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

合集下载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关于经济社会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1.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等。

经济社会学研究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网络。

2.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资源和关系,这些资源和关系可以为个体或团体带来利益。

经济社会学研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3.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群,包括富裕阶层、中产阶级和贫困阶层。

经济社会学研究社会阶层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个人行为。

4.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个人行为。

制度经济学关注产权、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 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学是另一个经济社会学的分支,它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个人行为。

文化经济学关注文化传统、价值观、教育、宗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 全球化:全球化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它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全球化对经济发展、就业、贫困问题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社会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理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江苏省委党校2023年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江苏省委党校2023年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2023年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题1.以社会学的视角对身边的任一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富二代”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人们对“富二代”现象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从社会学视角对“富二代”现象进行行为评判,可以剖析现象实质,客观评价“富二代”的行为以及成长轨迹。

一、“富二代”现象的分类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富二代”的界定趋向成熟,即是指出生于1978年以后的,父辈在改革大潮中自主创业的,可望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

由此可见,“富二代”亦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各种“富二代”现象。

依据对财富的处理态度区分“富二代”现象,主要分为如下两类:一是炫富现象,部分“富二代”拥有豪车豪宅、奢侈品缠身、追求高消费等,炫耀家庭财富,过于攀比。

二是本分成长的现象,他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享乐条件,但却因需为自身发展置物置业,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不露富不炫富。

二、角色理论下“富二代”的成长社会学中的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富二代”正是借助于父辈充裕的经济财富,在受教育、生活、成长等环节中,优于同龄群体;他们是家族产业的继承人,他们的这一角色是先赋角色。

因而,在“富二代”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辈们极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财富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受教育环境,配置各种各样的生活物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三、“富二代”社会化过程中炫富现象的评判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

“富二代”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里,着重对炫富现象的评判,认为“富二代”炫富行为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思维方式对子女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富二代”成长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父辈创业,家族产业发展、升级的过程,在这其中,多数父母由于财富观念与子女教育理念的矛盾,导致对子女的教育积极性不够。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思想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1、名称由来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前提:资源的稀缺性对象: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社会学ᑐ经济学经济学:个体、理性、利益社会学:整体、感性、责任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定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斯梅尔塞:狭义: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广义:在狭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斯廷施凯姆: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审查制度的类型和社会谋求生计的技术限制把经济力量的巨大运动和个人行为连接在一起的。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发展历史一、学术思想渊源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阿弗里德·马歇尔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经济社会学课件

经济社会学课件
与功能》
• 毛利人的“昊”:来源与群体 • 3、斯金纳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内容 • 1、成功命题 • 2、刺激命题 • 3、价值命题 • 4、剥夺——满足命题 • 5、攻击——赞同命题 • 6、理性命题
• (三)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 • 1、心理还原主义 •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 3、把人的行为都看成理性行为 •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 2、新古典综合学派 • 1948年(美)萨缪尔逊《经济学》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同凯恩斯 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经 济学说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 3、货币主义学派 •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
• 经济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供求出了问题,只要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实行货币自由放任制度,就不会产生经济 危机。政府的最佳选择是稳定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 的增长率等同与经济的增长率。
•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特征 • 1、方法论追求个体主义 • 2、行动者力求实现最优化 • 3、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 帕雷托最优的定义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 境变好。
• 帕雷托改进的定义是: 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 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发展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社会学的发展 •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 孔德、斯宾赛、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 •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 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 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 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 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 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 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 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890—1930;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 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 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 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 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 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 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 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

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

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为核心,依托于社会、政治、文化等相互交织的领域,涉及的问题面广,研究水平高。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

一、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范畴,因此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1、经济制度和转型问题: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等不同的经济制度,探讨经济转型对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领域的影响。

2、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问题: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发展的因素、模式和策略。

3、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问题:探讨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和局限性。

4、公司和企业组织问题:研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行为、企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全球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5、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包括劳动力就业状况、薪资、职业规划、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6、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探讨家庭结构、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经济社会学涉及的研究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

1、经济自由化与国家治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自由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经济自由化对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自由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高失业率、国产企业被国外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因此,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也应包括国家治理。

2、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一些产业随时会被替代。

因此,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收入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收入分配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经济社会学理论

