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1)

合集下载

试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哲学论文

试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哲学论文

试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哲学论文•相关推荐试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哲学论文摘要:艺术是心灵,思想的产物,作为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与宗教、哲学同属于人类的精神产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想促进又互相补充。

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即在矛盾统一中不断变化发展。

关键词:艺术;宗教;哲学;关系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曲艺、工艺等。

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同时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然而艺术的起源却扑朔迷离,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尽管如此,从大量的科研和资料中可以断定艺术与宗教和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同时又相互促进。

一、从巫术说阐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起源于巫术说是西方艺术理论关于艺术起源的最有影响、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巫术起源说在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的同时,也说明了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宗教渊源甚深,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数千年,在这数千年中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甚至可以说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为了更好的生存,经常会在洞穴最黑暗的岩石上和难以接近的崖壁上,甚至是人类的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绘制一些动物的图案,以期待他们明天的打猎会满载而归。

显然,如今被现代人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艺术的洞窟壁画并不是为了给当时或者后人欣赏而绘制,而是带有一定的实用和功利性的巫术,在他们看来这些神态真实,形象生动的绘画与审美和艺术毫无关系。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吕大吉 魏 琪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

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

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

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关键词:哲学 宗教 神话 天人关系作者吕大吉,193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琪,1965年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末,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彼此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

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宗教与哲学在性质上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提出,哲学和宗教、科学研究的世俗理性与宗教理性之间的对立,这甚至是神学家也不能不承认的历史事实,除了强使科学融化于宗教,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证明科学结论和宗教结论的一致性。

他还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① 哲学与宗教显示出的这种理性与信仰的对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1页、第123页。

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关系

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关系

浅析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摘要:哲学、科学、宗教几乎是同时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度宗教占上峰,哲学成为其“婢女”,科学受到抑制。

现代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非但没有加速哲学的死亡和宗教的消解,反而更加需要哲学的慰藉和宗教这一精神家园。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厘清它们三者之间这种互补、交融、动态的和谐关系,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科学;宗教;互补;动态;和谐哲学、科学、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混沌一体到今天的整合共存,其过程经历了分化分立、矛盾冲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引言哲学界普遍认为,哲学是非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宗教的定义,从来就众说纷纭。

吕大吉先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①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②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③二、历史上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当自然现象与生命的灵性现象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原始人类的宗教思维模式。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类已不满足于仅仅用宗教神话的观念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要求用抽象的概念、逻辑思维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摘要]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 任何哲学都不能不面对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的问题,任何宗教都包含着众多的哲学问题;本文试图讨论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它们所包含的几个基本问题来分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并找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桥梁——佛教。

[关键词]哲学宗教佛教一、宗教与哲学的产生宗教和哲学的出现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立即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的思维能力的低下,人们用神话的形式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世界,用外在的神秘力量来主宰现存在的世界,并对它敬畏和信仰,于是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用以解释世界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产生之前,希腊人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就这样都生活在神话世界或原始宗教里,人与他人他物都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梦幻般的关系中。

”[1]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也是世界观,从总体上提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根本问题的理解),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情感反映和人的自我感受),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评价。

由此,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理论、宗教感情、宗教行为以及相应的宗教组织机构,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神学宗教。

当人们用神话和宗教观念来解释世界时,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中一部分人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他们借助一系列的概念,进行不断的判断和推理,对自然界和社会做出规律性的解释。

用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就是最早的哲学观念。

当一部分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从宗教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发展线索,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这种从宗教母体中分离的过程是逐渐的和漫长的,它们对整个世界的研究和描述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断的斗争,在哲学中有宗教的痕迹,而在宗教中加人了哲学的成份。

二、哲学与宗教中的几个问题(一)本原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任何一个哲学派别、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个关于世界本原的终极性问题。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贫乏。

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分期界限用宗教的发展变化来界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显得太过于片面化。

但是在那个时期,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被一些人所接受的,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费尔巴哈“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心是宗教的本质”这一思想论断来进行思考。

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心是宗教的本质,那可否理解为“心即宗教,宗教即心”?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之世界,并不是我们具体化的物质上所说的心。

