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作者:崔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8期摘要:中世纪哲学经历了教父哲学时期,见证了经院哲学的鼎盛直至衰败,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
在这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的历程中,诞生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我们也可将中世纪哲学称为基督教哲学。
一方面,我们要在中世纪时代背景下对哲学与基督哲学教做以区别,去了解两种事物的界限。
另一方面,探究哲学与宗教的结合与哲学与其他的结合区别,毕竟,这两者的关联性不仅支持了宗教教义的发展,更推动了整个哲学的前进。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与理性;张力关系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9-02一、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要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时,不同流派、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再通过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确定它的位置。
就哲学、科学及宗教的关系而言,作为哲学,它的位置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
宗教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寻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而作为科学,它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其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至于哲学,它既像宗教诉诸于人文关怀,又像科学追求理性,从而凸显了哲学的特殊性。
科学源于实验观察,其研究对象是现象界,而哲学与科学分界在于研究对象本身,宗教与哲学的分界在于追问方式不同。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1]。
变化无常的环境,使人们把目光开始从具体物质转移到物质背后。
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本质,世界背后也有一个本质。
本体论的追问直指宇宙本体论,让物体被动静止。
而康德认为是先天的认识的形式和范畴,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循环。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引言: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考存在、生命和意义的两种重要方式。
这两个领域经常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一方强调理性思考,另一方则侧重于信仰和灵性。
然而,哲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关系,反而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互补和共通之处。
哲学的思辨与宗教的信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强调的是理性思考和思辨。
哲学家们通过对问题的彻底分析和推理,旨在寻找真理和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的思辨是一种抽象和理性的探究,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宗教则强调信仰和追求超越现实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对于宇宙、神灵和人类存在的信仰和崇拜。
它赋予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是一种情感和体验,通过信仰和神圣经典来引导人们探寻宇宙的奥秘和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哲学和宗教的互补关系:哲学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互补的关系。
哲学的思辨和宗教的信仰相互交织,为人类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思考和认知。
哲学提供了理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它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式帮助人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
而宗教则通过信仰和灵性的路径让人们超越理性思维,寻找超越世俗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哲学和宗教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也存在相互的影响和引导。
哲学的伦理思考帮助人们思考道德的本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基于理性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提供了指引。
而宗教的教义和戒律也对人们的行为和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信仰和灵性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哲学和宗教的冲突和解决:尽管哲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和分歧。
哲学强调人类理性和思维的能力,它对宗教的神灵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宗教信仰是过于主观和无法证明的。
宗教则常常以信仰为基础,对哲学的理性思辨表示怀疑,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用理性思考来理解宇宙和神灵。
然而,在现代世界中,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不少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试图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探究宗教的深层含义。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吕大吉 魏 琪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
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
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
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关键词:哲学 宗教 神话 天人关系作者吕大吉,193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琪,1965年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末,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彼此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
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宗教与哲学在性质上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提出,哲学和宗教、科学研究的世俗理性与宗教理性之间的对立,这甚至是神学家也不能不承认的历史事实,除了强使科学融化于宗教,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证明科学结论和宗教结论的一致性。
他还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① 哲学与宗教显示出的这种理性与信仰的对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1页、第123页。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哲学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大重要领域。
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思考方式,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人类的存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宗教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的形式,包含了对超自然存在、宇宙起源、道德规范的信仰。