经济社会学理论

经济社会学理论
经济社会学:
1.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及其与社会关系及民主社会政治
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这种学科实践中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及
政治学的理论及方法整合起来。

它有助于揭示出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的
基本规律,以及经济社会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暗含关系。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社会学大多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及可以分为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人际调查法等。

它们都具有比
较自然语言描述和理解能力和详细观察能力的特点,有利于帮助研究
者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捕捉经济社会变
迁中的众多暗含关系。

3.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分为构成性理论、控制性理论和赋权性理论。

构成性理论以经济行为的社会因素(如家庭、职业、社会等)为归因源,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来指导经济行为;控制性理论着眼于社会结构
中不同动态因素,考察社会资源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赋权性理论侧重
于个人经济权利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作用。

4.经济社会学的当代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学也在发展变得愈发复杂多样化,一系列新的理论及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正在形成。

其中包括全球
化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经济空间视角和文化视角等。

同时,多种
社会研究范式及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断深化及完善,这将为社会经济研
究带来更丰富及有力的数据与证据。

自考经济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经济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经济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经济发展模式B. 社会结构变迁C.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D. 社会福利政策2. 在经济社会学中,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 自由竞争B. 价格机制C. 计划调节D. 私有制3.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阶层划分的主要依据?()A. 职业B. 收入C. 教育水平D. 个人兴趣4. 经济社会学认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A. 教育不公B. 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分配C.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D. 文化传统的影响5. 社会资本是指()A.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B. 社会公共设施C. 社会组织的总和D. 社会道德规范6.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影响是()A. 技术进步B. 环境污染C. 文化冲击D. 经济依赖加剧7.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A. 有限责任B. 股份制C. 家族经营D. 科学管理8. 社会福利的主要功能是()A. 促进经济增长B. 减少社会不平等C. 提高就业率D. 维护社会稳定9. 在经济社会学中,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 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B. 工业革命C. 政府政策D. 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10. 下列哪项不是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内容?()A. 社会结构B. 经济发展C. 个人心理D. 社会政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 社会分层B. 经济发展C. 国际贸易D. 社会政策E. 文化差异12.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主要目标包括()A. 利润最大化B. 社会责任C. 市场份额D. 技术创新E. 员工福利13. 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包括()A. 收入差距B. 教育机会C. 职业地位D. 性别歧视E. 种族隔离14.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效应包括()A. 资本流动自由化B. 文化同质化C. 国际贸易扩大D. 技术传播加速E. 环境污染加剧15.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 有限责任制B. 股份制C. 家族制D. 公司治理结构E. 政府监管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经济社会学:以包括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相关经济现象在内的社会组织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

理性选择理论:即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行动者趋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社会网: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

资源:行动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去寻求的能够帮助或支持他们的事物。

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市场: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广义的包括有形,无形市场。

市场主体: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机构。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条件)A有数量激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B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买方对卖方没有特别选择C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D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产品价格和信息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

完全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

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

(假设条件)A卖方只有一个企业,买方有多个B新企业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进入这一市场C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A卖者数目很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B进入和退出该行业较容易C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D交易双方能得到较充分信息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企业。

路径依赖理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最有效率的技术不一定会胜出,一个初期的制度一旦被选择很难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不同偏好,利益及政治力量的制度变迁主体谈判协调的过程。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经济社会学诞生的背景2、代表人物及其相对的经济社会学理论3、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最好一句话)4、时间线索或者学派线索5、该定义是在那本书中什么时间定义的6、不同流派或阶段定义的差异对比7、各个时段经济社会学的状态韦伯、迪尔凯姆:经济社会学是用于经济现象的社会学观点。

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变量和解释性模型研究稀缺物品以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复杂的行为。