这就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

在他们看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前者把宗教的定义抽象化,把抽象化的的“心”当作宗教的本质,;后者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甚至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两者都同属唯心主义的论断,也为各自所属的信仰提供了相似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哲学;宗教;正统思想;信仰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用我们所说的“道”来解释,但这种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老子自己对自然界思考的结果,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想要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并可变化飞升,暂不论这一目标是否真实,仅仅从修道者角度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很难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难以保持内心的清净自然,因此很难实现成仙的目的。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再加上儒学的发展,佛、道、儒三派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此消彼长。

道教各派系同时存在,也有多神信仰。

如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方宗教在尊奉神灵这一点上是及其相似的。

西方的宗教也有自己的信仰归属。

拿基督教来举例分析,他们信奉一个人格化的神——耶稣,将其看作救世主,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机构——教会。

哲学与宗教起源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起源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起源的关系哲学与宗教,这俩就像一对纠缠不清的老邻居,关系那叫一个微妙。

咱先说说啥是哲学。

哲学这东西呀,就像是一个爱琢磨事儿的老头儿,整天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想着那些关于天、地、人的大问题。

比如说人是从哪儿来的呀,世界为啥是这个样子的呀,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呀。

这些问题可不像今天吃啥那么简单,那是得绞尽脑汁才能想个一二的事儿。

哲学的诞生就源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就好比一个小孩看到天上的星星,他就想知道星星为啥会在天上,是有人挂上去的吗?这种好奇就是哲学的萌芽。

再看看宗教。

宗教呢,就有点像一个大家族的族谱和族规。

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一种归属感。

宗教说有个神通广大的神创造了世界,主宰着一切。

人们只要按照宗教里的规矩行事,就能得到神的庇佑。

宗教的起源啊,其实也跟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有关。

你想啊,古代的时候,人们面对洪水、地震、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那是害怕得不行。

他们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些,感觉自己就像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这时候宗教就冒出来了,说这都是神的旨意,只要你听话,神就会保护你。

这就像在黑暗中给人点亮了一盏灯,让人们有了心理上的依靠。

那哲学和宗教起源有啥关系呢?哲学就像那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用理性去探寻世界的真相。

宗教呢,就像是那个给行者提供干粮和庇护所的驿站。

哲学的思考有时候会给宗教提供理论基础。

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里面有很多关于宇宙起源和灵魂的思考,这些思想就被后来的宗教吸收了。

宗教里也有哲学的影子,宗教教义往往也会涉及到一些对人性、道德、世界的看法,这其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个小村子,村头住着一个老学者,他整天研究那些深奥的学问,就像搞哲学的。

他老是跟村民们说,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去探索这个规律。

村尾呢,有个小庙宇,里面的老和尚就给村民们讲佛的慈悲,说只要大家心向善,佛就会保佑大家。

这老学者的思考就像一股清泉,慢慢流淌在村子里,而老和尚的说法就像温暖的阳光,照在村民们的心里。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炸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始终伴随人类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古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是混纯一体的,到了近代,科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宗教也渐失其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人们为独立分化的成就所鼓舞,很少有人去思考三者之间关系。

然而在当代,科学、哲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在人类文明诸多领域中,宗教是最具神奇色彩的。

一方面,宗教独具超凡的神性特征。

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

宗教可以说是人对世界的最初思考,是出现最早的人类信仰,世界对人而言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控制,最后人用这种东西代替了他所有的思考,人们也把宗教当成科学与道德的结合体。

哲学则介于宗教与科学两者之间.蔡元培先生说的:美可以代替宗教。

美是美学,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许许多多的各种人生、社会等等属于人的命题。

比起科学对人生的间接性,它更加直接的作用于人的生命,同时也反作用于科学等领域。

哲学是人们对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求证,诸如世界本源,人的存在等问题,古代神话就是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产物,日后他演变成了宗教哲学;但人对现实自然是存在感知的,随着劳动的深入和文明的探索,古人由农业,建筑等劳动中获得的关于天地规律的经验逐渐演变成科学。

哲学不是独立于宗教和科学的个体,而是贯穿于宗教科学和人类历史的一种辩证和积累。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它是一种被社会群体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