尽管二者有着区别,但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
首先,哲学和宗教都致力于回答人生的最大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起源和道德规范等。
哲学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考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探寻人类认识的范围和限度。
宗教则以启示性的方式,通过神圣经典、教义和神话传说来阐述人类的使命和目标。
虽然两者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它们都帮助人类在思维层面解决了众多的难题。
其次,哲学和宗教在道德和伦理观念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通过道德理论,如伦理学和实用理性,探讨行为的正当性和道德概念的合理性,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和判断正确的行为准则。
宗教则通过神圣的教义和律法,以超越人类认知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迷信仿佛是一种看不见看不懂的宇宙力量。
盲从特点或者信仰教规,人们可以坚持道义的原则,遵守关怀他人和道德价值的法准。
不过,哲学和宗教也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冲突。
哲学强调理性思维,对于宗教的神秘主义和信仰可能持怀疑的态度。
而宗教则倾向于通过神圣的教义和宗教经典,注重个人对信仰的忠诚和奉献,而并非学问上的争议。
因此,在世界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无论哲学和宗教之间如何纠缠和冲突,二者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宗教信仰和实践无疑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安抚和内心的宁静。
而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为宗教信徒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阐释自己的信仰。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思潮的涌现,哲学的普及和宗教的理性化都迫切需要,这也使得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相互支持。
最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需要我们创造对话和研究的空间。
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研究报告
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哲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哲学和宗教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人类思维和文化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报告将阐述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的重要性,以及宗教对哲学的启示和信仰的作用。
一、引言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
哲学是对人类存在、知识、道德和价值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而宗教则是对超越人类经验的信仰和崇拜。
两者都对人类思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哲学与宗教的定义和特点哲学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通过推理和逻辑来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存在的意义、真理的本质、道德和伦理等。
哲学以理性和思辨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来寻求真理。
宗教则是对超越人类经验的信仰和崇拜。
它包括对神明、神灵或其他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宗教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道德准则,它们通过神圣的文本或传统来传达。
三、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哲学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对宗教的信仰和教义进行分析和解释。
它提供了对宗教概念和信仰的理性解释,帮助人们理解宗教的真正含义。
同时,哲学也对宗教进行批判性分析。
它质疑宗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和挑战。
哲学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对宗教的教义和信仰进行审视,帮助人们思考宗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四、宗教对哲学的启示和信仰的作用宗教对哲学的发展和思考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宗教提供了对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一种信仰和解释。
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维度,帮助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信仰还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激励人们思考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推动哲学对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
宗教信仰也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对超越人类经验的思考和探索的范式。
五、结论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
哲学与宗教的交融与冲突
哲学与宗教的交融与冲突人类思想中最为深邃的两个领域,莫过于哲学和宗教。
它们或许开始时相互独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可避免地相互交融,并在某些时候发生冲突。
虽然哲学和宗教都是对生命和宇宙的追问,但它们的方法和观点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哲学是一种草根性的思考方式,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
它通过推理和分析,试图回答关于存在、真理、道德和意义等问题。
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和真知,并通过探索思想的种种可能性,推动人类思维的边界。
哲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不拘泥于固定的信仰体系,允许不同的观点和辩论。
而宗教则侧重于信仰和灵性的层面。
宗教往往是建立在对神秘力量或超自然存在的崇拜上。
宗教提供信仰体系和道德准则,以帮助人们寻找个人意义和与创造者的联系。
它满足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超越现实的渴望,通过祷告、仪式和教义等形式,引导人们进入信仰的世界。
尽管哲学和宗教在思考方式和目标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交融。
在古代,哲学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们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本质,对神灵和神话故事提出了疑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试图用哲学的方式来解释和理解神的存在和本质。
这些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交融,奠定了后来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现代哲学一方面致力于理性思辨和科学方法的发展,试图摆脱宗教信仰对思维的束缚;另一方面,一些哲学家也试图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宗教领域,试图理性地解释宗教的教义和信仰。