第一阶段:1890-1930德国:韦伯、卡尔比歇尔、奥托欣策、维尔纳桑巴特、约瑟夫熊彼特、乔治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迈哈姆( Karl Mannhelm) 1930 年在“经济雄略”( Economic A mbition)法国:安奈(Annee) 小组、活森斯(Leopold Von Wisese) 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社会学》第二阶段:本世纪50年代美国:帕森斯在《社会行为结构》中声称“分析因素法”代表了经济-社会思潮的早期观点1951年沙顿(Sutton)在哈弗开设“经济行为社会学分析”1956年沙顿、凯森(kaysen)、托宾(tobin)、哈里斯(Harris)《美国商业纲领》帕森斯、斯梅尔塞《经济与社会》斯梅尔塞《工业革命的社会变迁》1963年斯梅尔塞《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欧洲:日本:富永建一《经济社会学》第三阶段:70年代至今“行为经济学”加里贝克(Gary Becker)《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70年代中期新制度主义70年代后期怀特(Harrison White)新经济社会学:格雷勒维特(mark granovetter)《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问题》80年代以来:1经济中网络的作用怀特运用网络分析市场、格雷勒维特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了人们就业时的信息网络的作用、施瓦茨(Michael Schwartz)用网络理论分析银行与公司的相互连锁作用关系、埃柯勒斯(Robert eccles)用网络理论研究了买卖者之间的主动和公司内的互动、伯特(Ronald burt)用网络理论讨论了市场问题现在从事竞争的一般理论、帕而默(Donald Palmer)“破碎法”研究、巴克尔(Wayne backer)国家证券市场的买卖分析2不同经济组织的结构埃柯勒斯“准公司理论”鲍威尔(Walter Powell)混合组织排列威廉姆逊《市场与等级制度》查德勒巨型公司3经济生活中的文化作用扎勒泽(viviana zelizer)4经济生活中的性别研究鲍尬勒(Baumgarner 1979 ,1986) ,鲍耶尔(Boyer 1992 , 1993) , 戴威勒和伯恩斯(Deville and Burns 1997) , 高斯奥普( Goldthorpe 1978 ,1984) ,马蒂尔利(Martinelli 1987) ,斯崔科(St reeck 1992a ,1992b) 等,他们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发展模式和动态变化;而格儒奇和皮查洛注重阶层关系( Grouch andPizaorno 1978);鲍格和考米斯克注重研究国家与市场之关系(Berger 1980 ,Kozminsk 1990) ;鲍尬勒,戴威勒和伯恩斯,马蒂尔利关心资本主义制度与政治和社会文化秩序的关系(Baumgart2ner 1979 ,1986 ,Deville and Burns 1977 ,Martinelli 1986)斯韦德伯格和斯密尔塞(Swedberg and Smelser 1994) 和马蒂尔利和斯密尔塞(Martineli and Smelser 1990)伯恩斯斯韦德伯格(Swedberg。

经济社会学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三条基本原理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经济社会学中,有三条基本原理,分别是价值原理、效率原理和公平原理。

这三条原理构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基础,对于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价值原理价值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它涉及到价值的产生、传递和分配。

价值是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程度的衡量标准,是市场交换的基础。

价值原理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即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的形成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增加会导致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下降,需求增加会推动价值上升。

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价值的形成,成本上升会导致价值上升,成本下降则会导致价值下降。

消费者的偏好也对价值产生影响,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受到消费者追捧,那么它的价值会相应提高。

二、效率原理效率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的效率。

在经济社会学中,效率是指在给定资源下生产最大产出的能力。

效率原理认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需要优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

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过程的优化等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而资源的最佳配置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可以促使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领域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公平原理公平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第三个基本原理,它强调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分配。

在经济社会学中,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合理的资源和财富,并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公平原理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公正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分配,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税收制度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和再分配,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引言经济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其基本原理由三条核心理论构成。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条基本原理,并分析它们对于理解经济社会学的重要性。

自利性原理自利性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之一。

它指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通常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原理是基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私行为可以导向整体的利益。

自利性原理意味着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考虑个人利益,并根据个人利益来选择行动。

自利性原理对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它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什么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可以平衡,以及为什么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配资源。

自利性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参与合作,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

社会交往原理社会交往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强调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通过社会交往来生存和繁衍。

社会交往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在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交往原理对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相互合作,为什么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交往原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经济成功至关重要,以及为什么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存在关联。

制度影响原理制度影响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第三条基本原理。

它强调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制度是一套规范和机制,它们在社会中起着调节和引导经济活动的作用。

制度影响原理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行为和影响市场机制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制度影响原理对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绩效不同。

制度影响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不同政策和制度改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论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即自利性原理、社会交往原理和制度影响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自利性原理解释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社会交往原理强调了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制度影响原理强调了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简介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社会等级、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探讨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一门富有深刻意义的学科。

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能够塑造社会,社会也能影响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个体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还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同时,社会也通过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制度: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及其对社会的塑造作用。