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明的进步,宗教的形态由原始宗教发展为人文宗教,摆脱了低级、自然的状态,增加了文化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人文宗教,这是宗教发展的高级形态。

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地域广大,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并存,而且在中国大地上的宗教类型中,有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也有外国传入我国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民族的经济、哲学、风俗、法律、伦理、道德、是个、喜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技术、科学、教育、技术等各种文化形式的面貌及其发展,一直发挥着相当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哲学一词则源于希腊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

经过一系列发展,现在哲学界认为,哲学是非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哲学和宗教学都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的学科,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共同之处探索人生意义哲学和宗教学都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它们提出问题,如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价值和生命的目标。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学,都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响道德观念哲学和宗教学对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提供了道德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凭借理性思考还是体系,人们可以从哲学和宗教学中获得道德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深化思考哲学和宗教学都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它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鼓励人们不断提问、研究和探索。

无论是通过哲学的逻辑思考,还是通过宗教学的神秘教义,人们可以拓宽思维边界,并加深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区别之处方法论差异- 哲学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通过思辨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求答案。

- 宗教学则依赖于对神文、宗教仪式和神秘体验的,通过体验来获得真理。

定位和目标- 哲学是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分析思考来探索人类思维、知识和个体间的关系。

它通过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世界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 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学科,关注宗教、实践和文化。

它研究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探索人与神圣之间的关系。

理论与差异- 哲学的讨论通常基于理性、证据和逻辑。

它追求的是普遍真理和智慧的发现,对于或超自然现象持保留态度。

- 宗教学是基于和神文的研究。

它研究与神圣相关的现象,如神的存在、神圣权威和教义解释。

结论哲学和宗教学都对人类思维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它们共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观念,并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尽管有一些差异,哲学和宗教学在人类思维发展和精神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哲学(思想)通常被认为是脱胎于宗教。

因此,关于哲学(思想)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通常有两个相反的回答:或者以为二者是对立的、不相容的,总处于斗争当中,哲学从宗教中脱离出来是思想对宗教的胜利;或者以为二者是相通的和一致的,哲学从宗教脱胎出来既表明它们各不相同,又表明它们具有亲缘性,它们之间甚至是相互需要的。

但是,不管哲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它们各自应有各自的界限,否则就无所谓对立,而其一致性也就成了与自身的一致。

这意味着要讨论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首先澄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但是,哲学与宗教的界限问题首先涉及“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个让人无从下手的问题。

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常常各不相同。

这里我们暂且从哲学的历史源头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

就哲学(Philisophie)这个西语词来说,其原初意思就是大家都烂熟了的所谓“热爱、追求智慧”。

关键是,何为智慧?又怎么爱她(才是哲学)?一种东西要能被称为“智慧”,她至少要让在这个世界上四顾茫然的人类能够因她而得到信心、希望和安宁,不再终日惶惶而不知所往。

对于这种智慧,人人都会心生爱意而向往之。

那么,如何爱她才使这种爱成为哲学呢?对智慧的一种爱之所以能被称为哲学,首先在于这种爱是唯智慧而爱。

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在于哲学是一种全心全意去爱智慧的亲证活动。

对于哲学(或从事哲学的人)而言,智慧本身就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哲学可以不顾一切利益考量和现实因素而只爱智慧。

不过,哲学的这种爱又是一种带着自我觉识的爱,也就是说,哲学对智慧的爱总是带着对自身的这样一种处境的觉悟:即如果她不追求智慧或错过智慧,那么她自身就会陷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之爱智乃是一种自觉之爱。