同时,宗教也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影响了哲学对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思考。
宗教的信仰和教义还激发了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启蒙,使他们更加关注人类的存在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然而,哲学和宗教并非总是和谐相处的。
它们也有时发生冲突。
哲学强调理性思辨和推理,宗教则强调信仰和直觉。
在一些宗教教义与哲学观点存在冲突的问题上,两者更加难以相容。
例如,宗教对某些道德问题有着明确的规范,而哲学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相对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它们相互交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
哲学和宗教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而且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揭示它们在思想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一. 学术讨论和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思辨性和虚无主义为特点的一种研究体系。
它通过推理和论证寻求人类存在的真理与意义。
而宗教则强调信仰和神圣的力量,崇拜一神或多神。
这两者在实践中往往是难以区分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冲突和抵触。
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经常将宗教元素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
二. 儒家哲学与儒教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强调仁爱、中庸、忠诚和孝道等伦理原则。
儒家哲学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与儒教教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大量的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关于祭祀、仪式和神灵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宗教色彩。
然而,儒家哲学的重点在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而不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三. 道家哲学与道教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以及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道教的发展与演变密不可分。
道家典籍中包含了与仙术、神仙学等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道教的宗教特征。
然而,道家哲学更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由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对神明的崇拜和祭祀。
四. 佛教与佛学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发展。
佛教教义中涉及的涅槃、轮回、修行等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注点相契合,因此在中国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
佛教的到来使中国的宗教观念更加多样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 总结与启示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无法简单地归为对立或分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哲学与宗教学研究
哲学与宗教学研究哲学和宗教是两个千头万绪的学科,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的本质,而宗教则是研究人类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和信仰体系。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这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有时甚至难以区分。
本文将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一、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始于古代。
在古希腊,哲学被视为一种宗教解释的替代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哲学。
在中世纪欧洲,哲学和神学(即基督教教义学)密不可分,而且在许多方面相互影响。
如同基督教启示一样,在某些哲学家的理论中,神被视为知识的源泉和万物的创造者。
因此,哲学和宗教在中世纪时期,可以说是表里如一。
现代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在一部分哲学家看来,宗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体系,不具备哲学思考所需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然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宗教至少部分包含了哲学无法回答的问题。
例如,宗教可以回答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幸福和苦难等问题。
进而,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哲学家们的思想和判断,这可以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和概念的挑战。
二、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哲学和宗教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思辨和文献分析。
哲学家通过对抽象概念、逻辑和道德原则的研究,探究人类的本质和生存意义。
此外,哲学家们还使用独立思考,推演和实证等方法来验证理论。
宗教研究者则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研究宗教的文化书籍、历史和实践。
他们会探究宗教信仰的发展、各种派别的产生和宗教仪式的变化。
由于宗教实践不是可重复的实验,所以文献分析是研究宗教的主要方法。
同时,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个学科都涉及到对人类知识和现象的解释。
其次,哲学和宗教研究的数据都是主客观结合的。
哲学家和宗教研究者都需要去研究历史和文化,不只是思考纯粹的问题。
此外,两个学科都涉及到对逻辑、概念和符号的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哲学和宗教研究的基本元素。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绝对精神的一种形态。
黑格尔认为宗教与哲学的内容相等同,不同的无非是形态:在宗教上为表象,在哲学上为概念。
他说:“哲学与宗教相契合。
事实上,哲学本身也是对上帝的侍奉,也就是宗教,因为它无非是在其对待上帝方面对主观臆说和评断之摒弃。
”但这种等同应是辩证的并存在差异,其差异在于:哲学诉诸自己的方法,即不同于通常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宗教方法者。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为宗教;其差异在于这一宗教的性质和方法。
但他关于宗教与哲学等同的概念存在内在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象的宗教本身。
不同的人对哲学宗教有不同的理解。
日本著名哲学家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也有自己的认识。
圆了收到西周哲学观的影响,把哲学视为“学问世界的中央政府”,规定其是“统辖万学之学”,并且他把自己建立的哲学体系称为纯正哲学,主张观念即实在,现象即实在的哲学观。
圆了认为宗教即神教,他指出物质世界已具有物,心,神三元。
理学为物之学,哲学为心之学,宗教为神之教。
基于此他把宗教分为属于哲学的“智力的宗教”和依赖与神的情感的宗教。
在他看来哲学先于宗教,宗教在哲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但他的宗教观是哲学式的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宗教的事实。
