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 教学大纲
科技科普主题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3. 掌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大众传播心理学概述(4学时)介绍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阐述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传播者的心理(8学时)分析传播者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探讨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3. 受众的心理(12学时)介绍受众的需求、兴趣、态度和群体心理等对信息接受的影响。
分析受众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和信息处理过程。
4. 传播媒体与心理(8学时)研究不同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分析媒介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干预。
5. 传播效果与评估(4学时)探讨传播效果的概念、理论及影响因素。
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评估传播效果。
6.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4学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论文或报告,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4.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二、符号的类型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意义的定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传播过程的特点三、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四、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人内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群体传播四、组织传播第四章大众传播[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现象、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大众传播的历史、理论、研究方法、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掌握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运作机制。
熟悉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大众传播理论分析现实中的传播现象和问题。
具备一定的传播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
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对传播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伦理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三、课程内容1、大众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大众传播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现代大众传播的兴起与发展当代大众传播的趋势与挑战2、大众传播理论经典传播理论,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等受众研究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选择性理论等效果研究理论,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3、大众传播媒介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媒介融合的趋势与影响4、大众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娱乐传播5、大众传播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6、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传播与政治大众传播与经济大众传播与文化7、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焦点小组、民族志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大众传播学框架。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传播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特点和功能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特点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a. 传播b. 媒介c. 受众d. 信息3. 大众传播学的功能a. 信息传递b. 社会监督c. 文化传承d. 娱乐休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新闻事件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特点、基本概念和功能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众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不同媒介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媒介融合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a. 报纸b. 广播c. 电视d. 网络2. 媒介的特点与功能3.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媒介融合的相关新闻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功能以及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媒介融合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介融合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三章:大众传播受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受众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3. 理解受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受众的定义与特点2.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受众相关的新闻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受众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受众的定义、特点、作用和地位以及受众研究的方法和意义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受众研究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四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不同类型传播内容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a. 新闻b. 娱乐c. 广告d. 文化2. 传播六、大众传播过程与模式一、教学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与模式2. 理解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之间的关系3. 分析不同传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差异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a. 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b. 信息的筛选与加工c. 媒介的选择与使用d. 受传者的接收与反馈2. 大众传播的主要模式a. 线性传播模式b. 互动传播模式c. 网络传播模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传播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模式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模式,阐述各环节的作用和关系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差异,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七、大众传播效果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和类型2. 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3. 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和可塑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和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显性效果d. 隐性效果2. 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内容分析法3. 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a. 知名度b. 理解度c. 接受度d. 影响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传播效果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类型、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播效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和可塑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八、大众传播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 掌握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关系a.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b.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 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2. 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a. 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b. 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c. 文化冲突与融合3.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a.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b. 跨文化传播的方法与技巧c.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传播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跨文化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十一、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2. 掌握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3. 分析现代传播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二、教学内容1.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a. 互联网技术b. 移动通信技术c. 数字技术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a. 互动性b. 个性化c. 即时性d. 多样性3. 现代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a. 社交媒体b. 网络视频c. 移动新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新媒体技术的相关现象,引发学生对现代传播技术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其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现代传播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代传播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二、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关系3. 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公共政策和个体行为的塑造能力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a. 舆论引导b. 公共政策制定c. 社会价值观传播2. 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关系a. 双向沟通b. 社会反馈c. 社会参与3. 大众传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a. 认知影响b. 态度改变c. 行为模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社会影响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具体表现,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三、大众传播伦理与法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的基本原则2. 掌握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的主要内容3. 分析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公正性c. 公益性2. 大众传播法律的主要内容a. 知识产权b. 隐私权c. 名誉权3. 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a. 媒体责任b. 法律约束c. 行业自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伦理和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伦理与法律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大众传播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伦理和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2.1课程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建模;2、能够应用群体传播原理,分析大众传播问题。
3、能够根据大众传播要求,合理选择传播工具,设计针对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传播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4、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2.2课程的主要特点主要描述课程的本质特点。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2.3教学方法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