这体现在哲学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进行她的爱智活动。

因此,就其起源上说,哲学就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亲证智慧的活动,从而使人能够智慧地生活。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PPT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PPT
汉语得“宗”字,原义就是对祖先神得尊崇。 “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示,天垂象见 吉凶示人也”。
汉语得“教”字,本为“上所施,下所敬”之 意,“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人服矣”。
由此可见“宗”和“教”与“神”得联系。
哲学得产生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人对自 然界得依赖与掌握得双向适应关系得一 种表现。全部哲学得最高问题,像宗教 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得狭隘而愚 昧得观念。然而,哲学不就是以幻化得 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人与世界得 关系,而就是以理论方式去把握。
哲学与宗教得联系
哲学脱胎于宗教。哲学得最初萌芽包含在 宗教中,她们之间有一种渊源关系。
哲学与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都就是以间接和 抽象得方式表现着经济基础得要求。
哲学曾为宗教服务并纳入宗教之中,并且受 到宗教得重大影响。
最为重要得就是,哲学与宗教都就是解释人 与世界关系得“世界观”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就是三者中最纯粹 得,因为她基本上涉及到得就是所谓得 超越力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超越力量
所谓得超越力量就是指:人间之苦、恶、 死得最后诉求,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以及 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得对象。
超越力量得表现:超越者、超越界。 宗教就是信仰得体现,亦即人与超越力量
得关系之体现。
哲学与科学得关系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
哲学、科学与宗教得关系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得理 解来说,乃就是某种介乎神 学与科学之间得东西。她 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 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得知 识所不能肯定得事物得思 考:但就是她又像科学一样 就是诉之于人类得理性而 不就是诉之于权威得,不管 就是传统得权威还就是启 示得权威。”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倚靠,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神的世界里感知那个最高的精神价值。

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宗教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又是对于宗教的突破,是对宗教的反叛,哲学与宗教又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哲学正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首先看国外哲学的发展,希腊哲学是如何起源的?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时认为,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惊异”--“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vii] 哲学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闲暇”――“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们完全满意。

说哲学起源于惊异,那么在哲学起源之前,前哲学时期的人们,难道就从来就没有惊异吗?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惊异吗?有人说在宗教里,惊异产生的是“敬畏”,对令人惊异的神奇事物的敬畏。

那么,我们又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此前人们产生的是敬畏,而在此时产生的却是哲学?对于哲学起源的另一个条件――闲暇――也一样存在着疑问:如果闲暇产生了哲学,那么古代宗教生活中的祭司们,难道就从未有过一些闲暇,使他们思考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们在闲暇时思考出来的却不是哲学,而是神启?由此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惊异与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但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它们还不能够圆满地说明,哲学为什么一定要产生。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可以说,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整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旧有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精神对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满,共同的伦理生活因而解体时,――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现。

”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的在宗教中慢慢成长,并获得最终从宗教中突破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绝对精神的一种形态。

黑格尔认为宗教与哲学的内容相等同,不同的无非是形态:在宗教上为表象,在哲学上为概念。

他说:“哲学与宗教相契合。

事实上,哲学本身也是对上帝的侍奉,也就是宗教,因为它无非是在其对待上帝方面对主观臆说和评断之摒弃。

”但这种等同应是辩证的并存在差异,其差异在于:哲学诉诸自己的方法,即不同于通常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宗教方法者。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为宗教;其差异在于这一宗教的性质和方法。

但他关于宗教与哲学等同的概念存在内在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象的宗教本身。

不同的人对哲学宗教有不同的理解。

日本著名哲学家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也有自己的认识。

圆了收到西周哲学观的影响,把哲学视为“学问世界的中央政府”,规定其是“统辖万学之学”,并且他把自己建立的哲学体系称为纯正哲学,主张观念即实在,现象即实在的哲学观。

圆了认为宗教即神教,他指出物质世界已具有物,心,神三元。

理学为物之学,哲学为心之学,宗教为神之教。

基于此他把宗教分为属于哲学的“智力的宗教”和依赖与神的情感的宗教。

在他看来哲学先于宗教,宗教在哲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但他的宗教观是哲学式的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宗教的事实。

西田哲学的两大命题则是对生命的探求和对根本性实在的探求。

他的宗教观是心灵上的事实。

他对于宗教主要是从神人关系上来理解的,认为神人性质相同和人皈其本与神。

后来他更把神学侧重于人学。

他说:“所谓宗教不是某些特殊人的特殊心里状态”,“在我们自己的深层到处都有超越我们的意识之自我的东西”。

显然西田是把宗教信仰设置于自我根底且超越自我之处的。

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圆了认为“宗教以崇信为本,哲学以疑念为本。

”他认为宗教学可以看做是纯正哲学的应用学不过宗教学和纯正哲学的作用也还是不同的。

纯正哲学打开思想正面的城门,也可以从反面进入,伦理之力穷尽不得已而自退自却。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哲学与宗教是人类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完全隔离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首先,哲学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

