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_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幼儿园小班造型美术教案学习表现花朵生动形态和自然造型
幼儿园小班造型美术教案-学习表现花朵生动形态和自然造型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表现花朵生动形态和自然造型的技巧,了解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议论和创造力,增强幼儿的美术教育素养,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活动内容1.学生认识不同的花卉品种,发现花朵形态和颜色的差异,了解花卉的生长习性。
2.通过典型的花卉形态,学习绘画技巧,提高创造力。
3.参考素材图案,运用线条、颜色等视觉语言,创造出艺术品。
4.通过制作作品,使幼儿更好的掌握花卉的生长过程,了解花语,体验到色彩的魅力。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老师先给学生介绍几朵常见的鲜花,然后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鲜花,了解鲜花的生长习性、颜色、形态、花期等,掌握花卉形态的基本知识。
第二步: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活动,让每个学生用简单的线条表现花卉的形态。
第三步:学生读解母题目“花开富贵”,了解花语和意义。
然后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自己想象的方式进行绘画和创作。
第四步:学生完成个人作品之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共同学习进步。
第五步:将学生成果加入到展览中,以活动互动方式分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花朵的美丽和奇妙。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通过“讲解-示范-自由创作-评价-互动”五个步骤,配合组合赛,游戏、童话、漫画、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美术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想像力。
五、教学成果此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鲜花、绘画创作、花语解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不同花卉的形态、富含色彩的意义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观察力、感性体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后反思本次活动是幼儿园小班的校内教学活动,使孩子们在使用多种物资美术材料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文化修养素质。
使幼儿更加认识到花卉的美妙和生长之旅,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生态保护的情怀,同时也有效地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审美与想象力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中小学美术 “造型 · 表现”的教学策略
中小学美术“造型·表现”的教学策略薛忠一、对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理解“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一)通过" 造型·表现" 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 造型·表现” 能力。
3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造型·表现”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 ~2 年级)第二学段(3 ~4 年级)第三学段(5 ~ 6 年级)第四学段(7 ~9 年级)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5.单元整体教学计划
5.单元学习资源
泥人图片
制作泥人的视频
泥人晾干盘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小泥人制作课时安排 1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通过捏制小泥人,让儿童认识了解人物头躯干及四肢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捏、搓、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和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
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装饰打扮人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
2.学情分析
从泥望整体要求出发,捏制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头和躯体。
头可以是似圆非圆,捏制时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恰当的夸张变形,使之有其个性特征,捏制身躯时可以整块泥捏制或分躯干、手、脚捏制拼接。
人物的动态造型要鼓励学生联系学习生活的实际,通过记忆加想象来捏塑生活中的人物。
本课提供的图例较好体现了人物的各种不同动态,看那坐的、立的、跑的、游戏娱乐的、钓鱼的、攀爬的人物虽然捏得简单随意,却显得动态有趣,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命活力。
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在提示部分呈现了四种不同样式的脸,不同样式的五官造型,提供给学生借鉴参考。
人物的穿戴饰物应合理添加而又简洁明确,避免因过多过杂影响人物的整体造型。
本课的教学活动将个人的制作与集体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一个情境或场景等形式,如踢球,老鹰捉小鸡、
说明:
1.本模板仅供参考,可视具体情况在保证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和补充;
2.依据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时分配,各课时教学设计单独、依次撰写,不要写成课堂实录;
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各课时教学设计要合并成一个文档。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造型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理解并运用简单的构图原则,使作品具有和谐感和美感。
-熟悉各种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自己的创意。
举例解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强调点、线、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这些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将基本形状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作品。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构图原则在作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分享创作心得;
5.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鼓励尝试新方法,勇于表达自我,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造型元素(点、线、面)的特点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学会运用基本形状进行创意组合,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难点
-创意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性创作。
-对构图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绘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如何使材料与创意相得益彰。
-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如何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促进共同成长。
举例解释:针对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创作题目,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构图原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解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构图原则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创作中。对于绘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教师应提供多样的材料,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小组协作方面,教师应设计合适的团队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本课程的分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二、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Ü Ü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Ü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外形与用途的关系;通过看看、摸摸、用用等方法感受用品的外形、材料和加工方法,尝试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体验想象与设计制作的乐趣。
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外形、尺寸、材料、美感与用途。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品提供的服务与帮助。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出了四个研究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真正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旨在通过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新型人才,美术教育应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研究领域。
通过此领域研究,学生应认识与理解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研究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设计要求和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求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以上两个研究领域强调了学生的自由表现和创新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评价和表达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和文化素质。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意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研究活动,探索和研究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促进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第一学段美术目标
第二学段(1一2年级)教学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去掉“事物”,您可以放心让孩子们大胆地“胡思乱想”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原来的似乎很具体,现在这两材比较概括,可操作性反倒强了)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去掉了“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
其实法律没规定的就是可以做的,不写了更好,该怎么用就怎么用,爱谁谁谁)。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这个加的好,和“拼贴”一样,俺喜欢)。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原来说“美术课”,一下子把其他三个领域“啪撕”掉了)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虽然具体化了,但又不够具体。
关键是对“12种”如何定义,是泛泛的还是准确的?这是个问题)。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先观察就有了起点)。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这段加的贴近生活)。
尝试多种媒材(原来的似乎很具体,现在这两材比较概括,可操作性反倒强了),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与“12色”同理)。
“造型_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1条主要侧重于美术语言的知识。
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两个部分。
一方面,围绕基本的造型元素,提出“观察”“认识”“理解”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目标。
“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观察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中显现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认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指认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上显现的造型元素的名称;“理解”指在指认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造型元素所起的具体作用。
另一方面,形式原理主要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对学生提出“运用”这些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所谓“美术媒材”,就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数字媒介。