西田哲学的两大命题则是对生命的探求和对根本性实在的探求。
他的宗教观是心灵上的事实。
他对于宗教主要是从神人关系上来理解的,认为神人性质相同和人皈其本与神。
后来他更把神学侧重于人学。
他说:“所谓宗教不是某些特殊人的特殊心里状态”,“在我们自己的深层到处都有超越我们的意识之自我的东西”。
显然西田是把宗教信仰设置于自我根底且超越自我之处的。
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圆了认为“宗教以崇信为本,哲学以疑念为本。
”他认为宗教学可以看做是纯正哲学的应用学不过宗教学和纯正哲学的作用也还是不同的。
纯正哲学打开思想正面的城门,也可以从反面进入,伦理之力穷尽不得已而自退自却。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哲学与宗教是人类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完全隔离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首先,哲学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
在古代,哲学和宗教常常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常常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的存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宗教有着内在的联系。
宗教在给予人们信仰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存在及世界起源的框架。
哲学则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解答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类的问题。
可以说,宗教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启示和源泉,而哲学则通过分析和探究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其次,哲学与宗教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强调理性的推理和思考。
它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追求智慧、真理和客观性。
而宗教则更多地侧重于信仰、神秘和灵性。
宗教通过崇拜和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以达到与神灵的交流和契合。
哲学更加注重对世界和人类的理性解释,而宗教更加关注人类的信仰和个人层面的体验。
然而,哲学和宗教也有着一些冲突和分歧。
在历史上,有时哲学和宗教会出现相互对立和冲突的情况。
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对哲学的发展持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
与此同时,哲学家们探索的一些问题也可能与宗教的教义相悖。
哲学追求的智慧和真理可能与宗教教条的神圣性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哲学家被认为是异端,遭到了宗教迫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和宗教逐渐找到了一种平衡,二者开始互相尊重和借鉴。
最后,哲学和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作用。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它们在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通过推理和思考引导人们寻找真理和智慧,而宗教则提供了一种信仰和心灵寄托。
无论是追求智慧还是追求信仰,人类在哲学和宗教中都可以找到某种满足和答案。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论文论文关键词:哲学宗教本原论文摘要:对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澄清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其差别表现在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教则诉之于信仰。
二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辨的特色,但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脾。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至今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而宗教逐渐被边缘化,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否就能说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再需要宗教?在单一的科学理性统治下,宗教到底有没有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要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要有清晰的界定,必须弄清楚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发挥的功用。
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概括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它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即都“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又存在相互区别的方面,那就是哲学诉之于理性,而宗教诉之于权威。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浅谈宗教与哲学的联系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浅谈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么,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
两者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从现象上看,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分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
”由此可见,两者不但很不相同,而且是明显地矛盾对立。
但这并不代表宗教和哲学之间就根本不存在相互联系或者彼此渗透的情况。
由于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 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当我们研究某些具体宗教时,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
比如说佛教,佛教既讲信仰,又不纯以信仰为基础,而且十分重视智慧,强调“智解脱”,“般若”是佛教中一个重要学说,般若二字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
般若学以缘起的理论去说“空”,以“空”的智慧去求解脱,要真正理解“空”,绝不是感情直观所能解决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当的理论思辨才可以。
不但般若学这样,佛教中的佛性理论固然不乏情感直观的东西,但更多的确是深奥晦涩的哲学论证。
基督教里也有这样的例子。
基督教是以信仰上帝为基础的,但这个信仰体系用恩格斯的话说,却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就是运用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论证说明上帝的存在和天主的本性的。
历史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历史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宗教与哲学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宗教与哲学思想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思想在历史中的地位宗教是人类文明最早产生的一种信仰形式,它涵盖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虔诚,是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和灵魂寄托的寻求。
宗教思想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制度。