2.市场机制:研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市场机制如何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公平。

3.社会等级:关注社会阶层和阶级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经济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4.文化与经济:探讨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经济社会学的应用经济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政府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

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总结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不断深化,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对经济社会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摘要:
1.经济社会学的定义与背景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和应用
正文:
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变。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它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如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以及社会学的方法,如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来研究这些问题。

经济社会学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应用。

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而制度经济学则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此外,经济社会学还研究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收入分配、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等。

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1、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经济社会学(也称经济与社会)(顾名思义,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其学科定义: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2、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

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

3、学科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为代表;(2)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3)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和扎利泽等人。

4、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人的偏好(需求)是如何产生的马歇尔非常关注偏好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而通常经济学家总是把其看作为事先已经给定的要素。

马歇尔指出,活动(生产)产生偏好(需求、需要或消费),由此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

(2)(消费)行为理论按当时主流经济学观点,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即个人的行动是完全原子化的)。

马歇尔却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除了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者外,组织(企业家组织生产的能力)可以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了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着眼于受物质和精神利益驱动,并指向其他人的行为的行动(社会行动)。

经济社会学则集中于经济社会行动——即,主要受物质利益驱动,以效用为目标,并且将其他行动者考虑在内的行动(如生产上以其他人的未来需求作为其行动指向则其行动必定是社会行动)。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
韦恩·贝克〔Wayne Baker〕是以怀特为代 表的新经济社会学路向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包括?作为网络的市场?、?全国 证券市场的社会建构?等,从网络分析的角 度对市场进行了很多颇具影响的经验研究。
思考题
➢ 1.试析怀特的生产市场理论。 ➢ 2.试析布特的结构洞理论。 ➢ 3.试比较怀特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
五、布特结构洞理论评价
布特的结构洞理论对新经济社会学产生了 重要影响,指出了网络关系状况对于经济 行动的重要性。在理论立场上,结构洞理 论与格兰诺维特等人的经济社会学有所不 同,布特强调的是关系本身的结构状况对 于资源获得的影响,而不是通过网络这个 中间性概念来强调社会标准的作用。
第四节 贝克的市场网络分析
一、结构洞概念
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行动者之间关系缺 失所形成的一种网络状态。这包括两种情 况:其一是在由一定数量的行动者所构成 的网络中,某两个行动者之间不存在联系 或者关系而形成的关系空缺状态;其二是 指两个网络之间的关系空缺状态。
二、社会资本是一种网络位置优势
布特认为,我们可以把社会视为一种市场, 人们在其中交换各种商品和思想,追求自 己的利益。在交换中,某些个体或群体会 以更低的本钱和付出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其地位会日益凸显,人们之间也就会 逐渐产生不平等和分化。
一、特生产市场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怀特生产市场理论的主要思想 三、怀特生产市场理论评价
第三节 布特的结构洞理论
罗纳德·布特1971年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 1973年在纽约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 197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布特是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 行动的结构理论?一书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三 篇奠基性研究成果之一。
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合作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考虑对方的利益,并认为自己利益的实现应以对方利益的实现为条件冲突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实现己方利益的前提,视彻底危害对方为目的(恶性竞争)8、消费的不可逆性:也称惯性原理,是指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其消费习惯的影响,常常表现为支出的变化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济衰退国家的消费观和消费习惯。

9、炫耀消费:勃伦的炫耀消费理论,是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动。

10、非正式结构:也称非正式群体,指没有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11、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指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扩张,即指经济学家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去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并重建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尝试。

12、过度社会化:在社会学中,作为行动决策者的个人是按照已经写好的脚本的角色扮演者,而不是活生生的,对当下社会因素作出灵活反应的社会人。

二简答1机会成本:指一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他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机会成本的英文为Opportunity Cost,(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2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其根本原因在于团体利益同分,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承担,这样便会出现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

3制度的定义及层次(1)定义狭义:指一个特定社会中,那些得到普遍遵循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

广义:指一个特定社会中,那些得到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行为规则及有组织的秩序与活动体系。