在古代,哲学和宗教常常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常常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的存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宗教有着内在的联系。

宗教在给予人们信仰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存在及世界起源的框架。

哲学则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解答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类的问题。

可以说,宗教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启示和源泉,而哲学则通过分析和探究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其次,哲学与宗教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强调理性的推理和思考。

它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追求智慧、真理和客观性。

而宗教则更多地侧重于信仰、神秘和灵性。

宗教通过崇拜和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以达到与神灵的交流和契合。

哲学更加注重对世界和人类的理性解释,而宗教更加关注人类的信仰和个人层面的体验。

然而,哲学和宗教也有着一些冲突和分歧。

在历史上,有时哲学和宗教会出现相互对立和冲突的情况。

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对哲学的发展持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

与此同时,哲学家们探索的一些问题也可能与宗教的教义相悖。

哲学追求的智慧和真理可能与宗教教条的神圣性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哲学家被认为是异端,遭到了宗教迫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和宗教逐渐找到了一种平衡,二者开始互相尊重和借鉴。

最后,哲学和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作用。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它们在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通过推理和思考引导人们寻找真理和智慧,而宗教则提供了一种信仰和心灵寄托。

无论是追求智慧还是追求信仰,人类在哲学和宗教中都可以找到某种满足和答案。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论文关键词:哲学宗教本原论文摘要:对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澄清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其差别表现在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教则诉之于信仰。

二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辨的特色,但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脾。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至今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而宗教逐渐被边缘化,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否就能说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再需要宗教?在单一的科学理性统治下,宗教到底有没有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要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要有清晰的界定,必须弄清楚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发挥的功用。

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概括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它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即都“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又存在相互区别的方面,那就是哲学诉之于理性,而宗教诉之于权威。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浅谈宗教与哲学的联系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浅谈宗教与哲学的联系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浅谈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么,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

两者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从现象上看,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分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由此可见,两者不但很不相同,而且是明显地矛盾对立。

但这并不代表宗教和哲学之间就根本不存在相互联系或者彼此渗透的情况。

由于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 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当我们研究某些具体宗教时,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

比如说佛教,佛教既讲信仰,又不纯以信仰为基础,而且十分重视智慧,强调“智解脱”,“般若”是佛教中一个重要学说,般若二字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

般若学以缘起的理论去说“空”,以“空”的智慧去求解脱,要真正理解“空”,绝不是感情直观所能解决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当的理论思辨才可以。

不但般若学这样,佛教中的佛性理论固然不乏情感直观的东西,但更多的确是深奥晦涩的哲学论证。

基督教里也有这样的例子。

基督教是以信仰上帝为基础的,但这个信仰体系用恩格斯的话说,却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就是运用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论证说明上帝的存在和天主的本性的。

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
生 了 原 始 宗 教 用 以 解 释 世 界 和 规 范 自己 的 行
,
, , ,
,
思 维 的 《 经 》 是 宗教 著 作 又 是 哲 学 著 作 古 易 既
希腊 哲 学 的 直 接 前任是 古 希腊 神话
,
,

独 立 的哲

学 产 生 以 后 也 没 有 割 断 同宗 教 的 联 系 有 的 哲 学 由宗 教 观 念 启迪 而 有所 发 现 如 存 在 主 义哲 学 和解 释学 ∀ 有 的哲 学 在 同宗 教 的 较量 中得 到 发 展 如 唯 物 主 义 哲 学 和 怀 疑论 哲 学 ∀ 有 的 哲 学
宗 教 和 哲 学 的 出现 并 不 是 随 着 人类
,

