化积淀,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作用于过去,乃至当今、未来。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不同:1、中国道德教育重人性,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是重人而轻神。
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
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
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

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中外思想对比及总结中外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各自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下面我将从哲学、宗教和教育三个方面对中外思想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
首先,从哲学层面来看,中西方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强调中庸之道、以仁为本、尊重道德伦理等。
而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思辩、个人自由和权利等,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中方哲学注重“人”的关系,强调“仁爱”、“养身修德”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则更重视“人”的个体性,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其次,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多元共存的国家,各种教派和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为主导,其他宗教的影响较小。
中方的宗教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
而西方的宗教更注重个体的救赎和个人与神的关系。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教育是中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国的教育注重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德与才并重,重视传统道德和学识的传授。
而西方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方教育注重“全人培养”,追求个人的完善;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实用性。
总结起来,中西方思想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价值观、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
中方注重人与人的和谐、重视道德伦理的遵循,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个体价值的发展。
中方注重集体利益、社会稳定,强调顺从和传统;而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合理性和人权。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思想的对比及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文化交融。
我们可以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点,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只有通过对比与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妇。
五常为礼、义、仁、智、信。
中国的纲常教义通过个人伦理的修养达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中国靠的是伦理来维系国家的。
《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因此,维护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种家国一体的道德的最集中的体现。
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相反,西方的道德取向趋向于以个人为本位。
西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原则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的奴隶制时代。
希腊临海多山的地理环境决定其文明形态不可能以农业为基础。
相反,古希腊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朝着海洋性文化发展,对外经济交往十分发达。
古希腊人见多识广,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对外交往频繁有助于形成人民的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古希腊是城邦制的国家,因此,希腊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准则,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关系展开的。
如古希腊的以德谟克立特为代表德哲学家们从奴隶主民主派的立场出发,试图从物质利益上来解释道德现象。
他们在维护城邦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同时,比较注重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层的个人利益。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所指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就认为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作为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
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现实主义的幸福论的伦理体系,也是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利益。
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基督教教廷的统治之下,伦理思想强化了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把伦理研究从关于个人的品性、个人利益关系方面转向了人对上帝的关系的方面,但这并没有抹煞个人的价值、利益与要求。
中世纪的欧洲仍然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正如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西方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种伦理思想从基督教的著作中可以和清楚的看出。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如《马太福音》第六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从中可以看出基督教中平等契约的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
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
西方的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人们轻视现世生活,但它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来世的天堂。
这就是说,信仰基督教并不是不要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将来更大地物质享受。
事实上,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救赎论就突出地反映了这点。
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新”的社会心理。
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成功便成仁”、“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儒家这种重义轻利地价值观的表现。
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与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几千年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同时得到道家的体道寡欲和佛家的去欲的思想的互相激励与补充,使得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对于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于“物”的地位,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其局限性在于压制人的正常的物欲,忽视道德与物质的统一性,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严重阻碍作用的。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
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中国人强调凡是执其两端,过犹不及,便是这说法。
中庸之道也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则强调性善论。
西方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的,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曾认为,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听取神的训示,使人与神相通才能达到至善至德的最高境界。
基督教的“原罪说”,更把这种思想神学化。
认为人来到这个世上世为了赎罪的,只有基督、上帝才能拯救人类于苦难,变成至善至德的人。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这个道理。
所谓修养,就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个人“内省”。
孔子曾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遵循这种修养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的道德是“内省”型的伦理体系。
第五,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辩与论证,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根据人类伦理生活的需要,用实践的观点提出必须以上帝存在为前提才能保证善与幸福的最终统一。
西方的逻辑学非常发达,从古希腊起,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
而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老子的《道德经》里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说的明白的话,就不是“道”了。
孔子提出的“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也完全是以人类的道德经验、道德感情和实践体验为前提的,带有强烈的直观理性的特点。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欲望、理想与追求,因而只要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欲望、理想和追求去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他必然会知道别人的欲望、理想与追求。
因此,一个人只要他在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这便是道德。
中国的这种道德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有方式,而且是西方所不具备的。
五、中西方道德思想差异的原因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和西方的道德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呢?从深层次来说,道德文化是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
文化存在不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共同作用形成的。
因此,分析中国儒家道德和西方的道德观应从主体的思维层面,即宇宙观来出发。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宇宙观的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框架,都具有镜像结构。
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性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体验性文化。
西方文化主张二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不统一的,物质和精深是分离的。
西方意义上的人,是和自然、社会、他人、甚至和上帝所对立的人。
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通过外部世界这面镜子来反射,任何人性的扇面都有必然的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与之对应。
西方人的这种宇宙观,把人和外部世界割裂开来,能够很好的解释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文化则主张一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统一的、和谐的,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人生观上表现出注重家国一致的价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