(2)层次a微观层面的制度:行为模式从微观或个体层面来看,我们看到的个人行为具有某种模式化的特征,因此制度可以被看做是特定社会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b中观层面的制度:行为规则从中观或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互动各方共同认可的习俗、惯例、规范或行为规则c宏观层面的制度:有组织的社会秩序与活动体系从社会整体来看,我们看到的是某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与有组织的活动体系4经济社会学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比较参数经济社会学观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观点行动者孤立的原子化个人群体与社会的一部分经济行为模式理性是常量理性是变量行动的限制性因素资源的稀缺性;个人偏好;技术资源的稀缺性;社会结构;意义结构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给定的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分析目的预测解释研究方法“干净的模型”;定量化研究“肮脏的手”;复杂的方法知识传统当前理论经典理论5、“路径依赖”效应: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

第一个“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提出者是阿瑟。

诺斯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轨迹”概念,将路径依赖推广到制度变迁,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选择可能的选择。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因为“沉没成本”。

6、沉没成本:一旦人们做出现在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猴子惩罚实验:拿香蕉被喷水)7、结构洞:(1)是指在独立的网络群体间存在的关系缺失。

(2)结构洞形成了彼此独立的社会群体网络间的桥梁。

(3)在网络交换中,位于结构洞位置上的个体可以获得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

8、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

生产性交换的基本模型是合作关系。

它的特点是:1、以共同行动为基础2、协作产生共同福利9、社会资本:(这个不好整理啊,在多处出现,内容杂,不知是哪一块内容)论述题:一、论述理性选择理论。

经济行动决策:1.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人们在作行动决定时都是“理性”的,会选择能最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的那种行动。

所谓理性选择是指: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1)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2)个人行动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的合理行动。

2.理性选择的缺陷:(1)理性选择理论假设行动决策是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从而个人的行为选择将是理性的,行动决策者掌握充分信息,构成了理性选择的出发点。

然而,经济行动往往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在环境的复杂性与行动者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受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判别出能带来最大化后果的策略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于行动者而言,最后采纳的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可能是次优方案,也可能只是让决策者满意的方案。

(2)理性选择假设所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在整个经济行动的过程中,除了事先确定的目标外,行动所涉及到的手段、他人与事物等,都仅仅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

——人们并不总是抱有非常功利的打算参加一切经济活动,行动本身往往是工具行动与非工具行动的混合。

事实上,真正对经济秩序起维持作用的往往是经济生活中的非工具行为,一些“非理性”、无利益考虑的行为。

(3)理性选择假设的一个前提是:行动者对“理性”本身含义的理解是清楚无误的,在行动决策中对成本—效益、手段—目的的这些关于结构能够准确把握。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于行动者而言,理性选择其实是具体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行动的原因。

——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并不断地对环境行动及行动本身作出新的主观解释。

——在与环境的对话与互动中,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于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也就得以确立,并被行动者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4)理性选择理论假定行动总是建立在精密计算成本与效益的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的。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计算”的,因为它建立在非反思性的常规活动上。

——人们如果按照惯例与常规做事的话,那行动决策的确不一定是理性的。

二、经济学关于经济行为的假设(一)经济学关于经济行为的假设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经济人”,这种人以经济利益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利用自己精确的计算来确定合适的行动方案。

——这一假设包含如下三种要素:1、行为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其偏好与利益是独立于其他行动者的,他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利益作出独立决策。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的原则: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1)行动者的选择是理性的,行动者在行动前会进行精密的计算(2)行动者会理性地选择那种能够使自己利益与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手段(二)经济行为简化模式的缺陷(1)经济学将个人的行动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在行动之前就得到明确(2)事实上,偏好内生与整个经济行动的集合体之中,它与行动过程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不是“给定”的。

(3)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

2、忽视了行为动机的多样性(1)经济学假定,经济行动的动机主要与利益刺激有关。

(2)事实上,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权力、身份、地位、他人的赞许等也是经济生活参与者所追求的目标。

(3)多重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3、高估了理性的存在及行动者的理性能力(1)经济学假设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合理地确定最有效的行动手段。

(2)事实上,大量的经济行动是行动者遵循惯例、习俗、本能而进行的,并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3)即使目标是理性的,行动者也可能因为信息缺乏、逻辑思路不清晰、形势紧急而不得不作出“紧迫性选择”(古登斯),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结果。

经济学对经济行动的分析思路是一种“工具性还原主义”,它一方面将行动仅仅视为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几乎把整个经济生活都还原为由经济利益驱动这一单一的因素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