另 一 方 面 从 它 的 积 极 内容来 说 它 自己 还 只 是 在 这个 理 想 化 的 化 为 思 想 的 宗 教 领 域 内 活 动

社 会 的 出现 立 即产 生 的 它是 社 会发 展 到 一定
阶段 的 产 物 随 着 生 产 的 发 展 人 们 必 须 认 识 自 然 认 识 自然 与人 的 关 系 由 于 生 产 力 不 发 达 和
灵 事 物 忽 视 了 现 实 事 物 的 存在 否 认 实 践 经 验 和 实 际 知 识 他们 为 了 维 护 上 帝 的 存 在 和 权 威 认 为 一 般观 念 和 共 相 是 存 在 的 称 为 实 在 论 或 唯 实论
长 期 斗 争 中 丰 富 了 自己 的 内 容
,



,

哲 学 作 为 世 界 观 和 方法 论 当 然 不 可 能 也 没 有 现 实 的 组 织 机构 作 为 它 的 承 担 者 而 是 通 过 理

马原论文 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区别

马原论文     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区别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的讲演。

听讲的对象是美国学生。

要使不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外国学生理解中国哲学,当然首先要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根据这样的想法,《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

这一章的第一节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回答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必然要涉及中国哲学的特点。

在外国人的眼中,似乎中国人一向都不那么重视宗教,不以宗教为生活中最为迷人的最重要的部分。

其他的国家或民族都以宗教为自己的终极关怀。

于是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冯友兰认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的欲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文化的核心是宗教,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

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在冯友兰看来都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它们都有着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都能满足人们追求超乎道德价值的价值的欲望或要求。

冯友兰在此处所说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不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所以把冯友兰所说的哲学仅仅局限于儒学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

正因为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都是哲学且都能满足中国人的人生境界,所以冯友兰才能说,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否则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

根据冯友兰的说法,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看法是中国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中国人是“按照哲学去生活”,“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只有哲学才能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指出,“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哲学与宗教两者是西方文明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两者光彩四溢、交相辉映。

本文主要从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古希腊哲学时期、中世纪这特殊的时代哲学为何能与宗教结合(哲学与宗教的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近代以来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来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关键词:哲学、宗教、信仰、理性、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一、哲学与宗教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人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总是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人天生就对未知的自一切抱有一颗惊异之心。

但是由于生产水平,社会发展低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的理性总存在局限,又或说理性无法获得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困而思之,人们往往只能诉诸于宗教神话传说才能满足对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宗教神话开始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在社会活动使人求知的欲望越发的强烈,人类自发想去征服自然时,理性不断孕育,哲学的胚胎开始在宗教的母体中萌发。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样式。

他们的产生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的人类社会本身,和那个时代当下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

回到最初的古希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希腊置身于地中海的腹地,人们被局限于一座座小岛上,岛上大多是荆棘丛生陡峭崎岖的悬崖绝地,而是和耕作的土地则少之又少。

因此人们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本土以外的世界——海洋。

古希腊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贸易和殖民就开始产生了。

但是人类面对汪洋大海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自身的渺小和世界之大。

恐惧和崇拜就产生了,而现实的坚硬又使他们有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因此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开始了,宗教产生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类比证明我的推理假设是正确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是披着宗教“圣战”的外衣下开展的,一是为了传播嫉妒的福音,二是为了到达东方遍地是黄金的幸福世界)古希腊人殖民扩张和城邦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世界不断扩大,人们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从而促使古希腊人的知识不断丰富,理性思维也不断孕育,有些人开始意识到的幸福生活不应该诉诸于神,而应该诉诸于人类自身,人应该以自己为目的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因此独立的哲学思考也开始了。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
互统一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

一方面,我们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总页数】8页(P54-61)
【作者】段德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
【相关文献】
1.印度文化的宗教性与印度宗教哲学——读《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J], 朱明忠
2.作为哲学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哲学——论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的关系 [J], 豪
斯特·塞岛;刘平
3.为什么要"消灭哲学"?——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看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旨 [J], 李革新
4.“哲学神”思想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矛盾运动的产物--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 [J], 李晓龙
5.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差别为视角 [J], 李成龙;剧永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吕大吉 魏 琪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

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

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

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关键词:哲学 宗教 神话 天人关系作者吕大吉,193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琪,1965年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末,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彼此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