在古代社会中,宗教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埃及的法老认为自己是神的化身,以此来稳定统治,并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
而在古希腊,众神信仰则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希腊人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
宗教思想也扮演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角色。
宗教的仪式、神话和教义等构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支持。
以基督教为例,其信仰体系对欧洲历史与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
二、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哲学思想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和真理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奠定了哲学思想的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经院哲学。
随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崛起,强调个人的自由、人道主义和人类尊严等价值观,为现代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启蒙时代,以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发展迅速。
伽利略的科学观点和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对传统的观念进行了颠覆,社会契约论的提出也对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19世纪,现代哲学进入了新的阶段,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思想指导了当时社会的演进。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自由意志、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进一步深化了哲学思想。
三、宗教与哲学思想的交汇点宗教与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互影响。
哲学与宗教的界限浅议
哲学与宗教的界限浅议哲学和宗教是两个互相交织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众所周知,哲学和宗教都是关于观念和信条的学科,但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哲学更加理性和科学,而宗教则侧重于信仰和精神世界。
因此,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以证明为核心的探索,目的是揭示人类世界的客观真理。
从这个角度而言,哲学是一种对人类世界的探索,一种寻求智慧和真理的学科。
在哲学体系中,理性将被最大化地尊重;证明是一个核心概念,证明需要依据严密的逻辑和规律性的分析。
因此,哲学家们的研究范围包括了认识论、道德哲学和形而上学等学科。
相比之下,宗教不是一种理性的探索,而是一个信仰系统。
宗教相信在此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或神灵,它们顾及着整个宇宙的运转,并对人类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宗教更成为一种信仰探索,其核心是对神灵和精神世界的探寻。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信仰系统,这决定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深刻影响。
从传统上来说,宗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比哲学更原始的、人们有赖于信仰的方式。
要说哲学与宗教有界限,则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始思考。
一方面,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哲学和宗教会产生交叉或者互相取融的现象。
很多哲学家会对宗教进行研究,例如宗教的起源、意义和价值等等,而且许多哲学家对宗教信仰本身也是深信不疑的。
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的信仰体系和哲学的观念相互转化。
同时,哲学研究和宗教信仰可以相得益彰,哲学的推理及神学领域对于异教信仰的理解和解释,对于改进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哲学和宗教还是有区别的。
哲学的理性思考和证明过程使其研究成果能够达到普适性的高度,以逻辑为基础维持毫不低劣的严密性,而宗教信仰则是由个人、团体或群体的经验和信念构成的。
在哲学中,个体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性和判断手段,而在宗教中,个体的信仰是至关重要的。
某些宗教还运用神话和象征,来阐述一些无法用语言或逻辑描述的信仰观念。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哲学与宗教两者是西方文明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两者光彩四溢、交相辉映。
本文主要从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古希腊哲学时期、中世纪这特殊的时代哲学为何能与宗教结合(哲学与宗教的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近代以来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来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关键词:哲学、宗教、信仰、理性、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一、哲学与宗教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人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总是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人天生就对未知的自一切抱有一颗惊异之心。
但是由于生产水平,社会发展低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的理性总存在局限,又或说理性无法获得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困而思之,人们往往只能诉诸于宗教神话传说才能满足对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宗教神话开始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在社会活动使人求知的欲望越发的强烈,人类自发想去征服自然时,理性不断孕育,哲学的胚胎开始在宗教的母体中萌发。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样式。
他们的产生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的人类社会本身,和那个时代当下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
回到最初的古希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希腊置身于地中海的腹地,人们被局限于一座座小岛上,岛上大多是荆棘丛生陡峭崎岖的悬崖绝地,而是和耕作的土地则少之又少。
因此人们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本土以外的世界——海洋。
古希腊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贸易和殖民就开始产生了。
但是人类面对汪洋大海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自身的渺小和世界之大。
恐惧和崇拜就产生了,而现实的坚硬又使他们有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因此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开始了,宗教产生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类比证明我的推理假设是正确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是披着宗教“圣战”的外衣下开展的,一是为了传播嫉妒的福音,二是为了到达东方遍地是黄金的幸福世界)古希腊人殖民扩张和城邦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世界不断扩大,人们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从而促使古希腊人的知识不断丰富,理性思维也不断孕育,有些人开始意识到的幸福生活不应该诉诸于神,而应该诉诸于人类自身,人应该以自己为目的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因此独立的哲学思考也开始了。