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学科交叉1.2 大众传播的概念解释大众传播的基本含义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与功能1.3 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概述大众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重要事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1.4 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介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探讨各种媒介的特点与影响力第二章: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2.1 传播理论概述理解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理论的研究方法2.2 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介绍大众传播的主要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适用性与局限性2.3 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2.4 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当前大众传播理论的新趋势第三章:大众传播与受众3.1 受众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受众的基本含义探讨受众的特点与行为模式3.2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受众社会化过程的作用3.3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介绍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3.4 大众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现代社会中受众的主动性与选择性第四章:大众传播与社会4.1 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阶层与群体结构的影响4.2 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分析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3 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解释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公众态度与行为模式的作用4.4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5.1 大众传播伦理概述解释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大众传播伦理的核心原则5.2 大众传播伦理的主要问题探讨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不同伦理问题对于社会的潜在影响5.3 大众传播法规与政策介绍大众传播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内容分析法规与政策对于大众传播实践的指导作用5.4 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探讨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案例对于伦理与法规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大众传播实务6.1 大众传播实务概述理解大众传播实务的重要性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实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6.2 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介绍新闻报道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新闻写作的技巧和原则6.3 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理解广告传播的目标和策略掌握公关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方法6.4 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探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分析数字营销的策略和应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文化7.1 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7.2 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分析意识形态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探讨意识形态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7.3 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探讨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和传承分析民族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和影响7.4 大众传播与全球文化理解全球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交流和影响掌握全球文化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第八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8.1 大众传播与公众舆论理解公众舆论的定义和形成机制掌握大众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和塑造8.2 大众传播与公共领域探讨大众传播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和责任分析公共领域中的大众传播实践和问题8.3 大众传播与政治选举理解大众传播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政治选举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8.4 大众传播与Social Movements探讨大众传播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社会运动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影响第九章: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9.1 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理解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9.2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与趋势探讨内容分析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9.3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探讨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9.4 大众传播批评与反思分析大众传播中的问题与批评探讨反思性研究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第十章:未来展望与挑战10.1 数字技术与大众传播探讨数字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改变分析未来数字技术发展对大众传播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交媒体与大众传播理解社交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掌握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与挑战10.3 跨文化大众传播探讨跨文化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分析跨文化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10.4 未来大众传播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理解未来大众传播教育面临的教育挑战掌握适应未来挑战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重点解析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和历史发展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及其特点和影响力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包括传播理论、基本模式、主要观点和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包括受众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包括伦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法规与政策的指导和实践应用大众传播实务,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大众传播与文化,包括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包括公众舆论、公共领域、政治选举和Social Movements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包括研究意义与方法、内容分析、效果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未来展望与挑战,包括数字技术、社交媒体、跨文化和未来教育挑战与机遇。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的兴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基本概念、历史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二、大众传播媒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对不同媒介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定义、特点、功能。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三、大众传播过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传者、受众、信息、媒介和效果等方面。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过程、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媒介的作用和传播效果。
3.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讨论、小组活动。
四、大众传播的内容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内容种类、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新闻、娱乐、广告、文化等传播内容的定义、特点、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五、大众传播的效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种类、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对传播效果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种类、特点、影响因素、正面和负面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
六、大众传播的受众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受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受众行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受众的定义、特点、分类;受众行为模式;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和原则。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式学习。
七、大众传播与culture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理解。
2. 教学内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霸权与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3.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文化传播视频。
《大众传播学》教学纲要
2.我国传播学研究应坚持怎样的方针?
•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坚持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 方针。,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 传播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还是学习社 会学专业、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 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 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社 会功用。
绪论
•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 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和研究体
系,理解传播学、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的概念,了解传播学与传播 研究、传播理论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懂得学习和研 究传播学的方法与意义。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叫传播学?
•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本质和规 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 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 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6.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整体性 互动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发展性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1、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
•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这一观点颇有市场,曾迷惑了 不少人。从传播学的起源看,早期的传播研究的 确很像宣传研究,如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 菲尔德等人研究成果即是。但是,这两者毕竟是 有区别的,早期的研究态势也不能反映后来的研 究状况。传播学是将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 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 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具有政治性、阶级性、观念 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 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提示一般信息传 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用来指导包括宣传活 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本身 来揭示宣传规律,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 但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742 程名称:大众传播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 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编辑出版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史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史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史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本章主要介绍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让学生了解各传播阶段的特点。
2.了解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对人类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1)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2)文字传播。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两座里程碑,了解这两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对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每日纪闻》、新闻信、威尼斯手抄小报的兴起。
第二节印刷传播1.基本内容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了解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对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1)印刷术的发明。
(2)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第二轮(the second round )的讨论与发言
第一轮结束后,大致11月份开始,每个人要自 己思考研究问题,介绍自己的研究,包括:
研究问题:例如,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青 少年的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玩家参与网络游戏 的动机研究等 理论框架:如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如何解释网络游 戏参与动机 方法:如内容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 主要发现:如,玩家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包括:探 索、娱乐、逃避、虚拟现实对现实的补偿等
前半学期(the first round) 的发言与讨论
每次课5-7人发言 每人5分钟左右 发言内容:介绍一篇学术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传播学的实证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1)研究问题 (2)理论与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哪些学术杂志?