在中小学常用的美术工具有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砚台、剪刀、美工刀等;美术材料有铅画纸、卡纸、水彩画纸、宣纸、墨、黏土、铅丝、木、布、藤等;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以及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等。
所谓“美术技巧”属于方法的范畴,主要指熟练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创作的技巧。
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对描绘、立体制作等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第1课 我的小天地(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1课我的小天地(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为《我的小天地》,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描绘自己的房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房间的特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进行表现,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房间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房间的特点,抓住细节进行表现。
2. 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房间画。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房间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房间的特点。
2. 新课:讲解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在表现房间时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房间的细节,并进行讨论。
3. 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房间画。
4. 展评: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我的小天地1. 观察自己房间的特点2. 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进行表现3. 创作生动有趣的房间画七、作业设计1. 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绘画语言,创作一幅自己房间的画。
2. 家长参与评价,给予建议和鼓励。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房间的特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进行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1条主要侧重于美术语言的知识。
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两个部分。
一方面,围绕基本的造型元素,提出“观察”“认识”“理解”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目标。
“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观察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中显现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认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指认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上显现的造型元素的名称;“理解”指在指认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造型元素所起的具体作用。
另一方面,形式原理主要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对学生提出“运用”这些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美术语言一览表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所谓“美术媒材”,就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数字媒介。
在中小学常用的美术工具有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砚台、剪刀、美工刀等;美术材料有铅画纸、卡纸、水彩画纸、宣纸、墨、黏土、铅丝、木、布、藤等;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以及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等。
所谓“美术技巧”属于方法的范畴,主要指熟练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创作的技巧。
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对描绘、立体制作等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创作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可分为“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需达成的学习目标:1、观察、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明暗、肌理、空间等基本元素,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体、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初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第四学段美术课标
第四学段(7、9年级)(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1.目标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进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建续皱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美术造型表现教案模板
美术造型表现教案模板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中学美术课程设计的,主要教授美术造型表现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美术造型表现方法,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名称:美术造型表现•适用对象:中学生•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每节课45分钟二、教学目标1.理解美术造型表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用的美术造型表现方法,如线条、色彩、质感等;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美术造型表现的基本概念•美术造型表现的定义和内涵•美术造型表现的分类和特点第二课:线条的运用•理解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掌握不同种类的线条运用技巧第三课:色彩的运用•理解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掌握色彩的调配和运用技巧第四课:质感的表现•理解质感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掌握绘画和雕塑中的质感表现技巧第五课:空间感的呈现•理解空间感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掌握透视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第六课:创意思维与美术造型•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运用创意思维进行美术造型创作第七课: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欣赏和分析著名美术作品,理解其美术造型表现手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第八课:美术造型表现实践一•进行线条、色彩和质感的绘画实践•练习掌握美术造型表现技巧第九课:美术造型表现实践二•进行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实践•进一步提高美术造型表现技巧第十课:课程总结与评价•回顾美术造型表现的学习内容和技巧•学生自主评价和反思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介绍美术造型表现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绘画和创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4.艺术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绘画和创作作品,考察其美术造型表现技巧和创意思维能力;3.口头答辩: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检查其对美术造型表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该学习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讨论教学中“造型”与“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理顺“造型”概念与“表现”的方法和途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的知识点指向与学生“表达”。
二、最理想的“造型•表现”学习效果是什么?组织学生参与课程的策略研讨;分析该领域学习中“造型”与“表现”对应的“基本美术素养”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运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对等的媒材选择课程内容;学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策略与方法;把握针对“观察”“再现”“表现”的教学侧重点。
三、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组织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方法”?研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运用以实现有效教学等。
四、学习要求:1.理解“造型·表现”学习目标指向,理顺该学习领域与学校美术关系;讨论课程教学方法;思考该学习建设的策略和研发途径;把握“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学目标管理管理指向;分析学段学习目标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理解“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造型”的含义及媒材选择和使用的范围;了解造型的手段以及方法的运用,分析该领域学习中“造型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
3.理解“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策略和行动方法;讨论教学中《标准》通过一系列动作传递教学操作方式和理念。
4.理解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凸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特质?如何组织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方法”?研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运用以实现有效教学等。
针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管理、课程内容说明、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做出阐释和分析: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理念1.“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于美术语言的知识。
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两个部分。
一方面,围绕基本的造型元素,提出“观察”“认识”“理解”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目标。
“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观察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中显现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认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指认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上显现的造型元素的名称;“理解”指在指认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造型元素所起的具体作用。
另一方面,形式原理主要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对学生提出“运用”这些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美术语言一览表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所谓“美术媒材”,就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数字媒介。
在中小学常用的美术工具有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砚台、剪刀、美工刀等;美术材料有铅画纸、卡纸、水彩画纸、宣纸、墨、黏土、铅丝、木、布、藤等;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以及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等。
所谓“美术技巧”属于方法的范畴,主要指熟练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创作的技巧。
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对描绘、立体制作等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谓“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学生在进行“造型·表现”学习活动中,
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并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技巧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产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情感,从而逐步形成对美术学习抱有持久兴趣的态度。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