古代哲学和宗教的融合和发展历程
古代哲学和宗教的融合和发展历程古代哲学和宗教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者的融合和发展历程也是一段充满魅力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探讨古代哲学和宗教的融合与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希腊、印度等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等众多思想家引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方向。
在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进程。
在印度,耆那教、佛教、吠陀教等宗教思想为印度哲学独树一帜。
古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道德哲学等。
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途径和限度,道德哲学探究人类应该怎样生活和行为准则。
宗教的兴起与发展宗教是指人类对超自然界力量、神明、生命意义等方面的信仰和崇拜。
它们往往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强烈的集体感、强烈的情感投入等特点。
人类大约在4000多年前开始信仰宗教。
最早的宗教形式主要是图腾崇拜,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沧海》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就提到了图腾崇拜。
宗教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不断演变出各种形式。
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也有道教、伏羲教、儒教、天师道等中国特色的宗教。
哲学和宗教的融合哲学和宗教在古代文化中互相影响,相互渗透。
古代哲学家既是思想家,也是宗教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宗教思想的成分。
例如,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传道、育人,其实质是伦理学,而佛家思想则以解脱、修行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上帝是真理的事物”,把上帝与道德法则相对应,奠定了欧洲宗教和哲学的基础。
宗教和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哲学和宗教不仅推动着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宗教为社会带来了信仰和支持,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哲学则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人类认识的规律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思考路径。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宗教思想的发展宗教思想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人们朴素地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出现了多种宗教信仰,其中包括儒家的儒教、道家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这些宗教信仰都对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关注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教是另一种重要的宗教,其核心是追求“道”的境界和生活方式。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推崇无为而治的思维。
道教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慈悲和悟道的境界,给予了中国人新的信仰体系和精神寄托。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传统,如拜神、祭祀和追求长生不老等。
这些信仰体系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宗教风貌。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推崇以仁爱和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而道家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
此外,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致力于推崇爱与和平;法家则强调法治和权威,追求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阴阳家关注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探索天人合一的道路。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古代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古代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丰富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国家。
这一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的融合,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道家、佛教到众多的民间信仰,中国的宗教与哲学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体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和社会结构。
一、宗教与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的融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这些学派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它们也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
例如,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与道家强调自然和内在道德的观念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君子道德。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礼仪、忠诚和孝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延续至今。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道的观念。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强调放下欲望,顺应自然,追求道。
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如中国园林的设计和中医的理念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发。
四、佛教传入与融合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宗教与哲学传统相互融合。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慈悲,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相呼应。
这种融合导致了中国佛教的特殊发展,如禅宗的兴起。
禅宗强调直觉体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绘画和武术。
五、民间信仰与神话除了正统宗教和哲学体系,中国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传统。
这些信仰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山川神灵的信仰和道教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中都有广泛的传播,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习俗。
