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大单元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方法。
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科知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问题驱动和探究为核心,提供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
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展开全面思考和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模式,旨在通过大单元为纽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获得对生物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高中生物学科大单元教学概述高中生物学科涵盖了多个大单元,其中包括细胞、遗传与遗传变异、物种与进化、生态与环境等。
在这些大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生命科学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细胞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教师通过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如细胞分化、细胞信号传导等。
此外,还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增殖等生命过程的教学,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学原理。
其次,遗传与遗传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会向学生介绍遗传基因和遗传变异的原理。
通过讲解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的形成与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对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理解,以及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
物种与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教师会向学生介绍生物物种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重点解释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原理。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备课教案主题: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课时:1节课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2. 难点: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询问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认识;2. 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生长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二、学习内容(15分钟)1. 讲述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2.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并向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实践(20分钟)1. 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一项关于植物生长的实验,包括假设、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观察结果;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2. 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
五、课堂检测与反馈(5分钟)1. 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写一份观察报告;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同时,通过教学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例子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奥秘。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示范教案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示范教案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的关键环节——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关键环节,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具体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生长和什么相关。
第二步: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15分钟)
1. 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叶绿素的作用下
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3.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无光合作用植物将无法存活。
第三步:实验展示(20分钟)
设置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观察叶子在阳光下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实
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他们对
植物生长过程的认识,增强核心素养。
在实验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初中生物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通过本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深入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增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物学问题,提高生物核心素养。
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拓宽知识视野。
(3)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生物学问题,如观察、实验、比较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5)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物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2)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通过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格。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讨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解释如何设计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1. 引言:介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及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
2. 渗透性教学策略:解释如何通过渗透性教学策略来构建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渗透性教学策略是指将知识点、技能和能力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有机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以大单元为单位,将所学知识点、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等。
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构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教学网络。
2.3 教学方法的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2.4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和科学报告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
2.5 评价与反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包括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和项目评估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实践案例:以一个高中生物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案例,具体说明如何设计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以"遗传与进化"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一、引言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的科学。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知识不仅仅在学术领域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
本文将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设计一份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思维能力素养、情感态度素养和价值取向素养。
知识技能素养是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思维能力素养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素养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价值取向素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2. 教学内容根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体包括:(1)基础知识:生物学基本概念、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等;(2)实验技能: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3)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4)情感态度:通过实验实践和生物故事,引导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态度;(5)价值取向:通过生命伦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简单地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生物设计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生物设计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和技能。
3. 能够运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解决生物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要素: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创新。
3.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应用: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结论推断。
4.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要素和意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并要求他们运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结论并展示成果。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生物设计核心素养应用于其他生物学领域。
教学资源:1. 生物实验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和数据分析工具。
3. 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
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实验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评分评比。
3. 口头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他们将生物设计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从中体会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不足。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一定学科范畴内的基本素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实验设计等多方面的素养。
然而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分析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评价效果并总结经验,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将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研究意义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命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高中生物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升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借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策略,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并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应用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跨学科思维的发展以及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1.3.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3.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提高生命观念: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认识到动物体结构层次的递进关系,加深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2.增强科学思维: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及其功能。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结构层次形成完整认识。
三、教学准备准备包括动物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模型、图片、教学视频、PPT在内的多种教学资源,设计实验观察活动,以及分组讨论和评价工具,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和互动的方式深入理解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常对动物的外形和特征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他们对动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可能缺乏深入了解。
学生可能在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难以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个动物体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功能联系。
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可能对微观层面的细胞和组织的概念感到困惑,需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辅助理解。
学生可能对生物学的基础术语不够熟悉,如“组织”、“器官”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生活中的类比来帮助学生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较为浓厚,但对复杂生物结构的记忆和内化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五、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的动物图片或视频,如猫、狗、大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微小的细胞是如何组合成我们看到的这些复杂动物体的呢?”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对生物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但对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大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等;(2)学会运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物现象,提高生物学术语的应用能力;(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生物奥秘的欲望,使其树立科学研究的志向;(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4)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生物科学付出的努力,培养其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物技术的发展,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关注生物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
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篇1)一、细菌的发现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开花和结果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植株的生长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组成和功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2. 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生物学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提高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生物的能量转化等内容,通过生物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包括生物分子和物种多样性的源头、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等内容,通过生物地理实践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和应用:包括生物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评价:1. 个别测试:进行课后小测,测试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初中生物落实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生物落实核心素养教案
课程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掌握观察水生植物的
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概念解释:水生植物是指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如荷花、莲藕等。
2. 生长环境:水生植物需要充足的水和阳光、适量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3.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了解其生长环境。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记录下它们的特点。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总结归纳:总结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水生植物、显微镜等。
2. 视频资料:关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视频。
评价方式:
1. 实验记录: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2.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
延伸拓展: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水生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其生长环境。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生植物对水质和阳光的需求程度。
此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教案
1. 理解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
3. 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节:生物核心素养介绍
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分享自己对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二节:实验技能训练
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并与实验目的进行对比分析第三节: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
1. 图片展示生物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节: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1. 安排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成果,分享合作经验和收获
课堂反思:
1. 学生对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及改进措施
教师评价:
1. 教学目标能否达到?
2. 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水平
3. 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教案附件:
1. 实验操作手册
2. 生物核心素养相关资料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生物实验的设计和执行;3.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1.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的组织结构和生长过程;3. 动物的行为和生态环境;4.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2. 授课:讲解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3. 实验:设计简单的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4. 数据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训练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拓展他们的知识面;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研究者。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的评分,评价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3.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学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评选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内容:细胞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构成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导入细胞的学习内容。
二、知识讲解
1. 什么是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生物体的组成部分。
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
3. 不同类型的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等。
三、实验操作
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四、练习与展示
让学生做笔记,总结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拓展与应用
组织学生围绕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展开一场小组讨论或展示,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胞知识的理解,并鼓励他们多加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
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案模版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案模版
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细胞的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核、细胞质、细胞膜。
2.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
教学步骤: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授课: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 练习: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示意图,标出各个细胞器的位置和名称。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组成部分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深化对细胞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拓展活动:
1. 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细胞器的位置。
2. 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细胞器,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撰写短文分享给同学。
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
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 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3.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五大核心素养教案
高中生物五大核心素养教案
主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的功能;
2.认识到细胞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
3.掌握细胞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二、教学内容:
1.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参与细胞代谢和生长;
-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2.细胞的功能
- 代谢:包括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释放;
- 生长:细胞通过分裂增长,形成新的细胞;
- 繁殖:细胞通过分裂繁殖,保持生物的生命。
三、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简明清晰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示范:展示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胞的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的特点;
3.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2.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认识;
3.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细胞的特点和现象;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化学生对细胞的理解。
五、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
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
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意图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
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
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
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
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
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
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
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
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自主学习一:(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
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
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问题串一:(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问题串二:(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2)完成表格(表1),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
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
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
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A.物质转运加速B.新陈代谢变缓C.呼吸速率加快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
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
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反思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
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
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
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