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集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 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3. 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4. 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5. 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

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

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

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4)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

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

6、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有何意义?

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渗透性,将药物分成四种类型:Ⅰ型(高溶解性、高通透性)、Ⅱ型(低溶解度、高通透性)、Ⅲ型(高溶解性、低通透性)和Ⅳ型(低溶解性、低通透性)。有利于判断药剂是否可以申请生物学实验豁免;BCS还可以应用于筛选候选药物,有效降低新药开发危险;指导剂型设计、剂型选择,有针对地解决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问题,有效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解释了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与体内外相关的可能性;预测并阐述药物与

食物的相互作用等。

第二章

1、简述转运蛋白介导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数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2. 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包括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增加表面积药物,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3、pH-分配假说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1)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 2)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 所占比例较高。

4、胃排空对VB2吸收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包括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包括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三种形式。其中主动转运需要载体的参与,有饱和现象。

VB2在体内的转运形式是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被吸收的。而VB2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当胃排空快时,载体易出现饱和现象,减少VB2的吸收,而胃排空慢时会增加VB2的吸收,进而提高VB2生物利用度。

5、被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扩散。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6

7

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8、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

③、稳定性

8、为什么小肠是口服片剂的主要吸收部位?

.1.小肠的吸收面积大。2.食物在小肠内的存留时间长,可达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进食后,小肠绒毛可出现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促进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第三章

1. 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2、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3、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4、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指在药物充分均匀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其意义可了解到以血浆量为基准的分布程度大小,但其结论有其局限性;如有些药物血药浓度很低,并不一定是吸收不好,而是由于分布容积很大,向靶组织有高度的分布,这种药物通常有较强的药效。

5、简述血脑屏障概念和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转运的特点。

血脑屏障:是指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膜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此屏障对许多大分子或极性较高的药物是一个障碍,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仍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进入组织。例如极性高的季铵类(氯化铵等)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脂溶性高的全身麻醉药则容易进入。

6、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

3、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

4、血流量大小:脑、心肝、肾等组织器官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药物浓度较高,有利于发挥作用,也易引起这些组织器官损害。

5、特殊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极性小而脂溶性大的药物较易通过,对极性大而脂溶性小的药物则难以通过。

第四章

1、药物代谢主要酶系和分类?药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酶,有何功能?

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两大类。

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位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混合功能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