六、宗教与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们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伦理观念,还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和医学等各个领域。
宗教与哲学互动关系刍议
宗教与哲学互动关系刍议摘要: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认识绝对的两种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不同表现形态,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宗教,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唯有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
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又可以给彼此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宗教从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思想和教义或者学说论证方面的理性技艺,而哲学则从宗教那里获得了鼓舞其探索活动的强烈的情感支持。
更进一步,宗教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多是在它们彼此的对立、区分、划界和宽容式相互对待中实现出来的。
关键词:宗教;哲学;智慧;真理;互动关系为什么如此难以思考这种被匆忙命名为“宗教回归”的现象?为什么它会让我们震惊?为什么它特别让那些天真地相信存在着一方面是宗教,一方面是理性、启蒙、科学、批判(马克思的批判、尼采的谱系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他们的遗产)的非此即彼的对立,相信一方和另一方水火不容的人们震惊?[2](P8)所幸的是,启蒙的这种偏见基本上被从思想界根除。
人们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对宗教的批判。
像康德那样完全用理性和道德解构宗教的做法亦不在哲学中占据支配性地位。
尽管世俗化的当今世界不可能有机会让宗教再次走入社会的中心,让其重拾昔日之威势,但在多元化社会境况下,宗教毕竟更容易为自己在社会的精神-系统中寻找到恰当的位置,并为当今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来自信仰的力量与智慧,或者为人类期盼的美好生活提供种种超越的美好理由。
在“后启蒙”时代,宗教和哲学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应当说,彼此之间的关系处在历史上较好时期。
这种局面的形成为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与时机。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专门谈了宗教与哲学,他指出:宗教是意识的一种形态,正如真理是为了所有的人,各种不同教化的人的。
但对于真理的科学认识乃是这种意识的一特殊形态,寻求这种知识的工作不是所有的人,而只是少数的人所能胜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
一方面,我们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关键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的哲学功能;宗教的哲学;宗教哲学作者简介: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学。
收稿日期:2014-03-04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5-0054-08一、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宗教较之哲学是时间在先的。
不仅哲学的产生同宗教密切相关,而且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哲学是在宗教观念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
就西方哲学来说,这是相当明显的。
著名的希腊哲学史专家莱昂・罗斑在谈到希腊哲学的源头时,强调指出,一部希腊哲学史,“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抽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
而这种思考的原始努力,是一种“社会性”的事情,也就是说,它是以一种“非个人的、不清楚的、继续不断的方式”完成的,而且它总是“伴随着并表现着”“风俗与宗教”的进程,以及力求“驾驭自然”的技术的进程。
这不仅可以从荷马的史诗中看出来,也可以从赫西阿德的作品中看出来。
赫西阿德的枟神统纪枠提到了“一切事物”的“规则”,提到了“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始基”,提到了生养万物的“大地和散布着星辰的天空”以及“含盐的海洋”,还提到了由“混沌”而“大地”、星空、山脉、海洋而宇宙万物的宇宙起源论。
在奥非斯教的枟创世记枠里,一方面把神看做“万物的安排者”,另一方面又宣布水和一种泥状物质乃万物的本原。
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后来的自然哲学[1]24-33。
正因为如此,另一个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昂利・贝尔明确地提出了“希腊哲学出于道德和宗教”的观点;黑格尔虽然反对哲学始自宗教和神话的观点,但是却并不否认哲学缘于宗教和神话的观点,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按“时间次序”“在先”的宗教或神话其本身即“潜伏”有“完全普遍的对象”,即“实质的内容、思想、哲学原则”[2]62-91。
哲学一经产生就同宗教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
就西方哲学来说,宗教不仅构成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起点,而且也同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内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同宗教有这样那样的关联,而且亚里士多德还径直把他的“第一哲学”宣布为“神学”,他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如斐洛(约前25—公元40)、普罗提诺(约204—270)等,更是使他们的哲学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由此看来,西方哲学史家梯利的“希腊哲学以宗教始,以宗教终”这句名言是颇为中肯的。
在西方哲学后来的发展中,第28卷第5期总第一二九期55 宗教同哲学的关联进一步超出了“本体论”,差不多达到哲学的所有的领域,并在这种关联中逐步获得了主导地位,以致于奥古斯丁提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达米安(1007—1072)提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阿奎那・托马斯则宣称哲学和神学是关于同一真理的两门科学。
无怪乎黑格尔在谈到中世纪西方哲学时强调:“宗教不仅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潜伏在它的神话、虚幻的想像、传统的历史里;对于这种内容,我们首先必须从神话里加以发掘,形成哲学思想;而且宗教又具有显明的思想的形式作为它的内容。
”“我们甚至在宗教中还遇见显明昭著的哲学,譬如教父的哲学。
经院哲学基本上是神学,在这里,我们发现神学与哲学的结合。
”[2]64-65诚然,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哲学开始致力于摆脱宗教或神学的羁绊,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但是,宗教对哲学的影响依然始终存在。
事情确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神在近代哲学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古代哲学中大得多。
”因为在近代哲学中,“只有神拥有一种特权,担负着理解不可理解的东西的重任”。
这样,理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前进到什么地步,宇宙就前进到什么地步;“理解在什么地方停止了,宇宙就在那里停止了,神就在那里开始了。
”[3]184不仅如此,即使当代西方哲学也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同宗教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尽管萨特的哲学享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或“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声誉,但他依然不时地以宗教或基督宗教作为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