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学 台湾的《新闻学研究》(可上网搜索) 社会学研究 青年研究 其他有关的中文学术杂志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教材:《传播学教程》,张国良著
课程目标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历史演 进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如何将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应 用到中文有关的研究之中
课程计划
1,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含义 传播的类型 传播学的诞生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2,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的结构 传播的基本模式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1.2 大众传播的概念解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探讨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1.3 大众传播媒介介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分析各类媒介的特点和影响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模式2.1 大众传播的过程探讨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如编码、传递、解码等)理解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之间的关系2.2 大众传播的模式介绍几种经典的传播模式(如香农-韦弗模型、大众传播模式等)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应用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受众3.1 受众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受众的定义和特性探讨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3.2 受众的行为与反应分析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和反应探讨受众的多样性与细分3.3 受众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受众研究在大众传播学中的重要性介绍受众研究的方法和应用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4.1 大众传播的内容探讨大众传播中不同类型的内容(如新闻、娱乐、广告等)分析内容生产的过程和影响因素4.2 大众传播的形式与技术介绍大众传播的不同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探讨技术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变革4.3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与影响分析大众传播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问题5.2 大众传播与公共舆论理解公共舆论的概念和作用探讨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5.3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革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责任和挑战第六章:新闻传播与报道6.1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探讨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则分析新闻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实问题6.2 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技巧介绍新闻报道的不同形式(如消息、专题、深度报道等)探讨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6.3 新闻传播与社会责任理解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分析新闻传播对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第七章:广告与公共关系7.1 广告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广告的定义和功能探讨不同类型的广告(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7.2 广告的制作与传播策略介绍广告的制作流程和创意方法分析广告的传播策略和效果评估7.3 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作用探讨品牌管理与公共关系的关系和策略第八章:娱乐传播与流行文化8.1 娱乐传播的特点与形式分析娱乐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娱乐传播的不同形式(如电影、电视、音乐等)8.2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理解流行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探讨大众传播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8.3 娱乐传播与社会影响分析娱乐传播对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影响探讨娱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问题第九章:数字传播与新媒体9.1 数字传播的概述理解数字传播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数字传播的基本特点和影响9.2 新媒体类型与传播形态介绍新媒体的类型(如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探讨新媒体的传播形态和影响9.3 新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分析新媒体传播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变革探讨新媒体传播中的隐私、伦理等问题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未来与发展10.1 大众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大众传播在数字化、全球化等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探讨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机遇与变革10.2 媒体融合与创新发展理解媒体融合的概念和趋势探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发展和商业模式10.3 未来传播教育的方向与任务分析未来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探讨传播教育在培养未来传播人才方面的任务和责任第十一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11.1 国际传播的概念与背景解释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11.2 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分析全球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的国际传播策略11.3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理解国际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第十二章:危机传播与管理12.1 危机传播的概念与过程解释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危机传播的基本过程和策略12.2 危机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有效的危机沟通和应对策略12.3 案例分析:危机传播的成功与失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总结危机传播的教训和启示第十三章:社会责任与媒体伦理13.1 媒体的社会责任探讨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分析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和挑战13.2 媒体伦理问题理解媒体伦理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媒体伦理中的关键问题(如隐私、真实性、公正性等)13.3 媒体伦理教育与实践分析媒体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媒体伦理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第十四章:传播研究与批评理论14.1 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解释传播研究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框架14.2 批评理论的应用与分析介绍批评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批评理论对传播现象的解读和批判14.3 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探讨传播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分析传播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五章:传播学经典理论回顾15.1 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传播的五W模式回顾拉斯韦尔的传播五W模式分析该模式对传播学的影响和意义15.2 控制论与系统理论探讨控制论和系统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分析这些理论对传播学发展的贡献15.3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回顾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媒介即信息”)探讨其对传播学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大众传播学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代码:050306T1937学分与学时:2学分 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1.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总体把握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了解包括从选题到设计研究框架,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研究方法等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训练,基本可以实现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论文写作中能够灵活地掌握这些调查研究方法,使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新闻专业学生服务,甚至是服务人生的理论学习与总结。
三、学时安排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如何选题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分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不同。
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研究主题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货问题领域。
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注意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注意清除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最好运用变量的语言,采取提问的形式;问题的陈述同时最少还要包括两个变量;问题的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第二节选题的标准第二章研究设计的框架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定量研究2. 定性研究3.混合研究4.选择研究路径的标准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三要素第二节研究的三种路径第三章文献综述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查找文献、阅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