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宗教与哲学在性质上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提出,哲学和宗教、科学研究的世俗理性与宗教理性之间的对立,这甚至是神学家也不能不承认的历史事实,除了强使科学融化于宗教,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证明科学结论和宗教结论的一致性。

他还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① 哲学与宗教显示出的这种理性与信仰的对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1页、第123页。

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2期立,形式上有明显的表现。

进行哲学沉思的哲学家只能是社会上为数极少的文化精英。

哲学的本性是理智的质疑和探索,这决定它不可能把某一哲学观念奉为无可怀疑的信仰;而本来为数不多的哲学家在世界观上的分歧,也使他们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结成以强制性哲理认同为目的的宗教教团式的群体组织。

因此,哲学的表现形式必然是纯精神性的概念体系和观念形态。

宗教则不然,历史上,宗教信仰者涉及广大人口,其中多为缺乏文化知识的芸芸众生。

他们只求通过对天国的信仰带来感情上的慰藉,并不要求在哲理上证明这种天国的信仰是否为真实的存在。

为了达到众多信徒在信仰上的认同,宗教不仅需要宣称其基本信条来自天命或神启,任何人不得怀疑;还要建立统一的宗教组织,确立严格的戒律和行为规范,对怀疑信条、违犯戒律者施以神圣的惩戒。

于是,宗教便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观念,还外在化、制度化为保障其信仰认同的宗教体制和宗教组织。

宗教与哲学之所以产生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是因为哲学本质上必为理性主义,而宗教本质上必为信仰主义。

这是为对象的性质及认识其对象的方法所决定的。

宗教信仰的对象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神、上帝),具有超自然的神性,它既不是经验的对象,也不是理性的对象,而只能是信仰的对象。

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都是直接宣称其所信诸神的存在,或者诉诸神秘的直觉,当时并不认为有为信仰找出理性根据的必要。

只是从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由于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基督教系统中,宗教神学家才试图用哲学推理的方法对其教义信仰给予理性证明。

这种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的结合,在中世纪达到高峰,并以新的形式延续至今。

但是,这种“结合”是直接违背双方的本性的。

既然宗教信仰的对象是具有超自然神性的存在,而人的理性不过是人类的自然理解能力,人类理性又怎能超越自然律的限制而认识超自然的神呢?所以,一切宗教神学的思辨推理,无论其具有多么严密的理性形式,终究不过是一种只许信仰、不得怀疑的信仰主义。

在理性主义的哲学面前,宗教家、神学家便只能公开宣扬信仰主义的神圣性,把哲学和理性贬为世俗的知识。

早期基督教教父神学家德尔图良本来是一位颇有理论修养的人,但他在论及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时,公开宣称:信仰是基督亲自制定的准则,信仰高于理性。

只有异教徒才怀疑基督教的信仰,相信世俗的知识,服膺哲学家的推理。

宗教的神圣真理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认识的。

以新约圣经所说的耶稣死而复活之事为例,按照人类理性的判断:耶稣如果是神,就不会有死;说他死了,就不合于理性。

但德尔图良却说,基督死而复活是肯定的,说它不合理,只不过证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错误在于理性,信仰才能把握真理。

理性视为荒谬的事,恰好说明宗教真理超出理性之上,表明了宗教的神圣,更加证明了宗教的可信性。

他的名言:“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集中反映了德尔图良和基督教神学所具有的信仰主义、蒙昧主义本质。

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宗教神学家安瑟伦和托玛斯·阿奎那,力图为宗教信仰寻找理性根据,作出哲学上的证明。

但托玛斯·阿奎那也承认,基督教的一系列基本信条,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化体说、原罪说、创世说、末日审判之类,乃是神启的真理,是不能为理性所证明的。

如果一切宗教所信的真理皆需通过理性或哲学的证明才能6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相信,那只会破坏宗教信仰。

他认为,哲学和其他一切学问都不过是“圣道之婢”,二者是主人与仆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神学有本质的不同,哲学对自己认识的对象和所作的结论,决不能本诸信仰,而必须诉诸理性的证明。