他说过,“是人,就是想成为上帝,或者可以说,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成为上帝的欲望。
”他还说过,“人作为人自失以便上帝诞生”,“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4]725、785显然,离开了宗教或基督宗教,他的这些话,甚至他的整个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便都相当费解了。
但是,我们在讨论宗教同哲学的关系时,还必须看到,存在于宗教同哲学之间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有宗教对哲学的影响,而且还有哲学对宗教或神学理论形态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中世纪托马斯主义就是在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以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
再如,近代基督宗教的自然神论显然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塞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及蒂利希的“本体论主义”则无非是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变种。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所谓“三教合一”的说法,但是,所谓“三教合一”,真正说来,所意指的则无非是道教和佛教对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认同或同一。
同时,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道家哲学对佛教的中国化或本土化以及佛教哲学对道教内丹学的生成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宗教对哲学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存互动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一面。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基督宗教的“万流归宗”的地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哲学相对独立的发展,使得哲学差不多成了基督宗教神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在近代的理性启蒙时代,哲学,特别是法国哲学,就曾对基督宗教及其神学开展了讨伐活动。
再如,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固然如上所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如果就文化层面看问题,哲学(儒学)同宗教(佛教)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宗教同哲学之间的这样一种既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不是偶然的,如果从文化层面看问题,归根到底是由宗教及其神学同哲学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
宗教同哲学之间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当密切或相当有力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或一种互存互动的关系,最根本的就在于,两者都是以“完全普遍的对象”为“内在内容”的,也就是说,两者都是以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终极根据或终极实存为其文化特征的。
黑格尔所谓“科学是通过形式的独立的知识一般地与哲学有关联,而宗教虽由于内容与科学相反,却通过内容与哲学有关联”[2]62,即是谓此。
针对有学者断言宗教为非世间事物的认识而哲学乃世间事物的智慧这一说法,黑格尔还强调指出:“哲学并非世间的智慧,而是对非世间者的认识”,是“对永恒者、作为上帝者以及与其自然相关联者之认识”。
“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
……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5]17它们之间之所以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虽然在“内容”方面“相同”,但表达这同一内容的“形式”“却异”。
因为哲学是以“概56 念”或“思想”的形式表达其内容的,而宗教则主要是以“感情”和“表象”的方式来表达其内容的[2]78。
黑格尔想要指出的是,宗教与哲学之间的这样一种差异或区别并不妨碍它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为哲学所满足的主要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需要,而宗教所满足的则主要是作为生存主体的人的需要,从而两者对于现实的历史中的人来说是并行不悖的。
宗教与哲学之间的这样一种互存、互动、互补、互渗的关系在人类文化史上往往是以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一方面以“宗教的哲学”(religiousphilosophy)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宗教哲学”(philosophyofreligion)的形式表达出来。
宗教的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差异主要在于宗教和哲学在其中的地位方面的区别。
在宗教的哲学中,例如在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宗教及其神学居主导地位;而在宗教哲学中,哲学则居主导地位。
正因为如此,宗教的哲学虽然也可以看做是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但它首先是一种神学理论;而宗教哲学则原则上属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自宗教学问世以来,它又构成了宗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6]1。
从发生学的立场看问题,宗教的哲学一般来说是时间在先的,但是宗教哲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哲学”的隐退。
因为凡神学都是需要理性论证,因而归根到底是需要哲学的。
可以说,离开了理性论证,离开了哲学,任何严密、系统的神学理论体系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海涅1834年在其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枠中曾经宣布康德的枟纯粹理性批判枠“砍掉了自然神论的头颅”[7]101。
但是,事实上,人们用理性或哲学论证上帝存在的努力却并没有因为康德的这本书的出版而完全放弃。
例如,当代基督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A.Plant-inga)等人便使用模态逻辑提出了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现代新版本,而斯文伯恩(R.Swinburne)不仅回应了人们对设计论证明的批评,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新版本。
由此看来,只要宗教存在一天,宗教的哲学也就势必会存在一天。
二、宗教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助推功能 我国第一部枟宗教哲学枠的作者谢扶雅曾将哲学的内容分为三大类:形而上学(宇宙论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哲学(人生论)[8]16,鉴此,我们在考察宗教的哲学功能时,将依次对它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人学(人生哲学)和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做出考察。
宗教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功能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是相当充分的。
关于中国儒学的发展史,人们虽然曾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冯友兰提出了“两期说”,牟宗三和杜维明提出了“三期说”,而李泽厚则提出了“四期说”,但是,无论如何,大家还是普遍地承认和强调了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的区别。
而宋明儒学超越先秦儒学的根本之处不在于别的,正在于它的更为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