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荒诞派_戏剧与_黑色幽默_小说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 第4期2001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 uhan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 o l.14 N o.4
A ugu st2001
“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比较研究α
刘林楷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两种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拓。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异同
中图法分类号:I10613;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4-0346-03
“黑色幽默”小说是60年代盛行于美国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体裁。其崛起与美国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和复杂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继爆发不仅使美国的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也使国民意识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种族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局势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秩序均发生了严重的裂变。面对那些一触即发、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以及因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而造成的“非人化”倾向,人们发现整个世界不仅缺乏理性、秩序混乱,而且滑稽可笑、荒诞不经。社会的急剧变化必然要求文学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巴思、海勒和冯纳格特为代表的一批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年轻小说家,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意识。他们热衷于采用讽刺、嘲笑、怪诞、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存在的滑稽和世界的荒谬,不仅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艺术倾向,而且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样式——“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说的诞生是美国社会、政治、道德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黑色幽默”是一种怪诞、可怕、病态、荒谬或面临大难的幽默,是一种用以反映现代世界的荒唐、麻木、残酷、自相矛盾、怪诞以及病态的幽默,是反映现代西方世界的混乱与荒谬的一种具有极强讽刺意义、极其夸张乃至极度变形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发展。这种小说集荒诞与真实、滑稽与痛苦、笑话与眼泪以及讽刺与幽默于一体,从而成为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黑色幽默”小说的兴起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继续和延伸。它同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小说一样,追求表现西方人的异化感、虚无感和病态心理,并刻意塑造滑稽可笑、俗不可耐和无足轻重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它不仅排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其结构也常常显得杂乱无章。它还经常采用意识流、蒙太奇、梦境与幻觉以及“开放性”结尾等现代主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黑色幽默”小说深受尼采和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将宇宙视为一个虚无和荒唐的空间,同时也将人类的失败、痛苦、绝望和死亡视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垄断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堕落与衰退,从而使人的存在变得不可思议。因而“黑色幽默”小说常集喜剧和悲剧、讽刺和玩笑于一体,将幽默作为抵御恐怖的一种方式,将笑声作为对付荒诞的唯一种手段。
巴思是当今美国文坛的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革新主义者。“黑色幽默”是他全部作品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他经常在他想象和虚构的小说世界中随心所欲地玩弄“黑色幽默”,是美国现代文坛对创作问题最有见解的作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不太流行的原因在于难以卒读,并
α收稿日期:20010517
作者简介:刘林楷(195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需要一批有献身精神的分析者、注释者和隐喻探索者。”《漂浮的剧院》(T he F loating Opera,1956)是巴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最早的“黑色幽默”小说之一。作者将这部作品称为“虚无主义的喜剧”(a n ih ilistic com edy)。作品共分29章,详尽地描述了主人公托德・安德鲁斯在1937年6月的一天决定自杀却又改变主意的心理变化。小说叙述者托德是马里兰州剑桥镇的一位小有名气的律师。1954年的某一天,他在一家旅馆中追述自己在1937年之前的生活经历。托德出生于1900年,18岁时,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亲手用刺刀将一名德国士兵捅死。他在战场上目睹了种种疯狂与残暴。长期以来,他一直心有余悸,并因此患了心脏病。1929年,托德的父亲因股市暴跌而破产,不久即自杀身亡。此后,托德越来越关注两个问题:他父亲为何要自杀?他本人是否也该自杀?他对这两个问题百思不解。在此之前,托德与其好友哈里森的妻子珍妮长期私通,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他们夫妇俩共同策划的。此外,托德还同一位名叫贝蒂的姑娘发生性关系。不久,贝蒂因感受到侮辱而与他断绝关系,并沦落街头,成为妓女。几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然而,贝蒂没等托德进行任何解释就用酒瓶将他砸得头破血流。托德自杀的欲望越来越强。一天,他企图点燃一间充满煤气的船舱炸毁一条有戏剧表演的轮船(即漂浮的剧院),欲同船上700多人同归于尽。由于一名船员及时发现了他的行动,才未造成悲剧。最终,托德感悟到了整个世界的荒诞和虚无,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他没有继续生存的理由,他也同样没有自杀的理由。小说结尾,他熄掉了雪茄,脱去衣服,极为平静地独自睡去。尽管后来下起了荒唐的大暴雨,他依然睡得很香。《漂浮的剧院》以诙谐和讽刺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托德一系列荒诞可笑的生活插曲以及他对生与死的虚无主义态度。托德不理解那些有理由寻死的人为何还要继续活下去。为了解开这个谜,他着手调查其父亲自杀的原因。但他始终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也萌发了自杀的念头。尽管他的企图未能得逞,但他从中得到了一个更为虚无的结论,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毫无意义,他既没有理由活着,也没有理由自杀。托德对自我存在的这一认识过程反映了战后西方人的荒诞意识和虚无观念。小说的叙述笔法转弯抹角、迂回曲折,既不按时间顺序进行,也不具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故事情节,整个叙述东拉西扯,支离破碎,就像一个“漂浮的剧院”,不仅充满
了滑稽的场面、荒诞的娱乐和变形的表演,而且还飘忽不定、晃动不已。这种叙述笔法似乎象征着生活的混乱无序,同时也渲染了小说的荒诞气氛,强化了主人公的虚无意识。
19世纪末,当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以破竹之势对传统文学进行猛烈冲击时,英美剧坛同样风起云涌,日新月异。英语戏剧的革新运动与国际现代主义思潮交织一体,经历了一个从实验走向“荒诞”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紧张和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存在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思潮泛滥成灾,并对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0年代初,英语戏剧文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荒诞派”戏剧在沸沸扬扬的褒贬声中登台亮相,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之一。英、美剧作家贝克特、阿尔比、品特等人表现出一种变形的审美意识,大胆地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形式奇特、内容荒诞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荒诞派”戏剧远离传统戏剧模式,以一种低调的、扭曲的、矛盾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混乱无序和荒诞不堪的现实世界。“荒诞派”剧作家追求表现扭曲的人物形象,并巧妙地采用自相矛盾、缺乏连贯、歇斯底里或公然无言的手法来揭示人物严重的恐惧感和幻灭感。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继承者之一。《等待戈多》(W aiting fo r Godo t)是他最具震撼力的“荒诞派”戏剧的杰出典范。《等待戈多》几乎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它是一部既没有开头和结尾,也没有情节和高潮的戏剧。它只展示了一个充满沉默和具有悬念的情景,而未能按时间顺序来表现人物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行为,从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传统戏剧标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等待戈多》由两幕戏剧组成,剧中发生的事情实在平淡无奇。它以荒诞和变形的手法,表现了西方人严重的异化感和精神危机,反映了西方人的悲观意识和绝望心理。显然,“戈多”一词是对上帝的戏称。主人公在绝境之中等待上帝来拯救他们的命运。然而,他们左顾右盼,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戈多”的踪影,全剧两幕都展示了从盼望到失望的痛苦经历,从而暗示了西方病态社会的不可救药。《等待戈多》以新颖的戏剧结构表现了一个荒诞无稽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贝克特别
・
7
4
3
・
第4期刘林楷:“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