哲学家中,有信仰宗教的,也有反对和怀疑宗教信仰的。

但他们只要是在谈论哲学,就不能把自己的结论做信仰主义式的宣告,而必须通过经验的实证或理性的逻辑推理。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欧洲哲学,越来越多地具有启蒙思潮的性质,对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基督教日益明显地持怀疑、批判以至否定的态度,其基本旗帜就是高扬理性精神,反对信仰主义。

其中,唯物主义哲学否定宗教神学的态度最为明显和坚决,到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发展为公开的无神论。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他们认为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宗教及其他一切都必须站到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相当一部分哲学家虽不直接否定宗教的存在,但他们要求宗教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

对传统宗教中那些非理性、反理性的神秘主义,则坚决予以排斥,把它们放逐到信仰主义领域。

二、 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神话是创造者理智困惑之余的思考;当其尚未被奉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宗教信条的时候,并未对人类的理智和想象构成严重的束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去构造另外的创世神话。

神话中无疑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哲学思考的颗粒和科学探索的因素。

正是这些合理的成份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诞生。

古代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奇;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

”① 因此,神话孕育了哲学,哲学导源于宗教神话。

古代宗教的基本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所具有的“超自然”、“超经验”、“超理性”的意义,也激发了哲学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因为正是这种性质和意义的宗教观念,孕育了人类关于经验与超经验、理性与信仰、自然与超自然、神与人、神性与人性之关系的思考,成了文明时代各种哲学思辨和科学探索的动因。

如果没有古代宗教关于超经验、超理性、超自然的宗教观念,也就不会在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论证其实有的宗教神学和宗教哲学,也不会因此而激发起把“超自然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的自然科学和启蒙哲学。

这就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是论证超自然神灵的宗教神学和为宗教观念作论证的宗教哲学,另一方面是把超自然、超人间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和人间力量的自然哲学和启蒙哲学。

这两种思潮在历史上不断论战和斗争,又不断渗透和启发;既推动了宗教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又激发了人类理论思维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

① 亚理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页。

7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2期8对于宗教与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关系,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过一个颇受学界关注的学说。

他指出:在世界思想史上,人类最早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大约是在他所谓的“轴心时代”,即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大致涵盖公元前800-前200年这一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过程)出现于世的。

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几个最重要的文化区内,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划时代的思想巨人,他们创造了告别传统宗教文化的精神统治的新型文化。

其中之意义最为深远者,则是出现了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系统。

雅斯贝尔斯把这三大哲学系统称之为世界历史的“轴心”。

因为三大哲学系统的思想家们逐渐摆脱了传统宗教信仰的精神束缚,开始对人类自身的意识进行反思,把思想当成了思想自己的对象,提出了对历史进行自我理解的范式。

他们的思想成果成了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轴心。

雅氏还特别指出,自中国孔老诸子、印度《奥义书》和佛陀以及希腊哲人出现于轴心时代之后,“神话时代及其宁静和明白无误,都一去不返。

……希腊、印度和中国哲学的重要见识并不是神话。

理性和理性地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了一场斗争(理性反对神话)”;“哲学家首次出现了”;“在轴心期,首次出现了后来所谓的理智和个性”①。

这就是说,中国、印度、希腊的哲学家在世界历史舞台上首次登台以后,就展示了哲学不同于宗教神话的性质和特征,他们一出台就用“理性和理性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了一场斗争”,这是哲学批判宗教、理性反对信仰的斗争。

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大哲学系统的早期哲人都是用理性和理性阐明的经验去审视传统的宗教和神话,反对用超自然神灵的神迹行为来解说宇宙的起源,自然的演变,文化的发展,而是应用人的自然理性对自然现象做出自然的说明,对社会生活做出人文的理解。

这也就意味着,哲学从其开始出现之时起,就走了一条不同于宗教和神话的路:它总是努力把超自然的东西还原为自然的东西;把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还原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把信仰主义还原为理性主义。

但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是复杂多变的。

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哲学中有不同的学派,对宗教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宗教方面也有类似情况,有些宗教和教派坚持赤裸裸的信仰主义,也有些却利用哲学来论证其教义,使信仰带有理性的外在形式。

由于宗教在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上常常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和意识形态中居于统治的、支配的地位,宗教神学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和中心,对哲学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