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对外贸易(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产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进口贸易: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出口贸易: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过境贸易: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目前,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

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称为“总出口”,两者之和为总贸易额。

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关境是指一国海关法规全部生效的领域。所以关境与国境可能存在不一致,例如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存在使国境要大于关境,而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对外统一征收关税,内部则自由贸易互免关税,此时关境要大于国境。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水平与进口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对比。贸易条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贸易条件能反映出该国的价格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变化趋势。实际计算时,价格一般用指数表示。

对外贸易额(值)这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的规模,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而形成的差额,则称为对外贸易差额。当出口商品总额超过进口商品总额时,差额部分称为“贸易顺差”,也可成为“贸易出超”;

当进口商品总额超过出口商品总额时,差额部分称为“贸易逆差”,也可称为“贸易入超”;

如进出口商品总额相等,则叫做“贸易平衡”。

对外贸易量这是为剔除价格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指标,它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具体计算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了价格指数去除以相当期的出口或进口总额,得到的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叫做相当期的对外贸易量。其等式为:

对外贸易量=进口贸易额/进口价格指数+出口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一般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既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方向,也标明了该国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该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分布与地区分布,表明了它同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一该国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国内市场的大小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较大的差异。

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绝对优势理论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另一国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另一国要高,即处于绝对劣势,则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产品,而是从另一国进口这种产品。中心思想: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里,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则该国“两利取重”,另一国“两害取轻”,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获得利益,而且社会总财富会有所增加。中心思想: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又叫生产要素比例说,它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生产要素比例说和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电脑;土地密集型产品------小麦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里昂惕夫之谜根据H-O原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按照H-O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对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或劳动比率进行了计算,目的是验证H-O原理,但是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理论推理结果正好相反。

产业内贸易指数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1-|X-M|/X+M(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