2.掌握文献综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一些文献知识库的查找方法: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题目、摘要、发表时间等;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各种统计资料和年鉴;一些外文资料库: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Social Science Index(社会科学索引,简称SSI)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现象、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大众传播素养,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并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二、课程目标1、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等理论,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
3、了解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包括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4、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评价大众传播现象,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1、大众传播概述:介绍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大众传播理论:介绍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等理论,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规律。
3、大众传播实践:介绍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包括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交沟通。
4、大众传播与社会: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分析大众传播现象,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大众传播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评价大众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定义、含义和运用,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践操作,如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
4、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大众传播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众传播通论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适用专业:新闻学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理念,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与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媒介特点、媒介应用、传播方式、和社会功能,使学生能掌握大众传媒基本特性、传播特点、发展趋势等知识,提高学生传媒专业素养,在国际传媒背景下具备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并为将来从事新闻传媒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定的教材,要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有深入的领会,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大众传媒的媒介特点、传播方式、和传播现象进行把握与分析。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课程教学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历史阶段,传播观念的变化,大众传媒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大众传媒文化的优势与问题;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传播的概念,传播的类型与层次,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人类传播中的要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发展;印刷媒介报纸的媒介特点、报纸的发展现状,纸媒的媒介优势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与转型;电子媒介电影的媒介特点,电影语言的美学特征,蒙太奇与长镜头等电影最重要的美学语言;电子媒介广播传播的特点、广播的发展趋势;电子媒介电视的媒介意义、媒介特点,电视媒介的渠道和内容发展趋势;互联网传播的模式、功能、典型应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生产。
课程教学难点包括:媒介、大众媒介、新闻媒介的区别,对大众传媒文化的辩证理解;新闻价值的五要素的准确把握,并形成新闻的价值观,熟练运用新闻的判断标准和新闻传播的原则;传播的类型与层次,传播层次间的交织与互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对印刷媒介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印刷媒介杂志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电子媒介电影媒介特点;电子媒介广播的转型与新应用;电子媒介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传播的模式,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2.1 课程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建模;
2、能够应用群体传播原理,分析大众传播问题。
3、能够根据大众传播要求,合理选择传播工具,设计针对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传播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因素。
4、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主要描述课程的本质特点。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2.3教学方法
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
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
对于各种媒介的介绍选取的是由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也就是以教师出示尝试题为起点,先让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然后在尝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把本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归成几个方面,按建议的讲授顺序(切记不要按照某一具体教材的章节来划分),分别阐述其在专业规范中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按知识单元分配学时,并标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重要程度。
在本章的最后按表格汇总列出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4.案例设计
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与之配合。
在传统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关于老人摔掉门牙事件的新闻报道,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同样是老人摔掉门牙事件,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从这一小事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引入此案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围绕这些问题组织一次临时性的课堂讨论。
因为案例材料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都忍俊不禁,激起了学生彼此交流的兴趣。
这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表达对该组新闻报道的看法。
经过对学生的讨论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同样一件事的报道侧重点有区别的原因。
针对此结果,教师适时提出了“到底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从业人员等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及影响过程与作用等,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逐一进行呈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在讨论中交流学习。
传播控制的讲授使学生意识到信息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信息流通过程,大众媒
介并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传播活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约束大众传播活动呢?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5.作业设计
近30年来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分析研究方案。
建立研究目标运动员媒介形象是媒介形象的一种典型,意指通过媒介方式塑造与传播的运动员形象。
从媒介叙述的角度分析,运动员形象是体育类叙事文本的重要内容要素之一,成为体育事件的参与者与情节的联贯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借鉴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内容方法,研究近30年来我国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现状,重点分析运动员媒介形象的生成机制、类别及其相互关系,即分析运动员媒介形象是如何通过媒介的叙述修辞产生的,运动员媒介形象群体的深层生成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6.考核与成绩评定
6.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能力培养等方面确定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的构成。
考试方式应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实行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要设置注重能力考核、综合程度高的大作业,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阶段性月考,以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其学习效果,建议采用AB卷随堂测试,考试时间限定在45分钟以内。
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比例不少于50%,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记笔记情况、课堂讨论、学习情况汇报、回答问题和考勤等方面)成绩所占总成绩比例不高于10%。
不同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须采用统一考核方式。
对于以报告形式答辩的专业方向课程,平时成绩可占总成绩比例的30%,答辩环
节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70%。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览表
6.2 考核评价的标准
阐述所采用的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内容和评价标准。
采用考试方式要阐明题型的设计、知识点和能力评测点所占的比重等标准。
考试题型分为三种:单项选择、填空、简答。
考试所涉及知识点:概念部分涉及了传播、媒介、受众、把关人、传播效果、层级和模式等;类型部分涉及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代表理论部分涉及了议程设置、框架效应、知识沟、沉默的螺旋等;扩展研究部分涉及了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和广告的关系;学科工具部分则涉及了符号学、诠释学、修辞学和媒介批判等研究方法。
大纲撰写人:叶彤
课程组负责人:叶彤
专业负责人:郭弘 2018 年8月。