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
[摘要]校园冷暴力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它在我国时常发生,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了解校园冷暴力,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从多方面减少和杜绝校园冷暴力现象的发生,从而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是一种隐形惩罚行为,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用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污秽性的语言或使用其他非暴力手段,有意对学生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以达到其教育目的,造成学生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
①
校园冷暴力本身就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德育的大忌。
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
校园“冷暴力”也是体罚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变相体罚。
它的出现说明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
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此类事件的频发强化了学生们对于高分,对于好成绩的渴望。
(一)“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形式有:
(1)冷漠型。
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表情麻木,放任自流。
在校园中很自然会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坐在后面几排,老师的关注也很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仅仅是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时老师也会进行些辱骂。
(2)教训型。
有的老师习惯于发号施令,使学生感到似乎一无是处,教育往往变成了教训。
(3)威胁型。
动辄威胁学生,如用让家长领回家、带去见校长、给予处分等语言进行威吓。
(4)嘲讽型。
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给班级量化评比带来负面影响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主要施加的手段是语言,通过语言来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但有时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
学生常常会说“老师说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处于神圣所谓心理虐待,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
○2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与语言暴力相比,这种心理虐待是很隐蔽的。
(5)孤立型。
对看不惯的学生进行不公正的孤立,如一些活动不让他参加,让社团组织不接受他,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较偏的座位上等。
(6)控制型。
总是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教师的意志和愿望。
(7)忽视型。
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态度比较好,又不犯事,整天默默无闻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忽视也是一种心理虐待。
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也是最强烈的。
一名中等生的文章《我们的悲哀——一名中间生的自白》中曾写过这么一段话:“调皮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成为鲜亮的玉。
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
只有我们中间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被过问。
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
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3
(8)背负包袱型。
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关注优等生,这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些学生带了思想上的压力。
老师的这种优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这类学生往往是比较好强的性格,老师对他们的高期望是希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有时事与愿违,这种高期望也是导致学生压力增大的原因,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就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误,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辜负了老师。
二、校园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一)“冷暴力”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理论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信任对怀疑(0~1.5岁);自主对羞怯(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对孤独(18~30岁)繁殖对停滞(30~60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80岁以后)。
②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出于第4、5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和从事集体
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在少年期会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个体角色同一性。
所以这个阶段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上,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角色同一性的评判。
(二)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被扼杀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
“哀莫大于心死”。
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三)受教育者形成不良的性格,导致心理疾病
对学生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
“学校冷暴力”对学生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北师大课题组于2000年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地抽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初中、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分别为16.4%、14.2%、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分别为4.2%、2.9%、2.5%。
此外,一些专家还指出,心理刺激所产生的影响,会造成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呼吸系统、循环
(四)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鸿沟
对学生的“冷暴力”行为,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所犯错误有所认识,重塑对于纪律和道德规范的认知,让学生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可其结果往往非但不能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清晰的认识,反而会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时采取回避态度,不敢与老师交流,甚至产生怨恨、对抗心理,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
(五)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及最近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注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性化”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而“冷暴力”大多单纯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老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怠倦的工具,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
这是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极不相容,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教育手段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对教育改革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预防和减轻“冷暴力”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素质教育,防止职业倦怠
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的很多言行都是靠模仿老师学会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应把自己私人的情绪和压力带到课堂中,因为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
每个职业做久了就会有职业倦怠,学校应定期组织些减压活动和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活动,让师生多沟通,多听同学们内心的声音。
因为情绪是会感染的,老师心理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他教授的学生,他们应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多鼓励他们,而不是靠语言暴力和心理虐待来教育他们。
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
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严格自律,充分认识“教育冷暴力”对学生发展的危害,以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倾情演绎教育的乐章。
第六,提高教师的法制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
《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都明确提出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
“冷暴力”行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体罚,但其具体的界定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对待教师的“冷暴力”仍显得苍白。
因此,国家必须加快步伐,用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类似情况的少发生,加强法律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确保教师职业的纯洁性。
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必须不断加深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树立法律观念,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本职工作,坚持依法执教。
(二)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健康心理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帮助学生建设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学会坚强。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对差生,他们表面上对学习不热爱,
也讨厌老师讨厌学校,教师们对他们的漠视更加会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何不耐心找他们谈谈心,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困难,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要把他们遗忘在角落;对于中等生,老师应多关心、表扬他们,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
对于备受老师关注的优等生,教师学生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学生中间,深入学生心田,品读学生情感,在真诚中赏识,在激情中赞美,在柔声中指正。
肯定学生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并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在自信中逐步达到学习兴趣的固化和稳定。
总之,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性很大,解决起来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能做到多方面的努力,校园冷暴力是可以减少直至杜绝的。
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时间的消磨和教师、政府和国家的共同探索。
要长期性的试验,才能更好的解决校园冷暴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